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成唯识论演秘
成唯识论演秘
论。又说所缘唯识所现者。按解深经。慈氏菩萨问世尊。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善男子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善男子此中无有小法能见小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善男子如依善莹清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行影像如是显现。此心生时相似。有异三摩地所行影像显现。世尊若诸有情自性而住。缘色等心所行影像。彼与此心亦无异耶。善男子亦无有异。而诸愚夫由颠倒觉于诸影像。不能如实知唯是识。作颠倒解 无性摄论第四释云。三摩地者是能令心住一境性。心法为体。此所缘境说名所行。本境名质。似彼现者说名影像。谓一切法作用作者皆不成故 名无小法能取小法。譬如依止自面等质。于镜等中还见本质由迷乱故。谓我见影由镜等缘威力大故。虽无异影而似别有影像显现。此心亦尔 问此镜中像为有无耶 答有两释。一云镜中有别影像。眼识起时缘影而生。不尔便应有见无相。喻不似法。又摄论等镜像况依他。空花类遍计。又七十六云。如净镜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多影亦然。准此别有。但无实用说离质无。摄影从质云见自质。一云离质无别影像。由迷乱故谓见影像 故佛地论第四说云。谓诸有情颠倒执著影像熏习成就力故。镜面为缘自识变异似面影现。由是世间起增上慢。谓我镜中见其面影。以无别影镜中生故。经但说言众像显现不言生起。佛地第五言生起者依现假说 又无性摄论第五说云。又如影像于镜等中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而此影像实无所有 又世亲摄论亦第五云。譬如影像实无有义。即于本质起影像觉。然影像义无别可得 详曰。后释为胜。会余违文具义灯辨。小乘同异如瑜伽钞。
疏。空定唯空等者。作观行者而依空定观境皆空。若余人等即于其境而为其实既互相违。明境随心种种见别。
论。二无所缘识智者。有义应云无所缘识相智。无所缘相识得生故。文略不言。待今说故 详曰。意云无境而识得生。言无所缘显境无矣。何繁相言。若言相者而是境相。故须置者四缘之中亦应说云所缘缘相。相是境故。彼不言相得知是境。故此何须。又相亦名所缘相也。论若言无所缘相者。岂不滥彼相分无耶。有相滥失故无为善。但见前文有识相言。便谓第二亦合有相。二文全别不可例同。
疏。应言境非真虑起者。有义旧说缘无得起虑者亦无有失。但约本质说此言故。影像即心非所说故。旧义胜疏 详曰。若言缘无得起虑者。恐惑者言相无心生。故境非真便遣斯惑。何得非胜 又影像者但不离心。如何得云即是心耶。
疏。以是法故即有体法者。论云所缘法者。即是因法既云所缘。必须有体故所缘因除彼空花。疏云以是法者以是法缘法也。省所缘言但云是法。
疏。又解除彼亦得者。因中应云除彼空花所缘法故。以言简之亦无过也。
疏。据理而言四事皆通者。有义弹云。身不定难如何得说通非情耶。若言情.非情境于多相续皆不定属说通非情。此亦不然。境通非情仍约有情名不定故。故应思之 详曰。言四皆通通定不定 或通有情。不云四种通情非情名皆通也。
论。谓识所变至说为法空者。按二十唯识论云。非知诸法一切种无。乃得名为入法无我。然达愚夫遍计所执自性差别诸法无我。如是乃名八法无我。非诸佛境离言法性亦都无故名法无我。
论。是恶趣空诸佛说为不可治者。按宝积经云。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即不可除。
论。乱相及乱体等者。摄论第四无性释云。乱相许为似色变识。乱体许为非色变识。顺结颂法。故文隔越其义相属。若无似色所变因识。非色果识不应得有。似若无境有境亦无 释曰。言顺结等而释外难。外难意云。准长行释与彼颂文何故不次。故答彼言约顺结颂。取义相属故文隔越亦不相违。其文隔越对看可悉。先因后果名之为顺 又云。似若无境无似色境。有境亦无。能有彼境颠倒之心名为有境。
