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瑜伽师地论略纂
瑜伽师地论略纂
论非此烦恼缘。无漏等有所缘故。故名为境。此为一释。第二缘见境中。但是见道。对修道皆是缘见生。灭除疑一。此缘名一门总分别见惑。余门别分别故。此中云。见断诸惑以简修耶。若尔灭道下有漏缘。何处门摄。亦是缘见门收。然是总门故。若如前说。何以言见断等者。此简修道贪。若俱言贪等。恐滥修道贪等。前苦集即出所缘谛名已。此是灭道有漏缘惑。但言见断。即知简修。而是灭道下贪等。
论云尔时圣智虽缘于苦然于苦事不起分别等者。此通明三乘见道前方便。大乘前方便。或作安立谛观。或作非安立谛观。不同小乘。如前第五十五已说。
论云依初建立增上力故说法智品有四种心种类智品亦有四心随尔所时八种心转即尔所时总说名一无间所入纯奢摩他所显之心如是总说有九种心见道究竟者。此明相见道也。略有三说。一云法智品等者。品者品类。品类言。即并摄忍。即四法忍法智。一品类合名四心。类智亦尔。此是智品有八种。能有断惑之功。此说次后入如智品时节。八定品能寂静故。住心故。总名为一奢摩他之心故。言九心前智品。八心后定品一心。以定品无断惑之功。不为智故。但总名一心。虽智时有定。定时有智。功能别故。智时隐定。定时隐智不论 问曰初四法忍法智为四心。类智亦尔者。应随顺小乘解。以断上下界惑别故。又解大乘别者。如对法。初无间后无间别故。云各为一类。二说。今言品者。是品类义。
论云法智品者。不取其法智。意取法忍。即法智之品故。此法忍为四。类忍为四。故八心以能断惑。是无间道故得智名。四法智四类智。合为一心。名纯奢摩他道。以不能断惑。非无间道故。总名九心。三说即法忍智为四。类忍智为四心。名八心。见道双运故。此八俱时有定品。亦八心但以功能。令心住寂静。不同于智能断惑。故言总得一心名智。为八心故合有九。初解前后别故。合三十二心总为一故。总言九心。此解但有十六心。定慧别故。名为九九心有。此三说之中。后解为胜初解三十二心者。论云即尔所时。故知定慧同时但有十六。何得言三十二。第二解论。云法智品业故。得言取忍为四。第三解为胜。真见道定慧。或前后或俱。三说同上。或无间解脱别故。或断慧思别故。或俱义故。如前叙诸家见竟。
论云第一观所断第二止所断等者。上顺经部说。清净色及心心法中。有种子故。第一色中有诸种者。是观所断。第二心心法中有种子者。是止所断。此色心中摄种子。如五十一卷说 问曰此中何故色中种观断非止。心中种止断非观。答曰清净色中。烦恼心之相分分。差别难知。微细故言观断。心中种子。即当心之见分。一类易知。故言止断。其实二俱观断。止俱随断。但以随烦恼难易知故。各别说断。又解色有众多差别观多色空。方可断惑。约用增故。色言观断。修定之者。多缘于心。令心住境故。定名一心。定约用增故。能观心心法空故。言观断心中之惑。其实俱时。并名能断。若言观品所摄。诸智见断随眠。随逐生者等者。此破经部师义。彼无梨耶故。心法摄种起观品智时。其烦恼种犹逐观生。方可观能断之。若不逐观者。即种子逐有漏心在过去。过去无体。种逐何生。故言逐观在现在。故今破之言。若逐生者。应不得名对治体性。解惑相违故。能治所治性相别故。应立量云。见道等观品应非对治体(宗)。烦恼种子随逐生故(因)。如有漏心心法(喻)。由此违量道理故。薄伽梵说。随信行等以此为喻。即从俱脱。以前说数故。此随信法为第六。钝利根别。各随信法行位等故。但是见故名第六。此中第六种无相。如对法第九不同。如彼抄广解。
论解六种无相住中。如对法见道十六心。皆是随信法行人。至果位名信解等。即第十六心是信解。亦在见道中 何故此言无相。言入见道即除信解。岂除第十六心见道耶。对法无相住。并在十六心中。答曰三说。一随顺理门。小乘见道十五心故。此信解等。即在修道。今故除之。二说如对法十六心。皆无相住。然前十五心。是无间道尽断惑义增。此中且取。不言取第十六心。以是解脱道故。故除信解等三说。彼约法作论。取十六心皆无相。名为第六。此约人为论。若取信解等。即无六种故。故今除之取十五心。又信解等非定位。余果中皆有故。今取决定无相故。除信解等。
