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邦文类


  东海若后跋(二家)

    东坡橘洲
  轼久欲书柳子厚所作东海若一篇。刻之而置之净住院无量寿佛堂中。元祐六年二月九日。与海陵曹辅。开封刘季孙。永嘉侯临。会堂下。遂书以遗僧从本使刻之。眉山苏轼记。
  净土之旨。无善恶无取舍无静乱无男女。一念真正。决定往生。或者置疑于其间。先佛岂不能也。柳子厚东海若。是亦子庄子亡羊之词。吾能自信不疑。何虑净土之不生也。为普照书此。为来者劝。绍熙五年三月望。橘洲老衲(宝昙)敬书。
  右东海若一篇。诚为乐邦文类之冠。本朝东箂(吕祖谦)集。丽泽文粹。亦曾编入。窃恐吕公。徒爱西方之文。未必履行西方之行而作西方之归也。呜呼昔人。以净土为诞妄。柳公故作斯文以讥其失。大哉。达佛旨者也。近世沮兹道者犹多。岂不愧于柳乎。愚顷过霅上。于李子济家。得东坡碑刻及跋文。乃知前辈高明亦有赏音者。今并橘洲之跋。以刊之。庶发人之深信也。

  吊武侍御画佛文

    文公韩愈
  侍御武君。当年丧其配。敛其遗服栉珥鞶帨于箧。月旦十五日。则一出而陈之。抱婴儿以泣。有为浮屠之法者。造武氏而谕之曰。是岂有益耶。吾师云。人死则为鬼。鬼且复为人。随所积善恶受报。环复不穷也。极西方有佛焉。其土大乐。亲戚姑能相。为图是佛而礼之。愿其往生。莫不如意。武君抚然辞曰。吾儒者其可以为是。既又逢月旦十五日。复出其箧实而陈之。抱婴儿以泣。殆而悔曰。是真何益也。吾不能了释氏之信不。又安知其不果然。于是悉出其遗服栉[王*風]。合若干种。就浮屠师。请图前所谓佛者。浮屠师受而图之。韩愈闻而吊之曰。晢晢兮目存。丁宁兮耳言。忽不见兮不闻。奔谁穷兮本源。图西佛兮道予勤。以妄塞悲兮慰新魂。呜呼柰何兮吊以兹文。
  韩文公。以平时排佛之心。而作此文。有所谓以妄塞悲之语宜也。虽然彼徒知妄之为非。意以斥佛。殊不知妄亦有合于教意。且夫第一义谛一法不可得。则凡佛之所以为像。教之所以为言。与夫今净土之所以为门。莫非妄也。苟济于道。孰曰非乎。然则文公之说。未必非阳抑而阴助之耳。则今类见于此。亦宜也。

  结社法集文

    通慧僧录赞宁
  晋宋间有庐山慧远法师。化行浔阳。高士逸人。辐凑于东林。皆愿结香火。时雷次宗宗炳张诠刘遗民周续之等。共结白莲华社。立弥陀像。求愿往生安养国。谓之莲社。社之名始于此也。齐竟陵文宣王。募僧俗行净住法。亦净住社也。梁僧祐曾撰法社。建功德邑会文。历代以来。咸就僧寺为法会社也。社之法以众轻成一重。济事成功。莫近于社。今之供社。共作福田。修约严明。愈于公法。行人互相彻励。勤于修行。则社有生养之功大矣。近闻周郑之地。邑社多结。守庚申会。初集鸣铙钹。唱佛歌赞。众人念佛行道。一夕不睡。以避三彭奏上帝。免注罪夺算也。然此实道家之法。往往有无知释子。入会图谋小利。曾不寻其根本。误行邪法。深可痛哉。

