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了义灯

  论。若得自在诸根互用。枢要二说。于第一师自有二解。一云五识各各能缘一切诸境皆得自相。无坏根.境过。言离合者。据因位说。不障果位。得自在故 又如第八识虽缘诸境皆得自相。不有坏过。以于果位体有多能。非体转变为余法体故。不得难云见色名为眼。亦许闻声等。能造名为大。色等亦能造。彼体转异。此是功能。若以色能见。可例色能造。见色眼功能。非是体转变。然法师意存第二解。若第二师各还自根缘于自相不名互用 要集云。旧相传有三师。一云一识通依六根。各取根所得自境。云一识通缘六境。各依自根。境是共故。劣得通余。一云一识通依六根通缘六境。未详决云。根.识不共。境即是共。不欲坏自根.识所行。若一识通依诸根。即坏根.识。故用他境不用他根。今存未详 今谓有余。何者境是共取。本自共成 若不欲坏自根.识所行。通依诸根即坏根.识。故用他境不用他根者 今依自根取于余境。不分离合得假实境。岂不犹有坏根.境失。以余识.根取余境故。既不释通。应依枢要。
  问佛五识缘五尘之境为定生不。若定所生应法处摄。五根亦尔 答有二解。准下第十。一云法处。唯有三界成无漏故。一云夫定所变。未必定在法处所收。若无色界定力所起即法处收。以无所依根.境别故。若在色界定通力生。通自处摄。如天眼.耳非在法处 或托质变五境所收。若独影起即法处摄。或在佛位法尔无漏五尘境收。新所熏者即法处摄。以其法尔不由定通。若新熏者由定通起故。
  问五识三性许得容俱者。且善眼识至等流已。不善耳识所缘。缘至起率尔心。尔时意识亦同闻声。为是率尔。为等流心。若等流心当与眼识同是善性。率尔无记。未转依位前三无记。不可二性一心并起。若是无记。眼识尔时如何成善。无善意识为能引故 答且通初难。五心义说。善等流意与耳同缘。虽是善性。亦名率尔。以其声境创堕心故。不可说是等流之心。前未闻声故。不得唯率尔。亦与眼识仍同缘故。故因通二。然是善性。言前三心未转依位唯无记者。或据全未转依。不得自在别别五心。多分而说。若已分得转依之者。得自在者。五心俱者。可通三性。不尔如何论云非取声时即便出定。领受声已若有希望后时方出。此言希望即寻求心。不得说言欲希望时即便出定。论云若有希望后方出定故。亦不得言定前加行立期愿云。若闻异声即便出定寻求境事故言希望。非于定中作寻求。何者希望声时。为在定内。为已出定。若在定内。希望之心即是寻求。寻求之心与欲俱故。若此希望非寻求者。是何心摄。若云希望即已出定。与论文违。论云若有希望后时方出故 西明释云。若依正本。非即彼定相应意识能取此声。由此释家二释不同 今谓不尔。违论文故。所引释家非经论故不可为证。
  释后难者。论言五识由意识引成善染者。据初起说。非约相续善染之时恒由意引。故下论云。诸处但言五俱意识亦缘五境。不说同性 西明云。唯率尔.染净.等流三心与五识俱。寻求.决定唯缘过去比量之心。不与五俱。问如前第四云遇非胜境。可许率尔心后五识间断。遇胜境位率尔心后五不间断。岂不中间起寻求已。方起决定.染净.等流。若有寻决。云何不与五识俱耶。解云遇胜境位虽多刹那。率尔不断。而无余心。若尔率尔唯是无记。如忿恚天既是胜境。可唯无记。不见愤恚成无记故。解云许此初起率尔无记。从此心后起于染净.等流二心。以不善故。若尔五识成善.染者必意引生。若不寻求云何起愤恚。若起寻求云何非五俱。解云三藏一解云。许五俱意通有比量。而集量说五俱现量。不说唯言。如缘教等有比量故。又解不许。若尔前难犹未能通。解云五俱率尔。虽同无记不起寻求。由前势分力。意成善.染引五成善.染 此亦不然。若由前力。何不初遇由前力故。即成善.染。解云可尔。此亦不然。许率尔心唯无记故云何善.染。若云除初念比量相违。又若前心已逢不善。可由前力。前惑无记。强力忽至起于愤恚。岂前有恚耶 今者解云。率尔.寻求亦许五俱。言缘过去约间断说。今言俱者据相续说。故无缘过去。现.比同时失 问定中无五识。遇声耳识生。睡时五识无。唤时睡内起 答有二解。一云不例。有心定有意为依耳识生。眠时意或无。无依耳不起 一云眠中纵有意。昧略耳不生。定中意明了。闻声耳识起 西明云。睡起耳识如定闻声。亦无文障问定中身识亦得起不 答有二解。一云不得。准前第三云。谓若在定等。理有众多身受生起等。故无身识 若尔前云诸定皆无五识身故。何故定中说有耳识 答前据他宗 若尔犹有比量相违 一云许起无失。若诸菩萨五识皆起。二乘不定。问在无所有处定意缘声时。与耳同熏欲界之声。为无所有处 答定心所变属能缘心。不同耳识。
