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尊者教行录

  四问。一切大乘经论皆谈一切众生本性清净。台宗明性具十界。六既是秽。如何合诸经论耶。
  答。十法界六秽四净。台宗既云性具。即是性恶法门。安得不清净乎。明此应具二义。一约情智说。二约迷悟分。情智者。如云以情分别诸法皆邪。离情分别诸法皆正。今之圆人应用佛眼种智了达一念染情体具十界互融自在则一切诸法悉皆清净。荆溪所谓故知刹那染体悉净者是也。二约迷悟分者。当知迷则十界净秽俱染。悟则十界净秽俱净。台宗所明十界性恶法门悉皆清净。正约悟解边说也。故荆溪曰。三千在理同名无明。岂非迷故三千俱迷也。三千无改无明即明。岂非悟故三千俱悟乎。然此二义犹是对修门说。若直约平等法界而言之。则非修非性。非迷非悟。非净非秽。一切众生不劳造作。本性灵明。具足十界。不受诸垢。故经曰。五道清净不受色。有学此者成大道。岂非一切众生法界本净乎。
  五问。一切依正或云众生业力。或云诸佛变现。究论何者为定耶(缝帏亦有此问。答文大同小异。故此重录)。
  答。不可专执。要须二义相承可也。当知诸佛变现依正种种不同。意在折伏众生令彼断恶修善超凡入圣故也。故曰。苦乐由佛。不关众生。若众生业力者。盖众生自造其业。而感依正差别之报。故曰。瓦砾七珍由生所感。非佛所作矣。若定执众生业力所感非佛变现。则显诸佛无度生之功。若定执诸佛变现非众生业力。则堕外道无因果之论以是义故。诸佛变现由众生业力。众生业力全诸佛变现。二义相须依正成立。
  六问。台宗说。一空一切空。又云。空中具一切法。其相云何耶。
  答。夫言空者。必空假中一心三观之道也。此道始则佛大圣人金口中乃龙树大士造论。后则北齐台衡祖承。然则虽曰佛祖宣扬。其实一切众生身心本体。所言空观者。一切法俱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此空为妙观遣荡之法也。所言假观者。一切法俱假。无中无空。而不假。此假为妙观立法之法也。所言中观者。一切法俱中。无空无假。而不中。此中为妙观绝待之法也。此三三一一三。无寄谛观。名别体同。妙体天然。不劳造作。终日遣荡。而法法圆成。终日立法。而法法离相。终日绝待。而二边宛然。今之圆人解了三观体性相即。则达空中二观。不有纤尘。而诸法备矣。
  七问。止观破法遍中。先约四句破见思假。次约药病破尘沙惑。后约真缘破无明惑。次第如此。如何谓之一心三观破法遍耶。
  答。言不顿舒。文似次第。文虽次第。意实圆融。文似次第者。为对破三惑故。先空次假后中。意实圆融者。良由行人修之。乃举一即三。非前非后。故云。说时非行时。即兹意也。

