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发菩提心集


  大唐三藏法师传西域正法藏受菩萨戒法

  将欲受菩萨戒。先教发殷净心。或复一年下至七日。持斋礼拜。舍诸恶业。习诸善事。长养净心。然可为受。若有事缘。不得先教发殷净心。欲受戒时。发深重心。方与受之。深重心者。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脱一切众生心是。若先未曾归依三宝者。教令归依。若已曾归依者。不须教之。归依云。
  弟子某甲等。愿从今身尽未来际。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如是三唱)。
  弟子某甲等。愿从今身尽未来际。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
  从今已往称佛为师。不敢归余邪魔外道。唯愿三宝慈悲摄受。
  次教请己为受菩萨戒师云。
  弟子某甲等。今于师所求受菩萨戒。大德于我不惮劳者。慈愍故(三说)。戒师答云。好。
  次教请释迦如来为受戒和上云。
  弟子某甲等。奉请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应正等觉。为受菩萨戒和上。我依和上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三说)。
  次教请曼殊室利为阿阇梨云。
  弟子某甲等。奉请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为受菩萨戒阿阇梨。我依阿阇梨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三说)。
  次教请弥勒菩萨为教授师云。
  弟子某甲等。奉请弥勒菩萨摩诃萨。为受菩萨戒教授师。我依教授师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三说)。
  次教请十方诸佛为证戒师云。
  弟子某甲等。奉请十方诸佛如来应正等觉。为受菩萨戒证戒师。我依证戒师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三说)。
  次教请十方菩萨为同法侣云。
  弟子某甲等。奉请十方一切菩萨摩诃萨。为受菩萨戒同法侣。我依同法侣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三说)。
  次教发菩提心云。菩提心者。广则无边。略有三种。一者厌离有为心。二者欣求菩提心。三者深念众生心。厌离有为心者。即是广说生死过患。令深生厌离。五法相似。得大海名。一处所无边相似故。二甚深相似故。三难度相似故。四不可饮相似故。五大宝所依相似故。求菩提心者。即是广说三身菩提所有功德。令起忻求。深念众生心者。即是广说怨亲等想。令俱生慈愍发心度脱。
  次言。善男子善女人等谛听。我今问汝。随汝意答。汝发菩提心未(教答云发)。
  次教忏悔云。
  弟子某甲等。仰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两足中尊一切诸法离欲中尊一切僧宝诸众中尊。弟子某甲等。自从无始生死已来至于今日。贪嗔痴等无量烦恼恼乱身心。广造众罪。所谓破塔坏寺。焚烧经像。用盗三宝财物。谤三乘法。言非圣教。障碍留难隐弊覆藏。于一切出家人所。若有戒若无戒。持戒破戒打骂呵责。说其过恶。禁闭牢狱。或夺袈裟。逼令还俗。策役驱使。责其发调。断其命根。或杀父。害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起大邪见。谤无因果。长夜常行十不善业。所谓身业不善。行杀盗淫。语业不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业不善。贪嗔邪见污父污母。污比丘比丘尼。污僧伽蓝所。破斋破戒。饮酒食肉。轻毁三宝。恼乱众生。自作教他。见作随喜。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不可数知。今日诚心发露忏悔。一忏已后断相续心。尽未来际永不敢作。唯愿三宝慈悲证明。令弟子等罪障消灭。
  次说菩萨三聚戒相。一者律仪戒。誓断一切恶尽。二者摄善法戒。誓修一切善尽。三者饶益有情戒。誓度一切众生尽。
  次言善男子善女人等谛听。我今问汝。随汝意答。汝是菩萨非(答言是)。
  言菩萨者。信是身中实有菩萨种姓。堪受菩萨净戒。名为菩萨。非已有证名为菩萨。
  次为受令谛听发深重心云。
  善男子善女人等谛听。汝等今于我所求受一切菩萨学处。求受一切菩萨净戒。所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此诸学处此诸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现在一切菩萨今学。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不得犯。能持不。教答言能(三说)。
  次受戒师自称己名。请佛证明。起立手执香炉。若在高座不须起立云。
  弟子某甲等。仰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今于此索诃世界一四天下南赡部洲人主地某聚落某伽蓝此道场中。有众多菩萨。来于我所三说求受菩萨戒。我已为作证。唯愿慈悲亦为作证(礼拜三请)。
  次当为说三品心受戒。于十方诸佛所。有三品相现。或凉风或妙香。或异声或光明等。种种相现。彼诸菩萨各各问佛。何因缘故有此相现。彼佛各答云。于某方处索诃世界。在某处所。有某甲众多菩萨。于某甲师所。说受菩萨戒。今证明所以有此三品相现。彼彼菩萨咸生欢喜。各各皆言。于如是等极恶处所。如此具足杂染烦恼恶业有情。能发如是极胜之心。受菩萨戒。甚为希有。深生怜愍。于汝等所。起同梵行心。是故汝等宜应至心护持净戒。不惜身命而勿毁犯。
  次为说持犯之相。乃至持一草系。亦有持犯菩萨戒相。不能广说。今略说重者。谓四波罗夷。波罗夷者。此云他胜处。善法益己。名之为自。恶法损己。名之为他。若犯此四。恶法增长。损害于自。名他胜处。
  善男子善女人等谛听。一者若有菩萨。于戒师所三说求受菩萨戒竟。为名闻利养。自赞毁他。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等从今身尽未来际。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
  善男子善女人等谛听。二者若有菩萨。于戒师所。三说求受菩萨戒竟。有财有法。有来求者。悭不施与。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等从今身尽未来际。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
  善男子善女人等谛听。三者若有菩萨。于戒师所。三说求受菩萨戒竟。先时共他斗诤违竞。他来求悔。以嗔恨心不随彼请。已不于他速求忏悔。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等从今身尽未来际。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
  善男子善女人等谛听。四者若有菩萨。于戒师所。三说求受菩萨戒竟。起邪见心。毁訾三宝。诽谤大乘。言非佛说。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等从今身尽未来际。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
  上所受戒正是起行。起行既讫。
  次教发愿云。
  弟子某甲等。愿以如是忏悔受戒所生功德。回施一切众生。未离苦者愿皆离苦。未得乐者愿令得乐。未发菩提心断恶修善者。愿发菩提心断恶修善。未成佛者愿早成佛。又以如是所生功德。愿共一切众生。舍此身竟。得生睹史多天。奉见弥勒。龙华三会愿登初首。闻法悟道。证无生忍。获大神通。游历十方。历事诸佛。恒闻无上大乘正法。又以如是所生功德。愿共一切众生。生生世世永离地狱身。永离畜生身。永离饿鬼身。永离边地下贱身。永离不自在身。永离女人身。常于佛法中。清净修行。与一切众生作大善知识。愿一切众生闻我名者发菩提心。见我身者断恶修善。闻我说法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早得成佛。

