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瑜伽师地论略纂
瑜伽师地论略纂
一不决定故二同所成者下。此第二复次。释立同类异类所以。此言意显。因于宗过。名为不成。于同异喻过。名为不定。于宗喻过名曰相违 不决定故者。即六不定也。因于同异喻相违故。不能决定成其宗义 同所成者。即四不成。四相违也。本立共因。拟成宗果。因既带似。理须更成。若更成之。与宗无别。故名同所成也。似同异喻。亦在此摄。
不相违中。决定故者。真因真喻。定成宗故。
异所成者。即真因喻。无诸过失。体能成故。异于所成其相违者。即似因似喻及似现比。不能为量。不相违即真因等。及真现比。能为量故。至教量体。闻思慧等。缘至教智。
第四别释论庄严中分二。初明五种庄严。庄严论者。德圆满故。后明二十七种称赞功德。若具此者。名称赞功德 已善已说已明者。读诵受持名已善。听闻名已说。曾听闻故。堪为他说。思惟纯熟名已明。
义善者谓能引发胜生定胜者。世善。能引增上生道。出世善。能引决定胜道。
多众者。谓大施会众 杂众者。谓八部众 大众者。谓国王王子众 执众者。谓执理众。即断事家 谛众者。谓诸实语众。或诸圣众 善众者。谓沙门众。或乐法义多杂二众。论六处所中。合名大众 大众者。即彼王家。执众者。即执理家。谛众者。即彼贤哲者。善众者。即彼善解义。及乐法义者也。
而不馋速者。他正语时。中路即言名馋。不徐徐中理名速 言过中无义者。无义理 违义者。违正道理 损理者。损二谛理 与所成等者。能立带似。应可成立非真立故。即前问答中。同所成故也 成立能成者。以因成因。以喻成喻。
第四段。声明处有二。初结前标列。后随别释 法施设建立谓名身句身等者。出声明体 及五德等者。由彼声体具五德故。方成声论。胜能诠声。声论者说。谓名句文体即是声。声性是常。音响是无常。无常之响显于常声。若知常声名曰声明 义施设建立者。声明所诠之义。以彼声明依能诠所诠而建立故 又说六种中。差别相应义者。诸法同类互得相应。体差别故 转义者。如于一法无量义门差别而转。如一色法。可见不可见等诸义别转。
补特伽罗施设建立谓立男女非男非女等者。依此三类立声差别。先俗所传苏漫多声中。有此三类。一八补卢沙。是男声体义。二悉底履。是女声体义。三如纳蓬(去声)素迦。是非男非女声体义。复有总声。如涅履题势。此之四种各有八啭。一一啭中。皆有一名二名多名。如是合有九十六声。如别抄说。
或复建立初中上士声相差别者。若依后俗。底彦多声。有十八啭。非世所用。此言三类上中下士。各有三声。如小儿为下士。未有所识。不知自他有善有恶。但泛出声。如号号之士名中士。唯见他有善恶。而不知广达之士名上士。唯内自省。应作而作。不应作而不作。此三士声。各目一体二体多体。三积成九。今言初中上士。即三种八转中。各有三故。
过去过去殊胜等者。近过去名过去。远过去名殊胜。未来亦尔。现在长时。名现在。刹那名殊胜。
处所根栽施设建立者。如树栽树之根本故。声根本名曰根栽。即是字也。出声处所名为处所。出声处故。本声明也。谓劫初起。梵王。创造一百万颂声明。后命慧减。帝释复略为十万颂。次有迦单没罗仙。略为一万二千颂。次有波腻尼仙。略为八千颂。此上四论总名处所。今现行者唯有后二。前之二论并已灭没 字体根栽声明论。有三百颂。波腻尼仙所造。略成声明颂。为一千颂。名为声明略本颂。后有八界论。有八百颂。名为因缘。又有闻释迦论一千五百颂。又有温那地论二千五百颂。此五声明。并名根栽。能与根本处所声明。为生智解所依本故。然护法菩萨。造二万五千颂。名杂宝声论。西方以为声明究竟之极论。盛行于世也 相续者。是声明中。合声合字法为一品。是第一分 名号者。劫初时。梵王。于一一法。皆立千名。帝释后减为一百名。后又减为十名。后又减为三名。总为一品。是第二名号品名号分 总略者。是声明中根本略要 彼益者。是次中略之。令物生解。名为彼益 宣说者。是广宣说。谓略中广是后三品。即后三名。上来五分即是五品。是本声明之分品故。合名处所。
若界颂者。谓字体。三百颂名界。波腻尼仙所造声明一千颂。名略本颂。即此颂也。等者谓八百颂。八界论字因缘。并千五百颂。闻释迦论。及二千五百颂。温那他论。故名为等。
