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发菩提心章

  第四色空章十门止观者。第一会相归性门。于中有二种。一于所缘境会事归理。二于能缘心摄将入正也。第二依理起事门者。亦有二种。一者所归理非断空。故不碍事相宛然。二者所入止不滞寂。故复有随事起修妙觉观。第三理事无碍门者。亦有二种。一由习前理事能通交彻故今无碍也。二双现前故遂使止观同于一念顿照故。第四理事双绝门者。由事理双观互相形夺故遂使而双俱尽非理非事寂然双绝。是故令止观双泯迥然无寄也。第五心境融通门者。即彼绝理事之无碍境与彼泯止观之无碍心。二而不二故不碍心境。而冥然一味。不二而二故不坏一味。而心境两分也。第六事事相在门者。由理带诸事全遍一事。是故以即止之观于一事中现一切法。而心无散动。如一事一切亦尔。第七彼此相是门者。由诸事悉不异于理理复不异于事。即是一切而念不乱。如一事一切亦尔。第八即入无碍门者。由交参非一与相含非异体无二故。是故以止观无二之智顿现。即入二门同一法界即心无散动也。第九帝网重现门者。由于一事中具一切。复各具一切。如是重重不可穷尽。如一事既尔余一切事亦然。以止观心境不异之目顿现一切。各各重重悉无穷尽。普眼所瞩朗然现前而无分别。亦无散动也。第十主伴圆备门者。菩萨以普门之智顿照于此普门法界。然举一为主一切为伴。主伴伴主皆悉无尽。不可称说。菩萨三昧海门皆悉安立自在无碍。然无异念也。
  第五理事圆融义者。亦有十门。第一理事俱融门。事虚理实相摄全收融成十义。一缘起事法以虚空无性故举体全理也。二真性理法以真实故不碍举体全事也。三由前二义不相离故理事俱存。四由二义相夺故理事双绝也。五事全理而事不坏。六理全事而理不失也。七二俱存而俱不立。八俱亡而俱不泯。九前八相顺而俱现。十皆各相夺而不泯。并会意思之。
  第二理法隐显门。理性随事隐显融通亦有十义。一以理全事故理隐也。二事全理故理显也。三以前二不相离故隐显俱立也。四以二义相夺故非隐显。五以全事而不自失故即隐常显也。六以事尽而不泯他即显常隐也。七此二不相离故即俱隐俱显也。八相夺二亡故俱非隐现也。九由前八义同一理性不相碍故同时俱显也。十同时相夺义无不尽泯。同一味亦非一也。深思可见。又单隐单显各有十义。及俱存俱泯十义思惟可知。
  第三事法存泯门。事相随理存亡自在亦融成十义。一以事全理故事泯也。二以理全事故事存也。三以前二不相离故亦存亦泯。四以二相夺故非存非泯也。五以举体全理事方成故即泯而存也。六以事举体全成理无不荡尽故即存而泯也。七以二义相顺故即泯俱存。八相夺故即存即泯俱泯也。九以前八义同一事法存亡自在无碍俱现故也。十以同时相夺义故无不尽。圆融迥超出情表。亦深思可见。单存单泯等十义准前思之。
  第四事事相在门。诸法缘起力用相收亦有十义。一众缘起法。于中若无一缘余一切缘全不成故。是故即一缘有力能摄一切。余并无力摄在一中。即一现多隐也。二以多唯一故。是故即多缘有力而能收一。一缘无力摄在多中。即多现一隐也。三由前二义不相离故无碍俱现也。四以各相形夺无不尽故即非隐非现也。五由有力摄他时必无力入他故现即隐也。六无力入他时必有力摄他。故隐即现也。七俱摄无不俱入。故隐显俱现也。八俱摄俱入必不俱。故隐显斯绝也。九以前八义同一缘起故自在俱现前也。十各相形夺超然无寄。圆融绝虑也。亦深思会意可以准知。又单摄单收入等十义准前思之。
