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诸宗部
- 四明尊者教行录
四明尊者教行录
答。三藏菩萨二三僧祇虽用暖顶观法。正为伏惑。行诸事行。若到树下。行为真故。复用四法为断惑加行也。如三祇久伏三界思惑。而于树下仍用三十四心。以此验之知非硕异。
二十六问。一家圆宗教部所引经论。并旧师所著章疏。多与本文相违。未知何也。
答。山家凡所立义。征引诸文多取其义。不专写文。乍似相违。实不相违。当以意会之则可也。
二十七问。五百问论题下。云妙乐大师造。疑者云。此论似多讹谬。且举一二。如言阿难罗云。论中不举供养佛数。及破他师所释种性等七地义。似欢喜等十地。若是大师所制。不可不通。
答。此论宋地阙本。兹不得而评论矣。
草庵录纪日本国师问事
日本国师尝遣徒抗海。致问二十于法智。法智答之。皆深于理致也。后广智嗣法席。复遣其徒绍良等二人。赍金字法华经。如贽见之礼。因哀泣致敬。请学于轮下。三载其道大成。还国大洪台学。曾鲁公碑其塔。具道之。
再答日本国十问
(此十问不知彼国何师所设而来相传但云。日本国问。四明法师答)。
一问。定性声闻成佛不成佛疑。解深密经云。成就第一趣声闻。一切诸佛尽力教化。不能令其坐道场得无上菩提。我说名为寂灭声闻。唯识论云。定性声闻入无余涅槃者。身智俱灭。犹如虚空。非众生数。更不发心。且经论若尔。而天台宗若何解释深密唯识之文。显定性声闻成佛之道理耶。
答。深密唯识经论是显露施权之教。声闻趣寂唯尚偏真。依理发心但成灰断。未知实理究竟真常。欲趣菩提。终不可得。及至鹫峰法华会上。开权显实。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三周授记声闻作佛。不可更执昔日经论声闻不得作佛也。
二问。阐提成佛不成佛疑。善戒经云。若无菩萨性者。虽复发心勤修精进。终不能得阿耨菩提。瑜伽论云。无种性诵持瑜伽。以无种性故。虽则发心及修加行。不堪圆满无上菩提。如是经论足显阐提无成佛义。今天台宗于彼经论。若何融会。
答。所引善戒瑜伽发心修证称阐提无性者。此是藏教。发心同前二乘。未明中实真常之性。非是阐提人也。其阐提者信心未具。未能发心。谓无缘了二因。所以不云成佛。故涅槃云。或有佛性阐提人有善根人无(谓阐提有恶境界性)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谓善根人有善因缘性故)或有佛性二人俱无(谓俱无缘了二性故)以上无缘了二性故。说阐提无佛性义。又经云。或有佛性二人俱有(谓有正因佛性也)约此正因。阐提极恶有成佛义。是以涅槃终极显性谈常。不简阐提极恶。咸同正性俱得成佛。况二乘耶。
三问。非情草木成佛不成佛疑。涅槃经云。若拘陀树有心。我当授与阿耨菩提记。以其无心故。不与授记。法相论云。真如能为一切诸法所依。无心草木虽无所变。但有理性无行性。不可成佛(云云)。今天台宗如何解释经论。建立非情草木成佛耶。
答。涅槃经法相论草木无心但有理性无行性者。此是权教故简无情。为起真修。乃须进行方得成佛。缘修乃是无常。即是本无今有义也。欲显真修。须依理性。理非今古。不简色心。一成一切成。故说无情成佛也。又依缘修说。无情成佛者。相尽情忘。则无情悉成佛矣。
四问。法华嘱累品安前安后疑。今罗什译于神力品后次置嘱累。而法相宗立十不可八相违。须移经末。若尔。如何通彼一十八难。当依罗什所安耶。
答。嘱累一品慈恩安国并令移于劝发品后。若在于前。有八相违十不可。天台之意须依罗什次神力品。荆溪总别破之。亦八不可十相违。且出塔已后凡述多宝。皆云塔中。不云见佛。若移在后。无出塔处。一不可也。分身散后凡有所述。唯论佛塔。不涉分身。若移在后。佛无散处。二不可也。嘱累文中佛散土秽已下经文言。不涉净。若移在后。无复秽处。三不可也。会本居地。因塔升空。佛散出塔。后文在地。若移在后。无还地处四不可也。嘱累品后经既未尽。但述众喜。不云而去。若移在后。须加而去。五不可也。劝发品后无复余文。经既已终。则云而去。若移在后。须除而去。六不可也。本迹事毕。须有所付。是有嘱累。若移在后。法无所归。七不可也。嘱累已后明乘乘人事须嘱累。若移在后。师弟参杂。八不可也。其十相违一一叙破具载妙乐记中。
五。今昔一乘同异疑。法华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盖昔日为三为二。今经开之唯一耳。若然。何故胜鬘经云。声闻缘觉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此言一乘。与今法华一乘。同耶异耶。同则有妨一代化意。异则异相云何。
