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谛论

  复次如见随择不舍名为正觉。如牛呞食。汝问。云何三法成一者。答同一相故如余道分。
  复次善听计平等故。譬如定分。
  复次缘涅槃为境。如无相定故三成一。汝问。若依二定证得流尽。正觉不具道分有阙。此义应救者。答若依二定修八正道。但无初定觉观分。非无道分中觉。譬如初定及三摩提无有觉观。
  复次由事成故说有正觉。不由体在故。如有学五根。
  复次能拔除对治故说有正觉。譬如正言。汝问。正言何义者。答永受誓不破名为正言。如瞿师罗传。
  复次是言清净。由除愿取垢灭故。
  复次法然所得永善行。是名正言。正言戒有二种。
  一不令知。如经言。是人离妄语等。二令知。如经言。是人时语实语等。汝问。若有语言道修无定。何以故。如佛说定以声为刺。若无不成道分者。答道分故非刺。譬如正觉喜觉分等。
  复次声刺不定。如见女人。经言。数见女人为修梵行刺。然非阿罗汉刺。已除刺故。
  又经言。大象说在定行立等亦静。若观行人正思说法。心则有定。不由有言故无定。经部师说。但离四言即是正言。如世间说。已离如正作。如说。此马快行此人善续。汝问。正业何义者。答经说。离身恶业名为正业。
  又经说。是身业不析不流不颁。自在无取能生寂静。是名正业。
  复次由观过失远离杀生。不作不行遮止不乐。是名正业。汝问。一切分皆是正业。云何说一名为正业者。
  答若离此名别名不显。如法界法入等。非眼识等所缘故。不令他知。说名正业。一切诸业所依止故。譬如业基。汝问。若说离作名为正业。离则非作云何成业者。答不作故起恶业作守护善。应知是业。如经言。我说作我说不作。
  复次能除黑白二业故说不作。能作对治业故说名作。
  复次正业亦名正业除。由此名故作不作义。此名得成。譬如由眼说见由眼亦说不见。若不作云何知有此业。答有多因缘此业可知。由经言。色有三种。一有见有碍。二无见有碍。三无见无碍。又说有无流色。又说由七福德利故。又说由教他亦有十业道。又说比丘有法非十一入摄。谓无见无碍不说无色。
  复次若无此业。八分圣道则不具足。何以故。正入观时不行三业故。难曰。是义不然。何以故。在方便中已修三业故。如经言。是人如是见如是知是正见。得修圆满及正觉精进正念正定。先时正言正业正命先已清净。答依世间离欲道戒故说此言。
  复次波罗提木叉戒亦不应有。何以故。当受时有。后在异心不应说名比丘比丘尼。
  又经说。此业名为堤塘。能遮破戒故。若无不能止恶。经部师说。此证殊多。甚为希有义不如此。何以故。汝言。由说三色故。知有无作者。是义不然。诸观行师目连阿尼楼驮等说。有定境色由定力得。此色非眼根境界故说无见。不障处所故名无碍。若汝言。若尔云何名色者。此与无作等故。还难汝义。汝言。由说无流色知有无作者。是义不然。此色亦是定力生。由定无流故色亦无流。
  又诸师解。阿罗汉色亦是无流。非流依止故。难曰。此义不然。如经言。何者有流法。谓一切眼一切色等。此色非流对治故说有流。若尔此色或有流或无流。答若尔何有。难曰。相相杂故。答如有流相无流相。不知有何相杂。复次若色入一向有流。云何经中偏简择说不通途说。经曰。有流色者。谓有取心坚覆藏所依故。名有流色。汝言。由七福德利故知有无作者。此义不然。经部师说。如汝受用施主施物。由受者功德被利益故。施主虽在异心。由前施作意熏修相续次第转胜。由此胜故能生未来随多少报。依此相续说施主功德生长。若汝言。由他相续胜负及随用故。若在异心是相续转胜。云何得成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与无作等故汝执无作。由他相续胜负。及随用因他相续。云何得成。问不增长福德种类中无教云何恒生。答由数习缘戒定作意故。乃至眼中增长随逐。问若尔郁伽长者经其义云何。经言。若比丘持戒行善。受用施主衣食等。已修无量心定。身证此定入林中住。由此受用施主福德善乐增流无量。应当信知。此中有何作意。故知相续转胜是正道理。汝言。若无作无教如他作业业道。云何得成者。经部师亦作此说。由此教故。他或离或受杀害等苦故。能教者于微细相续善恶增胜。由此转胜能生未来随多少报。若人自作随事成时相续转胜。