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诸宗部
-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
四十无碍辩才章
无碍辩才者。谓四十无碍辩。依其十法。十法有四故成四十。所以说十者。欲显无量故。如经广说。
第十地受识章
其受识义。略说有三。一事受识。如转轮圣王具受识法。二理受识。如三乘人。契得理宝名为受识。三理事受识。如得位菩萨。坐大宝莲华王。十方诸佛放光灌顶等。内应法界名为受识。广如问答及以经文。余义如别章。
阿耨达池义
经云。阿耨达池流出四河。趣向大海。涅槃复云。有其八河。阿含婆沙云。有二十河。阿耨达池有四兽口。东有金象口。出恒伽河。西有银牛口。出辛头河。南有琉璃马口。出悉陀河。北颇梨师子口。出博叉河。各出至四十里外。分为五河故为二十。佛在东面。多从名闻者。说东面五河并三面本大河故。有八河也。十住经云。阿耨达池。出四大河。从四口出各绕池七匝。然后当方出向大海。其围绕河。各相去一里。于中有种种名花异色庄严。并是阿耨达多龙王分齐境界处。今佛引成地喻。由喻胜故。显法亦胜。余义可知。
华严经内章门等维孔目卷第三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卷第四
终南太一山至相寺沙门释智俨集
十明品十明章 灭尽定章 十忍品十忍章 阿僧祇品时劫章 寿命品寿命差别 往生章 菩萨住处品住处章 不思议法品显果德自在章 解脱章 如来相海品相海章 小相光明功德品小相用章 普贤行品普贤章 性起品明性起章 亡是非论 明涅槃章 见闻供养福分章 第七会离世间品明智章 不共法章 六念章 九次第定章 八人章 见法二行章 辟支佛章 菩萨章 五生章 第八会入法界品回心章 贤圣善知识章 四亲近章 释四十五知识文中意章 融会一乘义 显华严经部品增减义 释璎珞本业梵网二经显华严经一乘分齐义 证华严经用教分齐义 梵本同异义 华严经一部音义
右义章总一百四十一门。
十明品十明章
十明者。十者数。明者照达所由名为明也。此义通十地。即十地德也。不共三乘及小乘。同广如离世间品说。
灭尽定章
灭尽定者。分别有三。谓一乘三乘小乘。一乘义者。谓即体成用。教化众生。成诸佛事。如海憧比丘入灭尽定。即自身上放法界身云利益众生。三乘灭定者。于自身上。不说成用。变作异身。依其异物。成利生等用。得名俱行。约菩萨自身。则不可说相。约众生心机。方得明其菩萨俱行。小乘定者。则无俱行利他之相。出定以后。方成别事。体者一乘灭定用法界为体。仍从胜缘。说是灭义名不相应。不相应者。即道理也。三乘定体者。即真如实性。随其胜缘说不相应。不相应者。即理也。一乘道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具因陀罗及微细等。三乘道理。但是一寂不说别相。名不相应。不相应者。不与分别相应也。小乘灭定者。用不相应为体。不相应者。即是事法。不相应聚也。得位差别者。约小乘位。十二人得。谓灭非相惑。有八人得。除其具缚。罗汉辟支菩萨及佛大乘。初教三人得。谓不定位定位及佛。此中灭定通大小乘。如不定位中得者。是小乘定。先于小乘位。已得灭定故。大乘直进位中四人得。不定位及定位八地及佛地。初二位同小乘。由先得后回心故。若约熟教位五人得。不定位一。及定位二。初地已上至六地七地三。八地已上四。佛地五。初不定位。通大乘初教及小乘。何以故。为二人俱有回心入熟教故。若约顿教即不可说。圆教即六位得。得从初不定位及定位。并解位第六心初地已上八地已上并佛地。若依熟教。小乘回心。约别十地德。则在第六地得。若约初教直进等回心。则同第七地得。若熟教等回心。即依圆教别十地位相。第八地得。得彼一乘灭尽定。何以故。三乘灭尽定。先已得故。余义如别章。
十忍品十忍章
十忍者。谓随顺音声忍.顺忍.无生法忍.如幻忍.如炎忍.如梦忍.如响忍.如电忍.如化忍.如虚空忍。此忍通十地。所以说十者。欲显无量故。广解如别章。
阿僧祇品时劫章
阿僧祇时者。谓大乘小乘二乘不同。小乘以六十劫。为大劫阿僧祇。小乘经此三僧祇得作佛。大乘义从拘梨已去。成一百句名一受。一受已去。名一阿僧祇。此是大数。十数中第一数也。三乘大乘佛。唯一方化仪。经此三大劫。修道得成佛。若顿教义即不可说。若一乘义即无尽劫。何以故。为依一乘一切众生已成佛竟。复为众生新新成佛。亦不住学地而成正觉。据此不限时分故无尽也。此义教兴。挍量十地德。生其信也。又此数法。是通十地得。余义如别章。
