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瑜伽师地论略纂
瑜伽师地论略纂
妄语亦三。如前应知。别句有十 若彼使者谓执理家。王所使故。或是官属执理法司。或知平均议事违理立为断事。名执理家 若已知者谓随前三所经语言者。谓随闻觉知三。所经语言而行妄语。其见下自别说。故三必然。此合名知。非四中知。彼知局故。此知宽故 妄语业道究竟者。对法论说。时众及对言者领解。
略义中有四。一依处故。结初五句。二异说故。结次二句。三因缘故。结次二句。因自因他。四坏想故。结后一句。
离间语中亦三。别句有七。第三句喜别离。第四望别离。此二虽喜生。未生烦恼。第五于第三。第六于第四。此二句方烦恼生。第七句说。能离间语者。谓或不闻或他方便者。谓说语时。他令不闻。或他虽闻。而以方便不受其离间。此释经中说离间语。非正释业道。对法论说。此究竟者。谓所破领解。此中方便。他领解故。可是业道。他不闻者。但是业道加行故。此因通释经。亦无失。或他方便者。令他说离间方便语。他未领解。及他不闻。此二并是业道加行。因释经文。亦非正释业道。或有义言。但说离间言。若他不闻。及他闻已方便不受。皆是业道。此违决择第六十说此究竟。谓所破领解。故前说善。
结中有五句。一离间意乐结初句。二未坏方便结第二句。三已坏方便结第三第四句。四染污心结第五第六句。五他方便结第七句。此中有说。卒尔等五心中初心。即成业道。他领解故。若依此义。业道有通无记之性。说事未周。他不领解。故知但是染污心后。
粗恶语中。先首者。凡所说法。说趣涅槃最第一故。由此语故。以为先首。当趣涅槃。以相续故名无尽。以广大故名无边 即此最后又有三种等者。谓前三中。最后说法语中。前十二句中。摄先首美妙等八句。即诸经中。说佛说法有八语具。由持戒语令他欢喜具八语具。此八之中复分三故。此别诸句合十九句。初十二句合为三类。次四说有为行三世语。后三重摄前语。由辨诸句皆有曲结。故无略义。
绮语中有十二句。初五句名邪举罪语。即是律中举罪之者所具五德。次六句名邪说法语。后一句名放逸语。故略结言三时绮语。前粗恶语。及后绮语究竟者。谓发彼语。或有难言。妄语诳于他。他解成业道。离间破坏他。他坏业道成。答妄语本诳他。信与不信。但解皆业道。离间本离他。坏与不坏。但解皆业道。
贪欲中 即此二种总名物者。谓财及具。此究竟者。谓凡彼所有。定当属我。深生贪爱。非定属心。轻非业道。
略义中 自性。谓初句 所缘。谓次二 行相。谓后一。
嗔恚中。有五句。初句嗔自性。余四句嗔所缘。略无行相。不起即已。起即多成业道。故不说之。要于有情方成业道。非情即轻 究竟者。谓决定当害。今此略义。合准前贪。贪陈究竟。此中不说。合准于前。多分同故。易可知故。如前释故。
邪见有三。一标总句。二显十七别句。后略结 谓由三种意乐非拨施者。意乐谓无以财行施。意乐谓无清净爱养父母等田。意乐谓无祭天祠祀。略举火天类二天等 无妙行恶行中能治者。谓福业事。悭贪犯戒散乱等三。名所对除 已趣各别烦恼。寂静名正至者。谓涅槃 正行者。谓道谛 在有学因中名此世间 在无学果时名彼世间 自士夫力之所作故名自然者。谓阿罗汉。由自士夫功力。而得此无学果。故名自然 通慧者谓第六者。漏尽通也。此上所拨无。真阿罗汉法。下所拨无。见修无学道。
略义有二。不结初二句 初谤因者。谓无施与等。及无妙行恶行 谤果可知 谤功用中有四。一摄植。谓无父。二任持。谓无母。三往来。谓无此世他世。四感生业。谓无化生有情。即中有也。前第七卷。无化生有情。但不能得见生死相。或生无色。或入涅槃。便拨为无名无化生。彼据生有。此据中有。所望别故亦不相违 业谓功用中有能转识法。当生有故名感生业 阿罗汉下皆是实事 第二略义中。流转缘者。谓无此彼世。无母无父 流转士夫者。谓无化生有情。中有生者合名士夫 无阿罗汉等名对治还灭 又诽谤流转应知。谤因不谤自相者。释第二结中流转言。不谤无世间父母自体。但谤无从此往彼因义。父母等能任持因义。此究竟者。谓决定诽谤。
十善业道白品中有二。一总标当说。二别显离邪欲离妄语二业道 尽寿行故久远行故者。初是声闻戒。后是菩萨戒 当知略义即在此中者。在三清净中。
