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了义灯

  论。不还润生唯种非现。要集云。五十九云唯随眠润。见谛迹者。五十二云见圣迹者于后有爱得非择灭。二文相影。故知初二圣亦唯种润。对法第五.瑜伽第一言离欲者或少或倍或全离欲皆名离欲 今谓不尔。言见谛迹四果俱是。言离欲者非少分离得离欲名。大小乘教说离欲圣非初二故。对法第五云。此自体爱唯是俱生。乃至云。由此势力诸异生辈。令无间中有相续。未离欲圣者亦尔。临命终时乃至未至不明了想位。其中能起此爱现行。瑜伽虽云制而不著。不云不起。对法云然能摄伏非不生起。今云不起岂不乖返。应依本解及西明释 又问杂集第五云。中有没心常是染污。犹如死有。准文通说不还果人 答此亦不定。云如死有。岂不还果死有之心常染污耶。故但通说应可简择。
  问入灭定时有二加行。一缘灭受想。二缘无相界。于出定时缘于何境。触于何触 答瑜伽第十二云。出灭定时触三种触。一不动触。二无所有触。三无相触。谓出定时多由三境而出于定。一由有境二由境境。三由灭境。由此三境于出定时。如其次第触三种触。如枢要说 又说依初学者。缘灭受想入。缘初二境出。同有为故 依久学者。缘无相入。缘第三境出。同无为故。
  若自在者。前随何境入。后随何境出。又未自在。出必定心。在前方便依空等持入。今依空等持出。缘于有境。触不动触。依观五蕴内身无我以为空入。令无我见计内为我名为不动。不为我见之所动故。依无愿等持入缘境境。出触无所有触。是五根境之境名为境境。于六尘境无有贪.嗔.痴故。名无所有触 依无相等持。入缘灭境。出触无相触。以是灭性名为灭境。无其十相名为无相。初二缘事。后一缘理 然三等持通定及散。未自在者唯依定出。若自在者通依定散。或依空入依无相出 此言触者非触尘也。触谓触对。即触心所能令根.境顺生心所。以触境时不起我见不起贪等不作相状。如次即是三触得名。
  论。或此俱是触处少分。问无色界中既云无色。死.生如何是闷绝摄 答即依前解四蕴分位假立闷绝亦无有失。此皆共成。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五(末终)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六(本)(论第七未尽)

    淄洲大云寺苾刍惠沼撰
  言余识识故。本释如疏。西明云。第六意识。及大众部等所立细意识。自宗七.八皆是有法余识识故。然七.八识前依理.教已成立。故有法得成 今谓不尔。若前成立有法得成。非取外法前已立讫。应立已成。若云前立为有。今立不离故非已成。前亦数成不离识讫。又大众部立粗.细二第六意识。今亦立彼岂不违宗。若云彼细即我第八。何成立彼大众所立细意识耶。立自八故。又若不置极成之言。后身菩萨不善意识。他方诸佛第六意识。亦有法中应有一分所别不成。若置极成即七.八识非他遍许 要集云。若余识中兼七.八者。有法虽言余识。仍有不定。由此有释于理为胜 今谓不尔。余识有法既兼七.八。更有何识而为不定。以避此过。但云余识不言第六故。又设非兼七.八。亲所缘境不离能缘心。亦无不定。
