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集部
- 释摩诃衍论
释摩诃衍论
已说第一重二种门。次说第二重二种门。言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者。即是发起开问总标门。谓发开问总问所为故。略说有三种者。即是总标总答焉欤。云何为三者。即是总举总问焉欤。自此已下直明显示答释广说门。就此门中即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正智方便门。二者福德具足门。三者安乐成就门。是名为三。于此三中初通二利。中唯自利。后唯利他。复次初二唯自利分。后一利他。复次三种皆通二故。皆悉各各具足标释。应审思择。言正智方便门者直心。为正体智有作方便故。如本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故。言福德具足门者深心。为一切功德有作方便故。如本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故。言安乐成就门者悲心。能善救度一切众生无量苦恼。令得安稳广大乐故。如本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故。
已说第二重二种门。次说发起问答决疑门。就此门中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前后相违难问门。二者开通会释消难门。是名为二。言前后相违难问门者。谓举上下之二文相违。难其差别相故。云何相违。谓上文中作如是说。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相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于下文中作如是说。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上下二文如是相违。是故发问难其异相。应审思择如本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行故。
已说前后相违难问门。次说开通会释消难门。就此门中即有七门。云何为七。一者正答决断彼难门。二者修善行者得益门。三者修行善巧方便门。四者显示发心功德门。五者拣择上下显异门。六者通契经文决疑门。七者赞叹发心功德门。是名为七。就初门中即有三门。云何为三。一者开示譬喻善巧门。二者合说契当安立门。三者显示法说生解门。是名为三。就譬喻门中即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宝喻。二者性净喻。三者垢染喻。四者人众喻。是名为四。言宝喻者。谓即大摩尼珠之宝。如是珠宝当有何处。如是珠宝当有黄石。如是珠宝其色如何。谓深黄色。其身形相当如何耶。谓如方座。无长短。故大小之相其量云何。谓一丈故。如是珠宝诸黄石中皆悉具足无有黄石而无摩尼。其止住相次第如何。谓第一珠。第二黄金。第三石体。此摩尼珠一丈量者。彼诸黄石或有极小或有极大。各各差别。岂可得言皆遍一切。此摩尼珠有殊胜力虽一丈量。遍于大中小中无余无所障碍。亦可得说遍一切处。于彼石中有此宝故。其石色黄应审观察。是名宝喻。如本答曰譬如大摩尼宝故。言性净喻者。如是珠宝其体性甚极明白。远离尘累故。是名为性净喻。如本体性明净故。言垢染喻者。如是珠宝能为金石等之所障。不能出现明白相故。是名为垢染喻。如本而有矿秽之垢故。言人众喻者。谓极穷贫极懈怠故。不求宝人。并及精进乐求宝人故。是名为人众喻。如本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炼终无得净故。
已说开示譬喻善巧门。次说合说契当安立门。宝喻中言大摩尼珠者。当喻何法。喻本觉佛性故。所以者何。本觉佛性隐藏众生相续身中。似彼珠故。言黄石者当喻何法。喻一切众生相续故。所以者何诸众生身藏裹佛性似彼石故。言色黄者当喻何法。喻彼佛性不变义故。所以者何真如佛性坚固不改似彼金故。言如方座无长短者。当喻何法。喻真如法平等无增减故。所以者何。此真如法一味平等。无有差别似彼座故。言一丈者当喻何法。喻真如法具足圆满无阙失故。所以者何。真如法身具足万德无所阙失。似彼丈故。言如是珠宝得黄石中皆悉具足。无有黄石而无摩尼者当喻何法。喻真如性遍诸众生种种身中。无有众生而无真如本觉性故。所以者何。此真如性离不遍过似彼珠故。言第一珠第二黄金第三石体者。当喻何法。喻俱有次第法渐渐粗现故。所以者何。从本觉智流转。建立四相海时。如其次第渐渐粗现似彼三故。言此摩尼珠有殊胜力虽一丈量。遍于大中小中无余者。当喻何法。喻真如本觉有不思议业。遍蚊龙等小大身中无妨难故。所以者何。此真如法其性平等。遍凡圣中似彼珠故。言于彼石中有此宝故其石色黄者。当喻何法。喻诸众生悉有本觉有心相故。所以者何。一切众生有觉心故有了别识似彼石故。
已说宝喻合说契当门。次说净喻合说契当门。言如是珠宝其体性甚极明白远离尘累者。当喻何法。喻性净本觉清净明白离垢故。
已说净喻合说契当门。次说染喻合说契当门。言如是珠宝能为金石等之所障不能出现明白相者。当喻何法。喻自性清净心。为无明之沂隐覆。不能出现无漏性德故。
