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了义灯

  言粗重者。诸文不同。具如疏引。言如别抄说。粗重不同略有五种 一二障种子名粗重。即此论颂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 二二障所引生所余习气无堪任性名为粗重。即下断障中云。二障所生无堪任性。如于二定说断苦根 三二障现行名为粗重。即说惛沈正障轻安。违细轻故名为粗重。如第六明。又对法第十云。领受粗重。即异熟受能障定故 四诸有漏种总名粗重。显扬十六说依他自性由相生粗重。粗重为缘又生于相 五一切有漏种及现行名为粗重。瑜伽五十八云。粗重缚即一切有漏法。应知此中或漏所随故。漏所生故名粗重。或漏自性故。或相应故。名为粗重。何以故。瑜伽六十四云。无所堪能不调柔相是粗重相。此有五种。一现重相。二刚强相。三障碍相。四怯劣相。五不自在转无堪能相。由此有漏随其所有。总说有漏名为粗重。望无漏说。不善.无记名为粗重。即二障种.现及无记受望善心说。善有堪能故。或唯说散名为粗重望定而说。定有轻安故。前五相中具.不具等随其所应。且有漏善或名粗重。漏所随故。或非粗重非漏性故。非种子故。非习气故。所余或名粗重。或不名粗重。或唯说烦恼名为粗重。漏自性故。或通二障名为粗重。执自性故。漏性漏俱故。或唯障种说为粗重。以漏执性性沉隐故。生现障故偏得其名。或唯习气名为粗重。以微隐故。性难断故。诸说不同准此会释。
  论。菩萨起此暖等善根等。若二乘人增上忍.世第一通依五地。中.下忍及暖.顶可通中间。非是见道近所依故 又解方便可通。若成满者非在中间。若大乘者。上忍.第一唯第四定。余可通依近分.中间 又解中.下品忍及暖.顶二方便通依。成满唯在第四静虑故。今此文云。虽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第四方得成满。准此成满当不通下。故知中间定不得有三乘成满。方便皆通。以入见道七十一及六十九唯说五依非中间地。西明.要集俱许得依者。乖文自说。西明引瑜伽第一百云。复有九依能尽诸漏。谓未至.中间.四静虑.三无色。能起断惑能起善根。理必应尔 今谓不尔。彼说尽漏约修道断。非谓见道。七十一云三五依生。及六十九现观依未至.及四静虑。不说无色.及以中间。若以九依能断为证。亦应无色能入见道能起善根。若许起者违涅槃经暖等善根是色界系。及七十一.六十九文 又此论中.及六十九.显扬论等云依欲界起四善根及入见道者。就断烦恼并大乘中顿悟者说。若渐悟者断所知障色界亦许。二乘回趣亦依彼身起四善根入于见道 问既许毗钵菩萨生色.无色。虽是顿悟。亦依彼身起四善根。应通无色亦有善根 答暖.顶.下忍容许上生。非邻近者可许上生。虽许上生所起暖等是色界故。定.惠均胜非彼地法以惠劣故。言生上地不起下者。据诸凡夫及二乘说 或四善根菩萨生彼不能现起此四善根 或不上生。资粮位中许有生上未起暖等。作此说者顺诸经论。
  论。实证二空实断二障等。传三藏解顿渐二师合二十五释。且渐断师有十四释。且烦恼.所知各分三品总有五解。一云即各三品先断烦恼三品之中。各有无间.解脱成其六心。次断所知既起异类断道即起胜进复有一心。总有七心。次断所知三品亦有六心。欲入相见起一胜进。亦总七心。合十四心真见究竟。何故入相起胜进道。以相见道未曾得故 问准第十云刹那刹那前后相望皆具四道。即不别起。何故今说有十四心 答彼别师义 又释彼据修道。非创初说 问瑜伽五十五但说二障各分上下。别总三心真见究竟。如何今说有十四心 答如此论会依真假说。实相见道重法于前。以曾得故。各下品别法。中.上合法。故说三心。非实如是 二云所断之障虽成六品。断烦恼已欲断所知。一类缘真更不别起胜进方入断所知道。故十三心真见究竟 三云从真入相以曾修故。胜入劣故亦不起胜进。但十二心 问从真入相不起胜进。从相入修真无漏道起胜进不 答相入真修难故起胜进道 或已曾得入修。不更起胜进道。虽有二解起将为胜。非相见后即入修道真断惑道。中间起散别时方入修真断道故有胜进 四云准第十云二乘根钝渐断障时。必各别起无间.解脱。菩萨不尔。即后无间是前解脱。断烦恼时有三刹那无间断道。起胜进道欲断所知。即为烦恼第三无间之解脱。即有四心。断所知中三品亦尔。欲入相见起胜进道。即为第三无间解脱。