  四种四谛问答

    四明法师问 门人(自仁)答
  四种四谛出自大经。祖诰备陈寻常说示。犹恐闻者领略不亲。暗于文义。今因讲次。即此命题。仰各形言而伸释之。延庆座主问。
  答。原夫四谛而不减三又不增五者。盖药病相对。因果义足故。而台宗以是对四教者。莫不摄偏圆含二理。一期化道始终备矣。藏通则诠界内真谛。别圆则诠界外中道。又理虽二种。而教分四殊。藏通为界内巧拙。别圆为界外巧拙。又前二诠真。真理不殊。别圆诠中。中分但不但。藏通所有诸法皆由业惑构造。别圆所有诸法皆佛性变造。通称为谛者。谛是审实为义。又是谛了为义。此并总示。后更别陈。
  藏教生灭四谛者。苦集灭道皆生灭法也。欲明其旨先示四相。所谓重檐逼迫系缚等。是苦相。见爱烦恼能招来果。是集相。戒定慧无常苦空能除苦本。是道相。二十五有子果俱断。是灭相。如止观云。苦则三相迁移。集则四心流注。道则对治易夺。灭则灭有还无。次究其旨者。生灭之意也。此教所化三乘是界内钝根。观智既拙。而不能解了六凡法界当体即空。乃次第析尽方见于空。是故六凡于生灭境中。随事而辨。则诸法念念迁移。如灯焰焰。似水涓涓。故谓之生灭四谛也。若论真谛。法性自天而然。则非生非灭矣。问。既云。因灭会真。灭非真谛。何云道灭是真苦集是俗。答。婆沙所谓俗谓苦集。第一义谓道灭。荆溪释此。谓合四为二也。又苦集迷真。道灭顺真。此乃对分迷悟也。又有苦集时则无道灭。有道灭时则无苦集。此药病对治之义耳。又有真谛时则无四谛。有四谛时则无真谛。辅行所谓更互相倾也。若论三乘进修。又初门不同。声闻则以苦谛为初门。缘觉则以集谛为初门。菩萨则以道谛为初门。况大经云。凡夫有苦而无谛。二乘有苦而有谛。当知一乘之人既知苦断集。慕果修因。故云有苦有谛。凡夫则不然矣。此上诸义并不出乎生灭境观。核其所以。只缘藏教之人迷真重故。从界内事以立兹名。
  二通教无生四谛者。四谛名相与三藏同。若论教旨则异。故曰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道不二相。灭无灭相。辅行所谓观所生心与前不别。能观观智即空为异。即空异者。藏是生灭观智。通是无生观智也。中论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亦是通教谈于四性无生幻故。故言无生。如大品曰。若有一法过涅槃者。我亦说如幻等。非其义欤。又净名谓。法本不生。此因不生也。今亦无灭。此果不生也。因果既不生。故言无生矣。而如此者。良由此教所诠三乘根性观智巧故。则能体了六凡幻法当处即空。既即真空更无一法可以当情。故谓之真空一寂涅槃也。又复应知。通教虽受即空之名。若以圆望之。有言无实。何者。以通教教旨非是全体起用全理成事故。夫言即者是也。全体是用。全用是体。体用不二。乃圆教所谈也。别教虽诠中实之理。理在事外。尚非即义。况通教乎。是知通教但有即名而无即义明矣。当知此教由迷真轻故。从界内理立无生名。
  三别教无量四谛者。此教所诠别菩萨法。历劫行行修习河沙佛法。故称无量。然所修虽曰无量。若指其要。不出药病四种。故曰。苦有无量相。十界果报不同故。集有无量相。尘沙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故。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既有苦集之病。则有道灭之药。药病种种对治不同者。良由此教如来藏理而为尘沙烦恼所覆故。修尘沙法门而对治之。故辅行曰。照知一心。起无量心。心无量故。迷解无量。迷则十界苦集。悟则十界道灭。即此意也。然此教论理则是界外中道佛性。此性为一切法而作依持。但其体不论性具。唯论性起故。使诸法当体不即。荆溪所谓派出不云理。是故知是别是也。问。圆教诠具法中道。随缘起三千之用。何故不受无量之名。答。彼圆从实相理乃称无作。此教既是附权立性。云所造非。安得与圆同哉。当知别教所以与圆异者。良由界外钝根迷理之甚。贬之为无量四谛矣。
  四圆教无作四谛者。此四立名无作。直指其要。不出以性夺修。是故诸行无作。今广此意乃有其三。一药病相即。如妙玄云。以迷理故。菩提烦恼名集谛。涅槃生死名苦谛。以能解故。烦恼即菩提名道谛。生死即涅槃名灭谛。当知即之一字众妙之门。烦恼生死乃众生之病。今以一实理观体而导之。病即药。药即病。药病一如。更无所作。故云无作。一实外无余。止观曰。阴入界如。无苦可舍。尘劳本清净。无集可除。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而如此者。良由圆教所诠不出一实。一实之外更无余法。龙树所谓除诸法实相。余皆落魔事。实相无相。遍一切法。无生死相。无涅槃相。所有诸相相相真实。是故四谛俱称无作。故四教义云。约一实以明四实谛。此四毕竟不可得。即是一实谛。是名无作四实谛也。非其义欤。三性恶融通圆实教中。所有苦集即是性恶。道灭即是性善。今论性德之行。若全性起修。则一一行业皆悉无作。若全修在性。则介尔有念莫不圆成。是知性虽本有不改。而不妨全性具三千起为修德三千。修虽修治造作。而不妨全修德三千即是性具三千。如是则性外无修。修外无性。修性一如体用相即。故玄签云。在性则全修成性。起修则全性成修。性无所移。修常宛尔是也。大哉圆乘于修于性既无增减。无作之义于兹更明。他宗不明性具。万法尽属有为。以是较之。诚不可与同日而语矣。圆论三义并显无作。只缘此教迷中轻故。从界外理以立斯称。
  以上四圣谛义谨按山家教观。略述梗概如斯。(自仁)言词孟浪。学问疏慵。伏惟和尚不弃荒芜。肯赐慈览。至幸 门人(自仁)谨答。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第三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第四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
  答日本国师二十七问
  草庵录纪日本国师问事
  再答日本国十问
  答泰禅师佛法十问
  再答泰禅师三问
  天童凝禅师上四明法师第一书
  四明法师复天童凝禅师第一书
  天童又上四明第二书
  四明又复天童第二书
  天童又上四明第三书
  忠法师天童四明往复书后叙
  草庵录纪天童四明往复书

  答日本国师二十七问(并序准行业碑。则云二十问。若据传写诸本。并载二十七问。恐续后问答参入前文。今依二十七问 行)