论。现量证时不执外等者。依二十论通破正量.及萨婆多。故彼论云。如梦等时虽无外境。而亦得有如是现觉。余时现觉应知亦尔。故彼引此为证不成 释曰。通破二宗 又若尔时有此现觉。我今现证如是色等。尔时于境能见已无。要在意识能分别故。时眼等识必已谢故 释曰。破正量部。以彼计境相续有故。故但破见 又刹那论者有此觉时色等现境亦皆已灭。如何此时许有现量 释曰。此破有宗。有宗境.识皆刹那灭。
疏。后五识生何故执断者。有何所以意执断耶。执既不断与五同缘。故知五俱第六意识有执无妨。
疏。若小乘等难至不是破他者。本虽破他设他有难。此文即成显正义也 问设他有难依五识说。何乃不破彼五识耶 答前已显五不执为外故不破之 有义弹云。疏说此但显其正义不是破他。今解破他者 详曰。疏意如前非不破他 问何以得知疏亦破他 答疏既说云不可执为是实外色。若不破他而诚于谁云不可执又。下方云若小乘等。若前不是破他说者。何乃中间言若等耶。以此而观。疏意不唯明中自义显对他难理通辨正。思之。
论。若觉时色等者。按摄论云。若于觉时一切时处皆如梦等唯有识者。如从梦觉便觉梦中皆唯有识。觉时何故不如是转。
论。要至觉时等。按摄论云。真智觉时亦如是转。如在梦中此觉不转。从梦觉时此觉乃转。如是未得真智觉时此觉不转。得真智觉此觉乃转 又二十唯识论云。如未觉位不知梦境非外实有。觉时乃知。如是世间虚妄分别串习惛熟。如世梦中诸有所见皆非实有。未得真觉不能自知。若时得彼出世对治无分别智乃名真觉。此后所得世间净智现在前位。如实了知彼境非实。
疏。彼间等流种等者。即彼第二而明等流异熟因处。
疏。若前解等者。解等流中第一释也。对彼等流二种之义以辨余因。下疏准知。
疏。若约后解等流果等者。后解等流种亲生现亦等流果。故取作意种子望心为士用也。
疏。若后解等流至亦增上者。亦等流果显所生现望能生种有二果义。
论。有展转力等者。有义今别叙难。难云岂不由种生现对治方证离系。何故不说故论通也 详曰。种生能治望离系果但为疏缘。与疏所叙对增上缘为难何别云别叙难。请审披之。
疏。一切种子于彼四果摄果不尽者。不摄无漏有为果也。
论。有说异类至或随转门者。按对法云。当知此中以自性等六种因相显因缘义。具如彼辨。恐繁不录。故显杨论第十八中。广非有宗六因不得为因缘云。且同类因有三过失。若言同类之因名同类因。有已成过。何以故。若善等法善等体性前已成就彼何用因。若言同类即因名同类因是即无果。有不定过。何以故。不示其果是谁因耶。又非决定因体同类。不相似法亦为因故。若言非同类即因亦非同类之因。是即言名有虚设过。同类因言无有所生浪施设故。如是于余四因三过。如理广说 问与摄大乘岂不相违。彼许俱有是因缘故 答显扬破彼现行相望俱有因义不同摄论。如前已会。
论。净居天上大自在宫等者。十地论云。现报利益受佛位故。后报利益摩醯首罗智处生故 释曰。行满今生即证佛果名为现报。以前诸行但为远因。所以佛位不名后报。菩萨后身地前业感故名后报。圣者不造招后业故。后身菩萨名之为智。因智最胜以智标名。即此菩萨处彼天中名智处生。处谓安处。然自在宫诸教不同。如灯略辨。瑜伽.对法二钞之中更当会释。
论。二乘回趣等者。问前三果回趣大乘。为更经生方受变易。为不经生 答有经不经而非一向。故佛地论第二云。若有学位回向菩提。或随烦恼感生势力。感彼生已于最后生。伏诸烦恼起定愿力。资现身因乃至成佛。或回心已即伏烦恼起定愿力。资现身因乃至成佛 问若经生者如初果人要受七生。为不尔耶。余问准此 答佛地论中但许经生不定生数。随多小生未必具受 问既许经生取后果不 答佛地论云。经生伏惑而不言断。故不取后所未得果。
论。第六转识至更相引故者。诸心相引具如灯辨。故此不云。
论。初起无漏至唯欲界者。显杨论证如下当引。
论。三所缘缘至所虑所托者。具如疏明。有义人物等质虽体是有。水镜等法能带己相然无彼质水镜亦有。彼质但能生镜等影不生镜等。非但生影名之为缘。要生能照方名缘故。故质非是镜等所虑。亦非所托。是故应以二义双简 详曰。理实虑托镜望质无。然镜中影非不由质。据此一边云阙所虑亦何爽也。或镜等体不待质生。能照之用因所照显。若无所照将对于谁得名能照。亦犹真性本自无为。要待惑亡果义方显。镜之能照类亦应然。据此义言有所托者理亦应通 又疏云设本意可知。
