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成唯识论了义灯
成唯识论了义灯
解第三句。谓能缘心缘所缘境。有所杖质而不得自性。此之相分判性不定。或从能缘心。或从所缘境。种亦不定。或质同种。或见同种。或复别种。名带质通情本。如第七缘第八。是摄相从见有覆性。从质无覆性 问影依于质起。从本名无覆。影依于质生。从质名异熟。答无覆是性类。影.本俱无覆。异熟据酬业。影像非异熟 问异熟据业引。影像非异熟。无覆是报体。影像非无覆 答性类是宽。本影像俱无覆。异熟性局。唯本不通影 问五识缘五境。相即不两判。七杖第八生。相不两性判 答五缘之境但境性。唯是性境不随心。七缘之境。境通虑.非虑。具二义故随两判 问因五但缘色。唯是性境。境非两判。互用通缘于六境。相分应通情.本判 答互用缘虽称境相。既通多法即随应。未互用但缘于自尘。故说五缘于性境。若独头意识缘境宽通亦第四句 有云。带质通情本中。如现相分离质离见即法同分摄 问若尔同分应通实有 答计亦无过。如名色支唯种无记。不妨第七亦在名收 又解不尔。第七在名色据现假非支。同分不相应。唯假不通实。若以现相不能缘。非心非色法同分。一切相分不能缘。种子等应法同分。彼既不尔此云何然。故不可说离见.质判。定随一故。非法同分。此释为正。故判第七相离见.质法同分收。此非正说 今又助释。言带质通情本者。如有无漏互相缘相。如第七缘八。无漏相分从见是善无漏从质即是无记。余准此知。故云带质通情本。又设有质。相与见分或随不定。为无为.漏无漏。准义思之。若依本释。漏无漏等互相缘时。即第四句。
性种等随应者。通释前三句。谓前三句中。随其所应判性.种等不可一例。有性.界随心种不随。有性.种随心界不随。有界.种随心性不随。有三俱随。有俱不随。且如第八缘天眼.耳。性随种.界俱不随 问五.六无记缘五尘境得自相时。性不随心。云何第八性随心耶 答八本余末。又五.六识体通三性。八识因位唯无记故。如因七缘八。性同不同。通情.本故。界同种不同。如斯等类思之可悉 又七缘八以相从质是无覆。不得从八是异熟。故云随应 又作四句分别。有性境不随心亦独影唯从见者。谓第六散意与五同缘。即于此时缘菟角等。及第八识心王。性境不随心。心所独影唯从见。相分是假无别种故 问如第六缘第八心所相不缘彼见。此所带相为同别耶 答从能缘心同一种起 问缘彼见相。即许与六见分别种。此缘彼相云何同种 答以相分假从能缘起。与见同种 有性境不随心亦带质通情本。谓散意识与五同缘。即于此时并缘第八等 有性境不随心亦独影唯从见及通情本。谓散意识顿缘十八界。望与五识同缘五尘。名性境不随心。缘七心界即通情本。望不相应等即唯从见 问后得缘如相是何摄 答或通情本。从质名无为。从见名有为。以许无为依识假立。或复约性随境随心。有漏缘如亦可准此。若约种辨。即唯从见 或第四句 无分别智缘真如时性境不随。质善无为。智善有为。见独成种。无相可熏。得性境故名不随心 问初禅眼等识依彼上根缘彼地色相分是何 答有两解。如前上地识缘下。一云上地系。缘彼色故 应有随增 不是随增非漏性故 起染如何 若生上者已离下染故。若在下地缘上色等。眼.耳通果亦伏染故 俱生可伏见惑如何 设纵不伏起退定故 一云随心下地系故。以能熏心是下地故 如何缘上变下相分。又应不得彼自性故 由定通引任运缘上故得自性 二俱难。解 问既在下识云何上缘 答惑由他定通力引故 问梵天来下其事云何 解云。以下界色粗不为上依。自变为上地自身依之。即上地器依下地器为增上缘 问既来下界岂不缘下。如马胜往上。许缘上故 答亦缘下 问既尔相分是何所收 答上界所摄。以欲界无通果色故。准萨婆多即欲界摄。有通果故 问下界缘彼上界身器。是何句收 答性境不随心。由彼所引起定通果色为相分。属彼本质性界及种皆不随心 问第八可尔。既许眼等亦得缘上。相属上地岂非有漏异界随增 答色相不是漏自性故。或约业力异界不增。定通等引互增不障 又解但由上引第八通果。眼等杖之所起相分自是业果。属于下界无随增失。如通力变为鱼米等。引第六识通果之色为第八质。或虽即杖他八为质。即业果色是欲界系。第四卷云香.味.触三而为段食。唯欲界系故。二解任情。道理亦难。应可思择 问下界第八缘定通色。同时心所相分是何 答随能缘心所业果。同种同下界系。不别体故 问独头散意缘过去境及于五根相分是何 答是随其所应。准前义释。
