勅修百丈清规


  四节秉拂

  住持小参时白云(来晨斋退。烦都寺维那侍者。赍牌拂诣首座。各处拜请。来晚为众秉拂)次日斋退烧香。侍者即令客头行者携主杖牌拂人仆捧柈袱炉烛约都寺维那。同诣各头首寮。炷香触礼一拜。禀云(方丈和尚慈旨。令某等谨赍牌拂。专此拜请。今晚为众秉佛)一一请已。首座约同受请头首。带行者将牌拂主丈。随诣方丈禀辞。住持当力劝勉送出。首座转身就禀云(尊命既严不容辞却。敢借法座。伏望慈。悲。古来秉拂多别设座。今习为常。后昆无闻)次就烧香侍者处。借法鼓。秉拂人令茶头行者。请圣僧侍者禅客。烧香献茶毕云(今晚秉拂。辄烦侍者烧香禅客问话)复令行者僧堂前挂秉拂牌。方丈请秉拂人药石。免赴当送往。堂司行者排办法座左手敷罘罳。设住持位。昏钟鸣时。行者覆秉拂人。次覆住持鸣鼓一通众集。小参礼同。住持出径归位立定。都寺维那侍者同往秉拂人前问讯。秉拂人往住持前问讯。次知事前问讯。巡至班末。次至同班前问讯。亦巡至班末即举手与大众普同问讯。登座坐定。秉拂侍者同方丈侍者出座下问讯。两序西堂次第问讯。住持问讯秉拂人当起身仍就座云(侍者请堂头和尚趺坐)秉拂侍者至住持前问讯。转身登座烧香。提坐具问讯。叉手侧立。秉拂人索语问答了。提纲叙谢方丈及两序勤旧诸寮大众毕。举方丈小参公案。或拈或颂毕下座。住持前问讯复元位。以次秉拂人并如前礼。秉拂罢。方丈客头唱请汤果。如小参时。秉拂人即怀香。同诣方丈拜谢。就坐汤果。次日方丈请茶。如都寺办斋并请茶。半斋点心。别日上堂叙谢管待。或请立班西堂在第二夜秉拂。住持小参时小委曲劝请举扬。随意拈颂公案。递相激扬此道。近时叙谢循袭繁赘。使人厌听取诮识者。盖秉拂以法为施。苟徇时仪但总标名。或略提过足矣。

  方丈四节特为首座大众茶

  至日粥罢请客侍者写茶榜见后。备柈袱炉烛诣寮炷香。触礼请云(堂头和尚今晨斋退。就云堂点茶。特为伏望降重)以榜呈纳贴僧堂前上间。客头行者请以次头首诸寮。及请知事。光伴挂点茶牌。长板鸣。请客侍者入堂圣僧前烧香一炷。大展三拜。巡堂一匝。至中问讯而退。谓之巡堂请茶。堂前排特为照牌。首座与住持对面。上首知事与住持分手位。维那次之。以次知事与受特为人分手位。鸣鼓集众。烧香侍者行礼(并与库司特为汤礼同)首座至住持前谢茶。两展三礼。初展云。(兹者特蒙煎点。下情不胜感激之至)再展云(即日时令谨时恭惟。堂头和尚尊候起居多福)退触礼三拜住持每一展。则约止之。至触礼则答一拜。首座转身从圣僧后右出。住持略送复位。侍者烧光伴香。鸣钟收盏鸣鼓退座。亦同前。首座先往法堂。候住持拜谢。免则问讯。
  榜 堂头和尚今晨斋退就云堂点茶一中特为
  首座大众聊旌某节之仪仍请
  诸知事同垂 光降
  式 今月 日侍司 某敬白

  库司四节特为首座大众茶

  遇节之次日粥罢。库司具茶榜(与汤同)请茶报众挂牌。长板鸣入常请茶。与侍者同。斋退排照牌。设位鸣鼓集众。揖坐揖香揖茶巡堂问讯。住持前行礼致词。并同汤礼。

  前堂四节特为后堂大众茶

  遇节之第三日。首座具茶状见后诣后堂首座寮及诣方丈。请茶讲行礼仪。次第并与库司。特为茶同。但添设知事位次。
  前堂首座比丘某 右某启取今晨斋退就
  茶 云堂点茶一中特为 后堂首座大众聊旌
  某节之仪仍请 诸知事同垂 光伴
  今月 日具位某状
  状 可漏子 状请 后堂首座大众 具位
  谨封

