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疏

  如是三种无烦恼人染慢之心 即是无明心也 见彼此身所作差别者。第二见六道三乘不同。
  见彼此身所作差别 此即是分别心也 以不知彼此法身佛性悉平等故。第三不得无分别智也。
  以不知彼此佛性法身悉平等故 即谓彼人我证此法彼人不得。第四重起分别心。
  即谓彼人我证此法彼人不得 对治此义。第二明能治之药。
  对治此故与诸声闻授记应知 彼声闻等为实成佛下。第二论声闻菩萨得记不同。就文为二。初问。次答。问中有二。初定二关。
  问曰彼声闻等为实成佛故与授记为不成佛与授记耶 从若实成佛者。第二双结两难。
  若实成佛者菩萨何故于无量劫修集无量种种功德若不成佛者云何虚妄与之授记 文处易知 彼声闻等得受记下。第二双通两难。就文亦二。第一双答。第二双非。第一双答即成二别。今前通答第一难。
  答曰彼声闻等得授记者得决定心非谓声闻成就法性 难意云。若声闻实成佛菩萨何故无量劫修习无量功德。故今释云。声闻得受记者但得决定心耳。言得决定心者。决定者名信。得入十信位非成就法性故。正答其问。下文明法性即是法身。声闻未成法身。初明得决定心。即十信之始非成就法性。未得究竟之修 如来依彼三种平等说一乘法故者。释第二难。
  如来依彼三种平等说一乘法故以如来法身与彼声闻法身平等无异故故与授记 难意云。声闻若不成佛云何虚妄为之受记。是故先释云。以如来法身与声闻法身平等无异故与受记。非是虚妄。问。前云得决定心故与受记。后明依佛性平等故与受记。此二何异。答。前是缘因后是正因。又前是引出佛性。后是自性住佛性。所以为异 非是具足修行功德者。第二双非结酬前两难也。
  非即具足修行功德故是故菩萨功德具足诸声闻人功德未具足 前结酬初难也。是故菩萨功德具足诸声闻人功德未具足。结酬第二难也 言受记者有六处示现下。第三论受记不同。就文为二。第一总标授记不同。第二别释。就初又二。第一总明六处示现。
  言授记者有六处示现 五是如来记一是菩萨记下。第二别明结授记人唯有两种。
  五是如来记一者菩萨记 如来记者。第二别释二人。即成二别。就释如来记五人即成五别。第一人众所知识名号不同故与别记。
  如来记者谓舍利弗摩诃迦叶等众所知识故名号不同故与别记 身子迦叶等四大声闻。此之五人是众所知识。成佛名号不同故前后与记。称为别记也 第二类成佛同一名号。故俱时与记。
  富楼那等五百人千二百人等同一名故俱时与记 第三类成佛俱同一号。但非众所知识。故与第二为异。亦俱时与记。
  学无学等俱同一号又复非是众所知识故一时与记 提婆达多记者。上之三类与善人记。今与恶人记。
  与提婆达多记者示现如来无怨恶故 示现如来无怨恶者。调达迹中造三逆罪名为怨恶。今示佛无有怨恶。故与授记 前之四类虽有善之与恶皆是男子。第五比丘尼与天女即幽显二女。对前善恶两男亦皆得记。
  与比丘尼及诸天女记者示现女人在家出家修菩萨行者皆证佛果故 法华文中。不见天女得记。但有龙女。或可即詺龙女以为天女。授女人记意者。示预是修菩萨行者皆得得佛故也 菩萨授记者。释第二章门。
  菩萨授记者如不轻菩萨品示现应知礼拜赞叹作如是言我不轻汝汝等皆当作佛者示诸众生皆有佛性故 正示众生有佛性者皆得成佛。故与受记 声闻授记者下。第四简声闻得记不得记。就文为二。初列四种声闻。
  言声闻授记者声闻有四种一者决定声闻二者增上慢声闻三者退菩提心声闻四者应化声闻 从二种声闻下。第二明得记不得记。就文又二。初就佛明二种声闻得记二种不得记。从菩萨与授记者下。第二明菩萨通得与记。
  二种声闻如来与授记谓应化声闻退已还发菩提心者决定增上慢者二种声闻根未熟故如来不与授记 就菩萨与记中有二。第一句正明菩萨与授记。
  菩萨与授记 从菩萨记者已下。第二释疑。
  菩萨授记者方便令发菩提心故 疑者云。若增上慢声闻佛不与受记者。不轻菩萨何故通二人与之受记。释云。佛就根熟未熟。故与记不与记。菩萨约二种义故。所以与记。一者如前明有佛性故得与授记。二者方便令发菩提心故与提记也。问。若尔佛何故不依此二义通授此四种人记。答。以菩萨例佛义亦得也 又依何义故下。第五论三乘名一乘义。就文为二。一者问。二者答。
