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眼目


  石头参同契(雪窦著语 新添)

  竺土大仙心(谁是能举)  东西密相付(惜取眉毛)
  人根有利钝(作么生)  道无南北祖(且款款)
  灵源明皎洁(抚掌呵呵)  枝派暗流注(亦未相许)
  执事元是迷(展开两手)  契理亦非悟(拈却了也)
  门门一切境(舍短从长)  回互不回互(以头换尾)
  回而更相涉(者个是拄杖子)  不尔依位住(莫错认定盘星)
  色本殊质像(岂便开眸)  声元异乐苦(还同掩耳)
  闇合上中言(心不负人)  明明清浊句(口宜挂壁)
  四大性自复(随所依)  如子得其母(可知也)
  火热风动摇(春冰自消)  水湿地坚固(从旦至暮)
  眼色耳音声(海晏河清)  鼻香舌咸醋(可凭可据)
  然于一一法(重报君)  依根叶分布(好明取)
  本末须归宗(唯我能知)  尊卑用其语(不犯之令)
  当明中有暗(暗必可明)  勿以暗相遇(明还非睹)
  当暗中有明(一见三)  勿以明相睹(无异说)
  明暗各相对(若为分)  比如前后步(不如此)
  万物自有功(旨尔宁止)  当言用及处(纵横十字)
  事存函盖合(仔细看)  理应箭锋拄(莫教错)
  承言须会宗(未兆非明)  勿自立规矩(突出难辩)
  触目不会道(又何妨)  运足焉知路(出不恶)
  进步非近远(唱弥高)  迷隔山河故(和弥寡)
  谨白参玄人(闻必同归)  光阴莫虚度(诚哉是言也)

  寂音曰。予尝深考此书。凡四十余句。而以明暗论者半之。篇首便曰。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乃知。明暗之意根于此。又曰。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调达开发之也。至指其宗而示其趣则曰。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故其下广序明暗之句。奕奕缀联不已者。非决色法虚诳。乃是明其语耳。洞山悟本得此旨故。有五位偏正之说。至于临济之句中玄云门之随波逐浪。无异味也。而晚辈承其言。便想像明暗之中有相藏露之地。不亦谬乎。

  五问

  此盖当时义学之徒。相与造说。诬罔先圣。非毁禅宗。而自聪禅师问达观颖和尚。凡五问欲杜邪谬。故辩详之。
  僧自聪问达观颖和尚曰。诸经论家多言。西天自迦叶至师子尊者。祖师相传。至此断绝。其实如何。答曰。吁如此说者生灭心也。不知为法惜人。萤斗杲日。雀填沧海。枉劳形耳。且二十四祖师子尊者。度婆舍斯多。兼出达磨达。其缘具在唐会稽沙门灵彻序金陵沙门法炬所编宝林传。并据前魏天竺三藏支疆梁楼续法记。具明师子尊者遇难以前传衣付法之事。从大迦叶为首。直下血脉。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二十六祖不如密多。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付菩提达磨。即唐土初祖也。原支疆梁楼三藏来震旦。抵洛阳白马寺。时即前魏帝道卿公景元二年辛巳岁也。师子入灭方二年矣。以是显知。经论诸师诬罔后昆。吁哉奈何。问曰。达磨大师。自西天带楞伽经四卷来是否。答曰非也。好事者为之耳。且达磨单传心印。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岂有四卷经耶。聪曰。宝林传亦如是说。颖曰。编修者不暇详讨矣。试为子评之。夫楞伽经三译。而初译四卷。乃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之所译。次十卷元魏时菩提流支译。流支与达磨同时。下药以毒达磨者是也。后七卷唐天后代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以此证之。先后虚实可知矣。仰山寂禅师。亦尝辩此。其事甚明。
  问曰。传法偈无翻译。暨付法藏传中无此偈。以致诸家多说无据。愿垂至诲。答曰。噫子孙支分是非蜂起。不能根究耳。只如达磨未入此土。已会唐言。何以知之。初见梁武时对问。其事即可知矣。后又二祖可大师。十年侍奉。以至立雪断臂。志求祖乘至勤诚矣。后达磨告曰。吾有一袈裟。付汝为信。世必有疑者云。吾西天之人。子此土之子。得法实信。汝当以吾言证之。又云。自释迦圣师至般若多罗。以及于吾。皆传衣表法。传法留偈。吾今付汝。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因引从上诸祖偈。一一授之。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以此则知。达磨付二祖决矣。此乃单传口授。何暇翻译哉。
  问曰。天台尊者一心三观法门。与祖师意如何。答曰。子若不问吾难以言也。吾尝见教中云。吾有正法眼藏付嘱大迦叶。且不在三乘五教之内。原佛祖之教。皆有传授。昔闻大师。于藏中得龙树所造中论。览至第四卷。破诸法性有定性则无因果等事。如颂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次颂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繇此述一心三观。曰空曰假曰中。若据教意。大凡一偈。皆有四句以成其意耳。智者离为三观似枝蔓。又未详传授。因此便言。远禀龙树。以树为祖。近禀思大则可知矣。若间世承禀。吾恐后世必有聪利之人。空看佛经。自禀释迦。岂其然乎。良繇智者具大福德智慧辩才。累为帝师故。成一家之说。辞博理微。而后世子孙。称传祖教。乃番毁师子尊者。亲付法与婆舍斯多。以至此土六祖传衣付法。以为邪解。呜呼吾若备论。即成是非。子自详之。
  问曰。自达磨至此土。因何诸祖师言教。与西天诸祖洎六祖已上不同。牛头一宗北秀荷泽。南岳让青原思。言句渐异。见解差殊。各党师门互毁盛至。如何得息诤去。答曰。怪哉此问。且祖师来此土。如一树子就地下种。因缘和合而生芽也。种即达磨并二祖也。枝叶即道副总持道育之徒也。洎二祖为种。三祖为芽。乃至六祖为种。南岳让为芽也。其牛头神秀荷泽等。皆枝叶耳。然六祖下枝叶繁茂。生子亦多。其种又逐风土所宜。采取得叶贵叶。得枝贵枝。亦犹树焉在南为橘。在北为枳。虽形味有变。而根本岂变乎。又类日焉在东为朝。在西为暮。日亦逐方而转。则轮影也。其空则不转必矣。得何怪哉。子但了其内心。莫随其外法。内心者脱其生死。外法者逐其爱恶。爱恶生则去佛祖远矣。为子等间。签出正宗及横枝言句。各于后述其繇序。令学者明其嫡庶者矣。