释独影唯从见中。西明云。缘极微空花等所有相分皆熏成种。问既从种起。云何极微等说之为假。解云。以不生质故说为假。据有种生相分成实 今难。若云不生本质即为假者。异熟心.心法等应假非实。以各不能熏成种故。若云彼犹缘虑等故是实非假。即不由成种生质不生名为假实。又五识异熟心缘五境相。一非缘虑。二不能熏应假非实。此既非假彼云何然。若以独相分无质碍用名为假者。即法处中自在生色。论说无碍应假非实。若许尔者。八地已上自在所变金银乳等应非实有。又复且如色等之中。若质若相有假有实而色聚摄。如无为缘相分何摄。若无为摄现有生灭。若言色法现缘无为云何名色。若云心法为难亦尔。若云同分。岂有同分从种生耶。又若极微别熏种起复有五失。三失如前一向别种说。第四不如理思失。五十四云。由五相知。名不如理思惟极微。谓于色聚中有诸极微自性而住。应知名初一不如理思。既从种生即自性而住。五违正理失。论云以假想慧于粗色相。渐次除折至不可折。假说极微。本无微质。但以假想立为极微。即熏成种有极微色。应实无我妄计遍空。相熏成种生遍空相名遍满我。许即违教。有遍满我。不许违理。俱心假想。何不成种 要集又云。杂集所说十八界种各各不同。必无意识不从二缘。缘无为影似无为故。于百法中无为所摄。他界缘.无漏缘。虽异地无系而不离色等。缘一切无法。定必有所无不离色等。故与见相必不同体。强分别心得缘无等。所现相分具四缘义故是能熏。既得自熏何用见种。故依西明不依枢要。此等过失准前应知。恐烦不述 又云。然所变相能熏不熏总有三解。初二解非。要集自断。第一解云。缘菟角等独影从见。然异熟无记劣不能熏。胜者能熏。例圆镜.成事。以观察.平等杖因八.五缘他身土及佛说缘亦得成种。第二说缘无。一向影从见。如枢要解 第三解云。有质.无质.他界.有漏.无漏.无为.无法。所现相分除劣无记。余一切法具四义者。皆是能熏。云此说胜。不违教故。理遍通故。前之二说有力不熏成过失故 今谓此判不应正理。若已相分除劣无记皆别熏种。如缘假法不相应等。既有相分能熏成种。种何法收。若不相应摄。即各有体非三分位。从种生故。若非此摄复在何收。成种义齐。非是彼法不应道理。又他界缘散非他引。相别成种是何界摄。若他界摄不应异地心熏成他界种。不应正理。若自界摄缘他根心成种何摄。若根心摄不应正理。何以故。生心应虑根起发识。若不能尔何名根心。若在余摄亦多过故。又过如前恐烦且止。
西明云。此三分二分以释变言。自有三说。一云初三分安惠等八师释。除亲胜.火辨。世亲同时唯立二分。二云三分除安惠释。变似二言是依他故。余如上说。三云二分诸师共释。唯除安惠。三分更除火辨.亲胜。三藏意存后释。此释不尔。若以后释为正。三分非安惠文。二分亦无安惠。岂许安惠不释此颂。又准本疏。二分正是难陀等文。今云二分诸师同释。唯除安惠。三分复除火辨.亲胜者。岂可难陀亦立三分。根本疏主亲承三藏翻糅论人。岂可不知妄为此断。故取本疏科判为正。余定妄传。非三藏释也。
论。如患梦等。西明释云。对经部.萨婆多。萨婆多梦境虽实。而非父母执为父母。故得成喻。要集救断此亦为正 今谓不尔。既云正理五十云。梦缘过去曾所缘法。而有梦中见菟角者。曾于异处见菟见角。今于梦中由心惛倒。谓于一处和合追忆。或大海中有此形兽。曾见闻故今梦追忆。婆沙三十七大同正理。既有父母梦见父母。何不许梦缘实父母。不得引智度论外云实有人头余实有角救。彼自破云虽实有人实有角。但人头生角者妄。又外救云世界广大。或有国人有角等。亦破云若余国人有角可尔。但梦见此国所识人有角。则不可得破 何以故。大乘许梦缘虚妄故。作此破他。非他外人许缘妄法。今萨婆多自许缘实。何得以大乘义显成彼宗亦许缘妄。破彼可尔。立彼不成。故如本疏除其有部但对经部。
论云。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至变似我法者。问六.七有分别。后识生时有我法。五.八无分别。后识生时无我法 答今约分别解。我法五.八可得无。由他染熏成。识生似我法 问执心有分别。由彼故有似我法。无执无分别。非一切时似我法 答地上菩萨独作生观。七法执行。故心起时恒有我法 问有漏位有执。漏位似我法。无漏位无执。起无似我法 答前依执说。分别熏习。后似二生。执为我法不依无漏。无漏之心虽有二现。不执我法。但随假说 问执位分别有似二生。无漏不执应无相.见 答心二缘起。故有相.见。不由于执方见.相生。