  旦望巡堂茶

  住持上堂说法竟。白云(下座巡堂吃茶)大众至僧堂前依念诵图立。次第巡入堂内。暂到与侍者随众巡。至圣僧龛后。暂到向龛与侍者对面而立。大众巡遍立定鸣堂前钟七下。住持入堂烧香巡堂一匝归位。知事堂排列圣僧前问讯。转身住持前问讯。从首座板起巡堂一匝。暂到及侍者随知事后出。烧香侍者就居中问讯揖坐。俟众坐定。进前烧香及上下堂外堂。先下间。次上间香合安元处炉前逐一问讯揖香毕。归元位。鸣钟二下。行茶瓶出复如前问讯。揖茶而退。鸣钟一下收盏。鸣钟三下。住持出堂。首座大众次第而出。或迫他缘。或住持暂不赴众则粥罢。就座吃茶。侍者行礼同前。

  方丈点行堂茶

  节腊僧堂茶罢。侍者同客头至行堂点茶。客头预报参头挂点茶牌报众。烧汤出盏请典座光伴。方丈预送茶。侍者至库司。典座接入。参头堂主领众行者门迎。侍者居主位代住持也。典座右位侍者出中烧香一炷。复位以手揖众坐。吃茶毕典座送出。参头堂主门送。即诣方丈谢茶。

  库司头首典行堂茶

  库司候方丈点茶罢。知事诣行堂。点茶知事居主位。典座分手行礼与方丈侍者同。送出门喝云(参头大众诣库司谢茶)库司客头报云(知事传语免谢茶)头首候点僧堂茶(见两序章)罢。令堂司行者报参头挂牌报众。请典座光伴行礼(与库司同出门喝谢喝免亦同)。

  月分须知

  正月 初一日有处。四孟月大众行道讽经祈保。次具门状。官员檀越诸山贺岁。十七日 百丈忌。
  二月 初一日僧堂内闭炉。或山寺高寒母拘。十五日 佛涅槃。
  三月 初一日堂司出草单。清明日祖堂诸祖塔诸檀越祠库司。预报洒扫严备供养。集众讽经。此月出榜禁约山林茶笋。
  四月 初一日(锁旦过。初四五间告香普说初八日)佛诞浴佛。库司预造黑饭。方丈请大众。夏前点心。十三日建楞严会。十五日结制(候天气僧堂内下暖帘上凉帘)。
  五月 端午日早晨知事僧堂内烧香点菖蒲茶。住持上堂次第建青苗会。堂司预出诸寮看经诵经单。直岁点检诸处整漏。疏浚沟渠。方丈诣诸寮诸庵塔。各作一日点茶温存。僧堂内挂帐。
  六月 初一日隆暑首座免鸣坐禅板。入伏堂司提调晒荐。炭头或库司打炭团。
  七月 初旬堂司预出盂兰盆会诸寮看诵经单。预率众财。办斛食供养。十三日散楞严会。十五日解制。当晚设盂兰盆会。讽经施食。
  八月 初一日开旦过。知客预晒寮内荐席。此月修补本色衲子未遽起单。僧堂收帐。
  九月 初一日首座复鸣坐禅板。堂司提调糊僧堂窗。下凉帘上暖帘。重阳日早晨知事烧香点茱萸茶。住持上堂许方来相看。
  十月 初一日开炉方丈(大相看初五日)达磨忌。
  十一月 二十二日 帝师忌。冬至库司预办糍果。此月或进退职事。或在岁节。方丈请大众冬前点心。
  十二月 初八日 佛成道库司预造红糟。岁终结呈诸色簿书。
  节腊章(终)