  觉梦堂重校五家宗派序

  皇朝景德间吴僧道原。集传灯三十卷。自曹溪下列为两派。一曰南岳让。让出马大师。一曰青原思。思出石头迁。自两派下又分五宗。马大师出八十四员善知识。内有百丈海。出黄檗运大沩祐二人。运下出临济玄。故号临济宗。祐下出大仰寂。故号沩仰宗。八十四人。又有天王悟。悟得龙潭信。信得德山鉴。鉴得雪峰存。存下出云门宗法眼宗。石头迁出药山俨天皇悟二人。悟下得慧真。真得幽闲。闲得文贲。便绝。唯药山得云岩晟。晟得洞山价。价得曹山寂。是为曹洞宗。今传灯却收云门法眼两宗。归石头下误矣。缘同时道悟有两人。一曰江陵城西天王寺道悟者渚宫人。崔子玉之后。嗣马祖。元和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化。正议大夫丘玄素。撰塔铭。文几千言。其略云。马祖祝曰。他日莫离旧处。故还渚宫。一曰江陵城东天皇寺道悟。婺州东阳人。姓张氏。嗣石头。元和二年丁亥化。律师符载所撰碑。二碑所载。生缘出处甚详。但缘道原采集传灯之日。非一一亲往讨寻。不过宛转托人捃拾而得。其差误可知也。自景德至今。天下四海。以传灯为据。虽列刹据位立宗者。不能略加究辨。唯丞相无尽居士。及吕夏卿二君子。每会议宗门中事。尝曰。石头得药山。山得曹洞一宗。教理行果。言说宛转且天王道悟下。出个周金刚。呵风骂雨。虽佛祖。不敢婴其锋。恐自天皇或有差误。寂音尊者亦尝疑之云。道悟似有两人。无尽后于达观颖处。得唐符载所撰天皇道悟塔记。又讨得丘玄素所作天王道悟塔记。赍以遍示诸方曰。吾尝疑。德山洞山。同出石头下。因甚垂手处死活不同。今以丘符二记证之。朗然明白。方知吾择法验人之不谬耳。寂音曰。圭峰答裴相国。宗趣状列马祖之嗣六人。首曰江陵道悟。其下注曰。兼禀径山。今妄以云门临济二宗竞者。可发一笑。略书梗概以传明达者。庶知五家之正派如是而已。

  宗门杂录卷之五(终)



  人天眼目卷之六


  宗门杂录


  岩头三句

   咬去咬住 欲去不去欲住不住 或时一向不去。或时一向不住
  师上堂云。大凡唱教。从无欲中流出三句。秖是理论。咬去咬住。欲去不去。欲住不住。或时一向不去。或时一向不住。并不知方所。明眼汉没窠臼突然地。若论战也。个个须是咬猪狗手段。若未透未明。亦须得七八分方可入作。若从来眼目弥梨麻啰。且莫乱呈懵袋。错槌折尔腰。莫言不道(按岩头三句。咬去咬住是一。欲去不去。欲住不住。是一。或时一向不去。或时一向不住是一。旧本以咬去为一。咬住为一。欲去不去。欲住不住为一。而更不顾有或时一向不去。或时一向不住之句误矣。今既正之。又略举上堂为据)。

  汾阳五门句(石门录中未见有此答)

