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起信论疏笔削记
起信论疏笔削记
真中论若诸等者。文意反明。疏即顺释。要依等者。以真如是如来之性。故修此三昧。方是如来之种。如人生于王家。必继王业。此亦如是。除此等者。楞严云。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又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也。十住已去者。谓六种种性之初。即习种性也。不退位者。不退有四。一信。二位。三证。四行。今即位也。
伪中疏四禅即色界亦静亦虑。故谓之禅。四空即无色界有静无虑。故唯云定。不净即观身五种。谓种子住处自体自相究竟不净。广如下说。安般者。梵语安那般那。此云出息入息。上二即五停心观之二也。等者。更等后三及四无量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等一切事定也。取境相者。以非理定。但缘彼息等诸相。不称真如不出三界故。名世间定也。然天台明诸禅定总为三。一世间禅。二出世间禅。三出世间上上禅。世间复二种。一世间味禅。即四禅四无量四空定也。二世间净禅。即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二出世间禅有四。一观禅。谓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二炼禅。谓九次第定。三熏禅。谓师子奋迅三昧。四修禅。即超越三昧也。三出世间上上禅有九。谓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恼禅。此世他世禅清净净禅。行相广如次第禅门。略如法界次第。学者要知应检彼文。论味著等者。不同真如三昧。不住见相及得相。故疏同得等者。三乘人及凡夫外道皆修此定。然凡夫多味著。外道带异计。所修虽同修心有异故。得果各别也。若离等者。故前说善知识缘中。须教授善知识。要知邪正。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夫于善友岂合辜恩。故法句经中重重显赞。然修行禅定不易其人。欲具谙其门。须遍览诸教。唯天台三种止观明诸禅修证行相。广在彼文。今略依初学禅观。明邪正发相。邪定发相者。或身手纷动。或时身重如物镇压。或身轻欲飞。或逶陀睡熟。或煎寒壮热见诸异境。或其心闇蔽。或起诸恶觉。或念外散善。或欢喜躁作。或忧愁悲思。或恶觉触身。身毛惊竖。或时大乐惛醉。如是种种邪法与禅俱发。名为邪伪。此之邪定若人爱著。即与九十五种鬼神法相应。多好失心颠狂。或诸鬼神等知人念著其法。即加势力令发诸深邪定。智慧辩才神通感动世人。见者谓得道果。皆悉信服而内心颠倒。专行鬼法。是人命终。若不值佛及善知识所护。还堕鬼神道中。若更生来多行恶法。即堕地狱。行者修止观时。若证如是等禅。有此诸邪伪相。即当却之。若知虚诳不爱不著。即当谢灭。若起念著即堕群邪。正禅发相者。若于坐中发诸禅时。无有如上所说诸邪法等。随正禅发时。即觉与定相应。空明清净内心喜悦。澹然快乐无有覆盖。善心开发信敬增长。智鉴分明身心柔软。微妙虚寂厌患世间。无为无欲出入自在。是为正禅发相。此二种相如人与恶人共事。常相触恼。若与善人共事久久逾见其美。斯亦如是。行者宜深察之。故须善友教授。
总标。疏后世等者。妄尽习除证真起化。德充法界应用无穷。
摄护中。疏以修等者。略同金刚所说。持经之者。为如来知见护念等。如王世子修德进业堪绍国位。特为君之所宝也。为佛所念理合如此。故云法应。
恶缘中。疏离天魔外道等者。如上所治。以知诸法实相故。不为恐惑。九十五外道者。如华严说。有九十六。谓六师各有十六种所学法。一法自学余之十五。各教十五弟子。师徒合论故成此数。今减一如余处说。
惑业中论甚深者。即般若妙慧深达实相。今既入此深定故。不诽谤也。重罪薄者。已达罪性福性。非内外中间。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三昧渐深其罪渐减。故云薄也。疑者谓于理犹豫。觉观谓语之加行。今达诸法唯心无外境界。内离寻伺。于理决定。何所疑耶。故皆灭之。
行成中疏于理增信者。信欲成根必务增长。渐入不退故不怯者。知法如幻。故无所怯。绳蛇非毒杌鬼无心何所怯耶。故下文云。若修止者。能舍二乘怯弱之见。既不怯弱则非同二乘。不坏者。了他如己故得柔和。柔和故不憍慢。不憍慢故。人则不恼。不恼故不坏。不坏行也。无世滋味者。世人不学此法。则爱见深固贪著世间。今既知三界虚伪诳人六根。焉可贪而乐之。不乐则离爱。离爱即减烦恼也。故下云。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著世间。得禅定者。真如三昧成也。论外缘即通举六尘。音声即别指耳所对也。故楞严云。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又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能令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斯则同诸法无行经入音声慧法门。何所动耶。今于六尘中唯举声尘者。阿含说此以为禅刺也。然上疏文俱于一二等下。注者。以此解释便当科文。令易解故。非谓太近前也。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九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二十
