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

  云何观佛庄严功德成就观佛庄严功德成就者有八种相应知 此观义已彰前偈。
  何等八种一者庄严座功德成就二者庄严身业功德成就三者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四者庄严心业功德成就五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六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七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八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何者庄严座功德成就偈言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故 若欲观座当依观无量寿经。
  何者庄严身业功德成就偈言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故 若欲观佛身当依观无量寿经。
  何者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偈言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故 何者庄严心业功德成就偈言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故无分别者无分别心故 凡夫众生以身口意三业造罪。轮转三界无有穷已。是故诸佛菩萨庄严身口意三业。用治众生虚诳三业也。云何用治众生。以身见故受三涂身卑贱身丑陋身八难身流转身。如是等众生见阿弥陀如来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种种身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身业。众生以憍慢故诽谤正法毁訾贤圣捐庳尊长(尊者君父师也。长者有德之人及兄党也)。如是之人应受拔舌苦喑哑苦言教不行苦无名闻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闻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众生以邪见故心生分别。若有若无若非若是若好若丑若善若恶若彼若此。有如是等种种分别。以分别故长沦三有受种种分别苦取舍苦。长寝大夜无有出期。是众生若遇阿弥陀如来平等光照。若闻阿弥陀如来平等意业。是等众生如上种种意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意业。问曰。心是觉知相。云何可得同地水火风无分别耶。答曰。心虽知相入实相则无知也。譬如蛇性虽曲入竹筒则直。又如人身若针刺若蜂螫(式亦反)。则有觉知。若石蛭(之一反)。啖若甘刀割则无觉知。如是等有知无知在于因缘。若在因缘则非知非无知也。问曰。心入实相可令无知。云何得有一切种智耶。答曰。凡心有知则有所不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无知而知。知即无知也。问曰。既言无知故无所不知。若无所不知者。岂不是知种种法耶。既知种种之法。复云何言无所分别耶。答曰。诸法种种相皆如幻化。然幻化象马非无长颈鼻手足异。而智者观之岂言定有象马分别之耶。
  何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故何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故何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故何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 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者。盖是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也。今当略示虚作之相不能住持。用显彼不虚作住持之义。人有辍(止也。贞劣反)。餐养士。或叠起舟中积金盈库。而不免饿死。如斯之事触目皆是。得非作得在非守在。皆由虚妄业作不能住持也。所言不虚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
  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平等法身者八地已上法性生身菩萨也。寂灭平等者即此法身菩萨所证寂灭平等之法也。以得此寂灭平等法故名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萨所得故名为寂灭平等法也。此菩萨得报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一处一念一时遍十方世界。种种供养一切诸佛及诸佛大会众海。能于无量世界无佛法僧处。种种示现种种教化。度脱一切众生常作佛事。初无往来想供养想度脱想。是故此身名为平等法身。此法名为寂灭平等法也。未证净心菩萨者初地已上七地已还诸菩萨也。此菩萨亦能现身。若百若千若万若亿若百千万亿无佛国土施作佛事。要须作心入三昧。乃能非不非心。以作心故名为未得净心。此菩萨愿生安乐净土即见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时与上地诸菩萨毕竟身等法等。龙树菩萨婆薮槃头菩萨辈愿生彼者当为此耳。问曰。案十地经。菩萨进趣阶级渐有无量功勋。迳多劫数然后乃得此。云何见阿弥陀佛时毕竟与上地诸菩萨身等法等耶。答曰。言毕竟者未言即等也。毕竟不失此等故言等耳。问曰。若不即等复何待言菩萨。但登初地以渐增进自然当与佛等。何假言与上地菩萨等。答曰。菩萨于七地中得大寂灭。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欲舍佛道证于实际。尔时若不得十方诸佛神力加劝。即便灭度与二乘无异。菩萨若往生安乐见阿弥陀佛。即无此难。是故须言毕竟平等。复次无量寿经中。阿弥陀如来本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镫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案此经推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他方净土何必如此。五种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若言菩萨必从一地至一地无超越之理。未敢详也。譬如有树名曰好坚。是树地生百岁。乃具一日长高百丈。日日如此。计百岁之长岂类修松耶。见松生长日不过寸。闻彼好坚何能不疑。即曰有人闻释迦如来证罗汉于一听制无生于终朝。谓是接诱之言非称实之说。闻此论事亦当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谓之不然亦其宜也。
  略说八句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次第成就应知 此云何次第。前十七句是庄严国土功德成就。既知国土相。应知国土之主。是故次观佛庄严功德。彼佛若为庄严。于何处坐。是故先观座。既知座已。宜知座主。是故次观佛庄严身业。既知身业。应知有何声名。是故次观佛庄严口业。既知名闻。宜知得名所以。是故次观庄严心业。既知三业具足。应为人天大师堪受化者是谁。是故次观大众功德。既知大众有无量功德。宜知上首者谁。是故次观上首。上首是佛。既知上首。恐同长幼。是故次观主。既知是主。主有何增上。是故次观庄严不虚作住持。八句次第成已。观菩萨者。
  云何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者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 真如是诸法正体。体如而行则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体唯一如而义分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统之。