论云若诸异生离欲界欲色界欲但由修道等者。以修道惑。障定事任运生故。但伏修惑。见道烦恼分别而生。障于理故不伏。得定伏修之中。唯与贪嗔随顺憍慢。今能伏之。与我见等随顺憍慢。即不能伏。如六十九云。我见等不伏。有文简俱慢故。问曰若尔贪恚亦尔。欲见俱者。即不伏。此心憍慢。多随我生故。
论偏简若定若起若生等者。谓见道之惑。于此三义有时而起。若定者与定心相入出。即染污定。此分别烦恼。如外道计过去八万劫等。期心入定观之。从定心入。此计执之心。谓邪见等。此分别惑。明与定心入出。或假名。若言起者。谓别散心起也。生者生彼也。
论云略有二种粗重。一漏粗重。二有漏粗重等。如前本地第三云。善法不名粗重。亦非随眠。如何此中言有漏粗重。及对法二十四种粗重。业粗重等。大义曰。一性粗重。即烦恼种等。此中言漏粗重者。是二心不调柔名粗重。即一切有漏善法等。此中言有漏粗重者。是前第三约性粗重。
论云善法等故。非此中约不调柔粗重。有漏善法亦尔。不相违耶。论谓此若有烦恼者。身中善无记等法为漏。和杂不调柔。故名习气。罗汉有此善等在。虽得微薄。法体仍存。谓漏不断名习气。此漏粗重气分在身。与善法中和杂不一异。如毒在身中。有气分不一异。随眠断时。此得微薄。佛圆镜智生故。言永断习气。
论云又有二执。谓根境执我我所。二有情执。谓我慢等即执著。更无别体。是我我所之行解也。以上复次各各别解执著之言。寻之可解。
盖名龟者。覆义相似现故。除尾一种。以无用故。或龟盖有五用。名五支相似 忿似母驴。母驴性恶故。多声嚼草 忿亦尔 悭妒似凝血。以虚薄无味相似。利益亦尔 无明似浪嗜。一云似野干。性无知故也。又似鼠狼。蛇欲哳时。其尾多毛。障蛇不令哳。以无明亦尔。障闻智故。又西国云。耳毛人耳孔有毛。障声不闻人语。
第五十九卷
论贪等十烦恼一切能发业若诸猛利现行方发恶趣业非失念行者又分别起能起此业非任运起者。此遍见修作法。其见道欲界。唯不善故。皆能发业。修道中。如对法第四云。任运发能恶行者。是不善。即我见等。有不能者故。见道名分别烦恼。如对法第四说。唯此发三恶趣业。非修道。然此处舍引满果为论。其修道中。何妨亦有发恶趣别报业者。故知今据引果。不据满果。余如对法第四本地第一抄解。
论云如说粗重体性名随眠等者。此谓约性粗重说。此粗重亦名随眠。是烦恼性故。言体名随眠。非约不安隐名粗重。而彼非即名随眠故。如前卷解。
十八粗重中。自性异熟等三粗重者。护月云。无始本有种子故。名自性粗重。胜军云。此新熏成熟。体性不同增上。即名粗重。名自性异熟等粗重然业障等者。此据重障为论。力无力转。前本地无别名力无力。俱增盛烦恼上品者。名有力。不然者。名无力。
论云当知欲界一分不善烦恼有异熟者。谓凡夫见修不善烦恼。若入圣。或圣者身中不善者。便非择灭无异熟果者。是又无记烦恼欲界者。不招果故。中无二分。下文有此解。
迷行转者如本地分七种已列义别云何等者。如本地第八卷。有名无解身边邪三于所知境起邪行者。此唯是见道烦恼非修道。身边不迷谛生故。此论云。于四圣谛迷行转故。但缘四谛生余贪等。缘此见生谛。读可解。前四门别出烦恼。不问无漏有为缘使等引讫。第五第六门。别解四谛下烦恼。苦集即烦恼缘相应中增。故名因缘。灭道断烦恼故名怖畏。第七一门唯修所断。此任运生。不迷谛起。故知前六门是见所断。
有事无事门。上下及对法第五六大相违。如彼抄别抄。
烦恼与受相应中。如对法第七前卷。勘随顺文。粗相说等可解。下文自有此粗细。和会违文。
相续成熟。谓种解脱分身。
相缚粗重缚者。谓六尘名众生。于此执著名缚。缘相起得。名为相缚。粗重缚。谓烦恼种子。
此言三心见道究竟者。如前第五十五会之。
乐远离身语粗重者。谓坐禅人身疲倦性。
论云次复应断苦忧。乃至诸舍定障品障者。谓修道中不动无为等障。如应准配。初四是三乘通障。见道已前凡夫障。见断已去圣人障。亦通二乘定障。唯在声闻。所知障唯菩萨。此定障之性。是异熟类。所知障类摄。如佛地。二乘此中前五。一解准声闻定障说。独觉余可知。以独觉得胜神通故。定障唯彼断。不然但通二乘。
又眼见色已不喜不愁等者。此是六恒住法 又性少欲下。此是八大人觉。
论云十四他境缘。谓色界于欲行烦恼无色于色行烦恼。乃至于彼下地诸有情所由常恒乐净具胜功德自谓胜故者。即大乘中。上地得缘下地起烦恼 问曰此是何惑。答曰有解。此是见慢。如余处更有。但言我此胜。彼不如等。设起我慢。非一切烦恼皆起。又解此是一切烦恼贪等并然。常以恒是常见净胜。是见取等故。虽有是缘。不似本质。缘名为境。如前卷初。及对法第六。余处言上不缘下者。此是随顺理文 问曰下地贪慢。不得缘上。上界之慢。如何缘下。答曰下地劣故。不于彼起慢。上胜故可起。即对法第二。无色不缘下地等文。如彼和会。