  得舍门

  菩萨地四十云。菩萨于四他胜处法。随犯一种。况犯一切。不复堪能于现法中增长摄受菩萨广大菩提资粮。不复堪能于现法中意乐清净。是即名为相似菩萨。非真菩萨。菩萨若用软中品缠。毁犯四种他胜处法。不舍菩萨净戒律仪。上品缠犯即名为舍。若诸菩萨毁犯四种他胜处法。数数现行都无惭愧。深生爱乐。见是功德。当知说名上品缠犯。非诸菩萨暂一现行他胜处法。便舍菩萨净戒律仪。如诸苾刍犯他胜处法。即便弃舍别解脱戒。若诸菩萨由此毁犯。弃舍菩萨净戒律仪。于现法中堪任更受。非不堪任。如苾刍住别解脱戒。犯他胜处法。于现法中不任更受。略由二缘舍诸菩萨净戒律仪。一者弃舍无上正等大菩提愿。二者现行上品缠。犯他胜处法。若诸菩萨虽复转身遍十方界。在在生处不舍菩萨净戒律仪。由是菩萨不舍无上菩提大愿。亦不现行上品缠犯他胜处法。若诸菩萨转受余生。忘失本念。值遇善友为欲觉寤菩萨戒念。虽数重受。而非新受。亦不新得。准七十五。有四缘舍。一决定发起受心不同分心。二于有识别大丈夫前。故意发起弃舍语言。三总别毁犯四他胜法。四以增上品缠。总别毁犯随顺四种他胜处法。又此菩萨一切违犯。当知皆是恶作所摄。应向有力于语表义能觉能受小乘大乘补特伽罗。发露悔灭。若诸菩萨以上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失戒律仪。应当更受。若中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应对于三补特伽罗。或过是数。应如发露除恶作法。先当称述所犯事名。应作是说。长老尊念。或言大德。我如是名违犯菩萨毗奈耶法。如所称事犯恶作罪。余如苾刍发露悔灭恶作罪法。应如是说。若下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及余违犯。应对于一补特伽罗发露悔法。当知如前。若无随顺补特伽罗可对发露悔除所犯。尔时菩萨以深重意乐起自誓心。我当决定防护当来终不重犯。如是于犯还出还净。

  自受菩萨戒法(瑜伽四十一)

  又诸菩萨欲受菩萨净戒律仪。若不会遇具足功德补特伽罗。尔时应对如来像前自受菩萨净戒律仪。应如是受。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或蹲跪坐。作如是言。我如是名仰启十方一切如来已入大地诸菩萨众。我今欲于十方世界佛菩萨所。誓受一切菩萨学处。誓受一切菩萨净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于是学处。于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第二第三亦如是说。说已应起。所余一切如前应知准应受法。