论。境依内识唯世俗识是假境依亦胜义者。有四解。一云。有无对。遍计虚妄。唯世俗有。依他是缘生。境依亦胜义。二相见对。相分是假依见起。假境依识唯俗有。见分是实能起相。是假境依胜义有。第三胜劣对。世间世俗唯世俗有。后三形前亦胜义有。第四凡圣对。凡境唯世俗。圣境亦胜义。虽有四解。此中文意但依初对 问依凡圣缘。遍计亦应名胜义谛 答许亦无过。下第八云。亦可说为凡圣智境。既为圣缘亦名胜义。但不名有今。依有无谛摄故尔。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一(终末)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二(本)
淄洲大云寺沙门惠沼撰
叙数论等我中云汝所执我等。叙宗立量及出彼过如疏.枢要。然枢要中与第一量作有法差别相违因过。失解亦有有法自相相违因过。执我有法正所诤故。虚空非我故 量云。汝所执我。应非是我。许无初后故。如空 又解。虽对敌立诤我有无。犹无同喻。故方便显我常.遍等。若许常.遍即离识有。准此即有有法自相相违之过。余皆准思 第三量中枢要云。随身之因随一不成。于同喻空上不有即不共不定。常.遍之宗空为同喻。瓶为异喻。随身造业等因。于同异喻二俱非有 要集云。此不共不定其相难解。共许虚空体遍.常故。不可难令以为异喻 彼由不识草瓶字。谓是草难字。即谓枢要难彼虚空还为异喻。即难枢要云不可将空为同喻。复难为异喻 又二喻不并。如何说言二俱无。故应云此是喻中能立不成。以此为定 此不曾思。不知字错故枉劬劳 又云。或可。虚空同喻。余色等法以为异喻。随身作受因。异品有非有。故成相违 今谓不尔。若望数论。应云随处受苦乐。不得言作业。他宗不许故。除我已外余非受苦乐。若胜论师唯我造业及受苦乐。色等亦非。如何说是异有非有 又云。前枢要说有法差别。虽是一师。若依别师所说稍异。谓若法.有法言显宗者。俱名自相。意许宗中相通余法名法差别。唯在一法不通余法者。名有法差别。且如护法对难陀等。意许欲成第八用第七识为俱有依。而不言显第七为依。方便立云。阿赖耶识必有俱生别依。是识性故。犹如六识。此因是有法差别。差别量云。阿赖耶识应不受熏持种。以识性故。犹如第六。受熏持种唯在第八。故是有法差别 今谓不尔。且作有缘性量。是有法差别。为唯取作有有缘性为差别。为亦取非有有缘性为差别。若亦取非有有缘性为差别。非有有缘性不唯有法上。若唯取作有有缘性为差别。差别于谁。谁为相违 又作非有有缘性。亦非言显。何非差别。若云取所差别唯在一法。如真他用。亦唯一法。应非法差别 又如数论立思是我。我是言显。名为自相。受果我.不受果我。意中所许。此名有法差别。为法差别耶。若云法差别。相不通余。若云有法差别。即现在法上。复不得云数论唯得立我为思。不得立思为我。无别所以。又理门云。观彼所立立法.有法非德.有德 此意即许诸法自性及与差别。随所立者名法.有法。非定自性恒名有法。诸法差别恒名为法。又六识喻亦违自相。非赖耶故。应是违二。不唯差别 又云。如大乘师对小乘师。意许欲立第七识故。而不言显有第七识。方便立云。极成意识。必有俱生增上别依。极成六识随一摄故。犹如五识。此因是法差别相违。相违量云。极成意识。不用第七为俱有别依。极成六识随一摄故。如五识。不以第七为别依。通第八故。是法差别 若准因明为他用难。此亦不成。应云以非第七识为俱有别依。眼等五根非第七识故。若云不用第七识为俱有别依。但遮非表。无有别法与七相违。与谁为因。熟思方解。
破我中。云执我常.遍。量同虚空。应不随身受苦乐等。此若共量。宗.因俱有随一不成佛法不许有我常.遍。若佛法自比量。宗有自违。因有自随一不成。亦有自所依不成。虚空无体。无俱不成。取虚空无为依如可尔。今是他量。就破他故。简过如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