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摩诃衍论

  若此神咒诵四千六百五十遍已讫。即彼像中付二字轮。谓若邪人付邪字轮。若正直人付正字轮。以之为别。言植善林树因缘者。谓若为修彼止轮门人。自室前中植二种大吉祥草故。云何为二。一者松木。二者石榴木。是名为二言字轮服膺因缘者。谓若为修彼止轮门人。必当服[囗@(王/(王*王))]字轮而已。服何处耶。谓方寸处故。以何义故必付此轮。谓此字轮三世诸佛无量无边一切菩萨。大恩师长大恩父母大恩天地大恩海故。此因缘故。为修止人当付此轮。如是因缘虽有无量。而今此摩诃衍论中。明第一因缘。不明余者。举初摄后故。如是而已。如本若修止者住于静处故。
  已说成就止轮因缘门。次说直示修行止轮门。就此门中则有七门。云何为七。一者存心决定门。不生不灭。真空理中其心定故。如本端坐正意故。二者不著身体门。能善通达此身空无。其本自性不可得故。如本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故。三者不著心识门。能善通达虑知之心。自性空无无所有故。如本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故。自此已下作其身心空无因缘。如本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故。四者不著不著门。能遣之心亦遣除故。如本后以心除心故。五者集散会一门。摄散动心置一中故。如本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故。六者显示正念门。显示诸法唯一心故。如本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故。七者不离恒行门。如是定心于一切时于一切处。常恒相续不舍离故。如本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所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故。
  已说直示修行止轮门。次说修行止轮得益门。谓若有人能修此定。渐渐转转。竭烦恼海崩业障岳。入真如定达一切法到不退故。如本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故。
  已说修行止轮得益门。次说简入不入分际门。就此门中即有二意。云何为二。一者入趣意。二者不入意。言入趣意者。所谓或有众生趣入深法心无所疑。或有众生闻甚深法。其心决定不生不信。或有众生闻甚深法。即便尊重不生诽谤。或有众生无重业障。或有众生无我慢心。或有众生无懈怠心。如是六人入佛种性决定不疑。是名入趣意焉。言不入意者。所谓若有众生此六相违。永断绝三宝之种子。决定不疑。是名不入意焉。如本唯除疑惑不信诽谤重罪业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故。
  已说略问广答散说门。次说赞叹三昧殊胜门。就此门中则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体大无边殊胜门。二者眷属无尽殊胜门。是名为二。言体大无边殊胜门者。修此三昧通达一切无量诸佛法。同体一相无差别故。如本复次依此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故。言眷属无尽殊胜门者。所谓即是真如三昧。能为一切无量无边金刚三昧作正根本。而能出生增长故。如本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故。

  释摩诃衍论卷第八



  释摩诃衍论卷第九

    龙树菩萨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诏译
  已说修行方便善巧门。次说广释魔事对治门。
  本曰。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若说陀罗尼。若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盘。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辩才无碍。能令众生贪著世间名利之事。又令使人数嗔数喜性无常准。或多慈爱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生于不信。多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若著世事种种牵缠。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著。或亦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著则能远离是诸业障。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贪著世间名利恭敬故。真如三昧者。不住见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无懈慢。所有烦恼渐渐微薄。若诸凡夫不习此三昧法。得入如来种性。无有是处。以修世间诸禅三昧多起味著依于我见。系属三界与外道共。若离善知识所护。则起外道见故。