寿命品寿命差别章
寿命者。谓经时分为寿。命者命根。又寿即是命。小乘以非色非心为体。大乘以不相应法为体。仍大乘初教不相应。不与小乘同。小乘不相应。即入事聚摄。大乘初教不相应。是理非事。又即是空。若依终教。即事是如。若依一乘。一切自在。何以故。是法界故。长短自在。随机应见差别不同。问依其经文。将娑婆国土对阿弥陀国等。辨命短长。据此三千界处命根。与佛土命根虽有短长根法不异。此义云何。答据三乘义。净土说命。即是报命。虽染净不同。命义不别。除诸佛菩萨变化者。不入此例。若一乘义。假使世界性等十种土中。所有命根。虽福分转胜。命亦不异。除佛境界不可说不可说。若约宗分。凡夫约人辨命。声闻约实法辨命。若初教菩萨。即空辨命。若终教菩萨。即如辨命。若约一乘。即法界自在辨命。此义通十地。若约别教。信位终心即得。余义如别章。
寿命品内明往生义
往生义者。总有七门。一明往生意。二明往生所信之境。三明往生因缘。四明往生验生法。五明往生业行。六明往生人位分齐。七明往生业行回转不同。初明往生意者。为欲防退。娑婆世界杂恶之处中下濡根。于缘多退。佛引往生。净土缘强。唯进无退。故制往生。往生有二处。一是西方。二生弥勒处。若欲断烦恼者。引生西方。不断烦恼者。引生弥勒佛前。何以故。西方是异界故。须伏断惑。弥勒处是同界故。不假断惑。业成即往生。第二往生所信境者。谓阿弥陀佛国一乘三乘不同。若依一乘。阿弥陀土。属世界海摄。何以故。为近引初机成信教境真实佛国圆融不可说故。若依三乘。西方净土是实报处。通成四土。一法性土。二事净土。三实报土。四化净土。化者是报化也。非化身化。于中所有佛及土田菩萨眷属如摄论。十七观境圆净泉池华果诸乘优劣杂类不同。并对娑婆有情众生依正果报所有色心境界。皆悉翻对引接。令成生信法门。如西方佛。引此方乐佛习心。西方树林。引此方乐树林习心。西方菩萨。引此方乐伴善知识习心。西方八功德水。引此方乐水习心。如是一切。并皆准知。而依四种净土。而消息之。第三明往生因缘者。谓得往生。由六因缘成。四缘者。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亦云次第缘。三所缘。亦云缘缘。四增上缘。本识业种为因缘。求生心为次第缘。净土等境为缘缘余法不碍为增上缘。六因者。一能作因。亦云所作因。二俱有因。亦云共有因。三相应因。四同类因。亦云自分因。五遍因。亦云遍行因。六异熟果因。亦云报因。六因生五果。相应共有二因。感增上果。自分因遍因感依果。所作自分相应共有。感解脱果及士夫果。亦名功用果。报因感报果。往生净土五因感五果。除遍行因。此六因四缘名数。通三乘教。愚法小乘。无净土。不取小乘因缘名。依大乘初教。六因四缘。及互为因生引二因。及十因二十因等。准之可知。终教唯四缘及互为因。顿教唯互为因。圆教一切因。何以故。诸教皆成往生故。余义准可知。第四往生验生法者。略有十门。一作道场门。安置道场。建弥陀佛像。幡灯散华洗浴烧香礼佛行道。念阿弥陀。一日乃至七日。验得往生。二作三七日法。依前建立道场。念佛行道忏悔礼拜。诵大乘经。三七日满验得往生。三依十六观及九品生。依经得分齐者。验得往生。四依盂兰盆法。依那舍长者起教。造盂兰盆。依教成者。验得往生。五依往生经。建立黄幡。及示佛像。并作灌顶法。若未终。若终时已终竟如法成就。得验往生。六观其暖触临终之时。头顶暖者。验得往生。七依弥勒发问经。十念成就。尽其一报。亦验此人定得往生。八验中阴身。亦得往生。若亲儿女。随在一时。知彼父母所有行相。不依前件所验相者。应为别作三七日法。称名行道忏悔灭罪。至心彻到。验得父母中阴往生。九依灌顶法。四月八日。灌顶佛像。及洗菩提树。福及父母兄弟姊妹。并验往生。十尽其一生。六时礼佛忏悔谢过。及来去往还皆参辞礼拜。谢过尊仪。无间绝者。验得往生。第五往生业行者。总说正助一切业行。皆为往生业行。无问内门外门有流无流。皆为往生业行。无问现生及过去未来多生所有福慧。及一切五乘等业行。回向皆为业行。如是准知。第六往生人位分齐者。大位为其十解已前。信位之中。成十善法。正修行者。是其教家正所为之位。何以故。为此位中防退失故。及退灭故。并废退故。十解已上。无上三退。教即不为。此据终教说。若据初教。十回向已还是其所为。何以故。十回向已去得不退故。若约顿教及圆教。在信位终心自分已还。是所为位。顿教及圆教。虽无相迟疾异。