名为业道。是义应知。果假因名故。是身口事果。假身口名义亦如是。如意身口无教。有大德说。依众生取阴。由三时作意。得杀生罪。谓当为我杀正杀杀已。此解亦不然。虽有三意业道未必得成。何以故。未断母等命根。起三意人无逆罪故。若人自害他命。由此三意得罪可然。难曰。等不可见。何故憎嫉诽谤无教而信受相续转胜。答无此憎嫉。但由心运身业道事成。若谓行者有别法异心。我所不喜。由心加行是事得成。此事成故相续转胜。是义可喜。何以故。由心相续果得成故。汝言。法入佛不说无色知有无教者。此义已答。如定境界色。汝言。若无此业八道不成故知有无教者。此义应辩。朋友汝应为说。入谛观人正言正业正命。云何得有。此人在观为有言说作业。求觅四事故有此三。为当不尔。答不然。何者正在观时。得此三种无教。由此得故。若出观后不在邪言等中。但住正言等。是故因中假得果名。故说无教名正言等。论主答是中何不执如此。若正在观中离于无教。得在如是意。得如是依。由得此故。后出观时不在邪言等中。但住正言等。是故因中假得果名。故说相续转胜名正言等。以此义故。道有八分。
  又上座部说。但不作恶名为三分。何以故。由圣道力法决定不作。依止无流道故名无流。未必一切处被数法。皆真实有如八世法。谓得不得名无名誉毁乐苦。是中不得更无别法。
  又余师说。波罗提木叉戒。是三道分。依先方法作信受意。由此作意能防身口遮所作恶。说名波罗提木叉戒。若汝言。人在异心则无守护者。是义不然。由数习故。犯戒缘来作意即至。说此作意名为堤塘。何以故。由忆先誓差不作恶。为有此用故须受戒。
  复次若如汝立。有别无教能遮破戒者。则不应有失念犯戒。不须广辩。若尔不尔。决定应知。八正道中戒有三分。为道基故。譬之如地。以先行故。譬如王。能度生死蕀刺稠林故譬足。可爱香故如天檀叶。清净传传能到涅槃。如七车譬。又余师说。引经为证。是道果故。恭敬利养因缘故。非守护对治故。翻令知所得故。知有此戒。又余师说。云何无教是色而非身受。答无教属身口业。为色所摄。身受者与心相应。为名所摄。
  复次无教是身业故属身。受是心法故属心。
  复次无教亦戒亦色色阴所摄。身受心法受阴所摄。今论所辩此法心业所依故。由身口成就假得其名。此法与受何异。答受阴所摄此法通诸阴摄。何以故。依相续故。汝问。离挝打等云何不说为道分者。答有学圣人未寂静故。譬如制罪。以不遍故如非梵行。以不定故。如布疏陀分。为资粮故譬如施等。今论所辩分明八戒。此中说名三圣道分。汝问。正业正命与十善正业正命有异云何者。答可坏除不可坏除。从出世正见起。无流甘露为果。从世正见起有流取阴为果。能生福德是名业道。能离福德名为道分。汝问。正命何义者。答正命有二种。一白衣离五种贩卖。二出家人出离五种邪命。复次依理求觅受用衣食等四缘。复次知足无失圣种所摄。及守护身口。复次先因智慧远离身心邪具。是名正命。汝问。正命若身口业摄。云何别立者。答通在二摄。由义异故。别立可知。譬如诸阴通是行摄。由义异故别立四阴。复次体有二故。譬如身观。经言。于身观身住。复次正命异前二分。譬如惑数。汝问。何为精进者。答行于处处随地差别。为得种种善法。策起身心不舍荷负。复次为灭恶法证于善法。常行勇猛。是名精进。复次修行是处不倒身心勤力。是名精进。汝问。何相何用何缘何义者。答策起身心为相。不退堕为用。起精进类为缘。藏论中说。精进者勇猛为相。不沈为用。四正勤为缘。胜利行为义。若懈怠人行无胜利行。
  复次难胜力故。若人有精进。于烦恼战斗有难胜力。若懒惰人则无此事。复次此行能散破除舍。是精进义。汝问。若灭恶是善则无二精进。若非善者灭谛则非善。答灭恶者唯是无物。善则不尔。故精进有二。复次灭恶名真实善。所余即三善。何以故。有四善故。离破戒臭名为灭恶。戒香发起名为生善。譬如热静异于冷生。汝问。若一心修正勤即具足者。则无四正勤。若次第修者则助道修不具。答一心得修四正勤。譬如一心通观四谛。何以故。由此修故。未生诸恶不得生。已生诸恶不得住。善法未生得生。已生得坚住。是故精进由体故一。由用故四。又分别部说。若持戒观行人。为除定对治修四正勤。已生之恶能障定。由精进故灭。未生破戒后不得生。未生定得生。已有净戒得坚固住。以是义故。精进唯一事用有四。复次有说。四正勤次第起。譬如得定。何以故。有正勤但能破上心惑。有余正勤能拔随眠惑。