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游意义

  第九明三论所破之缘根有利钝不同者。以众生根生不同。今约中百二论。略开三论种不同。有一种根缘。百论始舍罪福终破空有。当此言下即悟无生也。第二有一种众生。即是外道。经闻提婆当时所破之理。屈申未悟。后出家禀受佛经。方始得悟。是中根人也。第三下根人。外道闻百论所破。虽复言理俱屈。而不得悟。后禀佛经。亦不得悟。非但不悟学于佛经。更复须迷执邪。后为中论所破方得悟也。问亦有内道之人虽闻中论所破不悟。闻百论破方始悟不。答亦有此义故。中论深闻不解。百论就情玄略故。便得悟也。
  第十明三论师弟不同者。睿公云。天竺有十六大国方八十里。三百五十年。有马鸣菩萨出世。令大乘之化。重启阎浮提。后五百三十年。有龙树菩萨出世。扇无相之道。三启末俗也。八百余年。有婆罗门种名曰提婆。是龙树上足弟子。其人皆与玄师并照德。与皆机净行故。令佛法兴隆邪道隐塞也。问中论既得秤中。百论亦得秤中不。答二论俱得秤中。问若俱得秤中更有何异。答若是中论即对偏辨中。若是中论即对邪辨中。所以然者。中论迷教之缘。学佛二谛不悟二不二。故成偏执。所以今破此偏二故。明不二之中也。若是百论不学佛教故。一向邪错。破此邪错以明中故。是破邪中也。
  次第三约释论中论宗百论明秤中观论。今作离合两释也。前则离解三字。次则合释三字也。然虽复离释非是异义。虽复合释非是一义。所以然者。正为学人若闻合释即作一解。若闻离释则作异解。为此人故。所以言虽复离释非是异义。虽复合释非是一义。例如人闻波若如佛性法界涅槃便作异解。若闻波若即佛性法界即是涅槃便作一解。对此人故。明波若佛性法界涅槃虽复合非一。虽复离非是异也。
  所言中者。以实为义。亦以五为义也。以实为义者。开中睿师云。以中为名者。然其实也。以正为义者。肇公正观论云。中即是正也。若以实为中义者。即名为实相实际。若以正为中义。即名正法正性也。问云何中以实为义。答正为失道之人。明学皆是虚妄。对此虚妄故名中实也。问何者是失道人。答通而为论。未见佛性。未观波若以来。并是虚妄也。断常中行故是失道人也。别而为言。有三种人。第一是失佛教人。言世谛是有真谛是无生死定断佛果定常。如此人等。即是虚妄也。第二自树之人。即是九十六种外道所行所学皆是也。邪错之是虚妄也。第三即是任运颠倒不学佛教。亦不自树邪候。直是随逐世乐。任运失道故。如此三种人。皆虚妄也。问今辨中实正对何人。答通而为论。并对三人。别而为言。正对第一失佛教人也。问此失佛教人是何时失。答正法之末像法之始。禀佛教人。成断常虚妄。以成断常故失中道。是虚妄故。便失实相成邪见故。即失正法也。问何故失教人为虚妄耶。答彼云。有生有灭有有有无。是故龙树责外云。汝若实有生灭实有有无者。就汝救之。便应可得。今就汝生灭无从实有无不得。故知。汝之所见是无而谓有。故是虚妄。是以对此虚妄偏邪故。明不断不常不生不灭则是中道。以中实故名为正法。故净名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如此观者名为正观。以他观者名为邪观。故知。中则是实实即是中也。所言中解不同。一者外道明中。二者毗昙人明中。三者成论人明中。四者中假人明中也。外道明中者。僧佉人言。泥团非瓶非非瓶即是中也。次卫世师言。声不名大不名小为中。勤娑婆言。光非明非闇为中。三师并明中也。次毗昙人明中者。彼有事理。事中者。如国中满大王。不在欲界复离非想。