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义断

  有人作四句中。有遍是宗法性。非同定有。非异遍无者。即法差别相违因是。此义如何。答亦复不可。指此为句不违道理。然云于同品真他上。无故非同品定有。他中含真假他。若为复将真他为同品。设若言他是假他故。真他为同。卧具亦同品。即同定有性。何得为此句。若云以卧具是真他用。是异品收。岂非假他亦受用耶。
  有人云。有非遍是宗法性。是同品定有。是异品遍无。即声论相违决定亦是。此亦不然。岂声论所闻因。于声遍非有。而说阙初相。又云。俱非句者。即法自相相违因是。此亦不尔。声生论许常声是所作。如何阙初相。又云。或第五不定。亦是此句。亦为不可。若此论中。第五不定。声常无碍。因许于乐有。明声亦成。若理门第五。不定所闻性因于异遍无。于声上有。何得阙三。理门论云。一向离故。不云阙二。若云不能成宗故。不得云遍是宗法性者。即诸不定因。皆是此句。何但第五辨相是非句数。得失如前已述故不重明。
  有人云。假立无为常。以非作故。此无同喻。异喻如瓶。此是何过。乃至云。或可龟毛望宗所立无处。名为异品。若望其因。应是同品。此义未详者。今为详云。龟毛常无。尚不得为宗同品。虽非所作。亦非因同品。若无所表常体。非宗同品。亦无所表非所作体。非因同品。有人约六不定别。别作八句中。且第一句。有唯犯自共非他俱云。如大乘师。对小乘云。极成之声定是识变之声。自许所知性故。无共同品者。其义云何。答此理不然。以何故。此对于谁。若对经部。梦所闻声。彼许识变。若对有部。极苦狱卒等所发之声。亦许识变。俱为共同。何得云无。若云狱卒许变。声非许变者。不然。无异品故。设有部宗。不许狱卒是识变者。对经部师。终有前过。又复立云。极成之声。定是识变声。于比量中。不见是理。但争识变非识变。故设救云。极成之声。摄狱卒等所起之声。理亦不尔。非遍许故。诸空见者不许有故。何得极成。据立敌同许。即名极成。终有前过。成唯识论。既取为喻。故共同品应云。极成之声是耳识变。许所知故。如耳识见分等。余宗不立有三分故。梦中耳识。许不行故。狱卒叫声。第六变故。设许耳识变。即极成收。摄入有法故。非耳识变。皆为异品。所知故。因皆遍转故。为自共不定。
  有人云。有唯犯他共非自俱句。云如小乘师。对大乘云。极成之声。非是识变声。所知性故。以色等为共同品。无共异品以菩萨不善色声。为自同品。无自异品者。其义云何。答此亦不然。经部许梦闻声。有部狱卒叫。俱共异品。何得云无。若云此等声。是极成摄。立非识变。有部可尔。若经部师。即违自宗。以萨婆多。云狱卒等虽非有情。由恶业感。四大所造。为有情相。能为逼害。非识变故。若云但对经部。且辨因过。非无宗过者。又亦不得。若如所立无正量过。皆犯相违决定过故。又复。宗因辨过之中。无将有法为法出过者。又理如前。若云如萨婆多。对大乘等云。心心所法。定有自种。许所知故。如余有为法。此无自共同品。唯有他同品。以真无为为异品。因遍转故。为他共不定。
  有人云。共比量唯他不定。非不定者。其义云何。答此义应思。所以者何。共量为生他解。因唯自许。尚得成因。以正翻邪唯他不定。何故非过。又如唯立自量。于他不定非过。以自定故。今者共量。虽复共定。于他宗中。因有不定。何得非过。或可。他喻非自所许。是故非过。或可。立量欲令他解。喻自虽不许。是他宗所许故。他情疑亦说为过。准此。他共二量之中。三种不定。俱说为过。唯自比量。于他不定。不说为过。非对于他令他解故。或自共量。唯他不定。非不定过。为违于他。立自共故。
