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入正理论疏

  论。云何名为同品异品。
  述曰。四别释有二。初问。后答。此问也。何故三相不问释初。答有二释。一者同品异品各各有二。一宗同异二因同异。今说宗同异。恐滥因同异。故偏问之。初相无滥。故不须简。问遍是宗法。宗有别总。义亦有滥。何故不征。答因于有无说宗同异。宗成顺违说因同异。故于宗因同异不定。为简此过。遂别征二。由因但是有法宗法。成于法故。不是总宗及法之法。无滥可遮故不征释。此问二体相成显故。二者宗是有法。上已明之。二品未明。故须征释。
  论。谓所立法均等义品说名同品。
  述曰。下答前征有二。初同。后异。同中复二。一总出体。二别指法。此初也。所立法者。所立谓宗。法谓能别。均谓齐均。等谓相似。义谓义理。品谓种类。有无法处。此义总言。谓若一物。有与所立总宗中法。齐均相似义理体类。说名同品。是中意说宗之同品。所立宗者。因之所立自性差别不相离性。同品亦尔。有此所立中法。互差别聚不相离性相似种类即是同品。若与所立总宗。相似一切种类之聚名同品者。宗上意许所有别法。皆入总宗。且如异品虚空上无我。与声意许无我相似应名同品。若与所立有法相似种类之聚名为同品。即一切宗多无同品。如声有法。瓶非同故至下喻中当广建立。为遮此二。总标所立法而简别之。若聚有于宾主所诤因所立法聚相似种类即名同品。由法能别之所别宗因之所成。故举此法以彰彼聚。问若尔。声上无我等义。非因所立应名异品。答彼若不许声有法有亦成异品。宗因无故。若彼许有。为因所成。随意所诤亦名同品。故有有法差别相违。
  论。如立无常瓶等无常是名同品。
  述曰。此别指法。如立宗中陈无常法聚名宗者。瓶等之上亦有无常。故瓶等聚名为同品。此中但取因成法聚名为同品。故瑜伽言。同类者。谓随所有法望所余法。其相展转少分相似。有五相似。一相状二自体。三业用。四法门。五因果。今此中说法门相似。
  论。异品者谓于是处无其所立。
  述曰。下解异品有二。一总出体。二别指法。此初也。处谓处所。即除宗外余一切法。体通有无。若立有宗。同品必有体。所以前言均等义品。异品通无体。故言是处。所立谓宗不相离性。谓若诸法处无因之所立即名异品。非别无彼言所陈法。及与有法名为异品。过如前说。此中不言无所立法。前于同品已言均等所立法讫。此准可知。但无所立。义已成故。理门亦云。若所立无说名异品。但无所立即是异品。同品不说处。异体通无故。瑜伽说言。异类者。谓所有法望所余法。其相展转少不相似。故非一切全不相似。但无随应因所成故。与同相违亦有五种。
  论。若有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
  述曰。此别指法。如立其无常宗。所作性为因。若有处所是常法聚。见非是所作。如虚空等。说名异品。此中既说宗之异品。唯应说云谓若是常。如虚空等。复云见非所作者。举因异品。兼释遍无。问何故前说宗之同品不兼定有。此释异品兼解遍无。答有二解。一者影彰同品之中但为简别因之同品。显异亦尔。不要解于定无之相。故文略之异品之中。乘言便故。兼释遍无。显同亦尔。二者同品顺成。但许有因即成同品。易故不解决定有性。异品止滥。必显遍无方成止滥。故解异品。兼解遍无同品因也。为显同异二品别故。问如立无常。龟毛无彼常住之相亦名无常。于一切时性常无故。亦得名常。何故不立非同异品。答声言无常。性是灭义。所作性者。体是生义。龟毛非灭。亦非有生。既无所立。即入异品。故喻唯二。更无双非。若常宗有亦入异品。若非有品便入同中。
  论。此中所作性或勤勇无间所发性。
