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瑜伽师地论略纂
瑜伽师地论略纂
论云终不退转弃舍所学者。第五明得决定智。故于所学中。必不退转弃舍所学也。
论云不复能造五无间业者。第六明不造恶业也。
论云定知苦乐非自所作。乃至无因而生。悟诸从缘生法故。遣因中自作等妄计也。此即第七也。
论云终不求请外道为师亦不于彼起福田想者。第八明于三宝所。起决定信故。不信邪师。
论云于他沙门婆罗门等。乃至于诸法中得无所畏者以来。第九明不于沙门婆罗门等。信彼所说。不观瞻口故。若有颜面。于彼出家受学。此亦不然。唯以法智。见法类智得法。于大师教。生决定信故。于诸法中得无所畏。此如下第九帙中广解。对法第九卷亦解。
论云终不妄计世瑞吉祥以为清净者。第十明不妄计。唯知佛为清净也 世瑞吉祥者。谓世人妄计世瑞相。如欲行时见净水香华。是行时瑞相。又计吉祥。即随见此瑞法。号为吉祥。今不如是。
论云终不受第八有生者。第十一明唯七生等也。
论云具足成就四种证净者。第十二明证得四不坏净也。此为十二种得相见道相。
论解第二果与初果稍有差别中。云谓若行境界等乃至速疾除遣。与初果人第二相别也 又唯一度来生此世间者。此与初果人第十一法别也。合初二果有二相差别。
论解修中。有一类法由修故得。即得修也 由修故习者。即习修也。此二如对法第九卷抄解。
论云若先已得未令现前但由修习彼种类法当令现前令转清净鲜白生起名修故净者。此即法智时。其类智种子亦成就故。名先已得。由得修习彼法智种子时。即资种类智种法。至类智时。此种子能生类智。令转清净鲜白生起。名修故净。即法智时。修类智种子令清净。复生类智也。又如见道前。熏增无漏种。入见道生法智等。是又种子成就。是由修故。名得现行成熟。名由修故习。自在成熟名由修故净。是三成熟也。若已生惑能断。名由修故遣。未生诸惑能令不生。了知如病等。名由修故知。
论解无间道能断。不言加行道者。对法明金刚喻定。并取加行道者。非真实义。若断种子。唯无间道。若制伏种子。加行道亦有此义。彼论约制伏种子义故。金刚喻定亦取加行道。此论据断种子难故。唯无间道。
论云胜进道修者谓由此故从是已后等者。此据未起后下烦恼对治加行以来。诸所有渐观修习发心等。是已前对治道胜进道。又得初果以来。趣求第二三果。未趣入无学究竟位以来。所有发心诸行等。是前胜进道 问曰。起后品如行。何故不是前胜进道。义曰。今别作法。后加行胜后品故随此义不取。其实亦是。谓又已断非想第八品惑以来。未断第九品。成究竟位所有诸道。是欲界初品。为对治道之胜进道。又是断欲界惑。第三果人之胜进道。若至非想第九无间道。亦是胜进道。若第九解脱道。且不名胜进。以得解脱果。是解脱增胜名解脱道。今此中并得义。非具作法。若具作法。如对法第九抄会之。
论解圣住中。云谓空无愿无相灭定者。诸论中。唯有三解脱门为圣住。今取灭定。以无相故。即多住亦在有住中。诸论约三解脱作法。此通实为论无违。又会正为圣。能证圣正法名圣住。即唯三解脱门。若圣人之中成就名圣住。即灭定亦是。余四圣等不离道谛。有心会正云圣义。今灭定无心。无会正义故。曰诸论无。此论据成熟故有。天住中诸论唯四静虑。今此论通无色者。以定慧均义。独标天名者。唯说四禅。即诸论。如对法第十一卷说。若有无漏义。复有亦名天者。无色亦然故。此中通无色不违。又约有光净故名天。无色亦有定光净故名天。即亦是天住。如此文实作法。彼约一义。
论云又于尔时至极究竟等。此自下有三十二法。是罗汉胜德。此即第一胜。以到无学果故。名极究竟 毕竟无垢者。是第二。罗汉断三界惑尽也 毕竟证得梵行边际者。是第三。谓超有学行梵行者。由未到极。今无学到边也 离诸关键。生死牢狱系闭众生。由如牢狱。无学离之。即第四也 已出深坑。即第五。离四暴流 已度深堑。即第六。离四轭也 已能摧伏彼伊师迦是为真圣者。即第七。西方有山名伊师迦。此山高而且峻。譬有顶烦恼亦高而最极。无学离有顶惑。如摧伊师迦 摧灭高幢者。第八。言摧我慢 已断五支者。第九。已断五上分结。并五下分结 成熟六支。即第十。成熟六念。又或轨则所行等六支 一向守护四所依止。第十一。守护四依。依法不依人。又常乞食粪扫衣等四依止。又守护四念住等。名四依止 最极远离者。第十二。有学已离诸恶趣等。今无学胜彼。名最极远离。又或离邪行。