大乘义章

  次就毕竟辨三无为。宗别不同。若依毗昙。龟无毛等。就事说无。即彼事摄。彼宗缘无。不生心故。三无为中。毕竟无其生住异灭色心等法。还即是彼三无为摄。问曰。就彼三无为中。无生住等。应是互无。今云何言是毕竟无。释言。有义。若望其余有为法中生住灭等。以说其无。是互无摄。若说虚空数非数灭体无生等。是毕竟无。如兔无于牛羊等角。是其互无。兔自无角。是毕竟无。若就谛理。宣说毕竟。无我人等。谛理所摄。成实所说。龟无毛等事上无事。是虚空摄。三无为法自体。毕竟无生住等。还即是彼三无为摄。一切法中。毕竟无性。第一义摄。第一义中。毕竟无于一切诸相。当知。亦是第一义摄。大乘法中。若就世事虚空非数。说毕竟无。与成实同。若就数灭说毕竟无。亦数灭摄。于中分别。粗同小乘。细则不同。不同云何。小乘未能见一切法毕竟寂灭以成涅槃。故涅槃中。但无自体生住灭等。不能毕竟无一切相。大乘法中。见一切法毕竟寂灭以成涅槃。故涅槃中。毕竟无于一切世相。故涅槃云。世法涅槃。终不相对。得涅槃时。涅槃之外。无有世法对涅槃。故数灭如是。一切法中。毕竟无性。毕竟无相。第一义摄。上来至此。历就四无辨三无为(此一门竟)。
  次就三无以辨四无。先就虚空以辨四无。宗别不同。毗昙法中。虚空无为。二无所摄。一者互无。二毕竟无。空中无余色心等事。是其互无。空体毕竟无生住灭。是毕竟无。已有未有。此之二无。虚空不摄。备如前释。成实大乘。所说虚空。皆具四无。义如上辨。次就数灭以辨四无。数灭之中。具摄三无。所谓未有互无毕竟。当来世中。染法不起。是未有无。无余世事。是其互无。是数灭法自体毕竟无生住灭。是毕竟无。已起之法。道不能灭故已有无数灭不收非数无为亦具三无。与数灭同。但藉余缘。不依见修二道对治。以为异耳。
  第十约就四谛分别。苦集灭道。是其四谛。若依毗昙。数灭无为体性不定。或灭谛摄。或复不摄。差别有四。一者圣人圣智断结。所得数灭。一向灭谛。二者圣人等智断结。与彼无漏同。治修故。所得数灭。亦是灭谛。三者凡夫等智断结。得其数灭。后入圣道。重为圣智。所印证故。亦是灭谛。云何印证。有人先在外凡夫时。用世俗智断欲界结。或尽六品。或尽九品。后入见道。至第十六道比智时。无漏得生。得彼凡时所得无为。名为印证。若在凡时。断六品者。至道比智。不证第一须陀洹果。超证第二斯陀含果。先在凡时断九品者。至道比智。不证须陀及斯陀果。超证第三阿那含果。何故唯说断欲界结或六或九圣智所印。不说余品。断欲界结六品九品。应证果处故为圣印。余非果处。是以不印。问曰。圣智为缘故印为当不缘。释言。不缘。云何得知。道比智心。缘上界道。而印欲界烦恼无处。故知不缘。此第三竟。四者凡时等智断结。虽得数灭。不入圣道。不为圣智所印证故。非是灭谛。数灭无为。体性如是。若作境界。与苦集道三谛为境。证涅槃者。闻有涅槃则生苦恼。故为苦境。邪见等缘故为集境。圣智缘故。能为道境。虚空非数。体非四谛。若作境缘。唯与苦集二谛为境。非灭道境灭非缘智。故非灭境道谛不缘无记无为。故非道境。成实大乘数灭无为。一向是其灭谛正体。若作境界与毗昙同。虚空非数。体非四谛。能与苦集灭道谛为境。乐有之者。缘无致恼。故为苦境。缘起诸见贪嗔痴等故为集境缘之无性。破以入实。故为道境。三无为义之辨粗尔。

  四空义两门分别(辨相一 摄相二)