  第五一事隐现门。一事望多有摄有入。隐显自在亦有十义。一由摄多故一现也。二由一入多故一隐也。三以摄入同时一法故亦隐亦显也。四全摄相夺各尽故非隐非现也。五由一能摄多方能入于多。是即现常隐也。六由入多故方能摄多。是即隐常现。七由具前六义方为一。故俱隐俱现也。八二义同一相夺俱尽。故非隐非现也。九合前八义同在一法。无碍顿现前。十由前诸义各相夺尽泯然无寄迥超言虑即俱泯也。并各去情如理思之。又如摄入具隐显有此十义。当知隐现具摄入亦有十义。准思之。
  第六多事隐现门。多事望一有摄有入。隐显自在亦有十义。一由多摄一。故多显也。二由多入一。故多隐也。三以显入俱现故亦隐亦现也。四摄入相夺故俱非也。五以多能摄一方能入一即显常隐。六以多能入一方能摄一。故即隐常显也。七以具前二义方为多故即隐即现俱现也。八同体二义必相夺尽。即隐显非也。九合前八义同时顿现相现前也。十以前法义各相形夺泯然超绝。准前思之。又隐显具摄入十义同前思推。
  第七事事相是门。缘起事法展转相成体互相无彼此相。是亦有十义。一于大缘起中若无一缘起非直所起不彼能起。缘体亦不成。是故一缘是能成为有义。多缘所成无体。是空义。是即多归于一。故一存多泯也。二多亦为一。故多为能成。是有义。一为所成。是空义。是即一归于多。故存一泯。三两门二义并不相离故即存亡俱现。四形夺俱尽故即存亡俱泯也。五一为能成必有所成。故是则摄多同一之有。即是废自同他之空也。六多为能成必有所成。故亦摄废同前。七一多各二不相离。故无碍俱现也。八摄废同体定不得。故即俱非也。九一多缘起随义成立。故则相是存亡俱存现前。十能所存亡空有俱尽。故泯然超绝也。深思可知。
  第八一多存泯门。然一望多有摄他废自。相是存泯亦有十义。一此法有摄他同己。故自存也。二废己同他。故自泯也。三收废俱现。故亦存亦泯也。四以二义全夺故俱非也。五非尽己同他。无己尽他同己。是故即泯常存也。六反上句。故即存常泯也。七二义不相离。故存即泯泯即存俱现也。八相夺全尽故存泯泯存俱非也。九合前八义一事法不相障碍。俱现前也。十法义同体相夺俱尽故超然绝虑也。思之可见。
  第九多事存泯门。然多望一既摄他废自。相是存亡亦有十义。一以多有摄一同己故多存也。二以多有废自同一故多泯也。三以前二义不相离故存泯双现。四形夺俱尽故双非也。五以非不摄一同多无以废多同。一是故存即泯也。六非不同一。无以摄一故泯即存也。七由存即泯故有泯。由泯即存故有存。二义不相离故存泯泯存俱现前也。八由存无不泯故非存。由泯无不存故非泯。二义形夺两亡故俱非也。九由八义同位相顺法体方立。是故圆通无碍俱现前也。十由前诸义各互相夺定取不得。是故无不超绝。挺然无寄唯证相应也。会意思之。
  第十圆融具德门。然上法门并同大缘起无障碍圆明自在。亦有十义。一诸门融合圆明顿现具足一功。二随举一门亦具一切。三随举一义亦具一切。四随举一句亦具一切。五以此圆融俱总相。是故融摄一切。六俱是别相。莫不皆是所摄一切。七俱是同相能所摄义齐均故。八俱是异相。义各别不离故。九俱是成相。缘起义门正立俱现故。十俱是坏相。缘起无作同一味故。然此具德门中一法法尔性具善恶。故经曰。于一微尘中各示那由他无数亿诸佛于中而说法。于一微尘中现无量佛国须弥金刚围世间不迫作。于一微尘中现有三恶道天人阿修罗各各受业报。如斯并是实事非变化作。是法性实德法尔如此也。如上之义去情深思可知。然此十门同时相应为一缘起。就初门中有十义圆融。随一各具余一切义。如初门既尔余理法隐显等九门亦然。但随门异耳。是故一一门中各有十百千等。思之可见.又此上法义中各有解行境。会意思之。此则略辨理事圆融。若能熟思便法理现前。则华严义旨由此少闻耳。

  华严发菩提心章(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