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诸宗部
- 华严经问答
华严经问答
问。此十忍行相云何。答。闻甚深法而无惊怖。心至信为随顺音声忍。能顺真实无生理生。生决定印可。而未已时为顺忍。已证会无不所及时为无生忍。后七忍转遣疑心立。谓疑云。一切无生者何现见是有乎。为答此疑故如幻。幻法都无生。实法不可得而现耳有。如是诸法可知。又疑云。幻法不得生耳识。世法云何知乎。为答此疑云如炎。炎都无水而能生渴爱心。诸法亦尔。又疑云。炎法不得受用物。世法能受用物。云何无乎。为答此疑如梦。梦法都无。而梦中皆能受用。世时亦尔。实无而妄想梦故为受用耳。又疑云。梦法觉都无。世法不尔。觉时得有。云何无乎。为答此疑故如响。响法都无得物。而犹现可闻。世法亦尔。都不得而因缘现有。又疑云。响法都无前人无益。世法不尔。人实得益。云何如响乎。为答此疑故如电光。电光不得物。而能照物令人得益。世法亦尔。无得而能益。又疑云。电有照用。即是实法耶。为答此疑故如化。化法有用。而非实。世法亦尔。岂有实乎。又疑云。一切法无作者。谁能作是也。为答此疑故如虚空。能化一切色法。而其空体不可得。一切法亦尔。实体空不可得。而无所不为如虚空耳。菩萨知是得无生忍等。故其身如幻。乃至如空。非有非无。常住中道实相。以无缘慈悲故不舍生死。不住寂灭。恒修佛法利益众生也。是即说十地菩萨为心之德用也。
问。三乘缘起一乘缘起有何别耶。答。三乘缘起者。缘集有。缘散即无。一乘缘起即不尔。缘合不有。缘散不无。
问。一乘缘起法。若缘集不有。缘散不无者。何用为缘合及散乎。答。虽法无增减而随顺处以说。故非无益空言。不知缘合之人中。即言为缘集有言。不知缘散之人中。即言为缘散。散门以生解人中。即言散。而非方散。以昔无非散时故。于合门以生解人中。即言合。而非方合。以昔无非合时故。
问。若尔法古定为无合散耶。答。不尔。若定无合散者。何亦言方为合散乎。
问。若尔法亦可缘合有缘散无耶。答。亦得随缘有无。虽言有无而既言随缘。故即可知。非有定有。非无定无。故即知非非定有无。以非有无故。随缘时非增减。以非非定有无故。随缘时即非有无。如是诸义能随缘言无不当。亦无所当。无所当故即无自处。无自处故无是非处。一乘缘起之法非计情所及。虽非计情所及而不远求。返情即是也。
问言返情者。不知其方便。云何。答。虽方便无量。而其要言之。随所见处即不著心为是。随所闻之法不取如闻。即能解其所由。又即解法实性也。
问。虽有此言而不知所以。答。泛圣教之言趣皆有于机缘之所由。谓教是药。能治众生病故。若以生而治即以生。若以不生治者即以不生。若法空是生不生者。以生为是。以不生为非。以非生为是。以生即非是也。其法非有于不生生故。即能以生不生治病无障。
问。其法为有不当生不生法耶不。答。不也。若有不当生不生法者。云何能以生不生治病乎。非有不当生不生法故。乃能以生不生治病也。
问。不知其所治之处。为即众生不解不生病耶。不知此病离处耶。答。当不解之病不得治。以已是病故。又非已离解处。以已无病故。但此不解心令生解之处。以名为治病所由。以此治病所由故圣教药起。是故但言。教有于机缘所由不有于法。
问。其法为所者何乎。答。此即诸法实性。无住本道。无住本故即无可约法。无可约法故即无分别相。无分别相故即非心所行处。但证者境界非未证者知。是名为法实相。一切法而无不尔。此处十佛普贤境界。
问。既普贤境界者。普贤即临机门无于机所残现。若尔亦可诸法实相即余人境界也。答。亦得。普贤如自所得法。无于机缘残现故。经云。正义中置随义语。正说中置随语义。谓其义也。
问。不知其义云何。答。言正义者为一乘义。正说者三乘义。三乘义中随情安立故。其义但在言中耳。以言摄义故。义即有于言。一乘中语即是义语故。无语而不义。语义即是语义故。无义而不语义。语即义故义而无言不及。义义即语故语而无不及。义语语义无碍自在。圆融无碍故。故其缘起无住令在显说。终日说非有说。非有有故与不说无分别说。说既尔。能闻者亦尔。一闻即一切闻。可知思也。