  四空之义。出大品经。所言空者。理之别目。理绝众相。故名为空。空随义别。难以具陈。今据一门且论四种。四名是何。一法相空。二无法空。三自法空。四他法空。四中前二。遣法有无。后之两种。破情显理。成初二门。法相空者。破法有相。一切世谛有为无为。通名法相。此之法相。无法为法。法即非法。故名为空。其犹世间阳炎之水无水为水。水即无水。诸法像此。故龙树言。一切法中。自相匹得。名法相空。问曰。世谛之无为空。应是第二无法相空。今云何言是法相空。释言。世谛之无为者。对彼理无亦是其有。是故此空名法相空。故地持云。有为无为。名之为有。无我我所。名为无有。问曰。无为应名为无。云何称有。以此事无相有彼此。故名为有。无法空者。破法无相。诸法理空。名为无法。无法体状。名无法相。此无法相。破有故立。无别自性。故名为空。是以经言。无为法相。不可得故。名无法相空。问曰。如来常以无生无住无灭。说无为法。今云何言无法相空。龙树释言。对破生故。宣说无生。对破住故。宣说无住。对破灭故。宣说无灭。此等皆从生住灭边。得其名字。无别自性故名为空。又说。因缘非无之法。以之为无。良以非无以为无故。无即非无。故名为空。自法空者。明前二空法性自寂。不由智慧强观令空。名自法空。于中所空。有其二种。一世间性。谓地坚性水湿性等。二圣人性。谓如法性实际法等。此二法性。同皆是空。名自法空。世间性空。犹是向前。法相之空圣人性。空犹是向前。无法相空。既是前空。何劳重说。良以世人谓前二空由观故空。非法自空。为破彼见故复说之。他法空者。或有众生。谓如法性实际之外更有余法。名之为他。今为破彼。明如等外更无他法。名他法空(此一门竟)。
  次辨摄相。彼十八空。此四空中。何相所摄。经论无文。准义相摄。粗亦可知。相状如何。法相空中。摄十一空。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诸法空.有法空。以此十一齐空世法。是故摄入法相空中。问曰。第六无为空者。应是第二无法相空。何故摄入法相空中。释言。此空但空世谛无为之法。不是理无。是故摄入法相空中。无法相空。别摄三空。所谓空空。第一义空。及无法空。以此三种齐空理无。是故摄入无法空中。自法空中。唯摄性空。彼性空者。明其诸法体性自空不由观力。故名性空。此义与彼自法空同。是故摄入自法空中。此前十五。分相别摄。余三共摄。彼法相空。无法相空。共摄二空。所谓相空。无法有法空。相空之中。明其自相及同相空。自相空者。明色等空。判属第一法相空中。同相空中。有其二种。一明世谛苦无常等同相空寂。是空摄入法相空中。二明真谛同相理空。是空摄入无法相空。就彼无法有法空中。有法空者。是法相空。无法空者。摄入第二无法相空。彼法相空。及他法空。共摄一种不可得空。若说有法自相叵得。判属第一法相空中。若说真如法性等外。邪见所立微尘世性。皆不可得。摄入第四他法空中。摄相如是。问曰。此四与十八空。体性不殊。说十八空其义广足。何劳更说此四空乎。论自释言。圣人说法凡有四种。一先略后广。为欲解义。二先广后略。为易受持。三先略后略。为利根者。四先广后广。为钝根者。此就一义。以分利钝。利根之人。少言能解。故为略说。钝根之人。多言方悟。故为广说。若对多义。为利根者。先后俱广。彼能受故。为钝根者。先后俱略。不堪受故。彼大品经。为易受持故。先广说十八空竟。复说四空。自余广略。类此可知。四空之义。辨之粗尔。

  四优檀那义三门分别(释名一 开合广略二 随别广释三)

  第一释名。四优檀那。出地持论。名者所谓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诸法无我。涅槃寂灭。有为集起。目之为行。行流非恒。称曰无常。逼恼名苦。行同前释。自体名法。法无性实。故曰无我。何故前二云一切行。后门之中说诸法乎。以苦无常止在有为。是故云行。无我通于一切法。故说诸法也。涅槃无为。恬泊名灭。优檀那者。是中国语。此名为印。故大智论。明法无常无我涅槃。名三法印。成实亦尔。法相揩定。不易之义名印也。名义如是。