疏。亲所缘者。即谓见分是带己相者。相分名己。见分带相名带己相。
疏。此疏中即影像相分是带本质之相等者。有义弹云。若尔疏者应是相分之所缘缘。故应说云。亲所缘缘己体之相。是能缘心亲所带故。彼疏所缘虽非亲带。然亲所带杖彼而生。与彼相似。展转言之亦名所带。所缘既尔缘义亦然。亲所带相藉彼而生方起心等。故展转说名之为缘。然亲所缘非无带彼疏所缘义。然今论文言带己相。意显能缘带彼所缘己体相故 详曰。心带境相据展转言非疏不许。故前疏云。缘生于谁。谁带己相。谓心相应明心带境。若云疏据亲所缘者。在疏无文。又疏科云初释出体。岂初段中疏主不许通疏亲缘。以此故知。疏主许心带境相也。今言影像是带质者。带谓狭带亲附之义。依此义言云相带质。见望本质隔相疏远故不言之。由斯前后望义不同理无有失 今又解者。带有二义。一带者挟带亲附之义。能缘亲附所缘之境而不相离名为挟带。而犹世言身佩釰矣。二带者似也。能缘有似本质之相。相即相分。心质相离名为带似。亦若世言面带火也。虽境望心近远不同。然心对彼总得名带。如次名为二所缘缘。心因亲疏二境起故。故论总中言带己相。心或相应不遮何相。别中方说能所二缘不离相离。由斯不假据展转说方名为带。智者思之。
论。非诸有情种皆等故者。问设种不等变之何失 答他种为质自种为影。若有多少即有质影不同之失。若云不同亦何失者。应亦青质而相是黄种种之过 又变他种应有圣凡杂乱之失。如凡第八缘圣无漏凡应成圣。有无漏故。二乘圣等缘凡之种应还成凡。具惑种故。若云凡八不缘无漏。若尔凡可无违。圣缘有漏成惑种过 问佛缘凡夫不成于凡。二乘缘凡何令起惑 答有漏第八变即有用。无漏第八但现彼影非皆有用。故不相例。
论。能于余法等者。除自已外与余一切皆为其缘不同所缘。所缘缘者唯对能缘以为缘故。
论。生住成得四事别故者。按显扬论第十八云。问以谁为先。谁为建立。谁和合故。何法生耶。答自种子为先。除所依种。外所余若色.非色所依及业以为建立。伴及所缘境为和合故。如其所应欲系.色系.无色系.及不系诸法生 大论同之。所言住者对法第五云。任持增上者。谓风轮等于水轮等。器世间于有情世间。大种于所造。诸根于诸识 释曰。风轮.器世.大种.诸根为依。令彼水轮.有情.所造.诸识而得住故。所言成者具如疏引 所言得者显扬十八云。问以谁为先。谁为建立。谁和合故得何法耶。答三乘种姓为先。内因力为建立。外因力为和合故。证得烦恼离系涅槃。此中内因力者。谓如理作意小欲知足等内分善法。又得人身生在圣处诸根无缺无诸业障。于如来所具净信心。如是等法是名内因力。外因力者谓诸佛出世宣说妙法。住正法者共为伴侣。具悲信者以为施主。如是等法名外因力 彼显扬论又有作用。此论所无故彼论云。问辞同前。答自种为先。即彼前生为建立。彼生缘为和合故。自作业者自所作用。而得成辨。自所作业者。如眼之见业。如是所余诸根当知各别作业。又如地能持.水能火能烧.风能。如是等类是名外法各别作业。此论所无。会如本疏。
论。然增上缘至二十二根者。按对法第五。增上缘者有九增上。后六增上依彼二十二根建立。故彼论云。此后增上依二十二根建立。境界增上者。谓眼.耳.鼻.舌.身.意。由此增上力色等生故。产生增上者谓男.女根。由此增上力得入胎故。住持增上者谓命根。由此增上力众同分得住故。受用果增上者谓苦.乐.忧.喜.舍根。依此能受爱.非爱异熟故。世间清净离欲增上者谓信等五根。由此制伏诸烦恼故。出世清净离欲增上者谓三无漏根。由此永害诸烦恼随眠故 又云。云何根几是根。为何义故观根耶。谓取境增上故。种族不断增上故。众同分住增上故。受用净不净业果增上故。世间离欲增上故。出世离欲增上故。是根所境增上者谓眼等六。由此增上力于色等境心.心法转故。种族不断增上者谓男.女根。由此增上力子孙等胤流转不绝故。余如前说。为舍执著增上我故故观察根。
疏。云俗家族者。男女二根。余颂配论义可知也。又瑜伽论五十七。有八复次废立斯义。初同对法。余七有别。恐烦不录。
论。除后刹那等者。如疏具明。诸论有违。义灯广会。故此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