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然依苏漫多声说。即是八啭也。一你利(上二字合声)提势(此云体声。亦云泛说声)二邬波提舍(书我反)泥(此云业声。亦云所说声)三羯咥(都诘反)唎(上二字合声)迦(上声)啰(上啭舌)泥(奴皆反。此云能作具声。亦云能说声)四三钵啰(上二字合声)陀你鸡(居梨反。此云所为声。亦云所与声)五褒(补高反)波陀泥(此云所从声)六莎弭婆(上声)者你(平声。此云所属声)七珊你陀那(长声)啰梯(上二字合声此云所依声)八阿曼怛罗(上二字合声)泥(放皆反。此云平声)上说总八啭。此中各有一言.二言.多言之声。合有二十四声。又有男声.女声.非男非女声。更各有二十四。合总别有九十六声 男声八啭者。一婆(上重声读之下皆准此)婆那。二婆婆那担。三婆婆多。四婆婆羝。五婆婆多褒。六婆婆那多阿。七婆婆底(都耳反)八于初啭上加醯字则是 女声八啭者。一婆婆那帝(底音读之)。二婆婆那底摩。三婆婆那底夜(上二字合声羊鹅反)。四婆婆那带。五婆婆那底夜(二字合)褒。六婆婆那底夜(二字合)阿。七婆婆那底夜(二字合)摩。八于初啭上加醯字即是 非男非女声八啭者。一婆婆多。二婆婆[多*頁]。第三啭下稍近男声。既无别字所以不出。脚注上字等者依四声呼之。注返者以翻字法读之。注二合者两字连声读之。注轻重者随轻重声读之。其间亦有全声半声。恐烦不迷。但是婆字皆上声读之。然瑜伽第二卷。七啭声亦名七例句。依一男声中唯诠一丈夫之七啭故。除第八呼。前是男声中总目一切。故此不同。彼论亦名七言论句。一补卢沙(夹夫体)二补卢衫。三补卢崽拏。四补卢沙耶。五补卢沙[多*頁]。六补卢杀婆。七补卢铩。第八迦呼声云醯补卢沙。若云迷履底是别女声体。若云纳蓬(去声呼之)索迦是别非男非女声体。然有别目但唯七啭。第八乃是泛尔呼声。更无别诠。
  唯识性言。既境第七。略有二解。一依三性。二依二谛。依三性者。唯识第九云。谓唯识性略有二种。一虚妄。谓计所执。二真实。谓圆成实性 复有二种。一世俗。谓依他起。二胜义。谓圆成实。故知三性并名唯识性。
  三性有二体。一常无常门。常为圆成。唯真如是。一切有为皆依他起。二有漏无漏门。一切无漏皆圆成实。诸有漏法皆依他起。菩提.涅槃并圆成故。如论第八自有此文。
  依初三性略有十重 一唯说真如为圆成名本实性。证此清净名内证净 二总说无漏为圆成。菩提.涅槃皆是唯识性。名菩提性.获悟净。菩提.菩提断皆名菩提故 三总说有为依他。事识性.悟俗净 四唯说有漏依他。幻识性.断除净 五唯说所执。妄取性.遣之净 六圆成对依他。真俗性.断得净 七圆成对所执。真妄性.遣证净 八以依他对所执心境性.遣断净 九以圆成对依他.所执幻实性.取舍净 十以圆成.依他对所执。空有性.遣悟净。但无以圆成.所执对依他为唯识性。以隔越故。又理无故 依后二谛辨唯识性者。瑜伽六十四云。世俗有四。一世间世俗。二道理世俗。三证得世俗。四胜义世俗。唯识第九云。胜义谛有四。一世间胜义。二道理胜义。三证得胜义。四胜义胜义 今者略为三类。一总别相对。二别.余相对。三总.余相对。四重二谛如章中解 第一总别相对。应为四句。一以俗总对真别有一句。过四俗之真唯有后一故。谓安立.非安立唯识性。第二以俗别对真总有四句。胜俗之真四皆是故。一以初俗对四真。遣悟性。二以第二俗对三真。断知性。三以第三俗对二真。解修性。四以第四俗对一真。觉证性。三以俗总对真总唯有一句。谓真俗唯识性。四以俗别对真别有四句。一一次第各各相望为四句。一心境性。二事理性。三别总性。四证旨性。初俗为境初真为心。第二俗为事。第二真为理。第三俗为别。理四谛故。第三真为总。理二空故。第四俗为诠。依空门故。第四真为旨。废诠论故。如是相对合成十句 第二别.余相对有二类。初类有四句。谓以初俗对真如名妄如。以第二俗对名事如。以第三俗对名理如。以第四俗对名观如 后类有十句。谓以初俗对四别真为四句。以第二俗对三别真为三句。以第三俗对二别真为二句。以第四俗对一别真为一句。如是合有十四句 第三总.余相对中有三类。第一以二俗对真有十句。以初二俗别对真中一有三句。不对初真即第二俗故。胜俗名真。