故但八心真见究竟 五云断烦恼障三无间已即断所知不起胜进。即以所知初无间道。为彼烦恼第三无间之解脱道。故但七心真见究竟。准此应为六释。以入相见亦除胜进。准前一解 又解二障各分上下。粗细难易断差别故。如佛十力根上下力中根随应属上下故。断障亦尔。中品随应由观行者意乐力故。随上下断故各分二 若尔云何名为渐断 答由上下别得名为渐 又解本意二障各二不分中品。以各粗细易难断故。二障合有四品断别。亦有五释义准前明。准其义加亦应六释。义亦如前。又解二障。各分上下。二障下品必各别断。以创断故。二障上品即合共断。以能重起断障道故。以前断彼二下品故。即以烦恼下品为下。所知下品为中。望初难故。二各上品为上。以难断故。既三品断。于中四释。一云七心。三无间道三解脱道起一胜进入相见道。二云六心。从真入相不起胜进。三云五心。后无间道是前解脱断。第三品别起解脱。从真入相起一胜进。四云四心除胜进道顿断师义有十一释。且断二障各三品中。各下中上共合为三有其四说。一云七心。三无间三解脱起一胜进入相见道。二云六心。除胜进道。三云五心。即后无间为前解脱。第三无间后起解脱及一胜进。四云四心。除胜进 问既有七.四刹那差别如何名顿 答二障同断名之为顿 若尔云何五十八等说三心耶 答同前渐断释彼三心 就断二障各分二品亦有四释。义同于前 就断二障各一品中有其三说。一云三心。一云二心。一云一心。义说为二。无间.解脱。能断障故名无间道。证无为故名解脱道。此论虽多刹那者。是余师义。上渐断十四。顿断十一。总二十五释。又传二十六释。渐有十六。顿断有十。
  且渐断中十六释者。如断二障各三品中分为四释。于前释中但除断烦恼已起胜进道方断所知。余释同前故但四解。断二品中同前除胜进亦只四释 又二下品别断。上品合断中。亦同前四解 各一品中亦有四解。一云五心。一云四心除胜进。一云四心。即后无间为前解脱。别起胜进入相见道。一云三心。亦除胜进。总十六释 顿断十释者。各分三品合顿断中。同前渐断除一胜进亦为四解。各分二品亦同前渐分为四解。各一品中但为二解。无唯一心义说为二之中解也 如渐.顿断各分为三。俱非正释。各分二中第二二中后二释正。顺教文故。顿中各一初二解正第三及余皆不正释 西明云。虽二十五释理犹未尽。各一品中合有渐.顿二师说别。合二十八释 今谓此说亦未尽理。一西明但闻三藏前二十五释。不闻二十六释。各一品中就西明释但为三解。合有四释如前已明。亦少一释。又前三品二品之中断烦恼已。欲断所知应加胜进。前三类中各少一释。不可说言一真见道不可别起胜进。以所释障品类别故。又多不正故作此解 要集云。有解云。二十八释亦未尽理。各一品中渐断障家合有五释。一个三心。二个四心。一个五心。一个六心。加西明二。又三心见道但为四解。亦不尽理。加前三解。一云初二心是二品无间。第三是前二解脱道。又从第一入第二。从第二入第三。既是异类应有胜进。即合七释。合三十三方得尽理 今谓不尔。三心见道初二无间第三解脱。与前各一三心何别。应除此解三十二释 要集云。此皆未尽。于一品顿断之中合有四。即一无间断惑证灭义说为二。只是一心。入相见时起一胜进。故为四解。又三二一各别断中。从断烦恼欲断所知各起胜进。即加三胜进。于有解三十三释中。除三心见道二释但存五释。于无间后不许起胜进。但取二心无间一心解脱合三十一。加胜进四。一品顿断中加一。渐断之中一二三品各加于一。合三十六释。于中一二三品各十有释。三心见道有其六释 今谓不尔。四胜进道应顿断中加。渐断之中准有释有。又可许各一品中。顿断只得有四。渐断有五。三心见道二无间一解脱过亦同前。应三十四释。今者义准合三十九。各二三品中渐顿各六释成二十四。各一品中共有九释。如前准知。三心见道合有六释。后无间道为前解脱释中。于断下品烦恼障已亦起胜进。或除相望无间解脱。但于别起无间解脱。断下烦恼欲断所知。起一胜进为一解。又断中品起一胜进。趣总断道亦为一解。
  论。二相见道等。若依渐断是真见道。解释如前。故五十五云。云何名为第四现观。乃至云善根无间有初内遣有情假法缘心生。能除耎品见道所断烦恼粗重等。故知真见渐断非顿。皆如疏引 若第二师亦如疏引。说三品心如次下会。又杂集第九云。又如上说见道差别皆假建立。非真实尔。何以故。出世位中各别内证绝戏论故。亦不可云此依十六。论云皆假。若说十六。但应云是假建立。何须说皆。故知总.别二种见道皆是假立。若尔顿断家引。又所缘.能缘平等平等智为其相。亦应是假 答不尔非差别说故是真见。已下方云。又遣各别有情假法假等。三心见道是差别说。故假建立。