已说染喻合说契当门。次说人喻合说契当门。言二种人者当喻何法。喻求佛法宝极精进人极懈怠人故。如本如是众生故。
已说合说契当安立门。次说显示法说生解门。于此门中如其次第。法说合喻生行者解应审思释。文相明故不须别释。如本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修习亦无得净以垢无量无边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故。
已说正答决断彼难门。次说修善行者得益门。谓若有众生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自然自在得真如三昧照达无明之闇夜。无所疑畏故。如本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故。
已说修善行者得益门。次说修行善巧方便门。就此门中故有四门。云何为四。一者一切修行根本门。二者制伏恶业不生门。三者出生善根增长门。四者誓愿无边平等门。是名为四。如本略说方便有四种故。就第一门中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般若成就无住门。二者大悲成就无住门。是名为二。言般若成就无住门者。所谓观察一切诸法。从本已来不生不灭。毕竟寂灭皆无所有。不住生死故。如本云何为四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故。言大悲成就无住门者。所谓观察一切诸法因缘和合故。因果不空业报亦有。缘无量无边众生界之海。为究竟取摄不住涅盘故。如本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盘故以随顺法性无住故者。即是示缘及结两种不住道行。修行法门虽无有量。而不住道其最根本。是故说言行根本方便焉。
已说一切修行根本门。次说制伏恶业不生门。此门为明何义。为欲显示行者当发起惭愧等清净心品。防止一切无量恶作。渐渐损灭不令增长故。如本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故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者。总结其缘。
已说制伏恶业不生门。次说出生善根增长门。此门为明何义。为欲显示行者当一切三宝恭敬供养。礼拜赞叹随喜劝请。增长信心消除业障。志求无上大菩提故。如本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故。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者。总结其缘。
已说出生善根增长门。次说誓愿无边平等门。此门为明何义。为欲显示行者当发起十方世界之尘数广大誓愿海。修习十方世界之尘数行因海。摄取十方世界之尘数众生海。成就十方世界之尘数果满海。一切皆悉无有余故。如本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盘故。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者。总结其缘。自此已下显示随顺殊胜之相。以何义故。四门结中皆悉通名随顺法性。为欲显示法性虚空。其体性广大圆满无有边际。其相用无碍自在无有始终。修彼四门一切行者。亦复如是顺顺如如。其阿世耶广大圆满无分际故。如本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故。
已说修行善巧方便门。次说显示发心功德门。此文为明何义。为欲显示初发心住菩萨。起随顺法界性中广大圆满心故。相似观智见法性身。见法身故愿力自在。由愿力故缘无量无边法界之众生而起大悲心。由大悲心极甚深故。出现八种安乐化相。随时随处随宜随应。顺顺如如利益安乐故。如本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于法身以见法身故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于涅盘故。
已说显示发心功德门。次说拣择上下显异门。就此门中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拣异地上门。二者拣异具缚门。是名为二。言拣异地上门者。谓发心住菩萨。唯名幻化影相身。不得名真如法身菩萨故。所以者何。此菩萨无始余业犹未出离。随受生处与微细苦相应不离。地上菩萨此相违。故如本然是菩萨未名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能决断随其所生与微苦相应故故。言拣异具缚门者。所谓初发心住菩萨。无系缚俱转业因相。无系缚受生果报故。所以者何。大愿方便具足转故。如本亦非业系以有大愿自在力故故。
