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诸宗部
- 华严经问答
华严经问答
问。若十种净土但佛在不余分齐者。与三乘教中自受用土有何差别乎。答。不似。何以故。三乘自受用土但成人所感。自识中因所生五尘等土最胜故。不余所及。今一乘净土虽但在佛在而非舍众生业身等法。虽不舍而不同分齐。虽不同而即是其也。犹如梦所见等物唯觉心量。虽觉心量而不如梦计。虽不如梦计而不舍梦所见法。彼中道理应知。亦尔也。
问。若尔与终教中法性土何有别乎。答。彼亦不同。所以何者。彼教所明但修人所证。寂照照寂。能所平等一实如为佛土。非随众生妄识所生等种种法即为。其故唯自定慧等智所识之分齐。在此一乘中即其事法不坏。全摄为佛土故也。
问。经云。欲知至大有小相者。大因缘成大即为小相耶不耶。答。得大因缘成即有小相。此大全小。因缘成故。
问。若尔因缘全别。云何即为其乎。答。以因缘别故。无关而非他故即为其。
问。若所成即是者。能成因缘亦尔。答。亦得即是。随须无妨故。即中中自在。能成因缘既尔。所成之法亦尔。一切因缘法皆如是可知。
问。如梦中所见法。唯心量是者三教中唯识门中有何别乎。答。少不同。唯识门者虽所见法多。而唯一识作无外别法也。今所取者此心随睡眠因缘。作种种法时是诸法皆因缘之法。无住无我法。故无自住。无不时所是之义。此义随因缘无住。不随作心故不同也。
问。此因缘无住即是所喻之缘起法。云何为能喻法乎。答。即是因缘非别喻然。而迷人此梦因缘法。随分可解故。取喻诸因缘法耳。
问。一乘中三处回向之义何为。答。谓回向众生菩提实际三处中无所回向。是名为回向。
问。既三处中向。云何无所向乎。答。菩萨起行中即为众生故。又菩萨行无众生不起故。众生所与由此二义故。菩萨行古以众生物非适今回向。解如是义。即无能所二中入。名为回向。又菩提回向者。菩萨行从菩提生。为成菩提故。古以是菩提具无更所回向处故。又菩萨行即如实法。为显如实古以实际具。无别所回向。如是三义故。一切菩萨行无不尔。解如是名为回向。此义深趣缘起中道理。三乘回向者。有随事别回向之义。可知。
问。或有文云。菩萨发心。一切众生已度以后成佛。或云。为欲度众生故修行菩提。若未得菩提者不能度众生故。菩萨言行相应。若如前者何故众生未尽。而菩萨已成佛。若如后文。先成佛者云何与前相应行乎。答。此处实难解。然自所证之理智无障碍故随机缘。教何有相违。谓众生即菩萨故。菩萨成时无不成众生故。永度众生方成佛亦得。以菩萨即众生故。菩萨永无成佛时亦得。菩萨众生不乱故。先自成方能度众生。自无德能度他者。无有是处故亦得。菩萨与众生不相知故。菩萨非能度。众生非所度亦得。如是四句遮过遣非显德等中自在也。
问。菩萨代受众生苦时中。众生恶业为因。所生苦为自为果受耶。以众生业所生苦令舍。以自业所感苦受。若如前者云何他作业自受。若如后者但受自苦不代众生。答。并得。随须处自在故。非如三乘教义。深可思也(云云)。
问。起信论以真如熏无明。无明熏真如。其相云何。答。不他故。不相知故。谓真如平等义。无明迷自。义非真如无无明。非无明无真如。是故互熏也。此义即显事理明闇相即相融义。入无分别理也。
问。五门论者等约自体缘起中。明圆明具德无碍自在义。与严师别教一乘普法有何别乎。答。此义难别。然少有方便。谓彼师等约相融离性自体门。明无凝自在义。非即约相事明如如无碍义故。在于同教分齐。此师等即约相明无障碍义故。当别教分齐耳。
问。如来藏自体中。明无碍自在即是熟教等义。何故为同教分齐乎。答。此师等不别教分齐故。一乘别教义在于藏相明也。此义但在于藏体。同一乘。是义故同教分齐耳。若约圣教临机说分齐别者。其相炳别。何得不别。谓涅槃等约如来无二义门。临根熟二乘等机说。说处时亦别。华严教者成道第二七日十世九世时中。约一中多多中一一即多多即一等一切事理等法界法门。临普贤等一向大机说。机教既别其宗岂同乎。可准解也。疏云。九种阿含证十地为宗者。一者行教相对。谓一切言教为阿含。即能诠教此教所诠一切行德等为证。下论云如字藏义藏是也。二者位地相对。谓地前一切行德依教修故为阿含。