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理门论述记
理门论述记
论此义不成名因过生者 此非一切因义不成。结成过也。
论喻亦有过者 谓不俱立因不成。至异法喻。亦有过也。
论由异(至)有过者 谓倒离过也。应言诸无常者定是一切。而喻离言诸一切者。法是无常。谓非非一切故义者。意异法喻中。所言一切者。但是度彼因。非一切故。言是一切。上非字即是能度。下非一切是所度也。由此度非一切义故。所以言一切也。即义当入理论言此中非所作言者。无所作中文也。
论因与以因多是宗法者 意因多分是宗家法。如六不定及四相违并正因。谓通是宗法性。是宗家法。其四不成。于宗上无。名为不成。既不成因。即非宗家之法。故此唯有四名。少余不定等。经少名多。故言多是宗法也。解文可解。
论颂曰宗法于同品(乃至)二者 宗法者。即遍宗法性因也。其因于同品有。是一句。于同品非有。是第二句。于同品有非有。是第三句。如是于同品有非有等于异品。亦作三句。如是于同品有非有异品。亦为三句。即是同中有及非有。并俱于异品中。各有三句。如上言俱者。即是下及言也。此俱与二。即是有非有三句各有三。合有九种。初三者。一于同品有。于异品亦有。二于同品有。于异品非有。三于同品有。于异品及有非有。第二三者。一于同品非有。于异品有。二于同品非有。于异品亦非有。三于同品非有。于异品亦有非有。第三三者。一于同品有非有。于异品有。二于同品有非有。于异品非有。三于同品有非有。于异品亦有非有。如下文指事广释也。
论真不(至)有法者 此下先解宗法两字。夫宗以有法及法和合名宗。其有法宗上有二种法。一不成法。即声上无常法。二极成法。谓声上所作性。其所作性。要共许始方成其因。证不成无常法。合极成也。总入言心之不总业者。持解此义。先举外。外格云。心之不总所成立。及法有法和合名宗。何故此因法所依中宗意。不取其法。但取有法。若唯有法。不取其法。不应名宗。何故颂中乃言宗法耶。问颂中但言其宗。不言有法。何故外人宗是有法。而不取法以为得耶。答如声是有法。无常及所作性是。此二种法。皆属有法宗故。多法自不相属。虽声及无常合名为。颂中既云宗法于同品有。故知所作性等因。是有法宗家之法。望于同品。得有非有俱三种差别。其所作性因。非是无常宗家之法。以两法不相属故也。
论此无有失(乃至)于法者 论主答也。言颂中因法所依即宗唯有法。此无有失。何者。以其总声于别亦持者。其宗是总名俱。总言其宗。于别有法亦持。谓俱有法。亦得名宗。如言烧衣。衣是总名。虽烧衣即之一。通亦言烧衣。此亦如是。法及有法。总名为宗。唯言有法。亦名为宗。是故因法所依之宗。亦名宗也。下复举倒俱。或有受论文言宗。唯诠宗法。不诠有法。如是既唯有宗法。亦得名宗。当知俱言有法名宗。亦无生也。所言宗声者。即诠宗之名也。
论此中宗法(乃至)亦复如是 上来释宗家。此下释法名。即通是宗法性也。谓此立宗中。欲取宗法为因者。唯取立敌决定同许所作性宗法。不取无常宗法。立复敌不复故。亦须立敌决定同许。此所作性因。于同品异品有非有等三句类前得。何故但言同品不言异品耶。答通是宗法性因。亦谓同许。故言亦复如是。下释决定同许所以。
论何以故(至)起因者 何以要谓决定同许方比因故者。因有二种。一生因。二了因。今此唯依证了因故。谓如立声是无常。以所作性故。此所作性。要谓立敌决定。同许声上有此因义。方成因。何以如此。如说所作性。此所作性是所说义。但由立敌智力。共知此义是有。方得成因。故言但由智力等也。亦可但由彼此知因智力。信知有此所作性因。方万所说声无常义。若彼不信有所作性。即不了无常宗义也。亦可但智力者。谓唯敌论人。知声上有所作性因智也。由彼信知有因之力。即了立论人所说无常之义。亦可并得了所说所作性义。故下文云。合彼忆念本极成故也。言非如生等者。如违种为牙生因。不由智力智故即为因。不知故即可为因。但由违种有生牙之用。即是其因。不由智与不知。方成因也。言了因者。要由共了知故。方得成因也。故言非如生因由能起因。
论若尔(至)立义者 别人难云。若尔智为了因。前说由宗等多言。说名能立。此之多言。便生能成立义。
论此亦(至)善说者 论主非前难。汝此难亦不然。因有三种。一者所作性等义因。二者知所作性等心心法总名智。三者说所作性等言因。今明言因。今彼敌论人。忆此声上有所作性。于瓶等同品上本极成定有异品。通无此所作性因。敌论人亦先成许有。名曰极成。然恐彼废忘。复须多言。合彼忆念本极成义。因生智因也。是故此宗有法中。唯取彼此俱决定许有所作性义。于同品定有等。如是即为善说。