  何者为四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开诸众生淤泥华故 八地已上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无垢轮者佛地功德也。佛地功德无习气烦恼垢。佛为诸菩萨常转此法轮。诸大菩萨亦能以此法轮开导一切无暂时休息。故言常转。法身如日而应化身光遍诸世界也。言日未足。以明不动复言如须弥住持也。淤泥华者。经言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莲华。此喻凡夫在烦恼泥中为菩萨开导能生佛正觉华。谅夫绍隆三宝常使不绝。
  二者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偈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故 上言不动而至。容或至有前后。是故复言一念一时无前后也。
  三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偈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故 无余者。明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诸佛大会无有一世界一佛会不至也。肇公言。法身无像而殊形并应至韵。无言而玄籍弥布。冥权无谋而动与事会。盖斯意也。
  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偈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上三句虽言遍至。皆是有佛国土。若无此句。便是法身有所不法。上善有所不善。观行体相竟。已下是解义中第四重名为净入愿心。净入愿心者。
  又向说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 应知者。应知此三种庄严成就由本四十八愿等清净愿心之所庄严。因净故果净。非无因他因有也。
  略说入一法句故 上国土庄严十七句如来庄严八句菩萨庄严四句为广。入一法句为略。何故示现广略相入。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广略相入统以法名。菩萨若不知广略相入。则不能自利利他。
  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此三句展转相入。依何义名之为法。以清净故。依何义名为清净。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真实智慧者实相智慧也。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也。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无相故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也。无知故能无不知。是故一切种智即真实智慧也。以真实而目智慧。明智慧非作非非作也。以无为而标法身。明法身非色非非色也。非于非者岂非非之能是乎。盖无非之曰是也。自是无待复非是也。非是非非百非之所不喻。是故言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
  此清净有二种应知 上转入句中。通一法入清净。通清净入法身。今将别清净出二种故。故言应知。
  何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十七种庄严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八种庄严佛功德成就四种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是名众生世间清净如是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义应知 夫众生为别报之体。国土为共报之用。体用不一所以应知。然诸法心成无余境界。众生及器复不得异不得一。不一则义分。不异同清净。器者用也。谓彼净土是彼清净众生之所受用故名为器。如净食用不净器。以器不净故食亦不净。不净食用净器。食不净故器亦不净。要二俱洁乃得称净。是以一清净名必摄二种。问曰。言众生清净则是佛与菩萨。彼诸人天得入此清净数不。答曰。得名清净非实清净。譬如出家圣人以杀烦恼贼故名为比丘。凡夫出家者持戒破戒皆名比丘。又如灌顶王子初生之时。具三十二相即为七宝所属。虽未能为转轮王事亦名转轮王。以其必为转轮王故。彼诸人天亦复如是。皆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当得清净法身。以当得故得名清净。善巧摄化者。
  如是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 柔软心者。谓广略止观相顺修行成不二心也。譬如以水取影清静相资而成就也。
  如实知广略诸法 如实知者。如实相而知也。广中二十九句略中一句莫非实相也。
  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 如是者。如前后广略皆实相也。以知实相故则知三界众生虚妄相也。知众生虚妄则生真实慈悲也。知真实法身则起真实归依也。慈悲之与归依巧方便在下。
  何者菩萨巧方便回向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三辈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住持乐者。谓彼安乐净土为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之所住持受乐无间也。凡释回向名义。谓以己所集一切功德施与一切众生共向佛道。巧方便者。谓菩萨愿以己智慧火烧一切众生烦恼草木。若有一众生不成佛我不作佛。而众生未尽成佛。菩萨已自成佛。譬如火栝(听念反)。欲摘(听历反)。一切草木烧令使尽。草木未尽火栝已尽。以后其身而身先故名巧方便。此中言方便者。谓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彼佛国即是毕竟成佛道路无上方便也。障菩提门者。
  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何等三种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 知进守退曰智。知空无我曰慧。依智故不求自乐。依慧故远离我心贪著自身。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拔苦曰慈与乐曰悲。依慈故拔一切众生苦。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心。
  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 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依正直故生怜愍一切众生心。依外己故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
  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顺菩提门者。
  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何等三种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 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身求乐即违菩提。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 菩提是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
  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则违菩提。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依大乘门。大乘门者。谓彼安乐佛国土是也。是故又言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应知 名义摄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