地上一切行德教义等但依证位修行故皆名为证也。此下论地前异生众为阿含净。地上同生众为证净等也。三者修成相对者。地上诸地闻思修等方便行及地前加行。以所生自类报生识智别相可说为阿含。真无流证真如智等为证。以不可说相故。此即下论闻思修等可说。地智离文不可说事也。四者真伪相对者。约真证智从前后方便说。彼智现示等为阿含。舍方便当真证智不可说为证。此下论义大不可说说大可说。说大者因成就。谓慈悲愿力也。因渐渐成就大闻思修等也。教说修成熟大。谓观修满足等。言观修者从前方便说。彼真证智除障自照之义。满足修者从彼方便说。彼真证恒沙德具足现也。义大者舍诠谈自证智。唯证智乃知。不可示说故。义大为证也。五者相实相对者。以前方便际中显现彼证相为阿含。即此舍现相入契实证为证。此下论如增上妙光明法门等。言增上妙法者证之。增前相故为增上。离相细体故为妙法也。光明法门者。阿含以能照显彼证法故也。六者体德相对者。约离相真证中如自体明显名为证。即此体随顺方便修能成诸德名为阿含。从彼教修行。行成德故。下论如金体庄严所况等也。七者体用相对者。彼前体德含为证。依彼证随机缘所起教智用为阿含。如后得智中起教用等也。此下论如珠光等所况等也。八者自分胜进相对者。前体德用以自分所得名为证。上地所未得中明解为阿含。此下论赞金刚藏德中有证阿含二净也。九者诠实相对者。无住大虚空为证。于虚空中所尽十地教义等诸法门。虽与虚空无异相。而非全无为阿含也。此下论虚空处鸟迹所况义等也。
问。是但约十地耶。通地前耶。答。说十地即尽前位摄。以六相说十入故。可知也。
问。乃不知其相何乎。答。约十地者。加分中根本入本分中愿善决定。说分中发菩提心即是。是约实为论。然而法门作不同。加分中十入合体相说。本分中开体相。六决定为十地体。即是体中有总别相等。说十地名为相。说分中但约相门广现行德相。不同如是。然即其相门中十十句等总别相等说者。为欲显示其诸行德即是缘起无障碍普法行德。然即是相无非体。体无非相。可知也。
问。何故十入合体相说乎。答。经云。一切菩萨不思议诸佛法门说令入智慧地故。诸佛法门者。佛证智大虚空也。智慧地者。十地智。入者即是十地智入于佛智虚空。若已入者即是一味无别体明入。是故约一味入说十入为别以示现。若体门以十入全体。若以相者十入全相。若总别者九入全总根本入。根本入全九入故。非谓根本入体九入相也。是故体相合说也。本分中如是十入开体门为六决定。前相门为十地名也。
问。何故十地名为相乎。答。对十障施设十地行德分别可见之相说故为相。彼证体中无障可对故自在无碍。诸行德具足非情可见故非相也。
问。依位示现。普法中地前解行等中已满显示。何用十地中复显乎。答。虽所显普法随位无残现。而随位增胜门别非无。谓前举随分显满。约初发心一念等显满故。今十地中举满现随分。谓举佛证智虚空以说十尽故。法门不同也。
问。约所显法虽随位全现。而约行人进修得证者。解行时劣。证时胜之义为有耶不耶。答。随行位言此义不无。然而证时前劣无异证胜法。以前劣自胜名为证故。若证时至有前劣者。非为劣胜故。又非劣位动。无劣无胜故。是故不动胜劣位。即是无二。不移无二即是二也。缘起无住法法尔故也。
问。请分经云。解脱月菩萨赞诸众以请中。此众有阿含行五证净四。证净四中乃至第十地位。得证不随他教净等。既得证十地者何用亦说十地请乎。答。有二义。又一义其所得十地约前解行门所得证十地以赞。今所请十地约证门十地以请说。又一义既请言中云为十力净心。论释曰。已入证者令得佛十力。未证入者令入证。故明知已得十地人。欲为成佛故请也。
问。若尔者但请说佛地。何故请说十地乎。答。十地即佛智慧无十地以外佛地。然佛地即为果故。故不可说。十地因行故。可说示故。请说十地。不请说佛地也。
问。若尔既得十地。已因即满。即入佛果。何用请十地乎。答。欲为现示十地无尽故。初地中十地。二地中十地。乃至第十地中十地无尽。无尽十地虽得下地十地。而未得上地十地故请说。何有妨乎。
问。若十地无尽者即无十地满时。即无成佛时。何以为成佛故请说十地乎。答修如无尽十地已入无尽佛地。何有妨也。
