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金刚般若论会释
金刚般若论会释
结略为四。但结前五。所学教理。即法久住。故不说之。其法外人疑者。令见因果等理。发生信心。入佛法内。如已发心乐福德信未定者。能摄受信及胜解定。已信解定成就之人。摄受初地。入甚深义故。今此二名为摄受。摄受信定及证定故。得入初地。知绍佛位。名得不轻贱。欣八地后胜品妙行。令精勤心。不生行退。八地已后无漏观心。念念相续名为净心。得入佛位。令生欢喜。此结次第依行位说。但说净心生大欢喜。前广释中并说顺摄。令生大喜。即入初地。顺可世尊善摄受故。总令作佛。故二合说。若依次第。应依结略。略为四因中。初一因为法外入法。第二人为内凡入圣。第三为七地前入八地。第四为第八后入佛位。说信行地为初人。说净心地为第二第三。说佛地为第四人。上来三解。依位配之。第四解作三问者。初问为初人令发心。次问为第二第三人修行。后问为第四人令断障。由三人各修自所求行已。净心生喜。乃至作佛。故结略中合第二第三为一摄受。摄受行故。
解种性不断中。自下第二解摩诃萨言。即兼解大乘义中。大义诸译并略无摩诃萨言。大唐及隋并有七大。七大者。一法大。对法第一名境大。缘于广大教法为境。二心大。彼第七名业大。穷生死际。示成菩提。建立佛事。三信解。大彼名智大。即了二无我。四净心大。彼第五名方便善巧大。不住生死及于涅槃。五资粮大。彼第二名行大。行二种行。六时大。彼第四名精进大。经三大劫。修难行行。七果大。彼第六名证得大。证大功德。彼论意说。缘教起行。达甚深理。精勤长时。不滞二边。证大胜果。穷生死际。建立佛法。故名为大。此论翻倒。或此意说。缘教发愿。建立佛法事。得智达理。不同凡夫二乘有所住著。常行二利。长时精勤。便得胜果。二论意别。前后不同。更勘菩萨地十地论初卷说摩诃萨者有三种大。一愿大。二行大。三利众生大。
第三解摄受菩萨等文中分二。初摄受。后付嘱。前解摄付时初成正觉及入涅槃时及所摄付根器。天亲云。根熟名摄受。未熟名付嘱。而未解释二种自性。天亲但解所摄付者及摄付之意。即此种姓不断。未释彼自性故。今释之。于中有二。初标问。后别解。此中分二。一善摄。二第一摄。罗什菩提流支真谛并无两文。唯大唐本云。最胜摄受。摄受诸菩萨摩诃萨。最胜付嘱。付嘱诸菩萨摩诃萨。经文但以一最胜言。前文牒经文云。第一善摄摄受所有菩萨等。遂开为二。以最胜言具善摄第一两义故。下解付嘱。唯言第一付嘱。道理定尔。又善摄是总出体。第一是别解义。善摄第一摄为二。第一摄中有三。一标。二列。三解。乐谓与现在利益。利谓与后世益。即差别中世间定是现乐。三乘果是后利。利乐有十义。如唯识疏。此中唯在。第四牢固。谓后益毕竟果体。现益毕竟因体。俱名毕竟。第六异相未净菩萨者。谓地前信行地未得净胜意乐故。于彼菩萨不可善摄中。此善摄法最为胜上。毕竟难坏。能利自他。更无过上。为二世益解付嘱中。亦三。初标问。次列。后解。善友所者。谓将入涅槃时。根熟菩萨为所入处。为根未熟者之善友故。故知天亲依根未熟说后付嘱。付嘱与根熟。无著说在入涅槃时。解不相违。以根未熟为能入者。其根已熟。为所入处。其根已熟。法尔教化。佛教根熟。汝既得已。可转教他。由此未熟不失善友所入之处。法尔根熟。悲愍未熟。佛令转教。令根已熟转生尊重求佛教故。
下解正宗。第二以发起行相总文。初二句问。后二句答。答有三意。一答。由三乘菩提果各差别。唯问大者发大乘心。最胜乘者所趣究竟果故。能广益故。不问余二。二答。以能化法化所化生。后得果时。有三身果别。若问发行菩萨乘者。能以三乘法化所化生。令得三菩提。二乘不能。故不为问。三由三乘者菩提有异涅槃无差别。大乘菩提断二障。证二理。行二利。成二智。唯问趣此不得取余。三问别义如前已解。