第五工业明处中 生成工业者。谓养六畜。成资生故。或教生修成礼仪 防那工业者。谓织绣等。西方男作。故存本音名为防那。男声呼之 和合工业者。即贾人说。容如苏秦之类。众和匝人也 成熟工业者。谓成熟饮食。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六
享保八年(癸卯)二月十四日一交毕
沙门高范(胎生六十九)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七(论本第十六七八九二十)
基撰
思谓思虑。即遍行思。唯意识俱。因思生慧。名为思慧。今取因思慧所成诸法。体通五蕴。为此地体。文分为二。初标列三门。后随别释。
自性清净者。明思慧体。简生得善故名清净 思择所知者。思择一切所应知法 思择诸法者。思择佛经长行。及颂诸要法义 远离一切不思议处者。谓置记境及非己分诸地证境 能善了知黑说大说者。外道邪说及诸恶说名黑说。内道正说。及诸善说名大说 于法少分唯生信解等者。谓非己分少所知解处。名法少分。但名信解。不应谤故。若于己分少所知法。应慧观察。
第二段。思择所知中。文分为三。初总问答体。次别略问答体。后随别释。分为三。初释有法。次释无法。后双辨二。有法有二。初标五门。后随别释。
自相有法。文分为三。初标列。次别释。后结成 胜义相有。谓即真如。根本智得非安立相 相状相有。即依他性 现在相有。唯现在世。非于去来 现在有中。要具四义。方是自相有法。谓诸假法略有三种。一聚集假。如瓶盆等。二相续假。谓于三世立一有情。于今不断义。即是彼。三分位假。谓不相应等。今非此三故自相有 一于是处名可得者。谓依他性。后得智证。虽离名言。以名诠之。立名相顺。非知真如不顺于名。故名可得。简圆成实性 事可得者。简所执性。虽有其名无体事故 此名于此事非不决定者。简分位假。此名唯目于此事。故如所见青等名定目彼。非如热病见青。谓黄热病患时。其名不定。迷乱故。然名不决定。亦如嗔等名常决定。非如忿等后转变时。便失彼名。由彼无常。不决定故。名不决定。初不决定心分位假。后不决定。境分位假。又二不定。翻显于定。非分位假 此名于此事无碍随转者。谓色等名。若聚若散。名常随转。非如瓶等于聚集处。其名随转。于离散处。名即退还。返显名于无碍随转。简聚集假 现在相有者。简相续假。若现已生。为未来因。为过去果。方是自相有法。
共相中。文亦有三。谓标释结 种类共相者。五蕴种类。虽体各别。积聚义同。总名为蕴。蕴为共相 成所作共相者。谓三业六识思体虽殊。善有漏同皆感爱果。名成所作共相。如是等类。
释假相有法中。文分为四。初总略问答标。二问答列名。三随别释。四总结成 以此显此者。以此物还周备。显于此物 以彼显彼者。以余物别显于余物 远离此彼者。谓非前二 如宅之门 以此显此中。地之坚乃至风之动。皆于实相处转。毁之焰等皆于假相处转。毁者假火之别名。[火*(离-禸+貝)]炽名毁故。以彼显彼中。佛授等。有情假。饮食等。是法假。远离此彼中。宅之门等。宅大。门少。非周备。以此显此自性。亦非离宅而别有门。亦非以彼更显于彼。故是俱非 百之十十之三等。且据此数。非定唯尔。言百之五十之一等。其类皆然 众共施说言论有六种者。此中举识及五遍行。各别相状。意显共相假法不离实法。此亦各别所取自相。是实有法。六种所取共相假法。增益自相。可起言说。相状自性名共。施设言论如瓶盆等。故唯识言。假谓增益非实有相。于六所变。各附己体真实自相。而增益故。虽别境等所取相状。亦共可立假言。然此六种定遍境故。不说余境。众人共施设。所起言论。必依此六相状。非说此六相状定是假有。然唯识说。作意能了事之总相。及余心所所取别相。此中即说通二境也。或此但举能取总境故。说作意所取能起于识。不尔便违显扬等论。说总取境名心。亦别名心所故。然六十五说一种假。谓若有法。待依所余。施设自相。名为假有。如待依蕴施设有我。待依色等相事。假立色等。待色香等立舍宅等。待蕴相事立生老等。乃至待诸色不转。假立虚空。如是等。对法等说二假。谓待名言想境。或待此余相境。大品经说三假。谓名假。受假。法假。唯识亦说三假。谓聚集。相续。分位。成实论说有四假。谓因生假。相待假。相续假。缘生假。此论第一百说有六假。谓聚集假。因假。果假。所行假。分位假。观待假。此中及显扬十八。复说有六假。皆如对法第二疏解。