答。经论同异固多。要须以义定之则可。且胜鬘一经部居第三方等时教。二乘在座。正当弹呵转小入大之时。台教有曰。若到方等。必到法华者。盖受弹之后次第证入也。而彼经谓二乘入一乘者。一者此经方等部中。预叙法华当来所证耳。故彼经上文云。必当得阿耨菩提。何以故。声闻缘觉皆入大乘。请观当得之言。自见指归矣。二则若就方等自论。则二乘受呵。转藏成通。通是摩诃衍门。亦得谓之二乘皆入大乘也。二释之中初义为正。
六问。文殊无去有来疑。且此经序分文殊为列众之首。复为弥勒引古决答。至下三周之中。并无文殊入海之文。如何达多品忽于大海娑竭罗龙王宫涌出耶。
答。文殊无入海之文者。准佛成道后四十二年。便居灵鹫说法华经。首尾八载时既长远。或有入海之文。经文传译此土从略。是故不云也。此犹约事解释如此。若约理智伸之。此经如来常在海中宣扬。文殊实智周遍。岂隔鹫峰听受。理既无在。宁局方隅。感应而处处释迦。随缘而身身妙德也。
七问。龙女成佛权实疑。经云。八岁龙女于刹那顷发菩提心。乃至云。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且三论法相宗难曰。彼娑竭罗龙王既是深位。权现龙身。岂其龙女成佛是实证耶。
答。他宗言权者。乃是高位圣人为轨下凡故示近成。若天台云实者。显佛乘权巧妙力。开性海不思议真常。一念发心便成正觉。故疏引经云。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净。取证如反掌。舍利弗举女人五障以为疑。智积明积劫行行而作难。龙女以圆珠献佛。息众疑心。何至今日更存犹豫故。
八问。龙女华座成佛别圆疑。且龙女成佛若是圆乘。当以虚空为座。何故坐宝莲华。而是别佛座耶。又三周得记皆是未来成佛。何故龙女现身成佛。而无成佛劫国名号。何耶。
答。龙女是圆顿教中成道法身顿显。一成一切成。一身一切身。一土一切土。报智顿明。乃于莲华藏界。身土不相妨。色心为挂碍。虽坐宝莲华。体即虚空性。乃不思议圆融解脱大用也。若然者。何别之有哉。其三周得记未来成佛者。皆是钝根声闻。未曾修菩萨行。是故再历尘劫修治。龙女乃是乘急戒缓之人。是故一超直入也。其如不言劫国名号者。当以通别二记伸之。通则不言。别则有之也。
九问。身子今昔同异疑。华严会上有舍利弗。此与法华身子何异云何。且华严身子从外道家来。闻阿鞞说偈证初果。次到佛所证四果。则非法华身子。若异者。岂释迦一化有二身子耶。
答。华严谈别圆。不说藏通。二乘在座如聋若哑。既不入二乘人手。不能革凡成圣。但全生如乳。遂游化鹿苑。施设渐权。于兹获益。革外道之邪计。证无漏之涅槃。次方等弹偏中。般若洮汰。来至法华。大显一实。此是法华之声闻也。是则不二而二。身子今昔不同。二而不二。只是一身。元无两人也。
十问。不还果生五净居疑。小乘所说不还果遍彼上流圣位。于无云福生广果天中。生五净居天者。且不还果身不作受生业。何故下三天。能生五净居天耶。若言凡夫时作业者。入正性离生之日。但舍凡夫异熟业。何有凡夫业生五净居业耶。
答。小乘入见道位断见惑。即障理惑也。初证人空。得无我相。乃不发业。离四恶趣异熟生障也。其第二果欲界五趣杂居。九品界系润生惑。即于人天七反受生。其不来果色无色界系。八九七十二品润生惑。在二界定业受生。既有惑润受生。何疑其生五净居耶。唯至四果永断界系。方不受生矣。
答泰禅师佛法十问(并序)
禅宗泰禅师问 四明法师答
清泰滥处禅关。叨陪海众。窃见诸方商略所疑。辄陈十种疑问。特伸请益。伏惟。金錍在手。宝鉴当怀。俯赐发挥。永为良导。不胜万幸。天圣元年三月初一日 清泰咨问延庆和尚法智大导师。
一问。无明与法性。为有前后。为无前后。若云有前后者。何云。法性无初。无明亦无有始。又云。无明即是佛性耶。若言无前后者。何故佛果位中。断尽无明。方成佛果。既云断尽。应断法性耶。
答。若论本具。平等一性则非真非妄。而不说有无。明法性亦不论于有始有终。但众生自无始忽然不觉。迷理而生无明。无明有熏真之用。法性有随妄之能。真妄和合名为缘起。故金錍曰。无有无波之水。未有不湿之波。在湿讵间于混澄。为波自分于清浊。虽则有清有浊。而一体无殊。所谓清浊波者真妄两用也清浊湿性者一体无殊也。无明法性体一故起无前后。故起信论云。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是也。若觉悟时达妄即真。了无明即是法性。约修门说。义当断妄。虽曰断妄。妄体本真。妄何所断。故曰。无明亦无有终。又若究其正迷之时。如梦中人。而不知是梦忽然梦觉。迷妄自息。是则风息水澄。妄消真显矣。审而思之。无俟多论也。