下第三段解行所住处中文分二。初解赞印中善哉言。后解正陈。以须菩提问。顺可深理。是五问中。为欲利益有情故问。佛赞其问。故言善哉。重赞叹之。然菩萨行见善说者。施言善哉。今以须菩提问契玄宗深可道理。重言善哉。准十地论第一卷解善哉云。所说法中。善具足故。善哉有三。一所缘谓净慧。二体性谓说诸地未曾说法。三果谓具十力等无障碍。佛菩提故。此亦如是。准彼应说。
正陈之中。大分为三。初明信行地。次后卷中为证道下解净心地。后上求佛地下解如来地。说彼彼地。令住前前下位欣趣。下皆准知。初文分四。初解摄住处在十住位。创则安其心于彼彼法。行犹未胜。故名为住。次自此后。余住处中下第二解波罗蜜多净住处。次为欲得色身住处下第三解欲住处。合欲得色身法身二住处。为一欲住处。此上二住处在十行位。行六度诸行胜故。名之为行。次后卷初已说欲住处竟下第四解离障碍住处。在十回向位。凡所修行皆为回向。立回向名。依前略为八住处中。初六住处说为三地。以彼八住处中.后二住处通诸住处。非别配地故。后卷初云。今说离障碍住处有十二种障碍对治。十八住处中。合十二为第四离障故。前十六住处为信行地。分为四文。初二各一。合二为第三。合余十二为第四故。或分为二。初解摄住处。后解余三住处。以波罗蜜住处文初云自后余住处中有五种等。合明以下文各以五义解之。故合为一段。初名摄住处。若远解者。亦发大心。远期摄受大菩提故。近解释者。发心已摄受正法。摄众生故。通二解者。发期愿。摄受正法成佛利生。近远二摄皆在中故。前十八住处中名发心。是种性发心。初.所起行相为名。此名摄者。以当成果及能利众生。而为名目。文分为二。初别解四心。后总答三问。依天亲论。初文为四。初解广大心即是初住。次所有众生界施设住施设已者下解第一心即第二住。次如是无量众生入涅槃已者解第三常心。即次四住。何以故若众生相命人相相则不名菩萨下。解第四不颠倒心。即后四住。如中卷释。弥勒天亲总科文意。此中别释。
释彼所无。初文分二。初解总所有众生文。与罗什同。单言一切众生故。后卵生下别解三类。流支重言。所有众生众生所摄。大唐本云。所有诸有情。有情摄所摄。初言有情总谈也。后言有情者。世间有二。一有情。二器。今有情世间类摄之所摄。不是器世间类摄之所摄。又不佛化众生。菩萨观行有五无量。如障广说。一有情界无量。二法界无量。三世界无量。四所调伏界无量。五调伏方便界无量。今总言所有众生。在五无量中。初有情界无量有情.摄所摄。是第五调伏方便界无量。此调伏方便界无量。名为能摄。是诸有情之能摄故。为此有情能摄之心所摄者。即所堪化一切有情。初总欲化度。先观有情。有情无实。唯有诸法。以为自体。彼诸有情必住世界。依彼界处。观察所化性欲胜解所调伏异。然后应彼设调伏方便。由初有情。数非一故。名为无量。故经总言所有诸有情。乃至最后设方便。亦复非一。故言所有有情摄所摄。初所有言。贯通下人法。人法即是五无量中初后二种。令初发意当成初观。故举初后。以例中三。广大第一等义皆如玄记说。五无量如章说。恐繁不引。
卵生等者。别显三类分三。初总标差别。显前文总。次略举三别。后配别三。受生依止二义可知。境界别者。无所有处已下乃至欲界中。除住无想天二无心定无心睡眠无心闷绝。此五有情外。余皆有粗境。有明利想。名为有想。显五位中无六识故不缘境界。皆名无想。在有顶地。极闇劣故。即以无少所有地法。而为境界。不如于前有想地。境界粗显。心想分明。名非有想。亦不同前五无心位全无心想。名非无想。有少细想。无粗明想。是故双非。想能取境分齐像貌。对境名想。外道多计为生死因。故偏说想。不名有心心所等举想。摄余诸非。色蕴色像之身。