  述曰。五示法也。于中有三。初举两因。次成三相。后显所成。此初也。此中者。发端义。或于此所说因义之中。双举两因者。略有三义。一对二师。二释遍定。三举二正。对二师者。声论师中总有二种。一声从缘生即常不灭。二声本常住。从缘所显今方可闻。缘响若息。还不可闻。声生亦尔。缘息不闻。缘在故闻。此二师皆有一分一切内外异性。一体多体能诠别故。若佛弟子。对声生论立声无常。所作性因。便具三相。对声显论。言所作性。随一不成。若对声显言勤勇因。便具三相。对声生论。立一切声皆是无常。勤勇为因。宗法非遍两俱不成。今显对声生。所作为因。若对声显。勤勇为因。又立内外声皆无常。因言所作。若立内声。因言勤勇。不尔因有两俱一分两俱不成。为对计别。故陈二因。释遍定者。所作性因。成无常宗。三相俱遍。勤勇因成。同定余遍。显顺成宗同定亦得不要三遍。故举二因。举二正者。显九句中。此中所作。彼第二因。此勤勇因。彼第八句。陈那说二俱是正因。具三相故。今显彼二因皆具三相。故双陈之。所作性者。因缘所作。彰其生义。勤勇无间所发性者。勤勇谓策发。善即精进。染谓懈怠。无记谓欲解。或是作意。或是寻伺。或是思慧。由此等故。击脐轮等风。乃至展转击咽喉唇舌等。勇锐无间之所发显。
  论。遍是宗法于同品定有于异品遍无。
  述曰。显成三相。如上所说。生显二因皆具三相。故成正因。义应一一皆准前作若遍若阙。
  论。是无常等因。
  述曰。显因所成。等者。等取空无我等。此上二因。不但能成宗无常法。亦能成立空无我等。随其所应。非取一切。若所作因。亦能成立言所陈苦等及无常宗。意所许苦等一切法者。此因便有不定等过。谓立量云。声亦是苦。所作性故。以无漏法而为异品。所作性因于其异品一分上转。应为不定言。此所成声。为如于瓶。所作性故。体是其苦。为如自宗道谛等法。所作性故。体非是苦。此既正因。无不定过。故此言等。随其所应。故瑜伽说同异喻云。少分相似及不相似。不说一切皆相似。一切皆不相似。不尔一切便无异品。因狭若能成立狭法。其因亦能成立宽法。同品之上虽因不遍。于异品中定遍是无故。因宽若能成立宽法。此必不能定成狭法。于异品有。不定过等随此生故。是故于此应设劬劳也。

  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

  建武二年七月一日上卷之分三帖写功了以笔迹之结缘备尊神之法味冀一天风收而都鄙归正理四生浪静而升沉萌善因耳。
  (一交了一交了) 权律师尊经(悬车余二)
  同十九日点了
  或本云点本者元兴寺明诠僧都道点也。
  但处处有不契明灯抄计音石先德未被披览欤(或云)。
  校本云。
  依长者殿仰以明诠点为本重以愚案点三卷疏此卷始自仁平四年正月十六日至于二月十四日二十七日读了字点有误者改直了。
  左大臣在御判
  同月二十八日读序了本点(序非明诠)不甘心者任愚意削改了
  自正月十六日至于二月十四日午克点了
  五月二十八日直了六月二十四日一遍读合了
  久寿三年二月三日重读了(不对师)去月二十四日始之久寿三年三月十八日重读了去月二十二日始之今度别纸书目六。


  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中

    大慈恩寺沙门基撰
  论。喻有二种。
  述曰。自下第三示喻之相。文段有三。一标举。二列名。三随释。此初也。梵云达利瑟致案多。达利瑟致云见。案多云边。由此比况。令宗成立究竟名边。他智解起。照此宗极名之为见。故无著云。立喻者。谓以所见边。与未所见边。和合正说。师子觉言。所见边者。谓已显了分。未所见边者。谓未显了分。以显了分显未显了分。令义平等。所有正说。是名立喻。今顺方言。名之为喻。喻者。譬也。况也。晓也。由此譬况。晓明所宗。故名为喻。前虽举因亦晓宗义。未举譬况令极明了。今由此况宗义明极。故离因立独明喻名。