问。可于相当如是闻者。一闻一切闻一切闻一闻。若三乘法但有语。故即无所诠之义耶。答。非无所诠义。然而其义但有言分齐。一相法门谓有者但有中尽非不有。不有者即不有中尽非有义。如是一相法门也。虽有无二谛相即相融。而非即其事法相圆融自在故。故语义能诠所诠分齐不不参也。一乘正义中即不如是。随举一法尽摄一切故。即中中自在故。可思也。
问。若尔一乘法但语说尽。何故言缘起际不可说但证者乃知乎。答。是汝见耳。但汝见法语中尽故起如是问耳。其法无留处。岂但有语闻。闻处令有于闻。不得闻之处中令有于不闻耳。语中无残。法无尽故令证者知耳。
问。此经以名号品至小相光明品明缘修因果。自普贤性起二品明性起因果。不知云何为缘修因果。云何为性起因果耶。答。从闻熏习等三慧方便缘。以修行所生显之义名为缘修因果。即此缘修因果法顺自不住实性故。虽随缘生显而从本不生。不生故生即不生。不生相不可得之义等名为性起因果。譬如无我报心。以睡眠因缘故成虎之义为缘修因果。即其虎无我报心作故。虽作虎而无其心之量过之义。名为性起因果也。
问。若尔者其虎即无眠缘即无。从本以来不自有。云何性起为修生因果别耶。答。实尔。其无缘修即无性起。无性起即不成缘修。然即其缘修是离相顺体故为性起。性起即是随缘故为缘修。虽无二体二义不相是也。
问。其缘修德即离性相。故与体无差别。与性起离相有何别耶。答。虽二俱离性相。而缘修离缘不成。性起离缘不损。故有别也。
问。若性起离缘不损者。非待缘修可成耶。答。言不损者。缘集时中不增。自无我量故缘散时亦不损。自无我性故云不损。非谓无缘自体有也。
问。若尔者即非缘修无性起。非性起无缘修。非性起无缘修故修生由无不本有。非缘修无本有故本有非修生无由。既其力齐。何故其有本末义。答。如是缘起无分别法中。其能随顺解者随先举为本。无碍之何有定本末之义乎。可思解也。
问。本有修生等四句中。有修生本有本有修生二句。其即缘起法故非本有无修生。非修生无本有。此二句因缘法可解。唯本有但修生此二句。何为因缘法乎。若非由修生而有本有者。与习种以前有本有之义有何别乎。答。圣者能见机益故四句此善说。若有机缘众生以性种为前。习种为后利益。即说本有前有修生后有。若有众生以修生为前。本有为后利益。即说性种为后。习种为前。但随机处中说耳。勿见法定本有前后。以其法无前后故。即善当于先后耳。是故诸圣教之说前后不定。然而如言取者。定本有前有法故。失因缘旨违圣意故。与彼人不同。
问。潜用资成门中。经云。如来性起光明益邪见众生。如日光益生盲众生不知。其邪见众生大违理。云何得益乎。为益当时。为后时耶。答。二时得益。
问。其后时益可知。当时益何也。答。虽其邪见之性违理众生。即其蒙性起慈故得受身心果报。其果报非性起慈。即无果报故。是即深慈一切众生所不可知之慈也。
问。众生苦果以众生自恶心业所感。云何佛慈故所得乎。答。众生诸苦但以如来藏佛作。无余法能作众生苦报故。经云。法种众苦也。
问。此但一切众生如来藏作。何为慈乎。答。既举体如来藏作故。以其如来藏熏习故。方离苦得乐果故。其慈甚深莫过于此。
问。益义可尔。然而其众生受苦者何佛慈乎。答。若佛令不受苦者。其众生不得厌苦求乐。要令受苦方得生厌苦心。以此义故。得其众生苦即佛慈故令受也。此言如来藏等。且约终教等言之。若一乘者。即性起之法作也。
问。性起及缘起。此二言有何别耶。答。性起者即自是言不从缘言缘起者。此中入之近方便。谓法从缘而起。无自性故。即其法不起中令入解之。其性起者。即其法性。即无起以为性故。即其以不起为起。
问。若尔者即不起何故言为起耶。答。言起者即其法性离分别。菩提心中现前在故云为起。是即以不起为起。如其法本性故名起耳。非有起相之起。
问。若尔要待离分别心方起者。为本不起别。何即之以本不起为起乎。答。虽待无分别心方起与本不起非别相。起与不起同无异故。无增减故。是故经中。以虚空中鸟所行不所行。俱无别空为喻说。
问。虽虚空无异而行不行不同。何为无异乎。若无异者不行处亦云行。行处亦不行耶。答。但以见鸟缘为别耳。若不见其鸟缘即冥无别。如是但见其菩提心。缘为别耳。然而其论法何有别也。性起法其尔。可思也。