  敕修百丈清规卷第七



  敕修百丈清规卷第八

    大智寿圣禅寺住持臣僧德辉奉 敕重编
    大龙翔集庆寺住持臣僧大诉奉 敕校正

  法器章第九

  上古之世有化而无教。化不足而礼乐作焉。击壤之歌不如九成之奏。洼樽之饮不若五齐之醇。然文生于质贵乎本也。吾天竺圣人最初示化。谓人人妙觉本无凡圣。物物全真宁有净秽。无假修证不涉功用。而昧者茫然自失。若聋瞽焉。于是随机设教击犍椎。以集众演之为三藏。修之为禅定。迄于四十九年而化仪终矣。梵语犍椎凡瓦木铜铁之有声者。若钟磬铙鼓椎板螺呗。丛林至今仿其制而用之。于以警昏怠。肃教令导幽滞而和神人也。若夫大定常应大用常寂。闻非有闻觉亦非觉。以考以击玄风载扬。无思无为化日自永。雍雍乎仁寿之域。清泰之都矣。

  钟


  大钟

  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慕击则觉昏衢疏冥昧。引杵宜缓扬声欲长。凡三通各三十六下。总一百八下。起止三下稍紧。鸣钟行者想念偈云(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仍称观世音菩萨名号。随号扣击其利甚大。遇。
  圣节看经上殿下殿。三八念诵佛诞成道涅槃。建散楞严会讽经斋粥过堂人定时。各一十八下。如接送官员住持尊宿。不以数限。库司主之。

  僧堂钟

  凡集众则击之。遇住持每赴众入堂时鸣七下。斋粥下堂时放参时。旦望巡堂吃茶下床时。各三下(住持或不赴堂。或在假则不鸣)堂前念诵时念佛一声。轻鸣一下。末叠一下。堂司主之。

  殿钟

  住持朝慕行香时鸣七下。凡集众生殿。必与僧堂钟相应接击之。知殿主之。
  感通传云。拘留孙佛于乾竺修多罗院。造青石钟。于日出时有诸化佛与日俱出。密说显演十二部经。闻法证圣不可胜数。增一阿含经云。若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皆停止。又金陵志云。民有暴死入冥司。见有五木缧械者。告之曰。吾南唐先主也。以宋齐丘之误杀和州降者致此。每闻钟声暂息吾苦。仗汝归白嗣君。为吾造钟。民还具闻后主。因造大钟于清凉。寺镌曰荐烈祖孝高皇帝脱幽出厄。

  版

  大版斋粥二时长击三通。木鱼后三下叠叠击之。谓之长版。念诵楞严会儆戒火烛。各鸣三下。报更则随更次第击之。方丈库司首座寮及诸寮。各有小版。开静时皆长击之。报众时各鸣二下。众寮内外各有版。外版每日大众问讯时三下。坐禅坐参时各三下。候众归堂次第鸣之。点茶汤时长击之。内版挂搭归寮时三下。茶汤行盏二下。收盏一下。退座三下。小座汤长击之。

  木鱼

  斋粥二时长击二通。普请僧众长击一通。普请请行者二通。
  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象形击之。所以警昏惰也。

  椎

  斋粥一时。僧堂内开钵。念佛唱食遍食。施财白众皆鸣之。维那主之。下堂时圣僧侍者鸣之。知事告退时。请知事时亦鸣之。住持入院开堂将说法时。诸山上首鸣之。谓之白椎也。
  世尊一日升座大众集定。文殊白椎。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磬

  大殿早慕住持知事行香时。大众看诵经咒时。直殿者鸣之唱衣时。维那鸣之。行者披剃时作梵阇黎鸣之。小手磬堂司行者常随身。遇众讽诵鸣之。为起止之节。

  铙钹

  凡维那揖住持两序。出班上香时。藏殿祝赞转轮时。行者鸣之。遇迎引送亡时。行者披剃。大众行道。接新住持入院时。皆鸣之。

  鼓


  法鼓

  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并击之。击鼓之法上堂时三通(先轻敲鼓磉二下。然后重千徐徐击之。使其紧慢相参。轻重相应。音声和畅。起复连环隐隐轰轰 若春雷之震螫。第一通延声长击。少歇转第二通。连声稍促更不歇声。就转第三通一向缠声击之侯。住持登座毕方歇声。双椎连打三下)小参一通。普说五下。入室三下皆当缓击。

