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略纂

  无云减三者。无量光天四逾缮那。极光净天八。少净十六。无量净三十二。遍净六十四。无云一百二十五。以减三故。如是倍倍增。乃至色究竟天。身长万六千逾缮那。业不同故。身量有殊。不可征诘。不说无间身量。遍处故知小也。非天亦然。不同余宗大地狱唯在此下。余三有独一及近边。业胜故。说造恶业来入此地狱中。
  第四寿建立中分三。初别明三界寿。二明有中夭。三明滓身。欲界分七。一人。二天。三大那落迦。四非天。五傍生鬼。六寒那落迦。七近边独一。由善恶业品类不同。寿量亦别。应细(此数易而不论)。
  第五受用建立中分二。初标三门。后随别释。别释之中。复分为四。一明受苦。二又于四种那落迦中无有乐受下。明受乐。三总明苦乐胜劣差别。四复次三界有情所依之身下。劝厌三界欣求无漏 受苦中复分为二。初明三界苦。后明无漏非苦。初中复二。初明欲界苦。后色无色界苦。欲界中分二。初略明五趣苦。后广明五趣苦。广即分五苦。地狱苦中。复分为四。一解大那落迦。二近边。三寒。四孤独 众合有三。一两头颈。二铁槽压。三上下山 号叫有三。谓烧热极烧然等者。少分多分全分别故。下皆准知 烧热有三。一铁热薄二铁串贯。三铁棒打 极烧热有三。一三支串贯。二铁锁缠裹。三沸汤煎煮 无间有六。一四方火刺。二铁炭揃簸。三上下铁山。四铁钉钉舌。五铁丸烧口。六洋铜灌之 近边四围者。谓煻煨尸粪锋刃烈河 锋刃有三。一刀刃路。二釰叶林。三铁刺林狱卒狗乌蠰炬吒虫等。二十唯识。叙诸宗不同。萨婆多师经部大乘。说是非情。然少差别。上座部师说为情类。广如彼破。
  娘矩吒虫身长一尺。身白头黑。设拔末梨。状如皂筴树形多诸刺故。
  寒中三种色为别者。苦具轻重如次不同。出声有异。
  地狱唯在此州下有。余处皆无。极重恶生唯此州故。余二州断善作无间业。来此受苦。婆沙说三州皆有边地狱及独一地狱。有说言二州有此二地狱。非北州。净乐处故。
  鬼中口或如铁或如炬不者。如针之小不受食故。吐火如炬。自烧然故。其颈多瘿。不能自持。常挭塞故。其腹宽大。持不能胜。镇曰饥虚。纵食难满。故多受苦。
  人苦有八。第四逼切追求摄受等。苦者打骂逼切未得。追求得已摄受守护等苦。
  由有广大福聚成熟及广大五欲天子生时者。梵行大德天子生时。名大福聚天生。非梵行者。俱于五欲广大受用。名广大天。
  斫截破坏者。此唯在彼地。若诸天余皆通有。
  四种苏陀味者。谓青黄赤白四色妙味。彼文自释。
  又诸非天天趣摄者。诸教不同。如法花第一疏会释。今依大乘。此文自会。唯是天趣。佛地论与此文同。
  色无色界有烦恼障故等者。由有烦恼故于死不自在。尚有死由有障。即长寿天难故。于住正法不自在。
  又于四种那落迦中下。明受乐分三。三界别故。初在此卷。后二在第五。欲界分三。地狱为一。鬼畜人为二。天为三 四种地狱者。谓八热。八寒。近边。独一 三种饿鬼者。即前所说三种饿鬼。无乐受者。乃至等流乐亦皆无有。世亲摄论说有等流乐者。唯识第五会云。应知彼依随转理说。随萨婆多等。或彼通说余杂受处。无异熟乐。名纯苦故。此说除地狱余鬼畜生。亦有等流乐。无异熟乐名为纯苦。故此文云。大力鬼傍生人。有资具乐。此中无乐。唯言三鬼。决择即言一分傍生。亦名纯苦者。傍生虽实尔。无别相可标。略而不说。