长水沙门子璇录
观中论心沉没者。以真如无相。向即心绝分别不起。故云沉没。此如二乘取空为证也。由沉寂故遂成二失。如下列释。论或起下正显失。
疏初观即法相观。于中复有苦无常无我不净之异。以见不净故不可爱。苦故不可忍。无我故不自在。无常故不可保。由是深厌世间而求出离。乐修众善以备将来。夙兴夜寐无敢怠堕。第四即精进观胜心既发。念念精勤。敏则有功故能成办。第二即大悲观。谓见诸众生漂沈苦海无有福慧。不知苦本。耽乐生死不求出离。故起大悲哀愍之意。故法华云。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第三即大愿观悲心既发。以愿要期不择怨亲胜劣。皆令脱苦逮得涅槃。众生界尽我愿方尽。故能成矣。疏四非常者。谓非斥彼常情所执之四境故。
无常中。论一切有为者。除六无为外余之。四位。并是有为。无得久停者。诸法既生。生已即灭。如露如电不可久留。故戒经云。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无常经云。假使妙高山劫尽皆散坏。大海深无底亦复有枯竭。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苦观中。论一切心行等。如经中说。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九百生灭。既速生速灭诚为苦也。故前云。动则有苦果不离因。然苦者。逼迫为义。五苦八苦种种不同。略而论之。不离三种。谓苦苦坏苦行苦。三苦之内行苦最通。不唯五趣皆有。抑亦三乘悉具。今就通义故标一也。
无我中论恍忽如梦者。念过去法恍恍忽忽。似有而无如存若亡。徒有言说实不可得。故云如梦。何啻过去现在亦然。故净名云。是身如梦虚妄见也。疏难追者。非谓有体而求之不易。故曰难追。以全体自空但有言说。故云无体也。论如电光者。应念诸法。前属过去后属未来。于二中间无体可住。终不可取。故云如电。故净名云。是身如电念念不住也。疏刹那者。时之边际也。不住者。经云。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又经云。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论如云等者。云起晴空。何曾有本法生真界。宁见所从。以生时无有来处故。灭时亦无去处。净名云。是身如云须臾变灭也。疏缘集等者。兼能集之缘。亦无来处并同于云。然此段文正是空观。今科云无我者。以要对破常等四倒。故三世既空则无有法。法尚不可得。岂更存乎我耶。故曰无我。
四中论不净等者。净名云。是身不净秽恶充满。然有五种。一种子不净。父精母血之所成故。二住处不净。生熟二藏中间住故。三自体不净。三十六物共和合故。三十六者。外相三四丑。谓发毛爪齿睇泪涕唾垢汗便利。身器二六成。谓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中含十二秽。谓脾肾心肺肝胆肠胃赤痰白痰生熟二藏。四自相不净。九孔常流诸秽恶故。五究竟不净。身坏命终不可堪故。形骸若斯。复何可乐。疏除四倒者。常乐我净是凡夫所执。四种颠倒故。今以无常等四观。一一对治。如以四药治于四病。
大悲中。论如是等者。以悟自身非常既尔。当念众生亦复如是。无明迷故。不自觉知故。起大悲也。三界九类故云一切。从无始下穷其苦源。盖是无明所作故。前文云。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则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乃至造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已受下明三世皆苦也。难舍等者。无明未尽已前不能免故。故法华云。一切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著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饿鬼畜生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疏无心厌背等者。反知厌背苦。则有边故。前文说染法得佛后则有断故。十地经云。有无数身已灭今灭。如是生灭不能于身而生厌离。转更增长机关苦事。随生死流不能还反。深发悲心者。众生与己性无二源。真乐本有而背之不求。妄苦本空而爱之不舍。迷头认影枉此艰辛。行者观之。必生悲济。