  莲华胜会录文

    慈觉禅师宗赜
  夫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念为无念以无生为无生者。邪见之所惑也。念而无念生而无生者。第一义谛也。是以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则上无诸佛之可念。下无净土之可生。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则总摄诸根。盖有念佛三昧。还原要术。示开往生一门。所以终日念佛。而不乖于无念。炽然往生。而不乖于无生。故能凡圣各住自位。而感应道交。东西不相往来。而神迁净刹。此不可得而致诘也。故经云。若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乃至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夫如来世尊。虽分折摄二门现居净秽两土。然本圣之意。岂直以娑婆国土丘陵坑坎五趣杂居。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以是为可厌。极乐世界黄金为地。行树参空。楼耸七珍。华敷四色。以是为可忻。盖以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须托净缘。以为增上。何则娑婆国土。释迦已灭。弥勒未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娑婆国土。观音势至。徒仰嘉名。极乐世界。彼二上人亲为胜友。娑婆国土。诸魔竞作。恼乱行人。极乐世界。大光明中。决无魔事。娑婆国土。邪声杂乱。女色妖淫。极乐世界。水鸟树林。咸宣妙法。正报清净。实无女人。然则修行缘具。无若西方。浅信之人。横生疑谤。窃尝论之。此方之人。无不厌俗舍之喧烦。慕兰若之寂静。故有舍家出家。则殷勤赞叹。而娑婆众苦。何止俗舍之喧烦。极乐优游。岂直兰若之寂静。知出家为美。而不愿往生。其惑一也。万里辛勤。远求知识者。盖以发明大事。决择死生。而弥陀世尊。色心业胜。愿力洪深。一演圆音。无不明契。愿参知识。而不欲见佛。其惑二也。丛林广众。皆乐栖迟。少众道场。不欲依附。而极乐世界。一生补处。其数甚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既欲亲近丛林。而不慕清净海众。其惑三也。此方之人。上寿不过百岁。而童痴老耄。疾病相仍。昏沉睡眠。常居太半。菩萨犹昏隔阴。声闻尚昧出胎。则尺璧寸阴。十丧其九。而未登不退。可谓寒心。西方之人。寿命无量。一托莲苞更无死苦。相续无间。直至菩提。所以便获阿惟越致。佛阶决定可期。流转娑婆。促景而迷于净土长年。其惑四也。若乃位居不退。果证无生。在欲无欲。居尘不尘。方能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回入尘劳。和光五浊。其有浅闻单慧。或与少善相应。便谓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诋诃净土。耽恋娑婆。掩目空归。宛然流浪。并肩牛马。接武泥犁。不知自是何人。拟比大权菩萨。其惑五也。故经曰。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则不信诸佛诚言。不愿往生净土。岂不甚迷哉。若夫信佛言而生净土。则累系之所不能拘。劫波之所不能害。谢人间之八苦。无天上之五衰。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唯显一乘之法。决定无三。归依一体三宝。奉事十方如来。佛光照体。万惑潜消。法味资神。六通具足。三十七品助道法。应念圆成。三十二应随类身。遍尘刹土。周旋五趣。普被诸根。不动一心。遍行三昧。洒定水于三千。引众生于火宅。自利利他皆悉圆满。然则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盖解脱之要门。乃修行之捷径。是以了义大乘。无不指归净土。前贤后圣。自他皆愿往生。凡以欲得度人。先须自度故也。呜呼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失人身。万劫深悔。故率大海众。各念弥陀佛。百声千声乃至万声。回向同缘。愿生彼国。窃冀莲池胜会金地法明。绮互相资。必谐斯愿。操舟顺水。更加橹桌之功。则十万之遥。可不劳而至也。
  元祐四年冬(宗赜)夜梦一男子。乌巾白衣。可三十计。风貌清美。举措闲雅。揖谓(宗赜)曰。欲入公弥陀会。告书一名(宗赜)乃取莲华胜会录。秉笔问曰。公何名。白衣者云。名普慧(宗赜)书已。白衣者云。家兄亦曾上名(宗赜)问曰。令兄何名。白衣云。家兄名普贤。白衣者遂隐(宗赜)觉而询诸耆宿。皆云。华严离世间品有二大菩萨名(宗赜)以为。佛子行佛事。助佛扬化。必有贤圣幽赞。然预此会者。亦岂小缘。普贤变名易号。不知谁何。今更以二大菩萨为首云。

  念佛防退方便文

    同前
  普劝道友曰。念阿弥陀佛。或百声千声乃至万声。回愿往生西方净土。各于日下。以十字记之。念佛之时。一心专注。不得异缘。常念娑婆众苦。五浊煎熬。况乎一失人身。何时可复。幸诸道友。终始精勤。宝莲华中。决定见佛。

  念佛回向发愿文

    同前
  愿弟子(某甲)普及四恩三有法界众生。从今已去。安住第一义谛。修行净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念佛法僧。解第一义。以至诚心。称佛名号。观佛依正十六妙境。念佛本起四十八愿。筹量三辈。深入五门。随顺三种菩提门。信受十方诸佛教。或以散心定心。而修散善定善。依经起行。毕命为期。惟愿阿弥陀佛法力冥加。神通显益。令我等凝神觉路。暗蹈大方。进止威仪不离见佛。如执明镜自见面像。及于梦中。得见彼国众妙乐事。慰悦我心。令生增进。承佛威神。远离魔事。所有无量劫来业惑尘劳。皆为梵行。善根功德。同入性海。积集诸缘。并用回向。临命终时。无诸障难。七日已前预知时至。身无痛苦。心不颠倒。身心安乐。如入禅定。遇善知识教称十念。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放大光明。授手迎接。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住正定聚。永不退还。究竟至于一生补处。化身自在。周遍十方。无量国中。成等正觉。极重苦处。游戏设化。念念之中。令不可说不可说众生发菩提心。念念之中。令不可说不可说众生住普贤行。福慧资粮悉得圆满。同成无上正等菩提。各各庄严净土。各各摄化众生。如我世尊。等无有异。所有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常无尽。