  七宝中。五情。二非情。谓轮宝珠宝。此二天帝所有。下应轮王。象宝。即前非天胁中。善住龙王五百子之中一子。马宝。亦是天帝龙马。女臣兵三。亦皆天帝之臣妾也。后之五宝。下生阎浮。以应轮帝。轮帝化息还死归天。余二俱从天中应下。轮宝。即腾空摧敌。千辐金成。众宝雕饰。象宝。七支櫡地。轮王乘之。腾空自在。马宝。朱鬘髦尾。亦能腾空。王乘骏远。珠宝能放光明。所求皆雨。女宝。柔软无骨。端严美丽。不生子息。生知后宫。主藏臣宝。敦信无二。能知伏藏。主兵臣宝。经纬之才。止戈之用。动身奋怒。四兵云集。所向无前。御寇警卫。如华严经具陈其事。余三轮王。虽皆轮应银铜铁别。亦无余宝。
  天趣之中分四。初总明诸天乐。二明非天乐。三明北州乐。与天相似故便说之。四明帝释别受乐相。初文之中。复四。一外洁不臭。二内无腑藏。三台观庄严。四十种随欲。
  北州中竟无系属决定胜进者。由习无我故无系属。于衣食等不起我所。由此当来决定胜进。彼洲定有生天后报业。无我观前修十善业。故此言决定当得胜进。有处说彼有后报业定堕鬼中。未审诚说。
  第四文中有十。天者四园。一缋车。绮饰车处。二粗涩。战器战场。三和杂。受欲乐处。四喜林。游肆之处。其四胜地四园。各一或四色地。其善法堂。圆成树喜林园等。所起因缘。如宗轮疏中叙帝释之因起也 如意石者。称可天心故也。
  
  第五卷

  上辨欲界乐。下辨色界 初静虑受离生喜乐等者。显扬第二云。离者谓由修习。对治除断所治障。所得转依。即是随修有无漏定。彼于欲界欲恚寻等。所得转依无为名离生者。谓从此所生。谓从此转依之所生也 喜者。谓已转依者。依于转识。心悦心勇心适心调安适受。受所摄。谓得转依已。依诸识转所得。轻安所生喜受名喜。虽怡五根。亦名为喜乐者谓已转依者。依阿赖耶识能摄所依。令身怡悦安适受 受所摄。谓即轻安。及彼喜受。虽复不与第八识俱。然依第八能摄受。彼所依之身适悦名乐。即此喜乐。由离所生。名离生喜乐 第二静虑受定生喜乐者。定谓已转依者。心住一境。即前所得定。生者谓从定所生。喜乐如前。非如初定创初得离。故言定生。初定之先。未有定故。但言离生不言定生 第三静虑受离喜妙乐者。谓或缘离第二欲增上教法。或缘彼教授为境界。已见第二静虑喜相过失。而厌离之 妙乐者。谓已转依者。离喜离勇安适受。受所摄。此中不言定生妙乐者。创离喜故名离喜。乐胜故名妙乐。非初因定而生乐故。虽第二定受。离寻伺之喜乐。喜乐二种。创因定生。从胜为名。亦无过失 其第四定受舍念清净无动之乐者。离下三定粗染。不动法故。谓初定离忧。二定离寻伺苦。三定离喜。四定离乐及入出息故。名寂静不动 舍清净者。谓超过寻伺喜乐等。下三定中。一切动故。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动转。而安住性 念清净者。谓超过彼一切动故。心不忘失。而明了性。此二最胜。所以偏说。无色界中空处。离色相。灭有对相。息种种相。识处离空相。缘空处无边之识。无所有处。离识无边相。推求识处上境界。无少所得。除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处。超无所有想。缘无所有处上境界。唯得无所有极细心心所。由此想故。名极寂静。随离下障。名解脱乐。对法亦言。寂静异热。由彼界中有灭定故。心行细故。无业色故。果长时故。名为寂静解脱之乐。此及第四定受。彼身心安适名乐。体非乐受(广如彼释)。