论云当言全界一切烦恼皆结生耶为不全耶答当言全非不全者。此问润生非发业。发业虽十烦恼。修道无记。上界烦恼贪等。即不发业。故今据润生我。爱为正润。余为助润。如下自出。为破小乘唯贪润生故也。对法据正润故。唯言我爱。不相违也。
论云结生相续略有七种一缠及随眠谓异生二唯随眠谓见圣迹者。此据随眠凡夫俱用现种。对法九种会故。决定起故。言起贪嗔故。非无有种。见道果人界地生。若同地生。亦以现行润。如初禅生初天已。次生第二者。即亦现行闰。以道力劣。虽异地生。以八种闰。除第三果。外无以唯种闰者。如本地第一卷。及对法第五。此中言菩萨以智力受生者。谓同对法以愿力受生故。此果虽有漏亦有漏善业招。然随生处故。
论解业道中。当知此业亦有五相建立差别者。即下言根本业道。身语意业三。及方便四。后起五。此等如前本地第八广解。其贪嗔等。小乘无有加行。但是根本。今大乘亦有加行。要故身语业者。方生成根本。如别抄。有方便等。与对法第七不同。勘之。
论杀生三种中。前一是业思增上。第二邪业生思。第三或菩萨利益杀生等。
论杀生中。尸半尸者。即咒死令尸。及半死尸令起杀人等邪行中。非时等。与前文。及本地第八。对法等不同。可知。鲁达罗毗瑟笯。如别抄。
第六十卷
论云或有人或人相者。解云谓羯剌蓝等位。即随胎上。名重杀生。此大乘亦犯波罗夷。诸部小乘。除萨婆多。余皆不成波罗夷。以未人相故。又解人相。谓非人变为人。意欲杀人故杀。此名重僧祇者。僧伽言众。今言僧祇。即名众物。声转如此。
业道五果。如第九本地。对法等抄。勘之 祠祀具者。事具。或祠祀支具等。慧支。或法须。即以为调度等。
论云或增彼故。以彼妻妾令他辱之。彼若受教行欲邪行。便触嗔恚所生。相似欲邪行罪者。即名邪行。不名身为究竟。亦发无作故也 问曰十业道以思为体。思即是业。如何名道。备师云。善不善能得可爱不可爱等道果故。彼业即道也。身语如下文释意。俱是贪恚名意业亦尔。作业之道。而非是业。不同于此如。成业论解。同前第八本地。不劳述之。贪嗔邪见是思之道。思所游履故名为道。
论云不与取贪欲资财处起者。谓纵盗他有情。亦名资财。绮语之境。虽对有情。以近而论。意缘名起。思名句等而生故。虽亦缘句在于名。总号为名。邪见诸行处起者。谓一解云。唯缘苦集谛者。遍行五门故。增上者名诸行处。不取灭道。其实亦是。故对法云。谓实有义。即四谛皆是。又解唯在三谛。除灭谛。以从多分故。或可。四谛并名诸行。心之相分变故。同对法论。
论云若以猛利贪欲嗔恚等缠发起名因缘重者。要由先业道中贪等。发业方因缘重。若非猛利。非业所摄。不善根发思轻也。
论云当知唯是此思转变由彼威力之所转变等者。谓即业发业。加行思种。为他苦生故。此种转变。刹那刹那。杂生恶戒无表。由彼威力。法尔发起故。如无心受戒。此文为证。他杀业亦同于此。由表不由表发。如别抄。应知。娑利药迦婆罗门者。此名族村婆罗门。
论云复有四业等者。明大乘但说四业也。
论云诸阿罗汉所有不善决定受业或前生作或但此生先异生位作少轻苦为逼故名果报已熟。乃至建立决定业故者。一云谓先生此生。凡位作不善业。此是决定业故。得阿罗汉时。受少轻苦故。名果报。已熟已得转依。有余涅槃故。一切不善决定业。受异熟果。皆不受。唯受少轻。便酬此。是前不善势分粗重。令报受起。非不善业。现在故 问曰此是决定。何故罗汉转轻受耶。答曰佛依未解脱身凡夫。建立定业。非得解脱者。身建立定业。此可转轻受故。二云转依者。谓入无余涅槃种子无故。一切不受。依未入无余涅槃。建立定业。入无余涅槃。名解脱相续。阿罗汉入有余涅槃。亦名未解脱。故受轻业。又解得有余涅槃已。今有势分故。现在受少轻苦。其果报种子永断故。于未来一切不受。此意如此。又解胜业独在凡。或有觉位。少轻苦逼故。便名已熟。从果为名。故言罗汉已于今身得无学故。若不尔后身有学。更受少苦故。若得金刚道。后一切不受果报。种子无故。罗汉身中。有蛇哳等者。此是果报。与等流果。非今异熟果。得第三果已去。已尽故。圆满处故。言得转依。如别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