流转因中 由此种子者。业种也 由此熏习者。名言种也 由此助伴者。无明爱取也 彼法流转者。生老死起。
还灭因中 诸行还灭者。有漏三性行灭灭界也 杂染还灭者。见修烦恼断断界也 所有一切能寂静道者。谓能寂静前二还灭。诸无漏道 此无漏道。能般涅槃能趣菩提及彼资粮。即资粮道 并其方便。即加行道 能生者。谓彼道能生种 能辨者。谓能辨涅槃现行无漏道。故对法第九说。若资粮道。若加行道。见道。修道。及无学道。皆名道谛。此说还因唯摄前四 又释。此中资粮方便。皆无漏道。是无间道。前远近加行故。不同对法。前能寂静道。是无间道故 若广分别如思因果中应知其相者。决择思慧地。说因果思议者。如有寻伺地已说。此即指前本地分。及决择分两处。有寻有伺地。其明染净因果故。
所观无法中。由所余相若远离性者。此性远也 若非有性者。是相违 不和合性者。处时二远也 或若远离性者。人中无此性也。若非有性者。于人中。此人蕴性。无彼人蕴性也。不和合性者。于此人中。三性诸漏无漏法。非一刹那和合也 胜义无者。诸世俗言所说自性。依胜义谛皆非有故。
第三合释五种有无性中分二。初总标。后别释 第四是不二相等者。生老等相。名差别相。与所依法无别体故。名不二相。虽分位假六相有故 事相等者。即前六种言论中。众共施设言论也 如来灭后若有若无等不可宣说者。诸外道计。此解脱神我名曰如来。有三身别。若有若无。即不可说事。又前依体无。此依体妙。故名甚深 五种无性。翻五有性。如应当知。
第三大段。思择诸法。文分为二。初标。后释 思择素怛揽义者。素怛揽藏。依此论说十二分中。多分摄七分。除缘起自性故。譬喻。本事。本生。眷属故。此四毗奈耶藏摄。又除论议。阿毗达磨藏摄故。依七分中。除单伽陀讽诵经余六分教。是所思择素怛揽义 单诵伽陀是所思择伽陀之义。此有三种 胜义伽陀者。明无我理 意趣伽陀者。释伽陀意。如四意趣等 体义伽陀者。明伽陀中体性义理。
就释胜义伽陀中。文分为二。初举经颂。后随别释。颂有四十四中。分为十二段。初有九颂。明无有情我。及作用体义诸法。二有两颂。明在家出家杂染自性无明贪爱。三有五颂。明杂染品依因时分。四有四颂。明自共相及二谛观。五有两颂。明三种三法无和合义。六有一颂。明同性心所相应非异性等。七有两颂。依二谛理明人法有无。八有一颂。明作者受者一异不可说。九有五颂。释通疑难。十有五颂。明集生苦谛解脱等。十一有一颂。明阿赖耶识。譬如池派流。十二后七颂。显示解了解脱遍知及缚遍知。初九颂中。文分为三。初之五颂。正明无我及作用。次三颂半。重明法无作用。后有半颂。显法从缘生自然而灭。
长行释中。文分为二。初总释颂意。后别牒释之 对治增益边执者。执有我用名为增益。拨法性无名为损减。此依三乘通境界说。不说法增及真如减。
别牒释中。若随义科。成十二段。第一段中 如是半颂遮遣别义所分别我者。破离蕴我 诸法亦无用者。破即蕴我。诸蕴我用亦都无故 此显不取微细多我便能对治等者。说诸蕴等多微细法。便能对治宰主等执。不依一身执有微细多实我故。成唯识云。我应如蕴非常一故。
此若无者云何建立内外成就等者 次下有六云何。乘前起后问。此意问言。我若无者。云何立内外。第二问云。若一切空。云何得有能观圣者所观空境。第三问言。能所观皆空。云何得圣凡差别。第四问言。凡圣若无。云何得有能教所化。彼此差别。第五问言。若无能教所化。云何得有染者净者。此中初答法假非真。次答人法非实。后三唯答我无。第六问答法之实用 如其次第宰主作者俱无所有者。谓无任持。无主宰也 无驱役者。无作者也。
第三段中。差别所依因及时分者。对法论说。谓于因时。有能引所引。于果时。有能生所生。引因位名因。熟变位名果。此二名时分故。此说言有因诸法有因众苦。前七俱为有因故。名有因诸法。后二为众苦。然爱取有为有因故。名有因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