  论曰。即此门中自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略说略示总持门。二者广说广示散剖门。第一门中即有五门。云何为五。一者众生胜劣不同门。二者能作障碍假人门。三者显示所作业用门。四者显示对治行法门。五者显示因治之力得益门。是名为五。言众生胜劣不同门者。二种众生各不同故。云何为二一者因缘具足众生。二者因缘阙失众生。具众生者具五事故。阙众生者。阙四事故。云何五具。一者信具。深爱乐故。二者人具。能守护故。三者法具。能善通达邪正区故。四者时具。随应当故。五者性具有真性故是名为五。若有众生具此五事终无障碍。云何四阙谓与彼前四相违故。若有众生虽有真性。阙此四事终无离障。今此文中取阙应知。如本或有众生无善根力故。
  已说众生胜劣不同门。次说能作障碍假人门。作障假人虽有无量而不出四。云何为四。一者魔。二者外道。三者鬼。四者神。是名为四。所言魔者。四种大魔三万二千眷属魔众。言外道者。九十六种诸大外道。九万三千眷属外道。所言鬼者。十种大鬼。五万一千三百二种诸眷属鬼。所言神者。十五大神五万一千三百二种诸眷属神。如是诸类一切皆悉碍乱正教令向非道故名邪道。魔及外道名义差别。出现经中分明说故。且略不释。鬼及神事。出现经中无分明故。便造作释纲要略说。言十鬼者名字云何。一者遮毗多提鬼。二者伊伽罗尸鬼。三者伊提伽帝鬼。四者婆那键多鬼。五者。尔罗尔梨提鬼。六者班尼陀鬼。七者阿阿弥鬼。八者阇佉婆尼鬼。九者多阿多伊多鬼。十者堆惕鬼。是名为十。如是十鬼用各云何。若第一鬼或作昼境。或作夜境。或作日月及星宿境。或作节境。随应变转。若第二鬼作种种香味种种衣具种种草木境随应变转。若第三鬼作地水火风之境界随应变转。若第四鬼作飞腾境随应无碍。若第五鬼作诸根识闭开之境随应无碍。若第六鬼作六亲眷属亦有亦无境随应无碍。若第七鬼作老少境随应无碍。若第八鬼作有智无智之境随应无碍。若第九鬼作无有境随应无碍。若第十鬼作蝎蝇蚁龙虎师子种种音声等之境界随应无碍。是名为用。如是诸用各因何力而得成就。各因三事而得成就。云何为三。一者师。二者教。三者习。师谓教人。教谓所学。习谓宿熏。是名为三。如是十鬼恒一切时不相舍离。俱行俱转作障础事。用之名字从增建立。如第一称。十五神者名字云何。一者筏罗罗键多提神。二者阿只陀弥梨尼神。三者补多帝陀诃诃婆神。四者阇毗摩只尼神。五者那多婆奢神。六者多多多多地地神。七者阿里摩罗神。八者尸叉尼帝婆竭那神。九者班弥陀罗邬多提神。十者唵唵吟吟神。十一者阿阿诃帝神。十二者修梨弥尼神。十三者头头牛头神。十四者婆鸠神。十五者精媚神。是名十五。此十五神用各云何。若第一神作聪明境。若第二神作闇钝境。若第三神作乐有光明之境界。若第四神作乐空光明之境界。若第五神作浮散境。若第六神作专注境。若第七神作恶空善有之境界。若第八神作一切觉者之境界。若第九神作我觉他惑之境界。若第十神作俱不修行之境界。第十一神作无无境。第十二神作速进退之境界。第十三神作移转境。第十四神作坚固境。第十五神作应时境。如是十五大神王者。恒一切时不相舍离。俱行俱转而作碍事恼乱行者。魔及外道云何差别。所言魔者令作恶事。言外道者令舍善事。二种差别应如是知。鬼并及神云何差别。障身为鬼。障心为神。二种差别应如是知。如是四障当云何治。此中对治即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随顺随转对治。二者相逆相违对治。三者俱行对治。四者俱非对治。言随顺随转对治者。即是无碍自在对治。所谓若彼外人作如是事乱行者心。所乱行者即作是念。从无始来此事如是终不破事。所以者何。如是诸见本有本觉自家实德。非过患故。若作是解。诸邪见类伏从如化。所以者何。随见增损。无漏性德亦大小故。是名随顺随转对治。言相逆相违对治者。即是简择别相对治。所谓若彼外人作如是事乱行者心。所乱行者即求方便。逆回违移相反相违令简择故。是名相逆相违对治。言俱行对治者。即是具足俱转对治。所谓一时具足逆顺二治。不离转故。是名为俱行对治相。言俱非对治者。即是无念无依对治。所谓于一切法无有所念。无有所虑。无有所著。无有所求。其心寂静住无住故。是名为俱非对治相。如是治相。于后文中说相明故。此决择中略去而已。如本即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故。