    日本国师问 四明法师答
  皇宋咸平六年癸卯岁。日本国僧(寂照)等。赍到彼国天台山源信禅师于天台教门致相违问目二十七条。四明传教沙门(知礼)凭教略答。随问书之。
  诸方匠硕或一披览。无吝斤削云。
  天台宗疑问二十七条。恭投函丈。伏冀垂慈。一一伸释。不胜至幸。
  日本国天台山楞严院法桥上士位内供奉十大禅师 源信 上。
  一问。法华三周授记作佛(云云)。近代疑者。云。为是初住佛。为是妙觉佛。若是妙觉者。大师常云。初住八相佛也。若是初住者。圆顿速疾经一二生尚可究竟。况经无数劫耶。
  答。三周所授乃八相应身记也。此之八相始从初住分显法身。终至妙觉究竟法身。皆能现此益物之相。三周得入者不局初住。如疏云。身子既是上根利智。必是超入。而多云初住者。盖指其首耳。又皆云经无数劫者。与物结缘。作净佛国土因也。若无众多受化之机。如何现身说法耶。若论法身之本。乃即座而得。岂待经无数劫乎。
  二问。譬喻品记云。身子于十住中第六心退。恐是尔前见思俱断。至六心时。见犹未尽。六心尚退。近代疑者云。别教初住界内见惑皆已断尽。岂第六住见犹未尽退作凡夫逆罪人耶。
  答。若常程别教皆云初住断见更不起诸重过也。况见惑名数虽多。乃一位顿断。思惑乃经诸位方尽。此常所谈别教分齐也。今记主见云身子六住尚退复起重罪。遂以义求。恐有教门见思俱断。至六心时。思犹未尽。见亦余残。所以能牵恶道也。此是记主约义斟酌之词。不可将现行别教难也。若据起信。唯云不退。乃克就圆人辨之。若论示迹。亦须示其阶位。约惑分齐。方有退义。
  三问。化城喻品疏云。问如上尘数。多许时节。今始得罗汉。当知无生法忍何易可阶。答。一云。大圣善巧依四悉檀作如是说。对治厌道长者说短。于道生轻易想者说长。当知言如许劫方今得罗汉者 此是如来权行四悉檀。引诸实行。令入道耳。近代疑者云。泛尔说佛道长短。或可是善巧四悉然大通尘数劫犹是指实事。若不尔者。则何劳展转摩重重土。莫不徒费言词耶。是事若非实。诸所言说权实难辨。加之。疏第一许久远为种过去为熟近世为脱者。记判之为本眷属也。此何言始得罗汉者是权行四悉檀耶。
  答。诚如所问。然有其由。何者。若远讨父子之因。深穷种熟之际。诸经未谈其始。此品亦未及说。须依寿量品文方尽神通之力。但为若推远种。定指长时。则众生不起壮心。不强自力故。今疏记且作悉檀解之。欲使立行加功。乃弘经之要也。故虽一生十地三世六根。若无宿种冥熏。岂有利根自发。又若此品唯论权示远寿。亦是虚谈。将何永异诸经。将何以明本妙。虽曰初心凭教。还须以义自裁。加复疏标一云。知非定判。记斥端拱。信是策词。若据斯文。全非违教也。
  四问。宝塔品。依多宝本愿分身咸集。疑者云。大论明释迦分身土云。白银世界。纯有支佛。黄金世界。纯有罗汉。彼土诸佛皆悉来否。若来者。佛光所照分身国土。皆以玻璃为地。不云白银黄金。又分身土有诸菩萨。分身来时。各将一大菩萨。而彼二世界不云有菩萨也。若言不来者。即违尽还集一处之愿。又违悉已来集之文。有遮难者云。约多分云尽集悉来。或云玻璃为地。有诸菩萨。如置绿豆乌豆聚中。以少从多。名乌豆聚。重难云。若约多分。还招巨妨。彼十方佛土唯有一乘之文。声闻菩萨皆成佛道之言。亦应从多。若尔。即同五性宗意耶。
  答。经论相违。其例不少。不须和会也。今若强会者。此经虽则云皆以玻璃为地。何妨树木宫殿。或纯黄金白银。亦得云黄金白银世界也。又本居之土虽无菩萨。欲来集时。为同诸佛故。将化菩萨来为侍者。应无大妨。又诸土唯云菩萨充满者。盖约今经开显而说。但化菩萨。不为二乘。乃直以二乘而为菩萨。有何不可。
  五问。提婆品记释龙女所从来处有三义。其第二义云。海众纵移。而龙宫不动。龙谓不动。而所居已变。从变而不变处来。有何不可(云云)。疑者云。此中指何处名为所居。若龙宫者。上云不动。下那忽云已变。若大海者。上云龙宫不动。不云大海不动。今那忽约大海。云龙谓不动耶。又变而不变者。其意云何。近日学者各执不同。试垂一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