已说拣择上下显异门。次说通契经文决疑门。就此门中自有五种各说契经。云何为五。一者文殊师利欢喜陀罗尼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文殊师利即白佛言。世尊常大众中唱如是言。五十子心庄严果海行因之本。一切行者当经此道成等正觉。如是五十子心中。几是退分几是定分。唯愿世尊为我解说。于是世尊即告文殊师利菩萨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十种真地名为金刚般若住地。前四十心名为颇梨珠随转回向地。汝当应如是知应如是观。今此经文为明何义。为欲显示大士十地。已得真证域名不退分。自此已前四十种心。未得证智名为退分故。二者本觉大悲自然熏习契经中作如是说。复次佛子。汝前所问云何名为节退相者。此事殊胜不思议中不思议故。愚痴凡夫初发意菩萨等之所不能知尔时大明菩萨至心劝请。佛即告大明言。善男子言节退相者。谓信心。发心住。净心地。金刚心之此四处皆名为退分。各彼中间皆名为不退分。是故说言节退相焉。今此经文为明何义。为欲显示佛法大海。广大圆满无边际故。三者大证得陀罗尼契经中作如是说。十种安心决定不退无退失理。今此经文为明何义。为欲显示十住菩萨。发起随顺法界性中广大善根故。决定安住金刚位故。四者五明契经中作如是说。十种定心非退非进。非来非去非出非入。圆满万德无所阙失。是故说言自然住心。今此经文为明何义。为欲显示十住位中果德已满。更无所进复无所退。自然常住无阙事故。五者菩萨缨络大本业契经中作如是说。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乃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护。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已前名为退分。今此经文为明何义。为欲显示劝策下劣懈怠众生。为令增长勇猛心故。今此论中且据本业而作会通。应审观察。如本如修多罗中或说有退堕恶趣者非其实退。但为初学菩萨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使勇猛故故。
已说通契经文决疑门。次说赞叹发心功德门。此门为明何义。为欲显示发心菩萨远离二怖畏。其心决定不动故。云何名为二种怖畏。一者下生怖畏。生下劣道极怖畏故。二者上生怖畏。闻殊胜境其心怯弱极怖畏故。离此二怖。是故名为发心功德。如本又是菩萨一发心后远离怯弱。毕竟不畏堕二乘地若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勤苦难行乃得涅盘亦不怯弱故。以信知一切法从本已来自涅盘故者。即是总结二种功德之因缘焉。从上已来信成就发心决择分已焉。自此已下种种诸门。文相明故不须重释。
释摩诃衍论卷第七
释摩诃衍论卷第八
龙树菩萨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诏译
已说解释分。次说修行信心分。
就此分中则有七门。云何为七。一者能治所治契当门。二者信心品类分剖门。三者修行方便善巧门。四者广释魔事对治门。五者赞叹三昧功德门。六者两轮具阙益损门。七者劝劣向胜不退门。是名为七。能治所治契当门者。其相云何。
本曰。是中依未入正定聚众生故。说修行信心分。
论曰。言是中依未入正定聚众生者。即是所治。所谓所化之境界故。故说修行信心分者。即是能治。所谓能化之教法故。所化境界其量云何。谓摄二聚之众生故。云何为二。一者邪定聚。二者不定聚。是名为一。所以者何。此二众生皆悉未入正定聚故。言契当者其相云何。谓二众生中各契教说故。契相云何。谓欲邪定聚众生故说信心门。欲彼不定聚众生故说修行门。所以者何。进入次第其法尔故。谓未信人先起信故。其已信人直修行故。复次通利益故。
已说能治所治契当门。次说信心品类分剖门。
本曰。何等信心。云何修行。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
论曰。就此文中则有三门。云何为三。一者直问信心品类门。二者直问修行品类门。三者略答显示信心门。是名为三。言直问信心品类门者。所谓总问信心量故。如本何等信心故。言直问修行品类门者。所谓总问修行量故。如本云何修行故。就第三门中即有三门。云何为三。一者总答门。二者总问门。三者广答门。言总答门者。所谓总答其所说故。如本略说信心有四种故。言总问门者。所谓总问其所说故。如本云何为四故。就第三门中故有四种门。云何为四。一者信本令心平等门。二者信佛欣有功德门。三者信法精进修行门。四者信僧令心无诤门。是名为四。言信本令心平等门者。所谓乐信为自根本真如理法。由无明力种种差别。一切诸心皆悉会一令平等故。如本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故。言信佛欣有功德门者。所谓乐信无上大觉如来世尊。欣求所有无量无边一切功德故。如本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故。言信法精进修行门者。所谓乐信三世诸佛。为自恩父为自恩母为自恩师。不能改坏不能生灭。虚空金刚不动轨则。有不可思议中不可思议殊胜利益。常恒转转于一切时于一切处。修行一切助道品故。如本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故。言信僧令心无诤门者。所谓乐信一切无量菩萨僧众以两胜行为自内德。若远若近随自闻时随自见时。随自思时往诣僧所。至心听受种种深法种种深经。种种深论种种深理。种种妙事不断绝故。如本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