  僧问。如何是入门句。汾云。远客投知己。暂坐笑吟吟。
  石门聪云。六亲不相识。口中道远来。又云。瞎。
  如何是门里句。汾云。四相排班立。凝情望圣容。门云。密室不通风。独自归家坐。又云收。又云。宾中主。
  如何是当门句。汾云。坐断千差路。舒光照万机。门云。开门不扄户。按剑看四方。又云斩。又云。主中主。
  如何是出门句。汾云。举目望江山。遍界无相识。门云。威仪不整望长安。又云贬。
  如何是门外句。汾云。樵子爱荒郊。骑牛常扣角。门云。威仪济济向长安。又云。宾中宾。

  肇论四不迁(古德着语)

  旋岚偃岳而常静(与者里没交涉)。  江河竞注而不流(水洒不著)。
  野马飘鼓而不动(风吹不入)。  日月历天而不周(光明无背面)。

  岩头四藏锋

  四藏锋者。师所立也。谓就事者全事也。就理者全理也。入就者理事俱也。出就者理事泯也。后之学者。不根前辈所立之意。易就为袖。使晚生衲子疑宗师袖中有物。出入而可示之也。故不得不详审。

  古德颂附达观颖

  运水搬柴不是尘。  头头全现法王身。  扁舟荡漾沧溟外。  巨浪如山涌白银(就事)。

  就事藏锋事独全。  不于理上取言诠。  锦鳞若不吞香饵。  摆尾摇头戏碧川(就事)。

  全身直下露堂堂。  妙体繇来不覆藏。  触处现成谁辨的。  尘尘俱放白毫光(就理)。

  就理藏锋理最微。  岂从事上立毫厘。  新罗鹞子飞天外。  肯搦林间死雀儿(就理)。

  全机电卷几人知。  眨上眉毛已是迟。  觌面不知开宝藏。  踌躇门外草离离(入就)。

  入就藏锋理事该。  碧潭风起震云雷。  禹门三月桃花浪。  戴角擎头免曝腮(入就)。

  凛凛威光满世间。  法王号令合当然。  门前万古长安道。  一举鹏搏万里天(出就)。

  出就藏锋理事忘。  长天赫日更无妨。  雷公电母分明说。  霹雳声中石火光(出就)。

  宗门三印(石门聪 玉泉达)

  一印印空。门云。舌柱上腭。泉云。万象收归古鉴中。
  一印印水。门云。说话对聋人。泉云。秋蟾影落千江里。
  一印印泥。门云。头上吃棒口里喃喃。泉云。好看文彩生时。

  雪窦显颂

  印空印水印泥。  炳然字义还迷。  黄头大士不识。  敢问谁得亲提。

  印泥印空印水。  匝地寒涛竞起。  其中无限麟龙。  几处争求出嘴。

  印水印泥印空。  衲子不辨西东。  拨开向上一窍。  千圣齐立下风。

  黄檗初
  印泥印水印空。  四方八面玲珑。  大海龙吟雾起。  高山虎啸生风。

  印空印水印泥。  高低物物皆齐。  若识炳然文辨。  不妨南北东西。

  印泥印空印水。  雷电风云四起。  乘时直透龙门。  切忌曝腮烧尾。

  云峰悦
  一印印泥。  贤愚共知。  抉转鼻孔。  顶上金槌。
  一印印水。  徒张唇嘴。  未涉流沙。  洪涛竞起。  一印印空。  明月清风。  烁迦罗眼。  斋后之钟。

  三朝王子(汾阳昭 五祖演 翠岩峰)

  僧问。王子未登朝时如何。汾云。六宫歌雪曲。八国听韶音。祖云。逢人当问路。岩云。深宫虽不出。化外已传芳。
  王子正登朝时如何。汾云。玉茧不彰文。万邦咸稽首。祖云。天下太平。岩云。两班依玉殿。十道尽来朝。
  王子登朝后如何。汾云。素服问田翁。遍界无相识。祖云。谁论好丑。岩云。渔樵歌满路。野老唱丰年。

  汾阳颂

  三朝王子贵兼尊。  今古传闻孰可分。  八国六宫全美化。  汾阳的印莫纷纭。

  南明慎和尚师子话(报恩从附)

  僧问。师子未出窟时如何明云。清风匝地。恩云。锋铓难系。出窟后如何。明云。群狐脑裂。恩云。藏身无路。欲出未出时如何。明云嗄。恩云。命若悬丝。

  南明颂

  兀坐如痴似不能。  蓦然翻转便掀腾。  百年妖怪皆潜伏。  深隐乱山千万层。

  一声哮吼震乾坤。  百兽群中丧胆魂。  涧水逆流山影转。  眼花空际乱纷纷。

  欲出未出孰能知。  踞地翻身也大奇。  千手大悲难摸[打-丁+索]。  从教千古众人疑。

  长芦祖印福宝剑话(天柱静 翠岩芝 承天宗)

  僧问。宝剑未出匣时如何。印云涩。柱云。如今朝代无人问(朝一作昭)岩云。切忌道著。宗云。寒光射斗牛。出匣后如何。印云利柱云。万里山河道太平。岩云。天魔胆裂。宗云。千兵易得。一将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