  已说能作障碍假人门。次说显示所作业用门。就此门中即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是总。二者是别。总相门中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总相所作业用门。二者通达对治行法门。第一门者其相云何。所谓如上所说一切邪类。现六道像乱行者心故。今当作释分明散说。若鬼及神。多分造作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之四道乱行者心。如本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故。若魔多分造作天道乱行者心。如本或现端正故。若外道众多分造作人道乱行者心。如本男女故。言等相者。即是同相。所谓造作同品依正乱行者心故。
  已说总相所作业用门。次说通达对治行法门。谓有众生作如是观。一切诸法唯一心量无心外法。已无外法。岂一心法与一心法作障碍事。亦一心法与一心法作解脱事。无有障碍无有解脱事。一心之法一即是心心即是一。无一别心无心别一。一摄法界心摄法界。无量无边妄想境界。寂静无起中中离相。一切诸法平等。一味一相无相。作一种光明。心地之海风风永止波波尽住。是名通达对治之相。所以者何。一切行者若不归此对治门者。无以摧邪道伏谬执故。如本当念唯心境界即灭终不为恼故。
  已说通达对治行法门。次说别相所作业用门。就此门中则有八门。云何为八。一者出现人相令信门。二者出现言说乱识门。三者得三世智惑人门。四者不离世间缚缠门。五者心性无常生乱门。六者令得邪定非真门。七者劝请行者离邪门。八者简择真伪令了门。是名为八。如其次第说相应观。就第一门中有三种人。云何为三。一者天人。二者菩萨人。三者如来人。是名为三。若外道人为作三像。各用几门。各六门故。云何为六。一者造像门。二者祷祀门。三者神咒门。四者诵经门。五者阿呼门。六者劝请门。是名为六。言造像门者。随用何人像处。作其人像故。言祷祀门者。以种种饮食种种众生身命而作祀事故。言神咒门者。随应当处诵陀罗尼故。言诵经门者。读诵八陀多等诸经故。言阿呼门者。随所作事不须余语。唯作是言阿呼阿故。言劝请门者。向自世尊劝请神力故。言造像者其相云何。且作天像时中当如何耶。谓头面眼耳鼻舌身手足。此九种处中各各诵一万八千遍陀罗尼咒成立此处。谓若为作眼像时中。则诵咒曰。
  遮阿那尸帝 筏邬多阿[尼*隹]婆阿[尼*隹]叉婆帝跋逃帝多陀陀那 尸婆尸叉那邬咤邬[口*運]尸 啰啰啰啰啰啰啰啰啰 诺诺诺诺诺诺诺诺诺 跋多跋多帝佉只啰迦结那啰啰佉只那遮尸阿阿帝 加加加加遮跋尸 毗键毗键尸 那叉娑娑娑 键跋帝阿多那尸 阿多那尸 跋多那尸 跋多那尸 诃娑诃伊多利利娑梨帝 遮遮遮遮遮 伊伊伊伊伊 多多多多多 尸尸尸尸 [尼*隹][尼*隹][尼*隹][尼*隹][尼*隹] 岚岚岚岚帝帝帝帝那尸那阿伊阿伊跋陀帝跋多提多多跋多提娑婆阿呵诃
  若此神咒诵一万八千遍已讫。即眼之像清净具成精动根转更转明利。若为造作耳像时中。即诵咒言。
  唵嚤娑只伊那 唵嚤娑只伊多 跋陀陀提邬提邬阿那揭啰 堨那那那啰啰那啰 阿阿阿阿阿阿阿阿阿阿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遮遮遮遮遮遮遮遮遮 陀陀陀陀陀陀陀陀陀 只只只只只只只只 帝帝帝帝帝帝帝 哪哪哪哪哪哪哪 [口*梨][口*梨][口*梨][口*梨][口*梨][口*梨][口*梨] 陀[口*夜]陀咜[口*夜]陀陀[口*夜] 邬哆提邬哆提 跋陀邬多提 毗[口*梨]娑嚤 阿咹陀 婆堨那 那那尸娑婆诃阿呵
  若此神咒诵一万八千遍已讫。即耳之像清净具成。开动理转更转明利。若为造作鼻像时中。即诵咒言。
  婆抧啰啰帝 阿摩[口*彌]陀[尼*隹]岚婆阿尸提抧邬堨哪尸 呼呼呼呼呼呵毗遮键那尸提楼摩 摩尸摩啰邬遮哪 萨婆提梨帝 邬陀尸 堨坦哆陀毗尸那 遮呵[口*彌]帝阿呵阿呼 那啰那啰尸抧阿[口*彌][口*梨]婆 叉叉叉叉叉叉叉叉叉叉 婆叉阿陀哆伊那 嘶嘶嘶嘶嘶嘶嘶嘶嘶嘶嘶嘶 键键键键键键键键键键键键 呵呵婆婆 婆婆阿呵 诃抧[口*夜] 摩抧[口*夜]阿枳[口*夜]阿尸帝 键婆[口*梨]阇阇阇阇 [口*彌][口*彌][口*彌][口*彌] 婆跋尸 吐吐娑婆诃阿呵
  若此神咒诵一万八千遍已讫。即鼻之像清净具成。随动导转更转明利。若为造作舌像时中。即诵咒言。
  阿摩阿伊[口*夜] 佉那尸 帝提跋多提 阿抧婆哆哆摩陀哆 阿啰帝哪邬婆哪邬哪邬尸邬邬 抧跋伊坦提 阿抧阿[損-口]尼毗奢邬抧哪 [口*結][口*結][口*結][口*結]哪舒帝邬舒帝陀哆抧 槃哆抧 尸呵[口*夜] 摩阇阿哆帝堨那呵 婆那呵 邬尸帝 迦毗提那阿抧陀 摩那尸摩那尸 阇抧阇抧 毗阇抧 娑婆诃阿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