  又依何义故如来说三乘名为一乘 问意云。佛依何义说三乘名为一乘 依同义故者。第二答。就答为二。一据今教明同义故三乘名一乘。第二约昔义明不同故有三乘。就初又二。初标同义。
  依同义故与诸声闻大菩提记 同义者已下。举法身平等以释同义。
  言同义者以如来法身声闻法身彼此平等无差别故 以三乘同有法身平等。是故三乘同名一乘 以诸声闻下。第二明约昔教有三乘不同。
  以诸声闻辟支佛等异乘故有差别以彼二乘非大乘故 以昔教未说三乘同法身平等故也 如来说言不离我身是无上义者。自上已来破十种人病明十种对治竟。从此已去第二明十种无上。就文为二。第一总明无上意。第二别明十无上。就初又二。第一标无上义唯在于佛。第二明说无上不说无上意。
  如来说言不离我身是无上义 如来说言不离我身是无上义者。佛于一切人中最为无上。故判无上唯在于佛。而言不离我身者。谓不离法身最是无上。问。何因缘故忽此此语来。答。因上同不同义故生。今明三乘同有法身。昔明三乘不同法身。因于此语故明同有法身便是无上。若前门中不明同有法身便非无上也 一切声闻下。第二明说无上不说无上意。初明二乘法中不说无上义。
  一切声闻辟支佛二乘法中不说此义以其不能如实解故 以二乘人不能解故 以是义故下。明菩萨法中说于无上。
  以是义故诸菩萨等行菩萨行非为虚妄 以菩萨能解能行非为虚妄。此同摄大乘论十种胜相并无等圣教也 无上义者。第二别释十种无上。就文又二。初总标十。第二别释十。总标中。初一句牒无上义。
  无上义者 自余残修多罗下。示明无上经处。仍劝物令知。
  自余残修多罗明无上义无上义者有十种应知 亦如摄论。应知胜相等 一者示现种子无上故下。第二释即成十阶。就初文为三。初标章。
  一者示现种子无上故 种子无上即是菩提心。华严云。菩提心者是十方三世诸佛种子。三世诸佛以菩提心成正觉故 说云雨譬喻下。第二示经处。
  说云雨譬喻 云雨是能生种子之法。故举能生以显所生。又云雨譬中明种子无上故也 汝等所行是菩萨道。第三释经。
  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者谓发菩提心退已还发者前所修行善根不灭同后得果故 初牒经。谓发菩提心退已还发者。叙声闻人有三时。一过去本发菩提心时。二者中间退菩提心时。三者闻法华经还发菩提心时。今即取前后菩提心为种无上。故取此文而释之也。所修行善根不灭同后得果故者。过去发菩提心行菩萨行。中间虽退菩提心种子不灭。如摄大乘论云。此种子并附著梨耶。同后得果者。初发菩提心同后重发菩提心得成佛果故也 二者示现行无上故者。释第二。前释。次示经处。
  二者示现修行无上故 以初发菩提心。次令修菩萨行。菩萨行比四乘行最为无上。故言行无上也 次示经处。
  说大通智胜如来本事等故 三根声闻及十六沙弥。于大通智胜佛时行佛行也 三者示现增长力无上者。释第三。
  三者示现增长力无上故说商主譬喻 以行菩萨行故菩萨行便增长。故言增长力无上。故说商主譬喻者。商主即是化城品导师也。经取能道众人。故以导师为譬。论取能令价客获于珍宝。故以商主为譬。
  四者示现令解无上故说系宝珠譬喻 四者示现令解无上者。亲友示衣内之珠。衣内之珠即菩提心。解菩提心是悟解中无上之解。故名解无上。问。何故云令解无上。答。过去十六沙弥说法华经。令三根人得无上解故发菩提心。故云令解无上五者示现清净国土无上者。上来四种并是叙因无上。从此已下明果无上。问。上四种明因为是释迦因。为是所化众生因。答。通得明于二种。别正是叙释迦因。以释迦初发菩提心故。有第一种子无上。发菩提心后于大通智胜佛所修行故有第二行无上。以行增长能导引示众人之力。故云增长力无上。以力增长故能于过去世系于宝珠。故有能令解无上。问。既云能令众生得无上解名解无上者。亦令众生修行增长名增长力无上以不。答。亦得尔互文也。问。何以能知并就释迦辨十无上。答。初总标中不离我身有无上义。故前十种无上叙释迦从初发心乃至成佛始终事尽也。释迦既尔。说此十事亦令众生同于释迦具于十种。摄论有无等境无等行无等果。今此经十种无上正明无等行无等果。境蕴在其中。五者示现清净土无上者。释第五。从此已去明果无上。问。何以得知前四是因。答。种子及行此二是因。故知系珠是过去世事亦是因。即系珠还领商主。系珠既是因商主亦是因。系珠商主由是一人故两义说之。能导作佛。故名商主。令不失菩提心义故名系珠。初明净土要前有土然后佛方出也。前明净土无上。