相状易知。心以想微隐。故对依止名有色等。不名有心等。死灭为终。生起为始。因初有后无。故依生类。名为卵生等。不名卵死等。此显初心愿意所化。总说一切无不周尽。应依界趣地居止等种种义门分别此三。问何故不明界趣所化。但明此三答受生通五蕴。总也。依止于五蕴中色非色蕴。以辨差别。境界复依四非色蕴。能有境界。而显差别。从粗至细。展转而谈。亦显界趣。在于中矣。欲令舍生死而得涅槃。故说受生。欲令舍无常色等得常色等。故说依止。欲令断除分别因故。故说境界。心想为分别因故。断此疑想。成无分别智。又外道说想为生死之因。无想为涅槃之果。今说彼俱生死可度。更不说余。故论说言。受生依止境界所摄。问依胜鬘经及瑜伽三十七。有四所化。谓三乘众及无种姓。或依楞伽。说五乘等。此中言总亦摄法尽。何故次言。我皆令入无余涅槃。无余涅槃三乘众入。非第四故。其胜鬘云。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善戒经菩萨地亦尔。岂无种性亦入涅槃。经皆令作佛者。说一乘一道皆得作佛。应解佛意。答有三解。一解。若久学行。识知根性。于无种姓人天善化。胜鬘经文云。若初学行。未识根性。但总发意皆令入灭。此经文是亦不想违。二解。望其愿意。皆令入灭。此经文是。据实而论有无姓者人天善根成不得入灭。彼等经是。三解。彼别此总。理不相违。
解第二段第一心中分二。初解所有众生界众生所摄文。后解皆令入无余涅槃。中罗什全无。流支云。所有众生界众生所摄。此论云。所有众生界。施设住施设已。与能断同。能断云。乃至有情界施设所施设。此中意说。外道尼干说。草木皆悉有命。佛则不尔。于五无量中。彼初说有情界无量是也。此中施设者名也。能诠之名。或名为想。因想起故。或名无体。但是心想之所意解。能起于想。故名为想。或名施设。法本无名。名者皆是假所施设。施设不称法体。非但名。是法上施设。亦是世尊为异外道说草木等以为众生。唯说若有内五蕴者以为有情。能施设者佛也。正施设体名所施设。有情之体皆欲度之。非度外道所说有情诸草木等亦欲令其入涅槃也。是此中意。论云。谓上种种等者。谓上所说三类差别。种种体相在众生界。为世尊施设有情之名。所辨施。以为有情体者。总牒上来所说众生。
下期化度我皆令入无余涅槃分三。初解何故不愿与余法而愿与涅槃。次解卵生湿生等愿得涅槃义。后解唯设令入无余不说令入余义。初文问云。何故愿此乐果体通世间出世间。何故不愿与世乐果。出世有二。一菩提。二涅槃。何故不愿与菩提果。善戒经第一及菩萨地说。发菩提心。愿令众生得大涅槃及如来智。何故此中唯愿与涅槃。依初解。问何故唯愿与此涅槃。不可得义。而不愿与世间之乐可得之果。依第二解。问何故唯愿与此涅槃。而不愿与当菩提果。其不可得义。是答之文摄。依初问解答云。生所摄故无过。以皆是生故者。前说四生。而生有死。以生为苦。灭生为乐。世间乐果。增生不灭。涅槃灭生。故愿与之。故言生所摄故无过。以所度者皆是生摄故。与违生涅槃乐果。依第二问解答者。以菩提者不可得义。二乘定.性不可得菩提。一切种智故。然依所度化者。皆生所摄。故与涅槃。皆是生故为灭其生。与涅槃乐。同华严经初发心愿言乐普令入涅槃故。非三乘者。皆得菩提故。不说与非一切生皆悉得入无余涅槃。此中说者。如前已解。又解。虽菩提智非皆可得。瑜伽初愿。一意乐普广。二由未解故。发愿与之。此文据实故不说与。更有别解。至下当知。