妄语中。应可建立者谓于彼彼违诤事中应可建立为正证者。谓无偏党深可信故。应可建立。为证理人。
三摄受中。一欲解。即前可信可委。决定意乐故。二保任。即应可建立。可委信故。三作用。即无有虚诳。即起实语之作用也。
法相差别。大文分二。初标。后释。释中复二。初不善。后善。五十九说十恶业道。有五相差别。一事。二想。对法说为加行。三欲乐。四烦恼。五究竟。如此杀生中。于他众生者名事。自杀及非情。非业道故。起杀欲乐者名想。起害众生想故。能生欲乐。想从果名 起染污心者名欲乐。依此想故作如是心。我当害生起欲乐故 起杀方便者名烦恼。贪嗔痴等为方便相。
杀究竟中。所有身业者名究竟或无间。或后时死。或此为四。一事。二欲乐。三烦恼。四方便。即想。对法论说为加行故。五究竟 或方便者。加行业道。略无其想。因便说方便。方便非业道。余九业道准此应知。此说欲乐为染心者。简大菩萨慈悲行杀。后得智中非染污故。五义阙一不成业道。要具五支方成业道。且如杀生。于彼非彼想。非于彼彼想。非业道。于彼彼想。非于彼非彼想。皆成业道。余皆准知。
欲邪行中 所不应行者。谓他三摄。及一切男。及不男。设非道等者。设是自妻亦成业道。设是自妻许可而未得。亦成业道。他摄护收。
妄语中 伪证者。谓所见闻觉知中伪证为不见等。
粗恶语业道中 谓他有情者。此据增上殊胜者语。对法等说。但发恶言即成业道故。或对有情方成业道。非情不对并非业道。第六十说。粗语业道有情处起。此文亦说于有情故。然五十九。及对法中。说粗恶语染。方毁訾故。说发言名为究竟。非皆业道。
绮语之中。不说境者。独头绮语但发即成业道。所摄与余合者。亦有境故。第六十说。杀生粗语嗔恚三种。贪嗔痴为加行。嗔为究竟。不与取欲邪行贪欲三种。三为加行。贪为究竟。妄语离间绮语三种。三为加行。三为究竟。邪见一种。三为加行。痴为究竟。颂曰。
杀粗嗔由恚 盗邪贪由贪
三三邪见痴 恶业道究竟
十业道中。杀生.邪行.妄语.离间.粗语.嗔恚。此六业道。有情处起。不与取及贪欲。资财处起。有情及物。皆资财故。绮语业道。名身处起。邪见业道。诸行处起。设谤无为。不亲著故。应说颂曰。
有情及资财 名身诸行处
六二与一一 如次业道起
十善业道中一一皆有五。谓事.想.业.烦恼.究竟。如理应知。
第三大段。业因十二种相中。初三是不善根。四由自力。五由他力。六由王等之所驱迫。七已得自物而生贪欲。前贪他物。此爱自财。故成差别。八有所怖畏行杀等业。如怖他杀而行杀等。九为有所损害。如鼠损物。或恐蛇为损。而行杀等。十一法想。将为道理。如执害生以为正法。
业位中。由耎不善业生傍生中等者。十地经说。中品生畜生。耎品生饿鬼。与此不同。鬼有二种。一福德。二薄福。此据薄福中品。彼据福德故下品。亦不相违。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三
时享保七年壬寅九月十四日一交毕
沙门高范胎生六十八岁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四(论本第九第十)
基撰
业九门中。第五业门。不说士用果者。离三果外无别增相故 与异熟果中。唯言于那落迦受异熟果。对法第七。及因果经云。于傍生饿鬼那落迦。受异熟者。彼据下中上三品杀业所受异熟。此唯据上品唯言地狱。又此举一。彼具言之。亦不相违。
等流果中。寿量短促下有十句。十恶业道如次别配。果似于因名等流果。寿量短促。实增上果。假名等流 邪见等流。增益痴者。对法论说。诸邪见者痴增上故。成业道者。唯增上故。问若尔何故业道称邪见。得果号痴增。答痴增始邪见。邪见必痴增。邪见必有痴。有痴未必有邪见。业道举能依言邪不说痴。得果说所依言痴。不说于邪见。二门影略说。令知业道唯邪见。痴通于钝行故。不称业道。
增上果中。此依一物以辨十果。对法依众事以辨十果。故二不同。义各别也。此有十句。亦依业道次第别配。不便宜者不顺人心。
八欲解中分四。初对缘身财。次对缘悲田。次对缘敬田。后对缘恩田。