  念佛忏悔发愿文

    慈云忏主遵式
  我今称念阿弥陀  真实功德佛名号
  惟愿慈悲垂摄受  证知忏悔及所愿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口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彼佛众会咸清净  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见如来无量光  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  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众生界

   (从我昔所造下。并华严行愿品经文)。

  结莲社普劝文

    总管张抡
  如是我闻。西方有佛名阿弥陀。一名无量光。一名无量寿。又有观音势至二菩萨。助佛扬化。皆以大愿力。济度诸众生。其国以七宝庄严。清净自然。无诸杂秽故名净土。其人皆莲华化生。寿命无量。衣食受用。随念而至。更无诸苦。亦无轮转故。又名极乐世界。以此返观我等见今所受之身所处之世。较彼国土。净秽寿量苦乐生死。岂止天地之相远耶。而昧者不知。或知而不信。自作障碍。颠倒执迷。不思解脱。舍此生彼。岂不哀哉。故我今者劝诸有缘。结此莲社。假使难知难辨。犹当勉力精勤。况佛号甚易持。净土甚易往。八万四千法门。无如是之捷径。但能辍清晨俯仰之暇。遂可为永劫不坏之资。是则用力甚微。而收功乃无有尽。众生亦何苦自弃而不为乎。噫梦幻非真。寿夭难保。呼吸之顷。即是来生。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此时不悟。佛如众生何。愿深念于无常。勿徒贻于后悔。净乐居士(张抡)劝缘。

  西资社同誓文

    证通法师师友
  维隆兴元年岁次癸未四月八日。释(师友)洎阖会大众。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菩萨海众。愿运洪慈。俯察微志(某)等惟念。宿福深厚。生处中华。恭睹大藏七经纯谈净土依正庄严功德胜妙。返观此处三恶八难。多不善聚。生老病死寿命短促。自力修行难进易退。先圣悯我等故。立此念佛法门。易修易往。激劝求生。古今圣贤。弘此道者。其书山积。湖海无不崇此社者。代不乏人。十方众生。往彼国者多如驶雨。我于是以亮情天发。不约而同。秉志有归。佥心西境。既念念不忘。终期此报。决取往生。我等尚虑性习不同。世务萦绊。口谈极乐。意恋娑婆。理事不明。行愿有阙。晨祈云同。夕归攸隔。于是谨涓吉日。聚会投诚。稽首梵容。立兹弘誓。仰愿慈尊舒紫金手。抚摩我顶。启红莲舌。密授我记。庶我此生已去。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不值邪师。不失正念。命终之日。无病无苦。身心悦乐。随从如来。同归安养。莲华早开。悟无生忍。游历十方界。奉事诸佛身。济拔苦众生。同成无上道。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若见若闻。俱沾利乐(湖州沈大卿洎诸寄居士夫。一百余人建此法会。抵今庆元庚申岁。三十余年不废)。

  往生净土十愿文

    桐江法师择瑛
  愿我永离三恶道  愿我速断贪嗔痴
  愿我常闻佛法僧  愿我勤修戒定慧
  愿我恒随诸佛学  愿我不退菩提心
  愿我速见阿弥陀  愿我决定生安养
  愿我分身遍尘刹  愿我广度诸众生

  金银泥画净土变相赞

    翰林李白
  我闻。金方之西。日没之所。去中华十万亿刹。有极乐世界焉。彼国之佛身长六十万亿恒沙由旬。眉间白毫。向右宛转。如五须弥山。目光青白。若四大海水。端坐说法。湛然常存。沼明金沙。岸列珍树。栏楯弥覆。罗网周张。砗磲琉璃。为楼殿之饰。玻璃码瑙。耀阶砌之荣。皆诸佛所证。无虚言者。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盖凭翊郡秦夫人。奉为亡夫湖州刺史韦公之所建也。夫人蕴冰玉之清。敷圣善之训。以伉俪义大。希拯拔于幽途。父子恩深。明重修于景福。誓舍珍物。精求名工。图金创端。绘银设像。八法功德波动青莲之池。七宝香华光映黄金之地。清风所拂。如生五音。百千妙乐。咸疑动作。若已发愿未及发愿。若已当生未及当生。精念七日。必生其国。功德罔极。酌而难名。赞曰。
  向西日没处  遥瞻大悲颜
  目净碧海水  身光紫金山
  勤念必往生  是故称极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