  第二门中。广略不定。或总诸法。以之为一。谓一法界。统摄一切善恶无记生死涅槃。悉入其中。故论说言。入于法界大总相观。或分为二。谓生死涅槃。以此统收。无法不摄。依法辨人。人亦无出凡之与圣。凡圣之外。更无第三非圣非凡。或复分法。以之为三。谓三自性。一者缘起。二者妄想。三名为成。前二生死。后谓涅槃。彼生死中。无出心境。境无自性。从缘集生。故名缘起。内心不真。说为妄想。涅槃之法。体非虚败。自性成实。故称为成。或分为四。谓此四门。苦无常等四中。前三是生死法。后一涅槃。无常与苦。生死可尔。无我理通。云何说之为生死乎。然我无我。随法不定。经中或说生死有我涅槃无我。或说涅槃以为有我生死无我。或复宣说二俱有我。或说俱无。若就其情。生死有我。涅槃无我。生死之中。凡情妄计。故说有我。涅槃之中。圣智离取。故说无我。故地持云。世间生处。皆由著我。若离著我。则无生处。若据其法。生死无我。涅槃有我。生死虚无。又不自在。故说无我。涅槃真实。具八自在。故说有我。是以经言。生死之法。无常与苦无我不净。涅槃之法。常乐我净。若据空理。二俱无我。皆是缘起无性法故。若论其实。二俱有我。如经中说。二十五有。有我不耶。佛言。有我。我者所谓如来藏义。如来藏者。所谓佛性。此是生死有我义也。佛性即是涅槃之实。此是涅槃有我义也。今据一门故。说无我为生死矣。亦可。四中初二生死。后一涅槃。无我则通。盖是生死涅槃理也。如维摩经迦旃延中。分法为五。所谓无常苦空无我涅槃寂灭。就前无我。分出空门。即是五也。空与无我。有何差别而为两门。此如前说。经论不同。阿毗昙中。阴无我体。名为无我。阴非我所。说之为空。成实论中。众生空者。名之为空。法空之义。说为无我。如维摩中众生空者名为无我。法体空者说之为空。今依后门分为两种。故有五也。若依楞伽。亦分为五。所谓五法。一名.二相.三者妄想.四者正智.五者如如。五中前三是生死法。后二涅槃亦可。前三是生死法。次一涅槃。后一是其生死涅槃法之实性。此之五义。如后五法三性章中具广分别。又如维摩方便品中。分法为六。所谓生死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佛身常住通前六也。佛身常住。即是涅槃不迁义矣。又如经中分法为八。生死有四。谓苦无常无我不净。涅槃有四。常乐我净。或分为十。生死有五。苦空无常无我不净。涅槃有五。常乐我净及以有也。或分十六。涅槃有八。一常二乐三我四净五真六实七善八有。生死亦八。翻前可知。若欲广分别乃至无量。今据一门。且论四耳。
  第三门中。依上四门。次第广辨。先释无常。无常有三。一分段无常。二念无常。亦名少时。三者自性不成无常。于中略以三门分别。一释其名。二辨其相。三就大小料简通局有无之义。言分段者。六道因果。三世分异。名为分段。分段非恒。故曰无常。念无常者。念谓心念。心道峻速。信此念顷。显法时分。故称为念。如经中说一弹指顷屈申臂顷瞬息之顷。如是之言。寄其色相。显法时分。或说一念一刹那等。寄心以显。良以有为生灭难觉。故寄色心显其时分。念义如是。有为念念迁流非恒。名念无常。所言自性不成实者。向前二种。前后迁变。破其常相。此性无常。破其常性。明前分段及与念法幻化虚立体性无自实。名性不成。以不成故。无其常性。故曰无常。名义如是。体相云何。分段无常。体相可知。念无常者。有为之法。一念之顷。具有四相。初生次住终异后灭。前后迁变。故曰无常。然此四相。经论不同。如毗昙中。明有为法其性羸劣。不能自生自住自异自灭。要赖同时八相之法共相推变。方得初生乃至终灭。言八相者。如一念色。同时即有生住异灭四大相法及四随相。此四随相。亦名小相。彼大生边。有一小生。彼大住边。有一小住。彼大异边。有一小异。彼大灭边。有一小灭。故有八也。然此八相。就能为名。以能生他故。名为生乃至灭他。故称为灭。