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尊者教行录

  云何是法性  自体金光明
  为当从义立  为当质亦成
  法性本非质  金色由何生
  若从义所立  还是假名字
  全金为法界  尘尘悉平等
  忏悔何所灭  赞叹何所荣
  罪福既无二  空导是虚声
  空藏空全现  地藏地难倾
  云何此同异  愿决我疑情
  莲华与稻稗  当体若何评
  例同一切法  师子弦愿鸣

  知礼和南灵山忏主。自效颦禁足接武讲科。虽为道未深。且格言有在。兹蒙雄问。起自大悲。俾我推寻。令他悟解。因缘事冗。久失报投。今漫奉酬。幸希细览。
  法性具诸色  名为微妙色
  法性具诸义  名为第一义
  此义与此色  岂可分为二
  性火即真空  楞严显其意
  色性即智性  起信彰其致
  千如相非相  刹那方可寄
  一理空不空  毗卢方遍处
  穷色尽邻虚  即是本来地
  究心志刹那  即是真如智
  鼻嗅功德香  舌尝妙法昧
  世间相得常  良由住法位
  法身流五道  良由具权智
  心狂金石翳  色病念想醉
  心色理无殊  质义安曾异
  众生迷本源  确尔分情器
  依空行忏赞  法界体全备
  光明照世间  真金诸法贵
  究竟真实体  显召不从譬
  击发此玄微  知君二严备
  我以此筹量  更请研精粹

  遵式再以伽陀禀问延庆法兄。能一披览。尚俟报音。
  涅槃四无说  因缘故立字
  复言第一义  有言有实义
  有无与真俗  云何辨同异
  诸法即真如  无名无有字
  真如即诸法  随缘有差异
  起必性三千  云何勿名义
  水火性真空  空谁分一异
  循业而发现  从末方殊致
  建立全由俗  云何勿名义
  色性即智性  良由体无二
  无二无是非  无非本来地
  却俟尽邻虚  云何方显智
  元是一精明  分为六种义
  方便有多门  归元性无二
  无二即如如  云何有香味
  药病性相应  心色方便治
  水火各升沈  顿尔成乖弃
  缘起唯从性  云何显不二
  诸法如大幻  一多互相寄
  体幻即为真  何劳共远离
  尽尘忘刹那  云何存没意
  观心初不忍  今何忍此意
  取舍虽在我  其如且犹豫
  人天大导师  云何无决智
  观心亦观色  唯只观心地
  色不名观心  心无不包义
  同异与相摄  云何得其意
  观心唯一念  一念三千备
  三千含身土  独遗观色义
  三千洎外境  云何得齐致

  知礼谨率愚抱。再答灵山忏主来问。幸希采瞩。
  涅槃一实谛  遮显非殊致
  依言及离言  悉是真如义
  此俗洎此真  非情是随智
  二谛皆名真  此真有名字
  若了性三千  此是圆成义
  法法尽真常  名实皆尊贵
  依此偏计法  如何得为类
  其体若空华  何实当名字
  心色体无二  情中坚执异
  欲破坚执情  须推到边际
  若知依理藏  法法无遗弃
  寄此显圆常  何曾求远离
  虽是一精明  体具三千义
  依正理内含  根境性中备
  唯心即唯色  唯香亦唯味
  唯触唯是音  此理好思议
  水火力相倾  明暗能更治
  即此相违中  弥见相从意
  相违彰具德  相从表不二
  智者善思量  本末何曾异
  观心理趣深  乍似相违义
  出自旋总持  谁当不犹豫
  滥作流通人  自省居何位
  片言难折狱  再思方可矣
  九界约修心  三道寄心治
  此从外境观  外破内方著
  约理虽相合  据迷且分二
  究竟知所以  敢将情力置
  三法皆称妙  唯心最玄秘
  于心见法界  生佛齐一致
  迷己逐他物  确尔立情器
  见色便见心  灼然全性起