问。若不见缘者何须其法中为起不起耶。答实尔。不见其缘即不论起不起。然而即其缘中即约离缘性论为性起。皆斯随机缘说。勿见其法中有如是起不起等相。
问。若待无分别心方与本同无异起说者。何故经中以微尘经卷为喻。显示于众生无明心中有自然智无师智等性起智乎。答。圣人能见众生性起法。故如是说有何妨也。
问。若众生未得自性起智时中。先说有性起智者。此性起智即非缘起法耶。答。圣者即能见其众生后起时即知本有。故其众生虽不知自成时而得其法。即缘起法也。
问。经云。雪山树芽等生时。阎浮提一切树等皆同时芽等生。如是佛菩萨树芽等生一切菩萨芽等生者。其义云何。答。此义显示本有新生不异。谓但一心中有故。新生菩提心等发时定由本有菩提心等。无不由本有行德而有新生行德也。
问。此树以何为树。答。以大缘起树。
问。先以大缘起树者即一切众生界尽摄。若尔亦得一众生发心时。一切众生发心等耶。答。既缘起树岂不一切众生即一众生一众生即一切众生。众生既尔。起行岂不尔。然而此处中文显者。但示本有新生同时并起义本即佛新即菩萨等。
问。若大缘起树者。而六道中通有。何故地狱二乘涅槃等中不生乎。答。约本皆有。然约行用故简别也。
问。若约行用者。二乘等有行用。何故不生乎。答。约行中有向背。故曰生不生。其树中有何所为也。
问。云何向背耶。答。若能自知自性起法名为向。不知自性起菩提名为背。若约此义者。但发无上菩提心乃名为芽生。不发无上菩提心者。为背不名芽生。地狱二乘涅槃等永不知自性起法。故不生芽。若人天等中。能如是知者为顺。名生芽等。若不知者不生芽。又自虽不知而有果药等。为二乘人等。不入时中行德等可回心也。
问。云何不回而得为性起果药耶。答。虽自以不回。而约其法不无性起之起。故得也。
问。若尔一切恶业等及地狱等果皆尔。何故地狱等中无果也。答。约实一切逆顺法无不从性起法。然而约善行相显处。故作如是说。地狱等中不显行相故也。
问。小相品文云。菩萨小相光明照地狱众生。被光众生从地狱出。以生兜率天得十眼等。乃至广说。疏云。此文难解。谓释迦菩萨光益一众生。其一众生亦益一切众生。如是益尽穷后际等。其义云何。答。是显菩萨光明力大。故至未来虽益。且举所化生展转益。以显本光明力大义。所以者何。其光即称法光明。故如其法作不思议利益。是即一时至三世。望一一众生每各各差别益。亦能利他。如是作不思议利益事也。此事不思议也。
问。此但菩萨光明何故现佛智德乎。答。举菩萨劣光明校显佛小相身胜。举小相显大相胜耳。
问。离世间品中。诸行法皆前诸位所行者。何故重说乎。答。约行实无异。然而前但说依位显示普法。而未说其所显示普法行者行何等道品行。故今更寄起行之始会普光处。一乘菩萨所行二千道品行说也。
问。前已说诸位地因果方便及性起道理。有何不及故更说。答。前来示现方便修成因果及此因果行德何成以何来。然而未说得此行以修行者如是行修之仪则。故今方说。为信解知法人修行如是如是行耶。
问。离世间中已说修因得果行相。何故祇林中更说得法门相乎。答。离世间中依所信行之法进修相说。然而未示依人修行得如是法之义。是故入法界品中。更示现依善知识人修得行相。以为后人轨则也。
问。此祇林佛成道第八年中所造。又身子等诸弟子等。成道以后异国中出家入道人等。云何即此第二七日一时述例乎。答。此皆依如来解脱无障碍九世十世等时。一切处一处一切时一时中说。在事述列不可说。现渐教相列耶。
问。渐教相中。舍利弗等法华会至方一乘入。所入一乘即是华严别教。既入别教者。何故此文中同在祇林。而如盲聋不见闻佛菩萨所现之事。答。为欲显教义深故。顺前未入时及愚法说不分。约根欲熟有分故同在会后闻法。此即回入一乘相。
问。此处入一乘。声闻等但愚法也。为有三乘中声闻等耶。答。通有二教二乘。若入一乘机熟。如来一代中皆在此会。
问。何故前余会不在乎。答。约相前诸会唯菩萨依位地说。菩萨因果故。为显不共相不在。今此会为显入法界之心及入法界之人广大无限故。得法成德之处故。通始终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