  论。故六转识三性容俱。本疏不说欲界之中有通果无记 要集云。俱舍第七从通果心无间生二。谓自界一即通果心。及色界一即加行善。此云欲界通果心者。唯是变化。依六十九云。又从欲界无记心无间色界善心生。如色界果欲界变化心。乃至又说此心为欲界者。当知是彼影像类故。非自性故。要集意云。初言从欲界无记心无间色界善心生同俱舍论。如色界果下两说。一同本疏。一云亦同俱舍 今谓不尔。初文即与后二文非别。云又从欲界无记心无间色界善心生者。据似欲界名为欲界。非自性故。复即此心从于色界善心得生故。论总释云又说此心为欲界者。当知是彼影像类故。非自性故。前文复云诸神境智。或加行得。或生得。云生得者。谓生色等乃至云。又有欲界诸天及人一分福果所致。不说有加行得。若许欲界有从定引变化心者。即加行得。何故不说有加行得。五十四云。欲界无覆无记有变化心云。此唯是生得。谓天龙等。又云然无修果心。然显扬论但说欲界有变化。或是业果。或是上界。似欲界故名为欲界。非许欲界有定所引变化无记。
  受分二中。苦通无漏。忧根不通 西明解云。五识相应苦受。从后得智大悲力。亲所引生故通无漏。要集断云。有释为胜 今谓此释与本疏中第二解同。约何为胜。
  明三断中。有解云。苦受中求不断故亦非断。离欲舍故已断说非所断。要集断云。有解为胜 今为此释求不断故。亦非断者。即本疏解随顺趣向不断法故。假名不断。如何云胜。余如此类。披者当知。不能具指。
  又身心受。何故五俱名为身受。第六识俱名为心受。
  答有二解。一云身者积聚义。五种色根皆积聚。依彼五根皆名身 二云身者唯属身根。余四依身相从名身。故能依受得名身受 难五识别依根。相应之受得身名。第六别依意。相应之受标意称 答五根皆积聚受。从所依得名身。对色辨于心。第六相应非意受 问色心以相对六不同。五名身受。身.眼两相望。眼不齐身立身受 答身.眼俱色并得名身。对色.心殊六名心受 又受依于身即名身受。受依于意应名意受 且质答云。六受依于意。依意名意受。五受依眼等。应名眼等受。据门明别。身.心相对名身心受。不可齐责。
  三学分别。集论第二.杂集第四俱说。从求解脱者等。身中所有有为善法。名学无学。即简不为求解脱者。虽有善法不名学无学法。瑜伽六十六云。谓预流等补特伽罗出世有为法。若世间善法。是名为学。瑜伽第十说预流等皆有一分十二有支。是非学非无学者。据未趣求解脱之时所造善业。非学无学。若资粮.加行为有支者。可是学法。故说一分。不尔应言所有有支皆非学法。何云一分。言资粮等非有支者。据无漏者说 又解或虽有漏。厌背有故。非有支摄。言一分者。据预流七返有及一来等有。名为一分。非学无学。余如理思。
  论。五识俱起任运贪痴等。西明一释不发业言不简五识。但有随转。不为转因能发业故。此意随转不为转因。明非不善故。不发业故。第二又解云。亦通不善。由意所引理应能发。无文遮故。然意取前释 要集亦断。西明前胜 今谓不尔。若以五识但随转因非转因故非不善者。嗔通五识。亦应有覆非不善耶。又论本颂云善不善俱非。若非不善违本论说。故虽随转起恶业者亦是不善。又瑜伽八十九云。当知此中能起一切不善法贪名贪不善根。嗔.痴亦尔。三不善根既通五识。明知随转。起不善法亦名不善。又此论第六云。贪.嗔.痴三俱生分别。一切容与五受相应。明知此三分别起者通五识有。若唯意俱。但四受俱。无苦受并。纯受苦处意方有苦。以三恶道无分别故。既论许五有分别惑。下三性门云。欲界系分别起者唯不善摄。发恶行故。五识既非转因发业。如何得云唯不善摄。发恶行故。故知五俱任运贪.痴不作随转发业之者。即是有覆。若随转发即不善收。又第二云。异熟习气谓六识中有漏善等。又等流习气言七识中即皆许有。既云六识中。明六转识俱有异熟.习气。虽不能作引业习气。而作满业。不应随转能为满业唯有覆性。故不发业言。亦简五识中。本说为胜。然云六十七.八说。不发业痴等是无记者。或传写误。应云五十七.八。以彼文说俱生身见唯是无记。义准边见及痴.慢.爱修道一分与身见俱亦是无记。不能发业。