  绛帏问答三十章

    四明法师问 净觉法师答
  天禧改元春二月四日。延庆座主出山家教义凡三十条。褰绛帏问诸子。其词惟要。其旨甚微。俾无或者兴布教之功。令不敏者奋强学之志。门人(仁岳)率尔而对。斐然成章。非求鲁国一字之褒。盖请武津四择之诫。既有传写。故兹叙云。
  一问。三藏初果苦忍真明。何故复云灭非真谛。四皆称谛。为谛真耶。为谛俗耶。
  答。原夫三藏理唯一真观有四谛理因观显。故云苦忍真明。理显观忘。故云灭非真谛。何者。盖由灭无之真离幻之俗。虽则知苦断集修因证果。皆生灭之事行。非空寂之理体。究论法性。何所迷悟。故大师云。三藏法性自天而然。集不能染。苦不能恼。道不能通。灭不能净。然而由于苦忍方明于真如。析色尽处乃见于空。虽能析所析俱非是空。而见空者。由于析色故也。是知苦忍真明灭非真谛义无相违。又上明必下显。谛俗则谛真。岂前后异耶。
  二问。因缘停心与支佛正观何别。
  答。因缘停心者。则为初心行人多愚痴之心起断常之见。是以令观三世因缘。对而治之。故荆溪云。三世相续故不断。三世迭谢故不常等。此但略知因缘生相。未知因缘灭相。支佛正观者。非秖观三世而已。乃至能观百千万世。复知生而知灭。兼谛俗而谛真。二观稍殊。不可相滥也。
  三问。诸文皆云。支佛观因缘断惑。观相如何。
  答。诸文异说。今试粗陈。若如阿含所明。中乘观因缘相。有逆有顺。从无明至老死名顺。从老死至无明是逆。生灭皆然。此乃大概而说。若如四念处。委辨推寻观破之相。或以爱支为首。或以取支为首。亦有逆顺。且如爱支为首者。即推贪爱因何而生。即知此贪因爱而起。乃至行因无明。无明因过去一切烦恼。又顺推。此爱能生于取。取生于有。有生未来二十五有生死等。若观破者。观爱即现在污秽五阴性念处。乃至观无明即过去污秽五阴性念处。又若观于有即善不善五阴性念处。乃至观未来生死即果报生死无记性念处。是名逆顺观察破四颠倒。颠倒灭则无明灭。乃至老死灭(上皆略义采四念处文义)取支为首者。即见惑之人也。逆顺推破例如爱支。又如止观。明禅境中。寄修辨发。以有支为首。又释签明四教观因缘。皆从爱起。如此诸说不同者。良由根性有殊故。修入不等。今准辅行判因缘观。凡有二种。一者推果知因。二者推因知果。若念处及止观即推因知果也。释签即推果知因也。然此二种之义应用念处为正。以正能顺因缘之义故。因缘既以无明为首。今观爱取即无明也。故大师广示修相。良在兹焉。
  四问。阿含既但说三藏。何故八万诸天便发大道。
  答。良以渐顿法门体元不二。小大根性理本无差。盖遇熏不同。故得脱有异。今诸天悟大。岂孤然哉。审应昔世曾以小乘谛境修乎大乘观智。今闻本境即发宿种也。譬如先置毒药服于酪中。今再服酪。即能杀人也。然由如来知机知时。随熟随脱。故但用生灭四谛而赴大小两缘。此即显露不定教也。问在鹿苑时。秖云诸天得法眼净。至般若会。方乃指云。获无生忍。是则声闻等众。不知诸天便发大道。据此莫成秘密教义耶。答。比见学人。多作此说。诘其所以。言无所从。且秘密教者。乃是备谈渐顿等教。各对大小诸机。互不相闻。方名秘密。非谓小益不知大益为秘密也。若鹿苑中秘密之相。如大论说。诸菩萨所见无量阿僧祇人得二乘。无量阿僧祇人得无生忍等是也。今八万诸天但为说小。与诸声闻同见同闻。何秘密之有哉。况大师亲指为显露不定。岂不信乎。
  五问。通教受接之后。合作后二教位次修证。大品经文何故只以第十地为果耶。
  答。此由大品十地。兼含衍门三教之义耳。如初地菩萨名为伏忍。二三两地名柔顺忍。四地已去名无生忍。乃至游戏神通净佛国土等皆通三教也。故辅行中。释十地为如佛云。若被接者至此。既破一品无明。亦能八相。故云如佛。岂非十地名义通三教耶。若尔。何故辅行明被接云。谓用前教有始无终。已用七八不至九十。即用后教有终无始。但用向地不须住行。中续接之故得名接。此岂非被接之后依后教位次耶。答若据经文。则无别位。而大师得经深旨。自以十地通于三教。故荆溪具约两教位次。引而伸之。欲令被接之义区以别矣。引广决略。乃作者之意焉。
  六问。通教菩萨约何义留习润生。
  答。留谓固留。非观力未充不能进断。何则以此教菩萨已于性地及八人地中伏结顺理。为诸众生遍行六度。一切事中福慧皆令究竟。如三藏菩萨。于中忍中。三祇行行至已办地。自合真理必显正习皆除。如三十四心。有何不可。但以度生心广净土时长故。扶之以誓愿慈悲。留之而润生化物。所以须留习者。为无妙应之真体故。用作受身之本矣。故妙玄云。通教亦得有应。但是作意神通灰身灭智无常住本。约何起应。斯为诚证矣。