相离此二边居在中道也。理中苦集之理不断不常即是中道也。次成论人明中者。彼有三种中。一世谛中道即是不断不常等也。二真谛中道即非有非无等也。三□谛中道即非真非俗也。次中假人明中者。如非有非无为中。而有而无为假。如此等解。别须广破付在论文也。今明中略有三种。一对偏中。二因缘中。三绝待中也。所言对偏中者。学佛教人。既失其旨故。成断常偏执。对此偏执的故言对偏中也。次言因缘中者。如假有不得言有。不得言不有。此有即是中也。次言绝待中者。本对偏故。所以有中在。偏既去中亦不立。故非偏非中强名中也。
  所言观者。论有广略二文。若是广文则云中观论也。若是略文但言中也。关中影睿两师。具广略释二义也。影师云。寂此诸道故名为中。问答折征故秤为论也。又云。观者直以观达于心故名观。论宣于口也。睿师云。以中为名照其实也。以论为秤者尽其言也。但释中论不明观也。今依广本明观义也。所言观者观照为义。龙树正观。照了诸法不断不常不生不灭故名为观。有二种。一生灭观。二无生灭观也。生灭观者。有惑可灭。有解可生。有圣可取。有凡可舍故。生灭取舍之观也。无生灭观者。知惑本自不生。今何所灭。故了悟诸法不生不灭故名无生灭观也。就此二观各有三种。一名字观。二义相观。三心行观也。名字观者。知一切诸法但名字不内不外亦非中间不住亦非不住故。不名悟名字即是解脱故言名字观也。义相观者。既有其名。必应有义。如真俗是名非真非俗。是义亦得真俗。是名真以实为义。俗浮虚为义。了达此义名义相观也。心如此行名心行观也。
  所言论者。论有二种。一者小乘二者大乘。小乘论亦有二种。一通论二别论也。大乘论亦有二种。一通二别也。小乘通论者。即是成实毗昙等二论。通释佛三藏教意故。成论云。我欲正论三藏中实义也。小乘别论者。释论云。有胁比丘造四阿含论也。此上无也。大乘通论者。中百等三论。通明佛大乘经意也。大乘别论者。即是释论地论波若论别释经故也。问论是何义。答直名论交言曰论。又云。宾主往复为论也。今依关中序云。论者欲以穷其源尽其理也。又言论者。尽其言也。他问。尽言为论者。为当用言为论为当。用无言为论若用言为论。那得导尽言。若用无言为论者。复何秤尽言耶。答导尽言为论。那得用言为论。若无言何得尽。是故宾主。交言为欲尽言以为论也。若不交言。言何尽也。问云。交言为欲尽言。答论主之难拟无不摧。外人无不屈。外人若不屈。即断常不尽拟。若不摧戏论不消。戏论不息则中不生。断常不尽观则不发中。若不生则佛性不现。波若不显。今断常息。所以中生观发。中生观发故佛性现波显。是故以尽言为论也。问但尽邪言为尽。尽正言尽耶。答一往为论。但尽邪言。二往为论。邪言既尽正言亦息。问论主既言那得尽言。答论主为论尽言。是故言也。如大论云。执事比丘举手唱言众皆寂静。此是以声遮声。非求声也。今以言尽言。非立言也。
  次合释三字者。以为二意。以中对观。即是境智之名。以观对中。即是智境观。即是境智。以境是中实故生观。便是正观。以观正故。所以境即是中。故中发于观观发于中也。所言中发观者。由诸法不生不灭无来无去。是故能发菩萨正观。故理乘云。十二因缘。不生不灭非因非果故能生观者。犹如胡芥能发热病是中发于观义也。观发中者。以观正故。能了达诸法皆无生灭。是观发于中也。以观对论为行说者。观论即是如行而说。论观即是如说而行。如行而说。即是说我所行。如说而行。即是行我所说。说我所行故名为中论也。行我所说故名中观也。问此中观论三字通别云何。答通而为论。三字皆中皆观皆论也。所言三字皆中者。中既不生不灭。观亦不生不灭。故即是中。中即所行不生不灭。观即能行不生不灭。中即所照不生不灭。观即能照不生不灭。论即是能论不生不灭。所论不生不灭。既是中能论不生不灭。亦是中也。三字皆观者。中即是义相观。观即是心行观。论即是名字观□故三字名观也。三字皆论者。论则是能论故。能论既是所论。中观亦是也。