彼齐等故。即以此二俗对二真有二句。亦除初真。以此二俗对三真有一句。如是合有六句。次以第二.第三俗。对真中一有二句。对真中二有一句。无对三者亦齐均故。如是合有三句。次以第三.第四俗对真唯一句。余真齐均及体劣故不可为句。第二以三俗对真有四句。谓以初三俗对真一有二句。对真二。有一句。除初俗故。以后三俗对真亦唯一句。第三以四俗对真有一句。不对前三真故。如是合有十五句。各有别名恐繁且止。智者思之。如是二谛合有三十九句唯识性。并三性中合有四十九句。无有以俗对真中间隔越为句。亦无以真对俗齐均及劣法为句。便非胜义故。若体空者遣之净。有漏者断之净。无漏者获悟净。随应具知。
  此等唯识皆能差别。为所归之境差别于漏分二净。若所归敬为唯识性。唯取三性中初本实性。及第二菩提性。非取一切。余非可敬故。
  颂下两句造论意中。略有五句。一但为法而不为人。欲令法义当广流等。虽论说言利乐有情。有情利乐令法不灭。以下句释上句也。如说有情依教修行。三宝种性不断绝故。由此律云。今演毗尼法。令正法久住。不说利生 二但为有情不为正法。菩萨修行本以利生。虽释彼说意为利乐诸有情。故显上句释下也。显扬论云。显扬圣教慈悲故。文约义周而易晓 三双为法.及利有情。第三.四句如次配之。故佛地论云为法久住济群生 四所为无住涅槃。释说大智。利乐大悲。二种熏修速疾证得无住涅槃。生死.涅槃二俱不住。故对法云。由悟契经及解释。爰发正勤乃参综。此意为得无住涅槃。亦可说言。双非人.法故。
  五者自利.利他令法久住三义故造论。释说令法久住。利乐益于他。此二既施即为自利。故摄论云。为利自他法久住故。我略释摄大乘。故为五意而造论也 瑜伽释云。今说此论所为云何。谓有二缘故说此论。一为正法久住世故。二为利乐诸有情故 复有二缘。一教已没令重开故。未隐没者倍兴盛故。二诸有情有性修善得自乘果故。无性修善得人天果故。此上二释随其次第配颂下二句 复有二缘一于说空不了义经。如言计著憎有教者舍无见故。二于说有不了义经。如言计著憎空教者舍有见故。此释但为利益有情除二见故。或能学.所学分人.法故。随二句释 复有二缘。一为菩萨种性唯依大乘教。遍于诸乘文义行果生巧便智。断障修善证佛菩提穷未来际常二利故。二为余乘种性及无性者。亦依大教各于自乘文义行果生巧便智。断伏障修自善。出离三界超恶趣故。此唯识教亦得说为趣一切乘。被空.有故。皆可配二句。并有人.法故 复有二缘。一为外道.小乘愚痴犹豫者生信解故。二为于经意心迷诽毁者生信心故。此但为有情。亦可逆次第配 复有二缘。一为乐略勤修行者。采集众经广要法义略分别故。二为乐广勤说法者。于一一法开示无边差别义故。二义并通法之与人 复有二缘。一显实相立正论故。二除妄执破邪论故。此但为法。亦可通为人。即能学故 复有二缘一显遍计所执情有理无。依他.圆成理有情无。令舍增益.损减执故。二显世间.道理.证得.胜义法门差别。令修二谛无倒解故。此但为法 复有二缘。一为开随转.真实理门令知二藏.三藏不相违故。二为开因缘.唯识.无相.真如理门令修观行有差别故 复有二缘。一为示现境界差别令知诸法自性.相状.位差别故。二为示现修行差别令知三乘方便.根本.果差别故。此中但为法而非人。亦可通人。即能学故 说总颂曰。法情.开.有空。性通.及内外。略.显等.三四。二四.境行果。
  六十二种有情 颂曰。
  五.四.三.三.四  三.二.及三.七
  十九.四.四.一  故有情名诸

  五趣为五。四姓为四。男.女.非男非女为三。劣.中.妙为三。在家.出家.苦行.非苦行为四。律仪.不律仪.非律仪非不律仪为三。离欲.未离欲为二。邪性定.正性定.不定聚定为三。出家五众.近事男.近事女为七。习断者.习诵者.净施人.宿长.中年.小年.轨范师.亲教师.共住近住弟子.宾客.营僧事者.贪利养恭敬者.厌舍者.多闻者.大福智者.法随法行者.持经者.持律者.持论者为十九。异生.见谛.有学.无学为四。声闻.独觉.菩萨.如来为四。轮王为一。合名六十二种有情。
  论。今造此论等者。疏中二解。一依人。二依法。俱依能迷。若第二解依所迷释。生.法我无执有名谬。不悟无我名为迷者。