  七问。俱舍以尘沙为习气。如何留之润生。
  答。大师明通教习气。凡有二种。谓烦恼障法障之习气。法障即界内尘沙也。若留习润生者。此正为烦恼之习气耳。以由烦恼是染污无知。无明为体。能招生死故。尘沙是不染污无知。劣慧为体。不招生死故。应云。菩萨为润生故。须留烦恼之习。为化物故。须破尘沙之习。则知二习其体稍殊。
  八问。方等既有四教。为是文文皆须四解。为复各有文诠耶。
  答。或皆须四解。或各有文诠。逗会多途。不可一揆。如大师释请观音经。始从病相。乃至系念数息闻咒得益。并约十种行人说之。即皆须四解也。如释十六观经。正为顿机。不通渐入。即各有文诠也。或一经具明四教。各有文诠。如净名之类也。所以须四解者。为部教俱带(请观音经)各有文诠者。为部带教不带(十六观经)故知方等教相难明。不可一概也。
  九问。般若既只衍门三教。何故仁王经说四无常偈。
  答。斯乃以藏助于衍也。且彼经云。普明王依过去七佛之法。请百法师。一日二时。讲般若波罗蜜八千亿偈竟。第一法师为王说偈。即无常等四。岂非正宣般若傍演无常。所以然者。普明既为斑足所捉。将赴其死。恐王恋著身命国土。是故偈意皆劝舍身及国土等。至闻偈毕。诸王皆证三门空定。还是衍门得益之相耳。故今家明通等三教。俱用藏教而为助道。即此意也。
  十问。通教三乘共行。如何说菩萨远边。
  答。三乘同观幻有。皆取但空。从大分说。故云共行。菩萨非止偏空。兼知中实。从利根说。故得远边。是知若云共教。则菩萨须在当分。唯得近边。乃有局定之妨也。若云通教。则菩萨或被后接。即得远边。乃有从容之美也。一家所立名义之巧。其若是乎。
  十一问。别教独菩萨法。如何说二乘近边。
  答。且如通教。不名共教者。盖有菩萨远边之义也。今亦例然。所立别教不名不共教者。盖有二乘近边之义也。但以方等般若中别教二乘共闻。为近边义耳。盖大论约菩萨与二乘不共闻。立不共般若。今别教既有共闻。则非不共闻。故约此义说于近边矣。
  十二问。别教不谈即理。何故能造之心是佛性耶。
  答。此教真如在迷能生九界。虽不即理。真如岂离于心。如妙乐云。别教法界不出于心。今谓即不即理。譬如一源之水(佛界真如)分为九派(随九界缘)九派虽异一源(事不即理)派水岂殊源水(心是佛性)是则能造之心终日不即终日是性也。若尔。何异圆教不即不离义耶。答。圆教性具九界起于修九。全修是性。故云不离。但由迷修。各自谓实。故云不即。别教真中无九。须断九归真故不谈即理。九中有真。而依真生九。故能造是佛性。今人见事理不即之说。作霄坏顿异而解者。能造是性。此如何通。真如随缘不可与言无也。
  十三问。别教理性既有三因。何故别修缘了。
  答。理性有三因者。皆但中之德也。别修缘了者。皆二边之行也。边既非中。修则成别。何哉。先以声闻空心断于见爱。次以菩萨假智断于尘沙。斯乃从空边而入有边。用别惑而除通惑。如此二边缘了具足。始为中道遮照方便。须登初地正显但中。即三因横在佛界。故妙乐云。别教虽有三德之语。三皆在性。而不互融。故成别义。若三皆在修。前后而得道理。成纵。故知性中缘了不是修中缘了。岂同圆教正因缘了全是三千空假中修德缘了即性德缘了。不可烈火而滥圆伊。
  十四问。别人初心为甚不修中观。
  答。盖边表之中。如云外月。用虽全于遮照。但是清净真如体不具于见思。安能起对法界。况复本来迷久。顿悟为难。既著有心强。则缘中力弱。故令始行先观偏真者也。
  十五问。今家以即离分于圆别。既判华严具此二教。彼经何文谈即谈离耶。
  答。荆溪谓。华严经意兼含义难分判。祖尚斯说。今何敢评。然而委寻大师引用彼经证于圆别。亦可意解。且如止观引。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等。证于圆教。玄义亦引此文。证于别教。故知谈即。不谈即难得显文。但以得意不得意。而分两教。何者。圆人谓心具而造。则诸法无生即在其中矣。别人谓心不具而造。则诸法自住离在其中矣。若乃诸位行相或一多相即。或次第别陈。荆溪已在诸文备载。此不繁述。
  十六问。既将华严心造一切。以立千如妙境。是则彼经已明开显。何故云开权局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