或离杀生等胜有学 独一谛实者。十三。明无虚诳。又离妄语。名为谛实 弃舍希求者。十四。至极位故更无希求。无不与取故名不希求。无浊思惟者。十五。唯善无记思惟。无不善染污浊思惟故。又无邪行浊思惟故。又无杀生浊思惟故。此上四即十恶业道中前四种亦得 身行猗息者。十六。居有学位身有硬涩。今无学常得轻安故。身行猗息。即猗乐也 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十七。得俱解脱。或唯慧解脱也 独一无侣。言最胜故名为独一。非余有学等侣名为无侣。即十八也 正行已立。十九。谓入涅槃行已立也 名已亲近无上丈夫。二十。明与佛同证人空。亲近于佛。佛是无上丈夫 具足成熟六恒住法。乃至意正念正知。二十一。明常住六恒住法。六恒住法。以舍念正知三法为体 彼于尔时领受贪欲等。乃至愚痴无余永尽。二十二。离三不善根。彼贪嗔痴皆永尽故 不造诸恶习近诸善。二十三。明断恶修善 其心独如虚空净水。二十四。其心如空无染。如净水无浊。又如空无碍。如水明净。如水无尘 如妙香檀普为一切天帝天王恭敬供养。二十五。明如天帝宫中。有妙香檀树。天帝天王常生恭敬。又罗汉身。或如一香檀木。言无惑自在故。常为天帝等恭敬 住有余依般涅槃界。二十六。明得有余涅槃 度生死海乃至亦名任持最后有身。二十七。明此身得涅槃。但任持一身 先业烦恼所引诸蕴。乃至永灭涅槃。二十八。明得无余涅槃 当知此中有如是相。乃至五者用不能贮畜受用诸欲资具。二十九。明不习近五种处所 如是不能妄计苦乐等。乃至无因而生。三十。明知诸法从缘而生不生妄计。
又亦不能怖畏一切不应记事。三十一。明已知佛法故。他问无不知。十四不应记事中。不生怖畏 又亦不能于云雷电等下。三十二。明无我故无怖。此为三十二种罗汉功德也。
论云犹如一切名句文身是所制造文章咒术异论根本者。文章异论。必依名句等方成。今声闻行。必依此相应教法。教法为彼根本。如名句等。
独觉地第十四
独觉地种性有三种人。或一人具三。一人具三中。随增性说。故有三种。或一人约三义故说三种。道中有三种。第一初发心时。值佛修百劫已。成果麟角。今论别说经百劫已值佛出世 又解。百劫中虽修行。未修蕴等善巧。经百劫已。值佛世方修蕴善巧。在后身方成道麟角 第二道。先值佛为说法。不满百劫修。或九十劫。乃至一劫修习已。于暖等位。修习蕴等善巧。于此身。不能证初果。或家家七生。一往来一间等。于后身得独觉果等 第三道。值佛修习已。于此身得初果。或七生家家。一间一往来等果。复修蕴等善巧。于当来世。证独觉无学果。习有三种。一第一如文。第二即用前道有二故。习亦有二。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九
写本云享保七(壬寅)年正月九日以本谈义屋本令一校了(云云)
旹享保八年(癸卯)五月廿二日一交加点毕
沙门高范(胎生六十九)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论本第三十五六 菩萨地第一第二)
基撰
菩萨地者。菩萨所依。谓诸万行依止。如地故以地名。名菩萨地。又此地中。有四瑜伽。一者持瑜伽。二者随法瑜伽。三者究竟瑜伽。四者次第瑜伽。今创明第一瑜伽法名。初持瑜伽处者。释如声闻地。又初持瑜伽中。别有三持。谓种姓发心菩提分法。总合论初有十八品。种姓在先。名种姓品。此之一品。唯种姓持。第二发心品。即第二发心持。余十六品。菩提分法持。如下广说 问曰。前三种持。明诸万行。三处何别。遂三周明耶。义曰。如瑜伽释家最胜子释。初持明十二住。唯所行之法。第二随法。明十三住。通解如来住。明能行之法。第三究竟。合十三住。为其七地。七地者何。始从增上意乐。乃至究竟。此持明学成满。重明因果。虽三周明义。其意不同。持者有三义。一前能持后。如种姓能持发心。发心能持行方便。故说名持。二堪任名持。有种姓者。有堪任故。三因果名持。即种姓等行发心。能成佛果因果名持。
论一颂中总有十法。十法者何。如次文自列。前三瑜伽。摄此十法。初一瑜伽。唯摄持一法。第二瑜伽。明次四法。第三瑜伽。明下五法。即谓十八品。第四次第瑜伽。唯偏简前三瑜伽所有次第。更无别法 问此四持中。何故初得持名。于此持中。明三持故。一者种姓。二者堪任。三者为菩提分法。三义名持。广释于此。故得持名。余至文当解。