又有正勤。能生未生根。又有正勤。能令已生坚固。故道品修非是散修。有正勤故。汝问。何者正念者。答不忘先所知境。是名正念。犹熟取相。如经言。心悎心系等是名为念。汝问。何相何用何缘何义者。答境界后忆为相。心境不离为用。六念为缘。自忆令忆名为念义。譬如菩提自觉令觉。复次藏论说。心澄净为相不忘失。若失还现。复次能守境界是智依止。故名为念。复次念有四种。一随执名句味。二能随所执义。三能随所思义。四能随通达所思义。今论所辩正明第四。汝问。诸有为法刹那不住念云何成。何以故。他见他忆无此义故者。答若知者异念则不成。如张见王忆。若智相续异念亦不成。如见牛不忆马等。若智一念亦不成。无后智故。及此三义则名为念。又释若不相关则他见他不得忆。如此人见彼人不忆。若因缘相关则他见他得忆。譬如童子少壮老弱智念得随逐生。复次譬如种子。不相关故。麦种不生谷芽。若因果相关而有异者。是谷类等种子芽茎支节叶位得随逐生。若一念亦不成。因果不立故。如种子恒一芽则不生。由相关不异不一故念得成。汝问。若一切诸法皆是念处。念根即是念处则义不相应。答今论所辩。念根即四念处。但不以境界分别根故。譬如智根智量。
  复次念处有三种。一自性念处。但生忆念譬如王。二杂念处。若法能助于念。亦名为念。如王臣佐亦得王名。三境界念处。由念缘此起。亦得名念。如王住处。是故念根即是念处。义不相违。汝问。若念独自不能守一法者。云何经说。有念一守者。答念是守护中第一增上缘。故说一守。譬如王胜。如经言。一切诸法念为增上缘。为守护故。复次一念能护一切行。故说一守。如经言。是念行一切处。复次一切念能守六根。如当门人。复次是念能录一心。如人手捻阴阳筒口。复次能守一相续故名一守。如护一子。复次六根被系。于一念柱不散住自境。如六众生同系一柱。是故经言。有念一守。汝问。云何有时能忆有时不忆者。答有三因缘故能生念。一数习。由数习身口意如梦中见。二相。由顺逆相忆。似不似境。三澄清。由心澄净念即得起。如净器水得见面像。若反此三则不得忆。又临死及初生重苦所逼。忘失本念故不忆宿命。复次有六因缘能生于念。如偈言。
  顺逆及数习  一处共会聚
  定力及因力  此六为念因

  顺者。如见他似儿便忆自子。逆者。由触热故忆昔时冷。数习者。如所串行事自然忆。一处会聚者。如人见庵罗树忆其酸味。定力者。如得三明人忆宿住事。因力者。犹如圣人及大行善人忆过去生。汝问。何者三摩提。答经说心定住静名三摩提。又阿毗达磨藏说。能摄法不散。名三摩提。复次是心相续。烦恼恶风所不能动。如密室灯。复次三摩提有二种。谓世间出世间。世间者。能生世间果报。与觉分相离。能伏上心惑。出世间者。能令度离世间与觉分相应。能拔随眠惑。今论所辩。是出世定。汝问。何相何用何缘何义者。答心定住为相。伏对治为用。依心学为缘。复次藏论说。一心为相。不散为用。四定为缘。安心令直为义。如箭师调簳。世间说为三摩提箭。此言调直箭。如是调直心相续名三摩提。如偈言。
  心跳掷散动  难守亦难遮
  智人使调直  如箭师调簳

  复次能安心平等。譬如驭车取平坦路避险曲道。观行人亦如是。能安置心于平等处门境相行。能遮不平等恶故。名三摩提。复次五盖病销。如人不病名三摩提。汝问。正定若是定。须陀洹人应无欲嗔。若不尔则违道理者。答所对治定在。由得果故验其得定。譬如五根。复次专心向定故。譬如蜂虽系秽处心慕莲花。故知恒在花处。圣人亦尔。虽处欲尘心乐寂静。故知恒在定。复次如须陀洹人。无明虽在而明不失。复次如佛婆伽婆。虽有觉观不出散心。恒在定故。须陀洹人定亦尔。故不违理。问圣道八分次第云何。答由能依理观圣谛故。先立正见。于所观法执视不舍。次立正觉。从此次立正言正业正命。于所观法为离为得。次立精进。于所离得永不忘失。次立正念。由念不失。于所见境心不散动。次立正定。
  复次若八法俱起则无次第。而次第说不无道理。若人欲起涅槃。应先求正见。如人欲行必须有眼。如所见理执视简择。次立正觉。如所择说次立正言。何以故。若有语言。依觉观故。如言而行次立正业。此二清净。次立正命。是人住戒。若起勤策次立精进。有精进故则念不失。次立正念。由有念故心一不散。次立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