非谓法起名之为生。乃至法谢说名为灭。若论体性。三聚法中。非色非心不相应摄。论其行数。一一之中。皆有初生次住终异后灭之义。然此八种。体性同时。用即不定。相状之用。克必同时。迁法之用。用在先后。大生用时。能生八法。所谓能生所相法体及余七相。合为八也。此八有为。有可生义。是故大生堪能生之。无为之法。无可生义。是故大生。不能生也。即此大生。亦是有为。有可生义。是故为彼小生生之。小生唯能生于大生。不生余法。如是次第。乃至大灭起用之时。能灭八法。所谓能灭所相法体及余七相。通有八也。此八有为。有可灭义。大灭能灭。即是大灭。亦是有为。有可灭义。是故还为小灭。所灭。如色既然。一切有为。类皆如是。灭同为相迁。方有初生乃至终灭。毗昙如是。涅槃经中。亦同此说。故彼经言。有为之法有生性。故生能生之。虚空之法。无生性。故生不能生。又彼经言。生能生法。不能自生。不自生故。由生生生。生生不自生。复赖生故生。如成实论不相应品广非此义。彼论宣说。法起名生。法停曰住。法迁称异。法谢名灭。不说法外别有诸相共相推迁。地持之中。亦同此义。故彼文中。广破法外别立相也。各是圣教。难定是非。念无常义。粗况如是。所言自性不成实者。明法同时同体四相共相破坏。无法自性故曰无常。是义云何。世法虚幻。无一定性。以无性故。相有体无。相有名生。体无称灭。相有名生。不同始起初出之生。体无名灭。不同终谢灰尽之灭。此生与灭当知。即是十二缘中逆顺观也。如经中说。无明生故乃至老死。是此生相。无明灭故乃至老死。是此灭相。此生与灭。幻炎像立义说为住。不同生后迁停之住。彼生灭等。虽复同体。性相乖异。故名为异。又异凡夫所取实有。亦名为异。不同住后衰变之异。四相如是。同一体性。随义互分。以同体故。说住异灭。以之为生。住异灭外。无别生性。无生性故。生性不成。还即说此生住异灭法。以之为住。生等之外。无别住性。无住性故。住性不成。乃至说彼生住异法以为灭。故生等之外。无别灭性。灭无性故。灭性不成。进退推求。毕竟无有一性可得。故曰自性不成实也。故维摩言。不生不灭。是无常义。良在斯耳。彼经所说。即生即灭。无生无灭。是故名为不生不灭。非谓就彼一相空中说无生灭。又地持云。不知真实无言说事。有生有灭。观无言性。一切无常。此文亦显性无常义。问曰。无常有粗有细。生灭是粗。不生不灭是其细者。苦中亦应有粗有细。得言逼恼是其粗苦。无逼无恼是细苦不。释言。亦得逼恼粗苦义在可知。然此逼恼。守性不坏。非性无常。非无常故。不名性苦。非性苦故。义说为乐。以实观之。逼无逼性。恼无恼性。自性无安。方名微细自性坏苦。亦名微细虚集行苦。体相如是。通局如何。三中前二大小通论。自性无常大有小无。何故如是。小乘众生。未解法空。不能破坏诸法自性。故不说之。若使无常义别三门。小乘之中但有前二无第三者。苦中亦三。小乘之中。亦应有二不具三苦。释言。法门各别不同。何可一类。如无我中义别有二。小乘众生但解生空。岂可亦得类同三苦小乘齐得二无我乎。义无斯理。虽知不同。有何所以。若总分别得言。苦者对缘而生。其相粗故。小乘众生。具能解知。故小乘中。具明三苦。然无常者。迁灭法体。法体之义。微细难识。小乘众生。不能精究。故小乘中。不明第三自性无常。若别论之。三苦之义。具论有三。一对缘分别。第二约缘就体分别。三约三种无常分别。此义如后一切苦中具广分别。初之两门。相粗易知。小乘能解。后之一门。与无常同。小乘众生。但解前二。自体虚集微细行苦。小乘不解。故小乘中。不明自体虚集行苦。是以经言。所说苦谛中智所知。分别是苦。有无量种。非诸声闻缘觉所解。我于彼经。竟不说之。旨谓在此。无常之义。粗况如是(此一门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