二问。一切众生本来同一法性。法性本来清净。何因缘故忽迷。只如初迷之时。为一时迷。为前后迷。若云一时迷者。悟时亦应一时开悟证于佛果。何故现有众生未悟耶。若前后者。既同一法性。以何因缘而致前后迷耶。
答。具德圆常正性真空妙有遇缘而发。法尔如斯。不劳造作。且迷妄缘起者。如人忽睡。灵焰潜生眼观刹那狂觉忽起。一切众生所迷真如能迷不觉。真妄和合二无二相。然则佛性虽一。迷悟虽同。六道四生遇缘。熏习亲疏不等。根性利钝有异。是故觉有前后。诚不可以无明法性一故根性俱同也。是知。一切众生迷无前后。觉有前后。譬如夜间多人同睡。睡时虽同。不妨前后起也。善解此譬。来问自消矣。
三问。一切众生既迷本性已。何故忽然能开悟耶。若言因善知识教法缘熏得开悟者。只如最初一佛。又从何人得法信解开悟耶。
答。众生得悟缘熏不同。或有无师自悟。承本自然智而证之。良由本具灵明。能自推理而得解悟。故祖师云。空寂体上无师智自然能知。既知自性而便成佛也。一人成佛之后。展转说法化迷众生。众生禀教修行。是故次第成佛。若尔。何疑最初一佛无从开悟耶。
四问。钦闻诸佛果上。凡所证法一切众生悉具有之。今且就人中以论因中。如何辨于三明八解五眼六通乃至毛吞巨海芥纳须弥等用耶。若言至佛果方得者。本有之义又何述焉。
答。诸佛众生缘起虽异。觉海同源。诸佛悟理。性相无碍。众生迷妄。事理悬隔。故金錍曰。众生唯有迷中之事理。诸佛具有悟中之事理。迷悟虽殊。事理体一。一佛成道。法界无非此佛之依正。众生自于佛依正中。而生苦乐升沈。升沈既作。解脱无期。今则籍教熏修契圆实理。效菩萨之所修。修无所作。同诸佛之所证。证诸本具。是则一念顿圆于一切。一切普摄于一尘。三明八解日用不亏。五眼六通介尔具足。故荆溪曰。凡圣一如。色香泯净。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毗卢身土不愈下凡之一念者是也。毛吞芥纳者。净名不思议解脱大用也。且凡夫一念造恶之心尚遍十方三世。岂不思议大用不即含纳。若不信凡心理本具足此用。则诸佛果上依正融通悉不成矣。
五问。真妄二法为同为异。若言同者。妄本是真古人不应云错将世智为佛智。如认鱼目为明珠。若言异者。应是离妄有真。古人不应云弃波求水舍器求金。若真妄两立又不双存。云何剖伸耶。
答。有真有妄者。对迷说觉也。绝真绝妄者。泯相离筌也。确论其旨。真则全妄之真。妄则全真之妄。二无二体也。佛大圣人说真说妄者。所以欲人慕其真而破诸妄。使妄不得而兴也。世人于兹不了。强执现前一念妄心均已是佛。正堕古人错将强认之说矣。若更弃此妄念别觅真如。复同偏教所修。犹如弃波求水舍器求金焉。兹二者过犹不及也。要须不即不离妙在其中。斯可矣。来意问。以真妄同异者。今答曰。非同异中。假立同异也。非同异者。真妄同源缚脱不二故。假立同异者。迷悟不同。情智有异也。如此甄之。自然悬合诸文。毋劳委论矣。
六问。夫言无情说法者。为是名本清净法性为无情说法。为是指草木瓦砾为无情说法。若本清净法性为无情说法者。此性横遍竖穷。生佛平等。不应言说法也。纵有言说。谁为听受。若指草木瓦砾为无情说法者。教相如何分别耶。
答。无情说法之言。其来尚矣。的论其要。难得其旨。汝问以清净法性草木瓦砾立二法也。当知法性之外无别瓦木。瓦木之外无别法性。二非二也。故华严曰。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山河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此道若论有相。充塞太虚。包含法界。若论无相。一法不留。见闻不住。卷舒自在。体露堂堂。昔南阳忠国师答学者。以墙壁瓦砾为古佛心。不异此旨。若论说法。炽然常说。古今无间。华严之中尘说刹说佛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若论听受。十方齐说。十方齐闻。三世俱宣。三世俱听。古人道。虚空问万像。万像答虚空。谁人亲得闻。木叉了角童。又云。真说法时声不现。正堂堂处没却身。学人又问国师。无情说法谁人得闻。师曰。诸佛得闻。曰众生应无分耶。师曰。我为众生说。曰某甲聋瞽不闻。师应得闻。师曰。我亦不闻。曰师既不闻。争知无情说法。师曰。我若得闻。即齐诸佛。汝即不闻我所说法。曰众生毕竟得闻否。师曰。众生若闻。即非众生。国师之答稍有深致。识者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