  第四无方问答也。
  问经中二谛论中二谛。经中中道论中中道同异云何。答通而为论更无异也。论中二谛既即论中二谛也。经中二谛亦即是经中二谛也。通而致别。经中所辨。则前假后中。论中所辨。即前中后假也。所以然者。经中前明二谛教门。说此二谛为表不二。如说空有为俗有空为真。空有为俗。有不自有。有即是假。有空为真。空不自空。空即是假。故此空有既是假名。因此空有之假。表非空非有不二中。是经中前假后中。故因假得中。因教悟理也。若是论中则前中后假。将执教之缘闻有即住有。闻无即住无。此有无即成性实故。龙树破此性实明诸法非有非无。即破性有故云非有。破性无故云非无。非有非无即是双去。不知何以名强为中。是前明中义。因此中悟假。由非有非无中故。得生而有而无之假。是前中后假也。
  问经中明中实与论中辨中实同异云何。答若是经中明二谛教实。若是论中已辨中实即理实也。
  问中教实云何理实云何。答教实者。即是诸佛二谛教门成谛之言以为实。若是理实。则是明诸法不空不有实相为实也。复有于缘实义。有于凡是实空。于圣是实。此二缘故秤两实也。问答未尽。付入中文辨也。又成实论师云。三论师不得破成论。三论师云得破也。成论师言不得破。意以有八义故。何等是八。一者破异同。二者明二谛同。三明中道同。四明波若同。五明人同。六明异出世故。七明破小大同。八明破而有立故也。第一破异同者可辨也。第二明二谛同者。成论十号品云。不说世谛为第一义谛。说第一义谛为世谛也。又论文品云。有我为世谛。无我为第一义谛故。不得破也。三明中道同。论有无品云。方便说有。方便说无。若决定有即堕常边。若决定无即堕断边。离有无二边名为中道也。四明波若同者可解也。五明人同者。增一阿含云。是故比丘当成四谛故也。六明异出世者。龙树七百余年造论。呵梨跋摩亦八百余年造论。如此有前后。前不得破后也。七明破大小故不及者。放广道人破故也。八明破而有立者。亦可知也。彼虽如此云。而三论家皆得破也。破方可解也。至理非有非无非因非果。而涅槃以无所有为宗。大品以有所无为宗故。依涅槃经辨不有有十种。无亦然。不有十种者。一就体明不有有。二就侧明不有有。三就假有明不有有。四就举用结体明不有有。五就万法明不有有。六对病明不有有。七竖明不有有。八就有无明不有有。九者对无名有明不有有。十者还以诸用结明不有有也。一就体明不有有者。大经云正法宝城善有。此有是不有有也。此妄作何者。不二正法非有非无而强名善有故。此有是不有有也。二就侧明不有有者。直从体起有。此有是不有有。何者空有故言不有有。所以侧者。置无边言有边故也。三就假有明不者者。此假有是不有有。以假有非真有故。言不有有也。四举用结体明不有者。此用有如体。是不有故言不有有也。五就万法明不有者。此万法是不有有。以其空有故。故言万法是不有有也。六对病明不有者。拨无阐提言一切无故。此无病明不有有故。言不有有也。七竖明不有者。有非有非非有。是不有有故言不有有也。八对无名有明不有者。以对无故言此有。是不有有也。九就有无明不有者。此有无非真有无故。言不有有也。十明不有还以诸用结体故。言不有有也。又能所四句义者。一经能经所。论能论所。合为一句也二经能为论所。经所为论能。论能为经所。论所为经能。合为一句。三经能所皆是经能。论能所皆是论能。合为一句。四非能非所为无句义也。经能者即是佛能说二智。经所者即是所说经教者。论能者即是菩萨二慧也。论所者即菩萨造论也。