  论。谓识等生时无实作用等者。大乘镜中实无色起。萨婆多许有别色生故。此论云。但如镜等似外境现。本释如汝即是如彼萨婆多等。若经部师宗虽无别色亦有似现。非大乘宗许有别色故。维摩经等云。如燋谷芽。如谷响。如镜像等。并喻无故 若尔何故摄大乘等以镜像等喻依他起。不可就他他是实故。自无别色。何喻依他 答有二义。一取不离义二取似义。且如镜像。萨婆多许。一不离镜。二似面等像而非实面。不取像色实与非实。对萨婆多取其二义。对经部师取似有义。实不离心 问大乘镜中既实无像。云何解深密心意识品云。如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等。佛地经云。如依圆镜众像影现 答就他宗及世间许取以为喻。亦复无违。经部虽无实影。取似亦复无失。摄论云。由迷乱故谓见影像等。据自实义以破他宗。故解深密云。如镜为缘还见自质。非镜有影。大智度论三十六云。如油中见像等者。亦是就他非龙猛等执彼为实 问难他心智应缘外境。今云缘自心非亲缘他心。亦应如镜为缘还见自质者。为镜喻心。为当取质 答设尔何失 二俱有过。以镜喻心。应云以镜为缘还见自镜故。心为缘还见自心。如何得云还见自质。以质喻心为难准此 答二解。一云且约散位应云如质以镜为缘还见自质。今他心智以他心缘还见自心。二云约定如定为缘。自心变作种种影像不离自心。如似散心以镜为缘还见本质。非离于质镜中别生 问自心他为缘还能见自心。自质镜为缘质不能见。质如何为喻 答喻取少分。如似眼质以镜为缘还见眼质。故云还见自质。虽所见非眼。眼依处故。随世俗故 问所见之中据大乘宗质.相有别。云何得云还见自质 答摄相从质以似于质。据实所见亲见自相。取少分喻喻他心智等所取之境。皆悉无过。故无性论第五云。非等引地善恶思业本质为缘。影像果生亦复如是 问诸迷乱见所见影像。以何为体。何处所摄 答独头散意分别。妄执谓镜有影等是迷乱等所见影像 何处摄者。要集云。有说还是色处似前相故者 本疏无文。本释法苑法处章中云。影像色是色处者。据独意识散。缘五尘名分别意。以相从质在色处摄。不解镜中执有实色为影像者。法师本释不托于质妄执镜像为实有者。是法处中遍计所起 问显扬论中五尘色境亦有影像色。法处色中定所行境。亦有影像色。遍计色中亦有影像色。有何差别 答色处影像有其二解。一云分别意识缘五尘相。以境对根应法处摄。今者从质及所生果故色处收。二云五识所变名影像色。本识所变为所余色。以根对境第八所变应法处收。以闇从明故色处摄。二解俱得。然第二胜 遍计影像前已略辨。定所行者。所变金等无实用等名定影像 问以镜为缘。何故不言还见自影。缘影像故 答缘影不极成。摄相云见质。
  释他心智名唯识中。西明云。安惠三释。护法二释。安惠无违。护法释中第二云。一切所缘不离能缘故名唯识。通一切位者。言中有监。云一切所缘不分亲.疏。疏所缘缘监亲所缘。总云不离能缘故。若疏所缘缘亦不离能缘心。何须云缘他心智。不亲缘他心故非离识取。设亲缘他心。亦不离自心故。又前如何言应不亲缘离自之色等。以彼所缘无离自故。正解应云一切亲所缘不离能缘故名唯识。
  论。一切种子识。西明云。能引自类及引同时自类现行。是因缘性。即自问云。若尔如何牵引种子为因缘性。解云实非因缘。然菩萨地假名因缘。因缘类故 今谓不尔。远望当现名为牵引。未润等种自类相生亦是此因。故名因缘。
  论。极微圆故。西明三释。第三云。前文通释因果第八。即无所熏故。后文通释因果第八因微果圆 要集云。于诸释中有释第三于理相顺 今谓不尔。谓七转识。别释前七。第八心品下。别释第八。极微圆故。通释八识在因异熟。果位无漏不熏所以。以业异熟极微劣故不熏。果位无漏极圆满故不熏。不尔前言除佛果善极劣无记不能熏者。有何所以。由此本说于理为胜。以疏解云又解因中第八。及六识中异熟之心。并不熏者以极微故。果上第八以极圆故。偏简第八果方无漏。五识异解有许通因。佛身善法无增减故。实果八识俱应简之。通释八识。由此前论但说有七能熏本识生自类种。