  论。一者同法二者异法。
  述曰。二列名也。同者相似。法谓差别。共许自性名为有法。此上差别所立名法。今与彼所立差别相似名同法。无彼差别名为异法。异者别也。问何故宗同异名品。因同异名法。答若同异总宗不相离性种类名品。若不同异于总宗。亦不同异于宗有法。但同异于有法之上所作义者。名之为法。又此所作。非总所立。不得名品。名之为法。宗总所立。遂与品名。能所异故。又因宗二同异名法。别同异名品。此同异二。故名为法。次下二因同异。及上宗同异。并别同异。故皆名品。
  论。同法者若于是处显因同品决定有性。
  述曰。三随释有二。一解同。二解异。理门论云。说因宗所随。宗无因不有。此二名譬喻。余皆此相似。解初中有三。一牒名。二总显。三别指。同法牒名。余文总显。处谓处所。即是一切除宗以外有无法处。显者。说也。若有无法。说与前陈。因相似品。便决定有宗法。此有无处。即名同法。因者。即是有法之上共许之法。若处有此名因同品。所立之法。是有法上不共许法。若处有共因。决定有此不共许法。名定有性。以共许法成不共故。理门论云。说因宗所随。是名同喻。除宗以外有无聚中。有此共许不共许法。即是同故。以法同故。能所同故。二合同故。此中正取因之同品。由有此故宗法必随。故亦兼取宗之同品。合名同法。问显因同品。宗法必随。何须复言决定有性。言决定有性。因必在宗。何须复说显因同品。答唯言因同品。不说定有性。即九句中诸异品有。除二五八余六句是。相违不定亦二过摄。异喻亦犯能立不遣。若言定有性。不说因同品。亦即是九句中同品非有。四五六是。相违不定亦二过摄。同喻亦犯能立不成。若非因同品亦非定有性。即九句中异品非有。二五八是。正因不定二种所摄。同喻亦犯俱不成过。若显因同品。亦决定有性。即九句中同品亦有句。除四五六余六句是。正因不定二种所摄。异品无过。正因所摄。异品有过。不定所摄。异喻或有一分全分能立不遣。此同异喻所犯诸过。或自或他。或全或一分。随其所应。皆应思惟。为遮前三句及第四少分所说过失。显第四句少分为正。必须双言显因同品决定有性。
  论。谓若所作见彼无常譬如瓶等。
  述曰。别指法也。如立声无常宗。所作性因。瓶为同喻。此中指法。以相明故。合结总陈。若所作者。即前总显因之同品。见彼无常。亦则前显决定有性。诸有生处。决定有灭。母牛去处。犊子必随。因有之处。宗必随逐。此为合也。若有所作。其立敌证等见彼无常。如瓶等者。举其喻依有法结也。前宗以声为有法。无常所作为法。今喻以瓶等为有法所作无常为法。正以所作无常为喻。兼举瓶等喻依。合方具矣。等者等取余盆罂等。理门论云。若尔喻言应非异分。显因义故。古因明师因外有喻。如胜论云。声无常宗。所作性因。同喻如瓶。异喻如空。不举诸所作者皆无常等贯于二处。故因非喻。瓶为同喻体。空为异喻体。陈那已后。说因三相即摄二喻。二喻即因。俱显宗故。所作性等贯二处故。古师难云。若喻亦是因所摄者。喻言应非因外异分。显因义故。应唯二支何须二喻。陈那释云。事虽实尔。然此因言。唯为显了是宗法性。非为显了同品异品有性。无性。故须别说同异喻言。意答。喻体实是因。尔不应别说。然立因言。正唯为显宗家法性是宗之因。非正为显同有异无顺返。成于所立宗义。故于因外别说二喻。显因有处。宗必随逐。并返成故。令宗义成。彼复难言。若唯因言所诠表义。说名为因。斯有何失。此难意说。如所作言所诠表义。唯名为因。瓶同空异名喻。非因斯有何失。复问彼言。复有何德。彼古答言。别说喻分是名为德。陈那复难。应如世间所说方便。与其因义都不相应。此难意云。如世间外道亦说因外别有二喻。汝于因外说喻亦尔。遍宗法性既是正因。所说二喻非是正因。但为方便助成因义。此喻方便既与因别。则与因义都不相应。