问。十地论通四果有何别耶。答。一者调柔果者约行以说。谓由自地离障故。自行之行离强健故。名为调柔果。二者发趣果者。有初地时中。能解于十地所行诸事。约闻思慧说也。三者摄报果者。由得初地等故。能得胜自在报。依此报能修自他利利之义。四者愿智果者。由自地诸行熟故即入证自体无住实。相成行用与体无异之义也。是故诸地中愿智果。虽增胜而无别增。即是虽去而不动。调柔等果虽不动而去之义。
问。今所说之诸地。地每各各有所作之障所行之行所得之果等不同。即此依行位等示现普法无障碍之法。是故普法中行者。即依此法而为修行耶。为此别耶。答。即依此法门以修行也。
问。若尔者虽不同所依行位。而亦不坏其法门。即为普法无障碍果行修行矣。一位一切位。一行一切行。一断一切断。一得一切得故。修德数断惑数皆同齐。何故亦云普法中解行移返一切识分别。自此以去无分别心中修功德乎。答。实皆同齐。然而未得一法门时中。全迷不知自是本不迷。已得一分无生忍以去。全知自不迷。又知普法始终一相。此知时中无后际迷不所断。亦无不所修德故。更无复所修断之法。而法门不得故亦不尽修。是故此以去所如是无分别心中。入法流具诸功德。修修无尽而不动初门。不动初门而念念断修增。修增修断而不修断。以本无不修断故。故第八地中云。证实性不成佛。以修功德成佛。然莫舍此忍门也。忍门。谓。自体本来空寂灭忍。不动此忍修诸功德。虽修功德而不动寂灭忍。是故无边增修而毛毫不增。如是方实增亦实不增。实不增故立愿智果。实增故说调柔等果。此四果虽十地中方说而盖十地。即信解行回向矣。彼即此。此即彼乎。可思也。
问。此言增不增之相如何乎。答。经论中如所喻也。诸虚空中画迹等事也。得一相无二故无增减之义。即是为愿智果行体。若能画入言即其画有增微之义。即是调柔果等行用虽对体用而不有二法。虽无二法而非一法。一切诸行皆如是知。可思也。
问。约九世十世法。得摄诸法尽耶不耶。答。约此门尽不尽之义具足。以尽门尽以不尽门。不尽同体异体等门。可知得且约一人相续以作九世等者。过去中畜生。现在中人。未来中作佛如是三世。明难品云。一切众生心普在三世中。又云。一念无量劫等中。过去中有三。谓一者过去过去。谓即自当体是畜生。二者过去现在。谓即其畜生。是现在人。三者过去未来。谓即其畜生。是未来佛。此为过去三世也。约现在有三。谓一者现在过去。谓即现在人。是过去畜生。二者现在现在。谓即是人自当时人。三者现在未来。谓即现在人是未来佛。此现在三世也。约未来世有三。谓一者未来未来。谓即其未来佛自当时佛。二者未来现在。谓即其佛是现在人。三者未来过去。谓即其佛是过去畜生。此未来三世也。如是九世法即是一念。故为第十世。合总别为十世。此即约即门而说也。经第三十四卷普贤行品云。过去是未来。未来是过去。现在是去来。菩萨悉了知。又偈云。三世即一念说也。中门准可知也。若一相续一切相续亦尔。如一法一切法亦尔。一切即一故。人法相即故。
问。现在吾身成未来世佛者。彼佛化今吾身令修行耶不耶。答。化令修行也。
问。彼佛今日吾以修行得。云何能化今吾令修行乎。答。彼佛不化者今吾身不得作佛故。彼佛化。方吾能修行成彼佛。
问。此义何为也。答。若约缘起道理者。非彼佛即无今吾。非今吾即无彼佛。故知尔也。如对今乃至尽过去际亦尔。
问。未来佛即过去等者。为成佛时即昔成之义耶不耶。答。是也。
问。若尔但自是。何用为化。答。非他故化。若他者不得化。所以者何。自以外有故。非自所化也。
问。自既佛何用为化。答。是佛故化。若非是佛终日化不得成佛。本以成佛而不知自是。以化令知自是。以化令知自佛。是名化也。故实化无所化。实成无所成也。
问。若尔但自以乃化。都无化他之义耶。答。亦得化他。非他无自故。以自他缘成无分别故。是故佛能见自全他故。无摄物也。化非化等四句。自他等四句。设分别遣非显德。随应可知也。
问。自未来佛还化自现在者。以何文知乎。答。璎珞经中第八地菩萨云。自见己身当果。诸佛摩顶说法故。已其说灼然。可知。又既诸经经每云。三世佛拜故诸罪业灭。未来诸佛者何为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