  论。异生求趣色界心后引生无漏等。本释顿悟至第八地生第四禅。初得胜身方受变易 西明云。异生求佛是顿悟人。未断烦恼随眠力故。色界心后引生无漏 今谓若已随眠未断即生彼天。初二果人随眠。及未断色第三果人回心求佛。亦应定生第四静虑。有随眠故由此故知。顿悟胜能不厌生死。取最胜身方受变易故必生彼。二乘不然故不定生 要集云。八地已上亦不断随眠受生有用。故第十地方生自在。余地菩萨未极熏修故不得生。由此瑜伽第四云。由极熏修第十地故得生其中。显扬第二云。若善修习不思议三摩地所引第十地中第四静虑处者。受出过净居大自在天生果。经论文显。二乘回心。若无学者。一切后生皆得非择灭。欲界经生初之二果。上二界生亦非择灭。即于欲界受变易生。不还果人欲界回心。即于欲界受变易报。色界回心即色界受。此学无学受变易已必无死生。但往自在不名为生。顿悟菩萨唯除三恶。余一切生未得非择。烦恼未断虽受变易亦有生死 今谓不尔。诸受变易必无舍寿别受生死。若别受报。为广果天业。为大自在天业。若广果业不异前受。何须更受。若自在天业彼何时造。若是新造非名后报。若是旧造应五那含人旧造净居业。彼既不尔此如何然 又复二乘有学回心至第十地应别生死。文说第十地菩萨生。不云直往非渐悟故。又此论第八云。谓不定性独觉.声闻.及得自在大愿菩萨。已永断伏烦恼障故。无容复受当分段身。恐废长时修菩萨行。遂以无漏胜定愿力。如延寿法资现身因。令彼长时与果不绝。数数如是定愿资助。乃至证得无上菩提。若第十地有生死者。应更容受当分段身。亦非永伏烦恼障。又不得云资现身因与果不绝 问二乘见道前回心趣大。为渐。为顿 答如本法花疏。及法花义决广.辨。恐烦不叙。
  论。大自在宫者。对法第六.解深密经.瑜伽七十八九皆总相说。如瑜伽七十九所说。净土或三地菩萨等往生。十地亦在其中。对法但明佛之净土。云唯佛所觉非得静虑者静虑境界。总相说土不简何佛。亦通菩萨而得往生。文中亦含大自在宫菩萨生处。不尔十地菩萨不生。由文隐故。要集家说余本不获 然自在宫受佛位处。居他用土处所不定。何以得知。准十地经云。是时菩萨三昧现前时。有大宝莲花王。周圆如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诸佛世界。是时菩萨其身殊妙称可花坐。世界既有十方。非同有部傍布。故自在宫处所不定。然十地经论。后报利益摩醯首罗智处生故者。据第十地初往而说。第十地满欲受佛位所居之土。非必住在自在宫处 问如初地菩萨见他受用土。如百三千。已上渐倍。计第十地所睹净土。无量无边。如何犹生净居之上大自在耶。又初地已去无恶道畏。以常生佛土。非彼佛土唯净居上故 答佛土虽大小有殊。菩萨有漏诸现起识。犹是有漏属界地故。非离三界有别众生。随生何土约第八识皆属界故。约此而言十地菩萨由极熏修。超五净居生自在宫故亦无失 然自在宫非净居摄。瑜伽第四云。色界之中十八住处。无想天者广果天摄。非别处所。既云十八住处。复言无想广果天摄。故自在宫非五净居。若净居摄处应十七非十八故。