  第三总明苦乐胜劣差别。中分三。初明六处殊胜。次明圣非圣财。后明受欲尘别苦。六处殊胜中。意显地狱从上至下身量渐大。展转柔软。苦具渐多。时分渐长。转无简择。不知己业。翻嗔狱卒展转痴故名无简择。苦器渐增。苦转殊胜 苦器者。谓由先造恶业多故。受苦弥广。即以恶业。名所依器。或苦器者。即所依身。由上所说苦身增故。苦展转多。乐翻苦中有简择者。能知先业。获今善果。而更修善。乐果乃增。若言由我自然得乐。不由先业。善既渐微。乐便速灭。故非殊胜。
  圣非圣财中分二。初明粗二体。后明细二别。
  滋长具中无寻思等者。谓受数无有寻伺。无所学习。任运得之。但欲令身长养调适摄受名受故。
  无寻伺轮石等者。皆是按摩调适之具。或以石等。从头至足。次第轮之。令身调适。或复以轮。回轮其身。以石捶等。打筑其身。而取调适。此等体皆非寻伺故。名无寻伺。
  清净具中吉祥草者。婆罗门法。欲行等时。或目见人持。或有人遗道。吉祥草者。定是吉祥之相故 频蠡果者。频婆果也。此吉祥果螺贝者。吉祥贝。或贝即螺。或螺贝别 满瓫者瓫盛满物。吉祥相也。西方见此。或有人与桴为吉祥。咸生喜乐。名清净贝。
  七圣财体。随其所应。通有漏无漏。或闻多有漏。舍即慧施。或通舍数。此七胜故。偏立圣财。非圣多起。相违七故。下差别中。以三界乐及不系乐。为圣财故。由此准知。诸善所感三界异熟。不顺出世。名非圣财。顺出世善。三界一切。及不系法。皆名圣财。
  圣非圣财。文分为三。初标问。后十一又字。辨十五种差别之相。初十各一。后一有五。初十差别者。一起善恶行。二生有无罪。罪谓当恶果。三遍不遍身。四时节长短。外缘谓资具。内缘谓圣道正法。五地宽狭。六引长短。七有无尽。八夺不夺。夺即五家侵损也。九持不持。十足不足。足谓三乘无学道满。第十一有五。一有怖畏二有怨对。三有灾横。四有烧恼。五不能断后世大苦。
  有烧恼中。如疥癞病者。如患疥时得生乐。似乐实苦。妄生乐想。世乐亦然。癞为虫钻。妄生乐觉。富贵亦尔。
  三又外有欲者受用欲尘下。明受欲尘差别。复有十种。初一又字有五种别。后五又字各一种别。初五别者。一染不染。二毕竟不毕竟。三定不定。定谓常受。四共不共。五实不实。
  第四云余慧命者。外道邪慧命也。此中诸受欲者。明受顺三毒。释前差别。非更别门。无简择舍者痴也。
  后五又字复五别者。一得舍别。二喜忧别。三进退别。四真妄别。五制生别。后二相似合翻。一正法魔军。谓烦恼等。魔事谓善不善业 又解受用欲差别中。初之五种。明圣慧命清净自活解。遗教经云。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也。