  问何故二智与佛二慧与菩萨。即答通而为论。皆得相通。别而为言。于佛二智菩萨二慧者。依大品经云。于佛种智一切种智。于菩萨道慧道种慧也。智是决断义。慧是解知也。异句可知也。内道有四悉檀。一者世谛悉檀。二第一义悉檀。三对治悉檀。四各各为人为人悉檀也。外道亦有四悉檀。一平等悉檀。二不平等悉檀。三依止悉檀。四自证悉檀。又之可解也。
  三论家对何人明三种中道耶。山止观法师云。正对成实论明也。山师常读诵大品经故。依之而说也。彼经云。言说是俗谛。无言说是真谛。作中相可解也。而后师等。依中论文不生不灭等不转依生灭明之也。用小顿悟师有六家也。一肇师。二支道林师。三真安埵师。四邪通师。五山远师。六道安师也。此师等云。七地以上悟无生忍也。合年天子竺道师。用大顿悟义也。小缘天子。金刚以还皆是大梦。金刚以后乃是大觉也。又用五时教师不同也。白衣刘虬云。用七时。一树王成道为瞽聋说三归等为世俗教也。二为说三乘别教则是三教并四时也。五大品维摩思益楞伽法鼓等是也。六者法华也。七者涅槃也。又用五时师慧观开善等。如常闻也。而慧观师云。从第二大品为常教。何以知之。仁王经云。超度世谛第一义谛湛然常住。又偈云。一转妙觉常湛然也。开善云。前四时皆是无常教也。用四时者慧观师也。大经云五味相生解师不同也。刘虬云。从佛出十二部经者。即是世谛。及三乘别教从十二部出修多罗者。大品经也。从修多罗出方等经者。即维摩思益等经也。从方等经出波若波罗蜜者。即法华经也。从波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等经也。即第五常住教也。开善慧观师说。如常闻也。今三论家云。佛出十二部经者世谛俗半教也。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者初半教也。从修多罗出方等者维摩思益等也。从方等出波若波罗蜜者大品般若经也。从波若波罗蜜出大般涅槃者即是涅槃也。所以然者。波若为因涅槃为果故也。若尔波若能生一切法。应是法本也。何故初教为法本耶。答理应波若是法本。所以初教为法本者。此家不须五时次第。但以满半故也。以半为因开满教故也。问何故成论师等。从方等出波若波罗蜜者。为第四法华教不常经名耶。答见多宝塔品云。善哉释迦牟尼佛。能以平等大会教菩萨法也。平等慧者即是般若也。又涅槃为本有三种。一者双卷泥洹即支谦法师翻。云胡音般泥洹。二者释道安法师抄作双卷。云胡本般泥洹。三者佛陀拔提作双卷。云方等泥洹。智炎法师作十卷泥洹。又法显法师自天竺将六卷泥洹。初双卷后六卷也。此二部多行世也。双卷者但说涅槃第一第二卷也。六卷者唯说第一至第一卷也。涅槃四十卷者。智炎法师于武威郡孤臧县翻也。又昙无谶法师。自中天竺将来诸巨牟你国翻为四十卷。后东安寺慧严师道场寺慧观师。谢令郡作三十六卷。其来所以如传云也。又竺道生师。涅槃未至汉地时。看六卷泥洹一阐提成佛。尔时国中诸大德云。泥洹无言阐提成佛故。而生师独言阐提成佛。是故诸大德。摈生师虎山五百里也。晋末初宋元嘉七年涅槃至阳州。尔时里山慧观师。令唤生法师讲此经也。又涅槃或云二万五千偈。或云三万五千偈。外国以三十二字为一偈。而大品有二万千偈。以此而当涅槃有三万五千偈也。

  略三论游意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