大愿中。疏因悲立愿者。思惟众生三世之苦难舍离故。猛立希欲要结之心。乐具德行济度彼苦。愿体者。若有分别则不能普度永度。便成颠倒不称法性。以法性离分别故。然此亦是不颠倒心也。长时心者。于中初之三句且是内修德本。若自无德行焉以化人。先利其器必善其事也。故华严疏云。川有殊而不枯。山有玉而增润。内无德本外岂能谈。又净名云。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必能解缚也。后之一句正是长时。广大心者。文云。一切则九类四生无不摄尽。故成广大。初句即是能度方便。若无方便则焉令发心。故以沤和善巧。令悉从化也。第一心者。高出人天二乘之境。更无过此故。称第一也。今详文中具有四愿。谓离分别即誓断烦恼。遍修诸行即誓学法门。尽未来等即誓。度众生。令得涅槃即誓成佛道。既令彼得功归于己。即是自希证也。
精进中论以起等者。既发如是希欲之心。应行是事而无怠堕。斯则以思无益不如于学。故一切善法勤而行之。苟能无处不修。无时不作。勤勇匪懈心不厌舍。则自然成就自利利他也。
结观中。论若余等者。谓燕坐则唯专于止。若从坐起。余诸威仪当应思察利害之事。念欲去取也。疏顺理者。一切善法顺真如理。前文云。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以诸善行。外违妄染内顺真如。故云顺理。即作持门也。违理者。一切恶法诸不律仪内与法性相违。外能招报诸苦。故不应作。即止持门也。
总标中。论若行等者。此约四仪六缘之中。皆须止观双修定慧俱运。疏动静别修者。虽云别修。应须习其双运以前文云。虽先止后观。次第别辨。然至修时。岂得相离。以文不累书。故成前后。今此文中说俱者。亦是重辨前文。恐人修时各自习故。故劝皆应止观俱行也。以因时俱行果方双运。如有足无目有目无足。皆不到清凉池。独轮之车岂免覆辙。故经云。因地心与果地觉无二无别。方曰始终不相离也。
即止中。论自性不生者。故中论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今举四中之一。故云自性。此即无我无造无受者也。下即善恶之业亦不亡。非有义者。遍计全空故言非有。依他不泯故不言无。若言无者。则堕断过以非同兔角毕竟无。故论即念因缘等者。故经云。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又云。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等。疏非无义者。依他宛然。故言非无遍计全空故不言有。若言有者。即堕常过以非同妄情有所得故。此二者。性相有殊。不二者。体用常俱。此顺等者。有二义。一顺教。即此所引是佛圣言。二顺理。谓不动真际是性不变。建立诸法即性随缘。一法二义。故云即也。故前疏云。不变性而缘起染净常殊。良以等者。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为众生。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也。故能等者。约境修心以成观行。境既即亡而存。心亦即止成观也。然前段即真如门。后段即生灭门。二门不二但是一心。故得止观双运。
即观中。论虽念因缘等者。即前非无义也。而亦下即前非有义也。疏不分配者。以前影后故。
疏文二。初正释文旨。故疏序云。不舍缘而即真凡圣致一。此乃即随缘而不变故。良以等者。经云。一切众生皆如也。前文云。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故能下亦同前文。约境修心以成止行。境既即存而亡。心亦即观成止也。配归二门反前可见。
说时下。二通示用心。说有前后等者。文不累书。言不顿发故。观之与止前后而辨。若在行人修心之际。须止观融镕无前无后。谓即止而修观寂而常照也。即观而修止照而常寂也。寂照之体即是一心。一心名为实性。故云。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此中不唯止观不二。抑亦心境一如。谓以无缘智缘无相境。以无相境相无缘智。境智一如。如水与水。唯一实相更无别法。方名圆顿止。观真如三昧。
对障中。疏治二过等者。凡夫不知诸法自性无生。见有人法而起贪爱。乐住世间。今修止道令知法本。不然今则无灭。自然见三界虚妄。如虚空华不乐住著也。二乘得之。见法无我于苦不怖。岂欲速取寂灭涅槃耶。以止下释所以可知。正治二乘者。以二乘一向沈空。以空为证怖惧生死。但求自利不起利他。不成佛法。今修观道。知一切法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知病识药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此则自然离于陕劣之见。而起大悲普能救济也。若凡夫得之。则能知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而修诸善行以修观门。不坏缘法能除此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