  为除情执令生正解。正除其谬。解断其迷。执情断故。所执便遣生正解。言遣所执也 生解为断二重障等。明断依他。清净依他圆成摄故 断障为得二胜果等。证圆成实也 大菩提.真解脱。凡夫.二乘.菩萨。各各自为大非菩提等句。复以凡夫对二乘对菩萨。以二乘对菩萨为句皆得。如是合有六对。自对为三。相望为三。菩提其例解脱。合为十二句 若悟.断.得果解二重障。障唯二执。以根本故。即沉下义是重义。若遣所执。断依他。证圆成。即四义解重。毁责名也 若约五位四段科。即分别猛利名之为重。以粗猛故。唯见道断。此义可然 若言根本名为重者。安惠本义有漏心中皆有法执。何等名重。何者名轻。若六.七识中烦恼障名之为重。分别广故。计执深故。五识之中烦恼名轻。由他别故。无众生执故。若第六识中所知障名重。计深解广。由与惠俱引生五故。为引业因生第八故。行相猛故。五.八识障名之为轻。执浅解略。由他引生。行相不猛。非必惠俱故。第七识中都无法执。由此重.轻二种别故。论遂说言由我法执二障具生。不尔如何名由及具。但是法执必带人执。非此师义。不说五.八有众生执。不说第七有法执故 若说现行名轻种.习名重由无种.习现行俱断。障通摄三。重唯种.习。由我法执由有种.习。二障具生。余现行等方得生起。若断种.习现行永灭 但不可说惠体名执名重。余相应者名轻名障。不说惠数是遍行故。说第八识等无惠俱故。由此故知前说为善 又约流转.还灭因果以解之。还灭有因果位。因位有三转依。谓心.道.粗重。二空是心。法性心故。正解是道。断二重障名粗重转。对法论第八卷。说阿赖耶为粗重转。此说二障者。佛地论说。二障.所发业所得果亦名二障。性无堪任违细轻故。有漏皆是。此通彼局。故不相违。然由二执具生二障故。迷空言执。断兼一切。至究竟位断兼重障。心.道满故名得二果。若依此解。彼障随断前。解因位后解果位 因中分二。初解三转依。由我法执下。释悟空生解断障所由 又依六转依以释此文。依唯识文不依摄论 生正解者。损力益能转。在地前故 断二重障。是通达转。见道位故 由我法执乃至彼障随断。是修习转。在十地中修道位故 断障为得二胜果故下。是果圆满转。在佛位故。总形下劣名广大转。即此文中通摄五转 又为五忍 生正解位是伏忍。见道前故 断重障位是信忍。相同世间故 二障具生下是顺忍。为顺出世故。第四地中断于我执。断具生中有近远。五地断害伴名近。六地断羸劣一分名远 断障为得二胜果下是无生忍。断羸劣一分及微细随眠。当于佛地得二果故 由断续生下是寂灭忍。由第十地断二障。至佛地别得二果。得二果时唯取佛地。名寂灭忍非取十地。别断二障在第十地 又有七地 有迷谬者。种性地也。未入法时有迷谬故 生正解者。胜解行地。闻.思.修位名为正解断重障者。谓增上意乐地 由我法执下乃至彼障随断。是行正行地.决定地.决定行地断障为得二胜果者。到究竟地。十地断障。佛地得果又依佛法莫过修.断。杂染者断之。清净者修之。初断后得。如文可知。凡.圣之中皆有修.断 生正解前。是凡夫位伏断修行 断重障下。是圣人真断得。真断得中分见.修别。修中由我法执等有三难生 一难。安惠论师烦恼障中有非执者。二乘断修惑九品断前八品犹未断我见。云何已断余障。明知余障不从我执等生 二难。安惠论师除第七识说有二取皆是所执。证二空位。若由执灭障随断者。一切皆执。五地云何方除害伴。应轻执随生我执四地断故 三若一切障皆从执生。何故六.七地等所断之障。不名害伴名羸劣等。皆是执起故 答有三解。一云此依究竟尽处为论。不说中间 二云但言障由执生执断障灭。不言末障灭皆随本执断。二乘九品其义可知 三虽有漏心皆有法执。菩萨执生有三时断。未执随本。第六识执有三位断。一俱时。二邻近引生。三势力疏远。俱起者四地执俱断。邻近引生者名害伴。疏远势生者名羸劣等。故障与执断有前后 果断得中。断障为得二胜果者。显因能满果。由断续生下。显果满也。故果文中文分为二 今总结类上解文者。二段科有二。一因果三转依。二凡圣断得 三段科有二。一悟断得。二遣断证 四段科有二。一胜解行等四位。二六转依中但成四位。四位摄六故 五段科亦二。一五忍。二七地。分五故。如是合成八义科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