  八胜五想门

  初说行殊胜相。一趣道胜。二发心。三福田。四功德。五受罪轻微。六处胎。七神通。八果报胜。发五观心。第一观一切众生犹如圣人想。第二犹如父母想。第三犹如师长想。第四犹如国王想。第五犹如家想。又发四愿。第一所有功德与十方一切众生同有。第二愿十方一切众生度生死烦恼海。第三愿十方一切众生共通十二部经。文义了了。第四愿十方一切众生俱至无上正等菩提。

  听法仪(瑜伽四十四)

  若诸菩萨欲听法时。作五种想。应从善友听闻正法。一作宝想。难得义故。二作眼想。能得广大俱生妙慧。因性义故。三作明想。已得广大俱生慧眼。于一切种。如实所知。等照义故。四作大果胜功德想。能得涅槃及三菩提无上妙迹。因性义故。五作无罪大适悦想。于现法中。未得涅槃及三菩提。于法如实简择。止观无罪大乐。因性义故。若诸菩萨欲从善友听闻法时。于说法师。由五种处。不作异意。以纯净心。属耳听法。一于坏戒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是破戒不住律仪。我今不应从彼听法。二于坏族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是卑姓。我今不应从彼听法。三于坏色不作异意。不作心此是丑陋。我今不应从彼听法。四于坏文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于言词不善藻饰。我今不应从彼听法。但依于义不依于文。五于坏语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语粗恶多怀忿恚。不以美言宣说诸法。我今不应从彼听法。瑜伽三十八。云何求闻正法。谓诸菩萨于善说法。应当安住猛利爱重求闻正法。略说猛利爱重之相。谓诸菩萨为欲听闻一善说法。假使路由猛焰炽然大热铁地。无余方便可得闻是善说法者。即便发起猛利爱重。欢喜而入。何况欲闻多善言义。又诸菩萨于自身分。及于一切资身众具饮食等事。所有爱重方后爱重。于百分中不及其一。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菩萨如是于善说法生敬重心。常乐听闻诸善说法。无有劳倦亦无厌足。净信深厚。其性柔和。心直见直。爱敬德故。爱敬法故。住法师所。无诘难心。有敬重心。无高慢心。专为求善。非显己德。为欲安立自他善根。不为利养恭敬因缘。菩萨具足如是功德。往法师所。无杂染心。无散乱心。听闻正法。云何无染心。谓听闻时。其心远离贡高杂染。远离轻慢杂染。远离怯弱杂染。由六相故离高杂染。谓听法时。应时而听。殷重而听。恭敬而听。不为损害。不为随顺。不求过失。由其四相离轻杂染。于听法时。恭敬正法。恭敬说法补特伽罗。不轻正法。不轻说者。又听法时。不自轻蔑。由此一相远离怯弱杂染。云何无散乱心听闻正法。谓由五相。一者求悟解心听闻正法。二者专一趣心。三聆音属耳。四扫涤其心。五者摄一切心听闻正法。何故求法。谓诸菩萨求内明时。为正修行法随法行。为广开示利悟于他。若求因明时。为欲如实了知外道所造因明论是恶言说。为欲降伏他诸异论。为欲于此真实圣教未净信者令其净信。已净信者倍令增广。求声明时。为令信乐典语众生于菩萨身深生敬信。为欲悟入诂训言音文句差别。于一义中种种品类殊音随说。若求医明时。为息众生种种疾病。为欲饶益一切大众。若诸菩萨求工巧明。为少功力多集殄财。为欲利益诸众生故。为发众生甚希奇想。为以巧智平等分布饶益摄受无量众生。求此五明。为令无上正等菩提大智资粮速得圆满。

  说法门

  菩萨为他说法有二。一随顺说。二清净说。随顺说如别解脱戒经中说。清净说于己有怨诸有情类。应住慈心为说正法。于恶行者。住利益心。应说正法。于诸有情无乐有苦放逸下劣有情。应当安住利益安乐哀愍之心为说正法。不以嫉缠增上力故自赞毁他。以无染心。不希利养恭敬赞叹。为他说法。

  摄生方便门

  四种方便于诸有情普摄调伏成熟。何等为四。一随摄方便。二能摄方便。三令入方便。四随转方便。是行布施名随摄方便。何以故。先以种种财物。布施饶益有情。为欲令彼听受所说奉教行故。若诸菩萨次行爱语。于彼彼处有愚痴者。为欲除彼所有愚痴令无余故。令其摄受瞻察正理。如是爱语名能摄方便。若诸菩萨知彼有情摄受瞻察正道理已。次行利行。拔彼有情出不善处。于其善处劝导调伏安处建立。名令入方便。若诸菩萨如是方便令趣入已。最后与其于正事业同共修行。令彼随转。由是因缘。令所化者不作是说。汝自无有净信尸罗慧舍智慧。何赖于善劝导于他。谏诲呵摈。与作忆念。是故同事名随转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