  论第六转识三界九地更相引故者。问总有几心从欲何心生欲何心。生上二界心及不系心为问亦尔 答准显扬十八云。欲系有八心。一生得善。二方便善。三不善。四有覆无记。及无覆无记分为四种。谓异熟.威仪.工巧.变化心。色系有六心。除不善.工巧。无色系有四。除不善.威仪.工巧.变化心。不系心有二。谓有学.无学 总二十心。然总相说。欲起三界。色起二界。无色起无色。并各起不系。又自欲界无变化心。从相似说实是上界。故六十九云。如色界果欲界变化心。即从色界善心无间此欲界无记心。又说此心为欲界者。当知是彼影像类。非自性故准此据实欲界七心。除变化心。非欲系故。言互相生为无间者。且约欲界略为颂曰。
  欲生得起七  得定或九.十
  自从于十生  方便亦定七
  初得定生九  自在起十三
  从他生亦然  不善自地七
  余界有二说  自.上各七生
  有覆同十二  从他十六生
  生死等分别  异熟唯生九
  自七二有覆  亦从自七生
  威仪.巧定九  或十五不定
  二从他自七  上二界不定

  言欲生得起七。得定或九十者。且欲生得非得定者无间生七。谓欲界七。若初得定无间生九。加色.无色有覆无记。即润生位。若久习者无间生十。加色威仪。故瑜伽六十九云。若已起静虑.无色不退失者。彼从欲界善心无间。随其所乐上地诸心及学.无学心欲起现前。先已善取彼行相故。于彼诸心如意能起。准此文意总说二善。今取生得。故起威仪 自从于十生者。亦从欲七并上三起。色界二心威仪有覆无色有覆。 据在欲说 或可。十二亦从上二方便善生 前说为好。邻彼胜心非起生得 方便亦定七。初得定生九。自在起十三者。若方便善生欲七心。若初得定即能起九。加色定善。故六十九云。若先未起静虑.无色。初欲生时要从欲界善心无间。初静虑地善心得生。受生位中起上有覆。若久习者无间生十三。欲界六心。除其不善。色界三心方便有覆并及威仪。起无色二方便善心及以有覆。并学无学心。总望善说 从他生亦然者。亦从前十三此方便善生。
  不善自地七余界有二说。定得无间生自地七。上地二说。一云若诸异生离欲界欲。虽不能伏欲见道惑。而定惭等力所制伏不起不善。即欲不善非为无间生上地心。以其迷理惑总不伏故彼得起。缘事无渐类等已伏。虽起迷理故非不善 二云既不能伏见所起惑分别见等。故容不善无间生色异熟生心威仪有覆。生无色二异熟有覆。总十二心 自上各七生者。从自地七亦上七生。从色有覆生得威仪并异熟生。据定姓人所知障说下不善起。非方便善势强胜故。非业异熟。起非杂故。无色界三生得有覆异熟生心从十四生。若准初解但欲七起 有覆同十二者如第二师不善心说 从他十六生者。从自地七色界五心二善异熟有覆威仪无色四心。除色威仪故 生死等分别者。六十九云。退先所得二界定时。由染污心现前故退。此下染心从上善染无间而生。此说退定起下心者。又从上殁从上地善.染.无记无间。唯生下地染污。此说润生从彼类起。又见道惑亦容上界三性间生。但除方便。义如前说 异熟唯生九自七二有覆者。生自地七上二有覆。即润生位 亦从自七生者。六十九云。从欲界系若善若染污若无覆无记。无间遍生欲系一切。故知异熟亦自七起 威仪巧定九或十五不定者。生自地七上二有覆。亦润生位。或十五不定者。得定自在从此二心亦可起二。若无工巧但起威仪。及二方便学无学心。或总不得。势力劣故。约似欲心变化无记。生色善心。六十九说文如前引 二从他自七上二界不定者。威仪.工巧从欲七生。上界不定。上下间生从二有覆色界威仪生得异熟。或总不得。势隔远故。且约欲界心生他自。余者准知。恐繁故止。俱舍第七说与此别。披对可知。杂集第五但约生因。有其十种心生次第。略示大纲。亦不具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