  五者示现清净国土无上故示现多宝如来塔 如塔品一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土。合为一土。即一切土中最胜为净土无上也。
  六者示现说无上故说解髻中明珠譬喻次示现说无上者。让顶珠赐之。即是为说平等大慧。谓一切说中最胜为说无上。既有净土便有教门故。次辨说无上也 次教化众生无上。
  七者示现教化众生无上故地中涌出无量菩萨摩诃萨等故 既有教门便有眷属故。次明教化众生无上。以化得千世界尘数菩萨。三十二相皆已具足。数多德积一切所化众生中最胜。谓众生无上。即眷属果也 八示现菩提无上。既有所化便有能化故。次辨得菩提果。有三乘菩提佛菩提。于二菩提中最胜。故云无上。就佛菩提中有五种。一发心菩提。二伏心菩提。三明心菩提。四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今明第五菩提。故云菩提无上。此文释寿量品菩提无上文也。凡释二事。第一释三种菩提。第二释本行菩萨道等三句。合释六句经文。释三菩提即三。一释化身菩提。二释报身菩提。三释法身菩提。若就修行次第前明法身。法身即是自性住佛性故。根本有佛性。所以第一前明法身以有佛性故行因满足。佛性显现称曰报身菩提。自德既成。次明化物故有化身菩提。今明说门次第释迦八相成道示现于伽耶得佛。故知化身菩提。此之化身由报身故。次明报身菩提。报身由法身故。次明法佛菩提。就中有二。一者标菩提无上。总明三种菩提。
  八者示现成大菩提无上故示现三种佛菩提 从一者已下。第二别明三菩提。即成三别。一一中有二。初正释。次引经。释中有二。初标应化。
  一者应化佛菩提 随所应见下。合释应化。
  随所应见而为示现故 此与摄论三佛小异。摄论分应化为二。今合应化为一。何以然者。摄论明应身与真如相应。即是此论报身化身即是八相成道。故分应化成二门。今此中明自德为报身。化他之义名应化身。又摄论及同性经。净土中化诸菩萨名曰应身。今此中合若净土秽土悉属化他合名应化身也。论云。报身常住随所应见。而为示现名为化身。
  如经皆谓如来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引经易知 二者报身菩提亦二。初释。次引经。
  二者报佛菩提十地行满足得常涅槃证故 摄论云应身。今明报身者。与真如相应。故名应身。行因所得酬因义边自之为报。义不相违。二论各举其一而无违也。得常涅槃证者。还是佛性显现。故名为报。佛性既常故报身常。报身既常显前化身即是无常。
  如经善男子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故 引经易知 三者法佛菩提。就文有三。一略释。二引经。三释经。
  三者法佛菩提谓如来藏性净涅槃常恒清凉不变义故 初标法佛菩提。法即是性净涅槃真如法。即如体有觉义。故名为佛。至妙虚通名之为道。道即菩提也。谓如来藏性净涅槃者。出法佛菩提体经论不同。余经云。隐名如来藏。显名法身。此论正以如来藏为法身。显即名报身。言性净涅槃者。涅槃有二种。一性净。二方便净。本性清净名为性净。修方便断烦恼得净名方便净。今此用性净涅槃是法佛菩提。方便净属报佛也。二净即是摄论有垢真如无垢真如也。常恒清凉不变者。出性净涅槃体。此性净涅槃。体是常住故言常恒。摄论云。清者是净。凉者是乐。是净乐二德故言清凉也。又云。清者有余。凉者无余。宜用前意释此文。不变如上释 如经已下。第二示经处。
  如经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乃至不如三界见于三界故 从如来如实知见乃至不如三界见于三界。并是释法佛菩提文 言三界相者。第三释经。凡释五句经文。即成五段。一一中有二。初牒经。次释。
  三界相者 三界相者。牒初句经也 谓众生界即涅槃界。第二释经。
  谓众生界即涅槃界不离众生界有如来藏故 众生界本来四绝。即涅槃界也。不离众生界有如来藏故者。上标即。今以不离释上即也 无有生死若退若出者。释第二句。初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