五无间业中。第六十说。一是虚诳语。谓破僧。四是身业。于中三为杀生。一是杀生加行。谓出佛身血。随应即以身语二业。而为自性。一僧破。即以所破僧身。不相应中不和合为性。无覆无记。依异熟识。于法轮等不和合故。能破体者谓虚诳语。从果为名名破僧。二是比丘。非在俗。三见行。非爱行。四净行。非犯戒。言不威肃故。五破异处。非佛前。以诸如来难轻逼故。六破愚夫。非圣者。七忍异师圣道时。谓五法是道。八正非道。八必不经宿。破法轮僧。能障圣道轮。坏僧和合故。九破法轮。唯此洲有佛故。破羯磨通三洲。有教故。十破法轮。极少九人。所破分二部。能破为一故。破羯磨极少八人。分二谛故。多亦不遮。十一初成道。后将入涅槃。及见戒疱由未起时。未立止观第一双时。佛灭后时未结戒时。于此六位无破法轮。除此余时方可破僧。俱舍颂言。初后疱双前。佛灭未结戒。于如是六位。无破法轮僧。此乃化土有此事。报土或有。阿弥陀佛调达名寂故。或报佛无。化阿弥陀有。萨婆多师。将佛有宿业怨对故有。大乘示现。此五逆中。害父害母坏恩田故。余三皆是坏福田故。由此成逆。三乘通故。萨遮尼犍子经所说五逆。与此不同。唯大乘有对机别故。亦不相违 此五逆中破僧最重。坏功德法身故。障人天解脱道故。入圣得果离染漏尽。皆悉被遮。乃至大千法轮不转。天人龙等身心乱故。定招无间一切大罪。次出佛身血。次杀阿罗汉。次母。次父。后后渐轻。诸广义门。皆如俱舍第十八说。
无间业同分者。谓无间业同类之罪。谓污阿罗汉尼及母。是害母类。打最后有菩萨。是杀父类。或于天庙等行杀。或于委重所损害。或于贫苦困。施无畏已返害逼恼。是杀阿罗汉类。劫夺僧门。是破僧类。破坏灵庙等。是出佛身血类。或总摄类不须别配。俱舍与此不同。彼云污母无学尼。杀住定菩萨。及有学圣者。夺僧和合缘。破坏窣堵波。是无间同类。从修相妙业。名住定菩萨。彼可杀之。今无此事。其最后身菩萨。定无杀者。故此称打。杀有学圣虽是逆流。摄皆不尽。但是此中杀阿罗汉类。三义之内第二义收。耆旧类摄故。
僧门者。因僧所由。诸所有事。如知他与僧物。自回入己等 灵庙者。殿堂也 窣都婆者。此云高显。浮图等也。各举一名。俱是佛事 对法论说。五无间业等。是顺生受业。何故此中名现法果。此中据行逆罪故。现被杀等故。名现法受。彼依次生堕无间等名顺生受。亦不相违 问顺现受业。不感总果。岂五无间业。受别果耶。答由加行业。受现别果。由根本业。受当总果。非由一业现后俱受。从初为名名现法受。则非五无间不招总果。即由此义。对法论说。造众多无间业者。所感苦具众多猛利。顿受众苦。诃怨心经云。由无间业。于那落迦中。数数死生。受大苦异熟。般若法华等经亦言。由谤经故。从一地狱生一地狱。从初为名。皆顺生受。此亦如是 问杀独觉何故非逆。答少故不说。即阿罗汉类收。
供养慈定等得现果者。依初出位。如初出慈定。无诤.灭定.预流.阿罗汉果亦尔。非久出后。不说独觉。少故略之。其实亦得。一来不还。非初得圣故不说 问何故但说慈定。不说悲定喜定舍定等耶。答喜舍劣故。悲通散故。于与世间出世间乐。慈等胜故。无诤等亦尔。内证真无诤。外必息诸烦恼。胜愿智等。故不说余。
于学无学僧所者。对法论说。佛为上首僧。谓对佛前诸所有僧。或是佛弟子凡圣学无学僧。名佛上首僧。此言僧故非是别人。
与他增上果等中 谓亦由受现法果业者。谓不但由他。亦由自现业。谓佛住处令生安乐。众生见佛供养为业。佛令无苦得安乐住。处势力故。摄余众生。皆得安乐。轮王劝化行十善业。众生随行得乐亦尔。慈定菩萨。运心与乐供养获安。亦复如是。由他增上。自现业熟便得现果。
业天者。即世人多以为善恶由天。理实由业。说业名天。初由悲故。后起慈心而与其乐。故唯言慈。
损益门有八者。初七即是身三语四。如次配之。第八合是意三业道 助伴者。亲友。
第六业增上有六。初一利相。第二勤相。
第三自性中。初语四挍量。次身三种。后意三。从轻至重。总挍三业。别量十业。业道中先色后心。色中先重后轻。诸色业道皆先重后轻。意业道中。先轻后重。作法不同。亦无过失。
然三罚业。意业最重。五僻见邪见重。五无间破僧重。所望别故。今此明业不望无间。故语业轻。理无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