论由是(至)见故者 由是若彼此立敌俱不许有此因义。其因即不成。欲反显要须共许有此因义。其因即成也。由有此意故。遂明四不成过。此即两俱不成。谓如立声是无常。闻所见故。此闻所见。彼此俱不许声宗上法。故言彼此同许非宗法也。余文可。
和合火有者 火有二种。一者大种和合火。如炭火等。有地大火大种。及四尘和合总名火。此火于山等中。或有或无。若性火唯一火大故。不名和合。不成立性火大是有。以性火一切有故。但欲成立大种和合火是有。云如入理胜宗。量云。此山受四大四尘是有法。有和合火是法。法及有法。合名为宗。以现烟故(因)。犹如厨等受(同喻)。
论或于(至)乐等故者 此第四所依不成过。论胜论师或于立论之受。对佛弟子。立我其体周通彼师所以如此立者。以彼立我是常我既是常。无移彼此方所之义。且如身世此受。其义即能生者。乐等受受违顺等事。复生彼受。亦复如是。可常我如所依身。从此受移转。往至彼受。用乐事等耶。但可我体周通。略于彼彼更若顺等 至便生等有受用事。亦如于世世方即便证得。此亦如是。是故立我其体周通(宗)。于一切生示等故(因)。由佛弟子。不许有我故。其因所依有法不成。无有法可通故。亦非通是宗法性因故。亦是不成因。然有法外因明中。唯有前二不成。谓两俱不成。随一不成。若异同彼所立。其得二弁摄世前二不成中。谓两俱犹预不成。及随一犹预不成。两俱所依不成。及随一所依不成。其陈那救别义故。遂开为四也。
论如是(至)能立者 上来四不成因。且各指事。以为不成。如是类释。更于所说余一切品类有法上。所有四不成言辞。皆非能立。又释。此总结前。如是所说四不成。一切品类所有言辞。皆非能立。
论于其(至)是说者 上来明通是宗法性四名成因。自下类释于同品定有性因。亦有两俱。同品不成。随一同品不成。犹预同品不成。所依同品不成。其同品中有非有等。皆随所应。有四不成。
论于当所说(至)能破者 于当所说因。是正因也。即是下文言能立也。相违不定者。即是下能破。此文具足应言。于当所说正因中。有共许决定言词。说名能立。于当所说相违及不定中。唯有决定共许言词。说名能破也。云何相违及不定。说能破耶。谓彼立论人。因有相违及不定过。其敌论人。俱能现彼立因。有相违及不定过失。说此过真立敌俱许。即名能破。
论非互(至)成故者 以共许方成立破故。随一不成过。是互不成。互不成是立因。不是言词故。不能决定能立能破也。言复待成故者。如胜论对声论。立声是无常。所作性故。然此所作性因。若胜论师。以生为所作。即声论不成。若声论以显为所作。即胜论不成。即应复立量。更成立声是生所(宗)。随缘变故(因)。如灯焰(喻)。犹豫者是犹豫不成。若更成立言彼处决定无火。以有非烟故。诸有蚊非烟处。必定无火。如余有蚊处。或云。彼处定有火。以近见烟故。如余近见有烟处。其俱不成。及所依不成。不可重成得。故不说也。
论夫立(至)云何者 总是外人间。夫立宗法用。故言立宗法。亦可有法宗众法。故言立宗法。理重更以余通是宗法性为因。成立此宗家之法无常性也。不成立宗家有法。此不格也。若即余因法。成立有法为有。成立有法为。下指其更事。如犹僧佉。成立最胜为有。此最胜有法。今成立此有法为有(宗)现见别总有总类故(因)。犹如多片白檀香皆以本(喻)。当知二十三谛是别。故智亦有总最胜[穴/俱]净。或立为无者。佛弟子即立最胜为无。最胜是有法。为无是法(宗)。不可得故(因)。犹如菟角(同喻)。如是以余因法。成立有法。如是所成。非宗家法。违正理故。问言此义云何。
论此中(至)此失者 论主示其成立最胜有无所以。但约二十三谛别总为有。所定有一因是法。其所有一因。即是最胜。约二十三谛有法成立最胜为有。不即立最胜为宗。故无以法成立有法之失。立量云。此中二十三谛别物。定有一总因(宗)。以是别故(因)。犹如多行白檀(同喻)。