  此中诸受欲者下。如其次第。诸处欲者。翻五清净受欲差别。后二又字。合之为一。明所受欲皆非真实。不能制魔及诸魔事。是故总置一圣慧者受用正法不如是言。审披其文。亦应允矣。又释后之十种净秽活命。重解前十五圣非圣财。二种乐境差别之义。更非别门 复次三界有情所依之身当云何观下。第四观厌三界。欣求无漏。文分为三。初观三苦。次又说有爱味喜等。释所欣厌二受差别。后又薄伽梵下。明所欣乐 乐受坏苦故苦者。坏时生苦故 苦受苦苦故苦者。本性已苦。更逢缘苦苦中之苦故名苦苦。或逼迫苦之苦故名苦苦 不苦不乐受行苦故苦者。有漏迁流名行。性自不安名苦。广百论叙自宗云。福灭时生苦。福报即乐受灭也。外难云。罪福既相违。应罪生时乐。答福灭时生乐。罪福相违故。即令罪生时乐。亦应福灭时生苦。福罪相违故。罪灭时生乐。福生时既乐故。罪起时生苦。以苦为难可齐俱乐。为征不等。苦苦唯欲界。坏苦通欲色。行苦遍三界。
  有爱味喜。有离爱味喜有胜离爱味喜。堕二界摄者。此有五解。一有爱味。欲界染喜。离爱味。欲界非染喜。胜离爱。色界喜。前二是欲界。后一色界。故堕二界 二多界中说三界。谓色界无色界断界。欲色两界。俱名色界。此中有爱味。是欲界喜。离爱味。是色界喜。此二合名三中色界。胜离爱味。是无漏断界摄故。名堕二界 三有爱味。是欲界喜。离及胜离。是色界喜。有漏定有二。一味定。二净定。净定有四。一退分。二住分。三胜进分。四决择分。离爱味。是味定。及退分住分。离欲界染。与染污心。相入出故。胜离爱味。是胜进决择分合。是欲色二界所摄 四欲色无色。如次配三。初二是喜爱。后一适悦。而与喜名。如前乐义。此于多界三中。二界所摄。除断界 五初是欲界在家者喜。次是色界喜。后是欲界出家者喜。故三俱是下二界摄。
  想受灭乐此依住乐非受乐者。谓入灭定。六识虽灭。而有灭定住在身中。名为住乐。又由灭定住在身中。息诸劳虑粗重定障。故名住乐。又五乐中。此断受乐。寂静而住。故名住乐。非乐受数。
  又离贪嗔痴名常乐者。此皆断界。离三所得无为为性。非是断三无漏受乐。体通伏断 所得无为。
  受用有三。上明苦乐受用。第二饮食受用。初总后别 将生有情者。谓中有 已生有情。谓五趣有。显出三界不假四食。别中有二。谓界趣粗细。欲界有睡眠等。故假段食。上二界无。
  又于那落迦受生有情有微细段食谓腑藏间有微动风等者。诸大地狱。皆有此食。六十六说无粗食。今说细者。其粗物小地狱亦有。由诸段食于变坏时。方能起用。资诸根等。由此因缘。彼得久住。非如小乘吞铁丸时。暂除饥渴说之为食。不资长故。唯损坏故。四食之义。广如决择及别章说。阿含经说八食。如法花疏。
  第三淫欲受用中分三。一行事。第二摄事。第三生相。四种地狱皆无彼事。或有说言者八寒热无。独一等有。今释。亦不相违。
  四大天王各一主以得名。三十三天以何所而为名。妙高四面。各有八天。帝释居中。故三十三臣主合目。夜摩天名时分。受乐有时分故。都史多天名知足。受乐知足故。余二下自释。
  大力鬼等摄受妻妾者。有力摄受。无力鬼不能。
  下四天摄受上二天无者。由获胜果。不生守护。执为己物。又彼二天能化为男女。其行欲事。故无别摄受。如俱舍说。北俱卢州既无摄受。云何知有父母等耶。由往彼树将行事时。枝条垂覆乃为彼事。枝条不垂。知是父母俱愧而还。亦有难言。上之二天。既无摄受。云何有彼不与取欲邪行业道耶。答于化无摄受业果者有之故。有二业道。或彼无此。亦复何爽。上三受用界中第五门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