而约终教辨。其见闻约成多少。仍理自不同。宜可准知。此依观经九品生文。准即可知。第七往生业行回转不同者。其往生业。纵使此土人天正善根。三乘正善根。求生十方净土。正善根等。回生西方。并成助行因。若论正生。彼因即简三界苦集因。无分别智。为正行因。发愿求生为胜方便。临终乐欲生为次第缘。即是正胜欲。临终时善知识行及解者。为亲增上宿世善根。大准依经。成多善根。准现生中一生所作相续大善根多少等者。即为正因。非别时意。降斯已下。是别时意。令生西方。至彼得不退。虽有前后。仍取不退。以为大宗。从此已后。展转增胜。生无边佛土。至普贤界。还来入彼莲华藏世界海。成起化之用。此据极终入宅之言。若依观经上品上生。闻妙法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此据初始近至之言。又依往生论。有二种渐次相资法。一因二果。因者有五门。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阿弥陀佛。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云何礼拜。身业礼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广如论说。云何回向。谓回向三处。第二果者。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一者近门。二者大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相心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菩萨住处品住处章
菩萨住处者。依其五教。五义不同。若约凡夫。我所住处。何以故。为佛菩萨在凡夫处示现不异凡夫故。若声闻住处。唯法我境。无有人故。若菩萨住处。初教即空。终教即如。不可分别故。若依顿教。一切不可说。离分别故。若一乘住处。随方自在。无二无别。如其法界。今菩萨住处者。即是一乘普贤住处。今举粗相示其轨耳。此义通十地。何以故。举彼住处。赞普贤德无碍自在故。余义如别章。
不思议法品显果德自在章
果德自在者。略说有三种。一小乘佛果德。二三乘佛果德。三一乘佛果德。小乘佛果德者。如下不共义中一百四十不共义者。即是其事。二三乘果德者。如摄论释。有二十一种功德相应。彼论略举法身十德。一相.二证得.三自在.四依止.五摄持.六差别.七德.八甚深.九念佛.十业显法身义。广释如彼论。今且举第七功德。有二十一句。一与最清净四无量相应二八解脱亦名背舍。解脱者。谓一内有色外观色。二内无色外观色。三净身证解脱处。四空处五识处。六无所有处。七非想非非想处。八想受灭身证位。初三背烦恼名解脱。次四背下地名解脱。后一背有缘心名解脱。又八解脱者。今解不同。小乘大乘经意。观色知空无碍成色。是此文意。初解脱舍染相色。第二者舍色心。第三者成色无碍。第四者舍空心。第五者舍取识想。第六者去少识想。第七者去取定想。第八者去成定取。舍不自在。所以知者。如法集经如来功德中。先列名后次第解。善男子。云何有色见色。有色者皆是因缘。而生空无寿者。能如是知见得舍缚。是名解脱。云何内有色相见外色空无寿者。皆是因缘生。能如是知见得舍缚。名为解脱。云何信解脱净。若分别净不净相。名为邪见。以信净故。得脱舍缚。名为解脱。过一切色相。灭一切有对相。不念一切别异相。知无边虚空。即入无边虚空行。无量虚空。如是知得舍脱缚。名为解脱。过一切虚空。知无边识。即入无边识行。此无边识即是空。能如是知。得脱舍缚名解脱过无边识。知无所有少。即入无所有行。所有者名贪嗔痴烦恼。入无所有行者。灭彼烦恼。能如是知。得脱舍缚名为解脱。过无所有者。知非有想非无想安稳。即入非有想非无想行。非有想者。性空家静。非无想者。以依因缘而有。能如是知见。得脱舍缚。得名解脱。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灭一切受想。入灭尽定行。是菩萨如是见。想如阳炎。受如水泡。想即受。受即想。无智者无寿者。能如是知。得脱舍缚名为解脱。萨遮尼乾子经。明如来德。释次第定八解脱等。与法集经并同无异。余者如别章。三八制入亦名胜处。心能制境。使境从心故名制入。一内有色想外观色少好色恶色。二内有色想外观色多好色恶色。三内无色想外观色少好色恶色。