论若立为无(至)法过者 若立最胜为无。亦约二十三谛。假立最胜为无。以不可得故。立量云。二十三谛无有一最胜因(宗)。以最胜不可得故(因)。犹如菟角(同喻)。又释云。若立为无者。如所说寂胜性升为有。是有法。我今立为无是法。法及有法。得名为宗。于升最胜上。亦假安立。不可得故为因。我今立最胜有法。是无为宗故。是故亦无有最胜有法过也。应立量云。汝所升最胜是足(宗)。不可得故(因)。犹如菟角(喻)。问此云何不有因足所依故。答因有三。一或有因唯应有法。如所作性因等。如云虚空。实有德所依故。此因唯依有法。故对无空。所依不成。大乘人若小乘外道等。第八识。有小乘等不许有第八识故。对无第八识论。若立其因。有法不极成故。亦是所依不成。二或有因唯依无法。谓不可得故。今明不可得因。唯依最胜无法。于性升法上假立不可得故。因复无有因无所依过。三或有因通依有无。谓所作性等也。是故若立有法为有。敌论必不许有法故。对无有法论。其因必是所依不成过也。若立有法为无。其有法若立为无。其敌论者。虽不得许。然不可得故。因唯依无法故。无所有依不成过。如对外道言。神我是无(宗)。不可得故(因)。犹如菟角(同喻)。此因虽无所依。然无过。
论若以(至)云何者 外人问。夫立因之正义。且所依性故因法。成立无常宗法。今论问云。若以有法。别立余有法。或以有法。成立其法。下指其事。如谬立量云。烟有火。烟是有法。火是其法(宗)。以是烟故(因)。犹如烟(喻)。然烟之与火。俱是有法。彼人以烟有法。成立火有法为宗法。此心即不是以为有法。立余有法耶。言或以火立触者。火是四尘假火。是有法。触言热触是法。或立量云。此火有热触(宗)。以是大故(因)。犹如余火(喻)。此不是有法。成立法耶。外人不了此二义。故其义云何。
论今于(至)应物者 论主答。今于此宗因中。非以烟为因。成立火宗故。非是以烟有法。成立火有法。亦非以火为因。成立触为宗故。以四尘总假火有法。成立别触实法也。言但为成立此相应物者。但为成立此烟火及触处所。无相应物也。如立量云。此山谷处有火。以山谷四尘为有法。以有火为法。法及有法合为宗(宗)。以此山谷中若烟故(因)。犹如菟余有烟处(喻)。又立量云。此火炉处有热触(宗)。以有火故(因)。如余有火处(喻)。
论若不(至)为因者 论主破前谬立若不如我所说。可如汝所立比量。即应以宗义一分为因。如立宗云。声是无常。声是有法。无常是法。法及有法。是所立宗义。若言声是无常(宗)。以是声故(因)。此以宗中有法为因故。故是宗义两分中。以一分为因过。汝亦如是。前立量云。烟是有法。火是法。法及有法。合成宗义。汝立因云以是烟故。岂不是以有法宗义一分为因耶。又立量云。此火有热触。火是有法分。热触是法分。法及有法二分。合为宗义。立因云以此大故。是亦以有法宗义一分为因。故不成也。以宗义二分是所立。因是能立故。不应以所立一分。为能立也。
论又于(至)有故者 论主重破。又于此比量中。非欲成立火是有法性。及热触是有性。以世人皆共知火及触。有体性故。何谓成立者。是立已成过。但为不智火相触应所依处有火有触。复谓立量成立也。
论文于(至)有过者 又于此中立论者。要观待前敌论人义。方有所立谓如佛弟子。欲立声是无常。要观待前敌论人立声是常故。方立无常。为所立法及有法也。言一切人既不格烟下有火无火。火复是热。何得根即成宗。既要观待他成所立。非如吠世德句有德句。不由观待而成也。言有者。即是实句义。能有德句故。德句是所有也。应言非如德有德。
论量颂(至)有法者 重说子颂。颂上义也。言有法非成有法者。谓不应以烟有法。成立火有法也。言及法者。亦不应以火有法。成立触法也。其热触是火家一分义故是法也。其句上中上五字。贯通此法以及字及之。言此非成有法者。谓此法不应成有法也。即是上文。以余别法。成立最胜为有为无也。下两句正义。谓但由因法。成立宗法。如是法与有法。既不相离。亦即成有法也。此是正义。了由因有所依故。如是以法成法时。亦兼成立有法。不可以法正成立有法。
论若有(至)宗法者 宗法有二。一不极成法。声上无常。以声论者不许故。此即宗是法。故言宗法。二极成法。即声上所作性。故。此宗家法。故名宗法。上成所明因法。在其宗有法上。名为宗法。今陈那既造论。所有古因明中。立量有隐伏者。并叙人言释。故举外人格云。如胜论师。对声论者立宗云。声非即常。立因云。业等应常故。谓第三业句行来俯仰。等者等取第二德句中法也。此业等应常之因。是第三业句应常。不第二德句声上。此即非宗义之法。何得言宗家法故名宗法。又立因云。常应可得故。谓此声应一切时。常应可得闻。如是常应可得义。于其声上。无此因义。此自他俱不许。声一切时中常为耳识可得。自是别明常应别得。非关声事。可得言宗家法。复名宗法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