古师复云。若尔何失。纵同外道亦何过耶。如外道说有五根识。佛法亦有。非为失故。陈那难云。此说但应类所立义。无有功能。非能立义。由彼但说所作性故所类同法。不说能立所成立义。此中难意。我亦不说同于外道说极成义名之为失。由同彼说不极成义有过失故。谓诸古师同外道说。声无常宗。所作性因。同喻如瓶。异喻如空。不极成义。陈那难云。若说瓶体空体为喻。但应以瓶类于所立无常之义。既喻不言诸所作者皆是无常。举瓶证声无有功能。其喻便非能立之义。由彼举因。但说所作法。举瓶类声同无常。不说能立诸所作者。及与所立皆是无常。故无功能非能立义。又若以瓶即为喻体。瓶即四尘。可烧可见。声亦应尔。若我如说所作者皆是无常。譬如瓶等所作。既为宗正同法。无常随之亦决定转。举瓶喻依以显其事。便无一切皆相类失。汝既不然。故有前过。陈那又难。又因喻别。此有所立同法异法。终不能显因与所立不相离性。是故但有类所立义。然无功能。此意难言。因喻既别。同喻但有所立无常。异喻无此。汝同喻不说诸所作者皆是无常。异喻不双无。终不能显所作性因。与所立无常不相离性。总结之云。是故但有类所立义。然无功能。非能立义。古师复问。何故无能。陈那难云。以同喻中不必宗法宗义相类。此复余譬所成立故。应成无穷。意说因喻无能所以。既汝不言诸所作者皆是无常。故彼同喻不必以因宗法。及无常宗义相类。但云如瓶。他若有问。瓶复如何无常。复言如灯。如是展转应成无穷。是无能义。我若喻言诸所作者皆是无常。譬如瓶等。既以宗法宗义相类。总遍一切瓶灯等尽。不须更问。故非无穷成有能也。复难彼言。又不必定有诸品类。若但瓶体为同喻者。非烧见等一切皆类。便成过失。若如我说彼喻依中。但以所作无常等类。便无彼过。又难言。若唯宗法是因性者。其有不定应亦成因。此意难言。唯以所作遍宗法性是其因性。同有异无但喻非因。是故瓶空喻非因者。即不定因应亦成因。但有遍宗法。无后二相故。古返难言。云何具有所立能立及异品法。二种譬喻而有此失。彼意难言。云何同品瓶上。具有所立无常。能立所作。及异品法。此二喻中有不定失。陈那难云。若于尔时所立异品。非一种类。便有此失。如初后三各最后喻。谓立量时。所立异品亦有非有。非一种类。汝既但指瓶为同品。空为异喻。虽具二喻。喻若非因。便此不定。如初三最后喻者。谓九句中。初三第三句同品有异品有非有。后三最后喻者。谓九句中。后三第三句同品有非有异品亦有非有。此二喻中。若同取有义。异取无义。同喻亦具所立能立及异法喻。然由异品一分有故。因成不定。以汝同喻如瓶异喻如空。喻非因故。不别简言谓若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便有不定。若别简别。喻即是因。便无彼失。简彼两三。非正因故。要异遍无。是正因故。彼复结云。故定三相唯为显因。由是道理。虽一切分皆能为因显了所立。然唯一分且说为因。此中故定唯为之声。彰因三相显了于宗。二喻即因。虽俱是因显了宗义。于三相中遍宗法性。唯此一分且说为因。余二名喻。据胜偏明。非尽理说。故名为且。前文依此显了宗义。说因之三相亦不相违。问何故共许法不共许法分为宗因。同喻上二合为一支。答对敌申宗。不共而为所立。由因成此。共许别立能成。同喻令义见边。二俱助成前立。故因宗别说。同喻合故问因陈所作已贯瓶中。同喻再申岂非郑重。答因虽总说。宗义未明。指事明前。非为郑重。古师合云。瓶有所作性。瓶是无常。声有所作性。声亦无常。今陈那云。诸所作者皆是无常。显略除繁。喻宗双贯。何劳长议。故改前师。古师结云。是故得知声是无常。今陈那云。譬如瓶等。显义已成。何劳重述。故于喻中双陈因宗二种明矣。至后当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