如所说卵生等者下解第二卵湿生等得涅槃义。谓有难言。四生之内。胎化二生人天所摄。可有令得入涅槃义。湿生卵生多分鬼畜。云何能令入涅槃也。境界三中。有想一种可令入涅槃。既住无想及非有想非无想天。云何皆入涅槃也。依彼身现身入圣涅槃义。皆悉不得。故为此问。非是余地先已入圣。后生有顶。不能入涅槃。若依此文。不作此解。即生有顶。无入涅槃者。便与一切圣教相违。又言等者。于依止二。现住有色少分。可令入涅槃。现住无色少分。云何亦令入涅槃也。有色中地狱等。不能入涅槃故。一一义中。皆应疏失。初问意言。如此亦有无性有情不入涅槃。此问略无。以宜有。不宜闻无。又初发心宜闻总有。不宜闻别无。故略不问。又彼义谓决定不得。故不须问。答有三义。随应料简。八难处生。待时而济出难。根熟必化之故。如小山比丘鸽鬘比丘顶生王等。卵湿二生皆亦可化。此中据总以为问也。答中以有彼类可化之者。但约难处决定为答。
何故说无余涅槃界等者下解皆令入无余涅槃义有二。初问。次答。前问可知。何故不总言得一切涅槃。而但言无余耶。然涅槃义诸教不同。涅槃经说。具足四德大般涅槃。大般涅槃具常乐我净四胜德故。摄论但说。一无住处涅槃。又说二声闻之人以小涅槃而般涅槃。大乘之人以大涅槃而般涅槃。十地论说二。谓同相别相。胜鬘说二。有余无余。金光明说三。有余无余及无住处涅槃。又说四。自性净方便净有余无余。唯识旧梁摄论说四。自性净无住有余及无余涅槃。又说三事具足。入大涅槃。具足三事。非是三个涅槃。涅槃亦非三种。体成一涅槃。此中但简世间六行所得彼分涅槃及有余涅槃。不简自性。简中有四。一但简彼分涅槃非择灭者。二但简有余涅槃择灭少分。三自以宿业下双简前二涅槃。四如是涅槃等下结释简不说二涅槃因。初中但总言得涅槃。与佛所说凡夫外道所得世间六行伏或所得非择灭摄彼分涅槃。不异言中滥故。彼是五果中士用果。丈夫力得故。非离系果。体因所得。无佛亦得。由非究竟。故不愿与此。彼分涅槃。亦名方便涅槃。行世间方便因之所得故。无余不尔 下第二简不说有余涅槃。问可知。次答云。彼共果故。彼有余涅槃。有苦所依。身无苦所。依身皆共得之。虽解脱果非如无余。三乘圣人要无苦依。方始能得不共之果。是故偏说令入无余第三双简不说前二涅槃中。自以宿业。又值佛说而得果故。以二因解不说方便涅槃所以。又非一向故。以一因缘。解不说有余涅槃之所由。谓世间得彼分涅槃。不但丈夫力果而非究竟。亦由宿业。数习为因。而得现入。如劫坏时任运而得。又如下地。曾习次上地定。退生次下地。生已彼下地。由宿习力。任运渐习上定现前。岂无余灭亦宿业得。其无余涅槃要由外缘闻法力等。值佛说得。不同彼分方便涅槃不待佛说方便而得。又无余涅槃一得已后。圆满安乐。更无微苦。其有余涅槃。惑业虽尽。苦依未除。而非一向果。身苦有余故。故但说无余。不说二涅槃。此通三乘二涅槃义。若依佛位。有漏身智无名无余依涅槃。无漏身智在名为有余灭。便无是义。上来已说不说彼分有余所由。细料简者。由度三乘。不说令得大般涅槃及无住处及别相自性清净并大菩提。论中以经说发大心所度令得三乘通化。故但简二。今彼如有余三乘。通得。余非涅槃。论亦自说非究竟第四结释不说二涅槃所以。初牒二涅槃。次别以四因结。后总结是故说无余。一丈夫力果故。二非究竟果故。即前习业果。其究竟果必加行因得故。此二因结释不说方便涅槃。一是共果故。二非一向果故。此二因结释不说方便有余涅槃。总结是故但说无余便无是过。其无住处及大般涅槃。大乘得。二乘定性皆所不得。亦不说与。然菩萨地及善戒经第一卷。初发心愿大般涅槃及大菩提。与此全别。此同华严经初发心位愿得无余。略有三解。一云彼即同此说。大乘无余涅槃胜故。影彰亦得菩提。二云。此依种性。非皆得佛。故得无余。彼说意。愿作佛亦不相违。三云。初犹未解。彼愿皆得。此依种性。不说菩提。此皆发愿。故略不问。亦不愿得自性清净涅槃。彼已旧成。不须问说。故但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