  言初二近分名喜悦心者。准瑜伽五十七有十一根。此论下文初二近分定无乐根。故但十一。如疏所说。然疏义准既引经文离生喜乐。以经说喜即证有喜。经既说乐何不有乐。准此道理合有乐根。但未明满说十一根。非于此中许有二解。下文定判无乐根故。
  问苦.乐贯身.心。二受即分两。舍受身心遍。何故不分多 答苦.乐通尤.微。是以各分两。舍受唯一类。所以不分多 又解舍受相无别。身.心并名舍。逼.悦相有殊。苦.乐各分二 问何故不言忧.喜.舍三以摄苦.乐 答忧.喜有异熟。体非是异熟。苦.乐有异熟。又体是异熟。又苦.乐通三性。忧非染.无记。又忧离欲舍。余非离欲舍。苦.乐体宽。举摄忧.喜 问初二根本悦未极。悦于身.心分喜.乐。极苦中有迫未极。迫于身.心分忧.苦 答二禅无五识。意喜悦根分喜.乐。中有六识俱。不于意忧分忧.苦 若尔初禅既有三识。应不于意分喜.乐 答亦不遍。二根无识 又解定喜适悦胜。遍于身.心分喜.乐。中有未极迫非胜。不于忧受分忧苦。又具五识各迫于根。不假意忧分苦 问初二意唯喜。从喜分于乐。杂受意唯忧。从忧离出苦 答喜.乐相顺得同种。故可从喜分于乐。忧.苦相违种不同。不得于忧分出苦。又二解同前 问意俱之喜分之为二种或同。别生现是一。不得二受各别而生。无一心中有二受故。既于一受分为喜.乐。应当是假 答适悦身心义有别故。不以悦心边即名为乐。适身边即名为喜。故是实有。犹如二智 问二执约义分说。为世俗有。二受据义说。何得体成实 答执依别境惠。说为世俗有。喜乐不依他。同智为实有 问同从种生。何故悦根名乐非喜 答意有分别故。根无分别故 枢要两释忧根。一云不通无记。一云虽无文说。理通无记。悔必忧俱。彼既无记。忧何妨尔。瑜伽论说非无记者。随转理门 然要集云。枢要云。悔必忧俱。今有两释。应云许必忧俱。何以故。即瑜伽云。若通一切识身者。遍与一切根相应。若不通一切识身者。意地一切根相应。说一切言无简别故。即许俱生身边见等亦与忧俱。彼既无记。忧亦定尔。以悔许字少相近故。写者有误。又解应云悔必忧俱。准第七论。二师俱云。悔忧受俱。不说身见等与忧受俱。瑜伽自简云。皆于三受现行可得。不说五受。后即释前。故但三受。然要集云。下论二师。俱不许悔得与忧俱。断此说非 此亦不尔。下第七卷二师俱许悔与忧并。初师云有义恶作忧.舍相应不说苦受。后师加苦故。第二师云有义此四亦苦受俱。何得说云二俱不说悔与忧俱。然准下释。悔通净无记。不通染无记。身.边见等既染无记。故不得并。但可苦俱。故知证忧是无记者取前许俱。不尔相违。然瑜伽论。云若任运生皆于三受现行可得。亦摄忧.喜。是总说故。于分别惑有俱.不俱。方别说之。故彼论云。不任运生。一切烦恼随其所应诸根相应。我今当说。贪于一时。乐.喜相应。或于一时忧.苦相应。若于此中。唯说三受。何故不任运。即通说忧.喜。故以此义准通无记。然不定判此解为正 问何故忧受非染无记 答有云以非报故不通无记 若尔威仪.工巧亦非是报何通无记 今解明.昧二相别。故不通无记 问若尔喜亦明利。何得无记 答上地有喜以定力故。或虽明显然皆无记。故得染俱。欲无定伏。或明利者即非无记。下云恃苦劣蕴忧相应者。是分别惑。必不善故。于无记事而起忧者。是净无记。若不活畏等。虽缘资具无记事生。由分别我起故不善 问地狱恶业招。定成眼等令受苦。何不定成二形令受苦 答形根受欲具。无暇受欲可无形。五根五识依。无根无识要成就。
  论。余杂受处无异熟乐。西明三释云。三义。第三有。杂受处等流.异熟二乐俱有。如二十唯识云。诸有傍生生天上者。必有能感彼器乐业。生彼定受器所生乐。又摄论云。诸恶趣中一向苦处。既说中言容有乐受。瑜伽等说各据一义故不相违 今谓不尔。违二论文。大论说为定不成就。此论又言余杂受处无异熟乐名纯苦故。只许杂受有等流乐。非是异熟。言恶趣中。简欲人等。若依前会是随转理。简余杂受。非是中言许异熟乐 若尔二十唯识复如何通 答彼云业感器所生乐。不云业感所生受乐。若许有业感异熟乐者。应云彼必定有业感之乐。何须云器。如缘外境通三性心非唯异熟。此亦应尔器虽业感。何废得生等流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