论曰云何名持谓诸菩萨自乘种姓等至是名为持。释曰。此略问答三持名字。何以故下。广释此三持。此三种持。录曰西方有二说。一说种姓持。如护月菩萨。取无始法尔种。即十信前发心持。即十信已去所有发心菩提分法持。即十信已去所行之法。护法菩萨义势同之。胜军论师义中少别。少别者何。谓种姓持。即无始来。有所知障性。可断边义。说为种姓。即义可断处。有无漏种也。发心持取十信时。有漏闻思慧等菩提分法。义同于前。
论曰以诸菩萨自乘种姓为依止故为建立故有所堪任有大势力等者。此第一解。种姓持。义曰。今解此文且为二说。一者依止种姓故。有堪任势力。得成菩提。即以种姓有堪任势力。能建立大菩提。二者以自乘姓。为依止故。有所堪任。成正等觉。自乘种姓为能建立故。有大势力。证大菩提。种姓为此二释。下解发心菩提分法中。亦为此二说。又有别异说种姓持。即法尔种。谓十信前二发心持。即十信已去三菩提分法持。即十解已去。又说种姓持。谓十信心。二发心持。谓十解位。菩提分持。谓十行位。虽为此释未有逗留典诰。不凭据如何依据。又种姓持。谓法尔种发心持。十信前十万劫初发心。亦得取初理真发心亦得。
论曰住无种姓补特伽罗无种姓故虽有发心及行加行为所依止定不堪任无上菩提。释曰。且有三释。无种姓人。实未有时能发菩提心义。假设为论。故为此言虽发心等。是第一说。决定二乘种姓。亦名无大乘种姓。虽复值缘发菩提心。亦不堪任故。故说虽发心等。是第二释。即法尔无种姓人。实虽发心。究竟毕退。不能得彼无上菩提。此第三说 问曰发菩提心非求世间果。此现行心从何种生。释曰从福分善种生。非无漏种。无方便无漏慧故。故论云唯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等。
论解持异名中。亦名为助因依阶级前导舍宅者。助成果故。能生果故。依得果故。随说位故。导生起故。含摄藏果故。如其次第配助因等。
论曰如说种姓最初发心所行加行应知亦尔者。释曰。如种姓有前助因义等。当知发心等亦尔 问曰所行加行是何。前明发心持。名行加行。今此复名所行加行。释曰。所行能行两种名异。所行之行。谓菩提分法。能行之行。谓彼发心。故前发心名行加行。今此准文中菩提分法。是所行加行。两种别也。
论解种姓有二中。本种姓习种姓。如新薰三义随所应立之 有人云。护法菩萨取地上名习。不然。地前十信。不生无漏种故。生彼种时名习种姓。随增说生。护月论师义别。唯胜军师。本种姓于所知障可断义用立之。习姓即十信时。取有漏闻思等种是 问曰。增上生见道云何。释云言有二义。世第一法。或苦法智忍。为增上缘。生苦法忍。于有为中。唯此一无漏。不从因缘生。二或用世第一法。为因缘生。串习多时。所知障可断有漏善最胜。最胜义故。得为因缘。发生苦法智忍。此论师意。用为因缘。即如后解。先师所立义增上缘生。既古所传故。欲别一义故。故作是立。其意欲上者。唯护法义。有人云。护法十信时未别种者。不然。广如别辨。如仁王经说有差别。地前有三心。一信心。二住心。三坚心。信位中名习种姓住者。即十解十行二十心。合为住心坚心。即十回向。西方寻访彼经。未闻有本。虽尔今且会之。如彼经意总说。习种姓为众多姓。即彼经云。习种姓者。谓在信心。即十信位也。性种姓者。谓在住心。住心彼经即十解十行十解十行名性种姓 问何故彼经。先明习姓。后明本姓。释曰。即初修习时。名为习姓。后习已成姓。名性种姓故。此先后非如此论义 问曰何故彼合二十心为十住。花严等开为二十心耶。释曰简前后故。前初发生增上信故。故简异前。既不邻近。初见道故。故合二十心。但名一住。故十回向彼经说。为道种姓。邻近见道无漏道故。见道已去名行种姓。是彼经意。今此论意。理必不然。性各别故。
论解种子粗细中云。又此种姓未习成果说名为细未有果故已习成果说名为粗与果俱故。释曰。此取十信初熏。无漏种增倍故说粗细。非是余位。云何名俱。如护法义。更别成种。新生之种与旧种俱。可如此释。如护月义。但令旧增。即当念中新增之种。义说为果。旧本之种义说为因。故言俱也。又前念望后念。虽异刹那。因灭果生。由因有故。能生其果。故说为俱。如胜军义。无始有漏善法种名因。十信初时因缘。无漏教熏成新种。此种是果。无始种为因。因果同时故。说为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