四内无色想外观色多好色恶色。五内无色想外观青青色青观青光。六内无色想外观黄黄色黄观黄光。七内无色想外观赤赤色赤观赤光。八内无色想外观白白色白观白光。胜于境界。胜于烦恼故名胜处。四十一切入。谓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处.识处.观上下诸方。青等十法无二无量名一切入。五无诤三摩提。六愿智。七四无碍解。八六通慧。九三十二大人相。十八十小相。十一四种一切相清净。谓身清净。境界清净。心清净。智清净。十二十力。十三四无畏。十四四不护。谓身口意命。十五三念处。谓他生诽谤如来亦不嗔。他若能信如来亦不爱。若无毁无信如来亦不舍。十六拔除习气。十七无忘失法。十八大悲。十九十八不共法。二十一切相最胜智。二十一等等者等六清净。一惑障清净。由灭惑等三障。三障即皮肉心。二业障清净。由灭二十二业障故。二十二者。对二十二无明说。三报障清净。由除七种生死故。七种者。三界三种分段。四种变易。四利益清净。由于生死涅槃无隔碍故。五自在清净。不由功用。于一切法。如意能现故。六无戏论清净。由过言语觉观思惟境界故。前二十功德。通大小乘。后等六句功德。唯是大乘。余义如论释。此上功德是三乘义。于中亦有同异。若前二十句。通其愚法小乘。后等字六句。唯是三乘。又前二十句。通小乘者。但通初教。后六句局大乘者。局在终教。如摄论下十二句甚深。亦有两判。一是终教甚深。二是顿教甚深。应准二十一句判。三一乘功德者。如不思议品说。佛有十种德。一诸佛刹不可思议。二诸佛净愿不可思议。三诸佛种性不可思议。四诸佛出世不可思议。五诸佛法身不可思议。六诸佛音声不可思议。七诸佛智慧不可思议。八诸佛神力自在不可思议。九诸佛无碍住不可思议。十诸佛解脱不可思议。如经下文广释。不同三乘小乘义。此一乘义。下通十地。何以故。一乘因果无二无别故。三乘及小乘。唯果不通因。又如梁本摄论十二种甚深云。诸惑已灭伏。如毒咒所害由惑至惑尽。佛证一切智。论云。诸惑已灭伏。如毒咒所害。释曰。此下一偈。明第十一灭惑甚深。诸惑谓见修烦恼。于菩萨地中。先已灭尽。余心烦恼。虽复未灭。由智念所伏。废其功用。譬如众毒咒力所害无复本能。心惑亦尔。智念所守。不能复生二惑染污。论曰。由惑至惑尽佛证一切智。释曰。诸菩萨留随眠惑。为助道分。不同二乘速般涅槃。由此事故。修道究竟。得习气灭尽。及证圆智。又如第四甚深云。若不留此随眠欲。则同二乘涅槃。若不除上心欲。则与凡夫不异。问十二甚深是果德法身。已离诸障。因何举留惑已明深义。答今法身分齐。对生死际已明法身。生死际中是不自在义。法身分中是自在义故作此说。又如梁本摄论云。明三乘义。论曰。复有经言。佛法甚深。释曰。下明道及道果故言甚深。论曰。何者甚深。此论中自广分别。一切佛法常住为性。由法身常住故。释曰。诸佛法身常住。一切佛法皆依法身。以法身为首故。法身常住。为一切佛法性。论曰。一切佛法皆断。由一切障皆断尽故。释曰。一一佛法。悉无惑障及智障故。障断尽为一切佛法性。现在烦恼灭为断。未来烦恼不生为尽。即是尽无生智。论曰。一切佛法生起为性。由化身恒生起故。释曰。由慈悲本愿。生起化身。相续无尽故。化身生起。为一切佛法性。论曰。一切佛法能得为性。能得共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行故。释曰。一切佛法。以无所得为性。此是正说。由三无性不可定说有无故。虽以无得为性。亦有能得义。若离佛法。不能得了别所对治惑。不能得安立能对治道故。论曰。一切佛法。有欲为性。有欲众生爱摄令成自体故。一切佛法。有嗔为性。一切佛法。有痴为性。一切佛法。凡夫法为性。释曰。此有二义。一菩萨摄一切有欲众生为自体。一切佛法皆依自体故。二大悲为爱。爱即是欲。菩萨以大悲摄一切众生。依大悲生福德智慧行故。嗔痴及凡夫法亦尔。论曰。一切佛法。无染著为性。成就真如。一切障不能染故。释曰。道后真如断一切障尽。是无垢清净故名成就。一切障所不能染。一切佛法。以此真实为体性故。论曰。一切佛法不可染著。诸佛出现于世。非世法所能染故。释曰。前明真如境。此明真如智。诸佛菩萨。以真如智为体。即是应身。此体是唯识。真如所显。非根尘分别所起。非八种世法及世法所起欲嗔等惑。所能染著。何以故。是彼对治故。修得无分别智成就。名诸佛出现于世。余义如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