  论。前二各法各别缘故等。疏有三例。此即别缘名法。总缘名类 西明云。但有二例。一约三心。二约十六心。杂集第九缘如名法。法之智故。瑜伽等前二名法。第三名类。护法释云。各别缘如是法之智。后总缘者前二智类。类即智故。故下云言后圣法皆是此类 要集云。有释为胜。如体非异不可说类。能缘之智前后虽异是前智类 今谓不尔。瑜伽五十五但云又前二心法智相应。第三心类智相应。亦无文释。五十八云是如智相应类者。释一心言。意谓三心别断。何名一心。以同缘如智无别故名为一心。不释法.类。若以彼证。总名为类无有法智。然此论云言后圣智皆此类者解十六心。非是三心。三心之中自云前二名法智。各别缘故。第三名类智。总合缘故。又十六心由第三心缘第一二。谓后缘如智皆是此类。由第三心作种类印解名为类智。今此第三亦自缘如。何得同彼。又此论自释。何故不依。若言此文不释法类智名所以者。何须说云各别缘故总合缘故。故者所以。即辨法.类得名所由。故本释胜 问大乘真见断二障。据彼总别立三心。二乘真见断一障。应亦别总立二心 答说六现观既通三乘。现观智谛现观之中辨此三心。故许小有亦复无妨 又解不许。二乘唯观安立谛故。此非安立二乘不作。若许作者。何故诸部小乘之中。皆不说有二心见道 若尔初十六心诸部亦无。岂可不作。若亦不作。违杂集第九。彼云安立者谓声闻等随自所证已得究竟。为欲令他亦了知故。乃至安立道谛。谓于诸谛中有如是如是忍如是如是智如是等。既尔何故诸部不说总十六心。但有上下十六心耶 答约不愚法依大乘教中声闻乘法作安立观。诸部小乘多约愚法依彼小教故不能作 问若尔三心亦应如是 答杂集论中但说安立。不说声闻作非安立。胜鬘经亦云声闻知有作。二解任情 问声闻.菩萨有真.相见。独觉亦入相见道不 答有二解。一云亦入 若尔声闻至第十六建立初果。缘觉既入。何不立果 答加行期心有差别故。声闻期出心暂息故。缘觉不出即入修道。不暂息故。又如菩萨虽至十六亦不制果 二云不入 若尔何故说三十四心成缘觉果 答彼小乘说。非大乘义。二说前胜 问何故真后作相见耶 答为成就佛法三乘通明。大乘亦为降伏二乘欲引摄故。
  论。二缘安立谛等。问未知二乘具作二种。为随作一 答不愚法者作二十六。愚法之者作后十六 或广惠者作二十六。非广惠者但作上下。所以瑜伽五十五。但说上下一十六心。据三乘通及非广惠。杂集论中说总十六。今此论中具说二种 问二十六心何先后作 答准五十五上下在先。何以故。彼云当知此智第三心无间。从见道起方现在前。又云又由此心势力故。于苦等安立谛中。有第二现观位清净无碍苦等智生 若尔何故杂集说总十六从世第一法无间而生 答此论中会依真假说。不言三心无间后生。故在后作。又显扬十七云。不由行差别。即是言教随真见道拟宜而说。教授于他。非内证智 又解总作在先。上下在后。杂集.此论俱先说故。显扬十七云上下观十六种智修道作故 若尔瑜伽如何通释 答彼据从真见道入相见道。至第三心无间即出方现在前 又说现观边智谛现观。二十六心俱此观摄。随且举一。不言无间缘先世智曾所观察下上二地等生。言第二现观清净无碍苦等智生者。依五十八现观有二。依广布教相见第一。内证相见是第二故。非说下上为第二现观 又释不定。随观行者真见道前先意愿力。至相见道即先作之。未见教断。随情取舍 问准瑜伽等上下十六在相见道。何故显扬十七云。从此谛现观已上于修道中有十六行世出世清净智生 答二解。一云瑜伽等据重法前真见道智。无相.有相二智所行俱各创得。故有相智名相见道。又据不出观即入有相行智俱名见道。显扬约其真.相别起。相见在后更重修故名为修道。若据重缘真见所缘亦属见道 又解瑜伽据不出观初作之者。判在见道。显扬据出观后重作之者。名为修道。非于修道不作谛观。故显扬云。如是现观智。若声闻等所得。为对治欲.色.无色三界杂染。若菩萨所得。为对治十种地障。乃至亦名究竟现观。各据一义并不相违。二释任取 问显扬云。如是三智能断一百一十二烦恼。瑜伽论等说与此同。何故如是 答此论等说总约二障各分一品或上下品断证差别。不说断数。又据非立谛。显扬约断虽一二品。据安立谛分成一百一十二烦恼。实不相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