  茶鼓

  长击一通。侍司主之。

  斋鼓

  三通。如上堂时。但节会稍促而已。

  普请鼓

  长击一通。

  更鼓

  早晚平击三通。余随更次击。库司主之。

  浴鼓

  四通次第候众击(其详见知浴章)知浴主之。
  已上宜各有常度。毋令失准。若新住持入院。诸法器一齐俱鸣。
  金光明经云。信相菩萨夜梦金鼓。其状姝大其明普照。喻如日光。光中得见十方诸佛众宝树下坐琉璃座。百千眷属围绕而为说法。一人似婆罗门。以枹击鼓出大音声。其声演说忏悔偈颂。信相菩萨从梦寤已。至于佛所。以其梦中所见金鼓及忏悔偈。向如来说。又楞严经云。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
  法器章(终)

  唐洪州百丈山故怀海禅师塔铭(并序)

    将仕郎守殿中侍御史陈诩撰
    守信州司户参军员外置同正员武翊黄 书
  星缠斗次山形鹫立。桑门上首曰怀海禅师。室于斯塔于斯。付大法于斯。其门弟子惧陵谷迁贸日时失纪。托于儒者铭以表之。西方教行于中国。以彼之六度视我之五常。遏恶迁善殊途同辙。唯禅那一宗度越生死。大智慧者方得之。自鸡足达于曹溪。纪牒详矣。曹溪传衡岳观音台怀让和上观音传江西道一和上。诏谥为大寂禅师。大寂传大师。中土相承凡九代矣。大师太原王氏福州长乐县人。远祖以永嘉丧乱徙于闽隅。大师以大事因缘生于像季。托孕而薰膻自去 将诞而神异聿来。成童而灵圣表识。非夫宿植德本。曷以臻此。落发于西山慧照和尚。进具于衡山法朝律师。既而叹曰。将涤妄源必游法海。岂惟必证。亦假言诠。遂诣庐江阅浮槎经藏。不窥庭宇者积年。既师大寂尽得心印言简理精貌和神峻。睹即生敬居常自卑。善不近名。故先师碑文独晦其称号。行同于众。故门人力役必等其艰劳。怨亲两忘故。弃遗旧里贤愚一贯故普授来学。常以三身无住万行皆空。邪正并捐源流齐泯。用此教旨作人表式。前佛所说斯为顿门。大寂之徒多诸龙象。或名闻万乘入依京辇。或化洽一方。各安郡国。唯大师好尚幽隐。栖止云松。遗名而德称益高。独往而学徒弥盛。其有遍探讲肆历抵禅关。滞著未祛空有犹阂。靡不缄藏。万里取决一言。疑网云张智刃冰断。由是齐鲁燕代荆吴闽蜀望影星奔。聆声飙至。当其饥渴快得安隐。超然悬解时有其人。大师初居石门依大寂之塔。次补师位。重宣上法。后以众所归集意在遐深。百丈山碣立一隅。人烟四绝。将欲卜筑必俟檀那。伊蒱塞游畅甘贞请施家山。愿为乡导。庵庐环绕。供施芿积众又逾于石门。然以地灵境远颇有终焉之志。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证灭于禅床报龄六十六。僧腊四十七。以其年四月二十二日。奉全身窆于西峰。据婆沙论文。用净行婆罗门葬法遵遗旨也。先时白光去室金锡鸣空。灵溪方春而涸流。杉燎竟夕以通照。妙德潜感于何不有。门人法正等尝所禀奉皆得调柔。递相发挥不坠付嘱。他年绍续自当流布。门人谈叙永怀师恩光崇塔宇。封土累石力竭心瘁。门人神行梵云结集微言纂成语本。凡今学者不践门阈。奉以为师法焉。初闽越灵蔼律师。一川教宗三学归仰。尝以佛性有无响风发问。大师寓书以释之。今与语本并流于后学。诩从事于江西府。备尝大师之法味。故不让众多之托。其文曰梵雄设教有权有实。未得顿门。皆为暗室。祖师戾止方传秘密。如彼重昏忽悬白日(其一)唯此大士弘绍正宗。虽修妙行不住真空。无假方便。岂俟磨砻。恬然返本万境圆通(其二)百千人众尽祛病热。彼皆有得我实无说。心本不生形同示灭。此土灰烬他方水月(其三)法传人代塔闭山原。杉松日暗寺塔犹存。蔼蔼学徒无非及门。唯能觉照是报师恩(其四)元和十三年十月三日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