  有人云。有犯自他共不定。非俱共不定者。如大乘对小乘云。极成之声是识所变。所知性故。如相分。无共异品。其义云何。答此亦不然。以诸无为。为共异品。俱许无为有非所变。故狱卒梦声为共同品。设声入有法。犹有色等。为共同品。俱识变故。何得云自他不是俱共过。又以菩萨不善心相分。为他同品者。亦复不然。岂诸小乘。许心别变作相分耶。若许心变相分。为能所缘。若云所缘。小乘不许。若非所缘。如何变相。准小乘释。心上行相。是能缘心行解相状。非是变起心上相分。成唯识论第二卷云。执有识外所缘境者。外境是所缘。行相是能缘见分名事故。此广推征。如俱舍法师俱舍疏述。此句应云。如萨婆多对大乘师。立第六识能为诸法因缘。以所知性故。或法所摄故。亦得无共同品。有共异品。大乘以第六识。能熏诸法种故为因缘。以第八等。为自同品。萨婆多师。以俱有因等皆因缘性。即第六相应诸心所等。皆为彼自同品。因俱遍转无为共同。故自他共非共共也。二宗因缘。互非所许。故或可。无此若有自他同品。即共许故。
  有人解不共不定中。与他相违决定量。出不定过云。谓如共等四不定因。后二相中。阙一相故是不定。为如缘生故因。后二相中。阙一相故。非不定摄。以有此过故。不成相违决定者。其义云何。答此亦不然。此缘生因。阙于何相。若有异品。因或滥行。异品既无。因无滥失。即是其因。唯同品有。异品遍无。岂无异体。此缘生因。于异品转。云阙一相。此量是非。及相阙具。亦广如前。更不重述。
  有人解不共不定中云。有人云。自不共者。如佛弟子对声论。云声是无常。所闻性故。不然。何以故。以虚空为共异品。瓶等为共同品。因皆非有。何故非俱耶。判云。理唯是俱不共过者。其义云何。答亦不然。亦是自不共过。除佛余大乘人。以他方佛色。为自同品。真如无为。为自异品。因俱不转。何得唯俱。若云并佛色。亦所闻故唯俱者。亦不然。以空非所闻。唯他独许。大乘准佛无非所闻。若云据小乘人说。为唯俱不共者。理亦不然。小乘择灭。为自异品。实无表色等。为自同品。因亦非有故。
  有人云。若小乘师。对声论师。立此比量。以耳识相分。为自同品。为自比量。即无过也者。其义云何。答此亦不然。谁部小乘。许识变声相为所缘者。彼之行相谈当大乘所变相分。非彼自许心起相分。是所缘故。广如前引。
  有人云。有唯犯他不共。非自共不共。云如小乘对大乘。云极成之声。非是唯识所变之声。宗。是有漏性故。因。以色等为共同品。因于遍有无共异品。菩萨不善色等。为自同品。因亦遍有。无自异品。他许他方佛色声。为他同异品。因遍无故。唯他不共者。其义云何。答亦不应理。过失准前。狱卒等声。为共异品。因于彼转。成共不定因。若此声在有法。即违宗过。何名不共。又有漏故。因亦他一分不成之过。何得但是唯他不共。亦有他不成。如此方佛声。极成所摄。大乘不许是有漏故。若大众部等立此量者。因俱一分不成。不得言唯他不共。
  有人云。有唯犯自不共不定。非他俱。云如大乘对小乘。云极成之声。定是识变之声。有漏性故因。其义云何。答此亦不然。非是所变声。即自异品。第七八识。俱不是所变声。第八所变声。为自同品。因二遍转。何得云唯自不共过。又云。唯犯自不共非过。以不能坏共量道理。亦不损自义。故非过也。此亦不然。如佛法立。声是无常。所作性故。彼立声常。所闻性故。无共同品。以大乘宗不立虚空。真如他宗非有。既不坏共量。又不能损自他。亦应非过。应解云。因于同品有非有。异品非有。望彼同一分非有。立自不共。同一分有。得是正因。故不有过。若作斯解。得成无过。若如所解。共亦非过。又虽唯自不共不定。虽不坏共量。亦不能立自。何得非过。
  有云。有唯犯共不共。非自他者。如大乘对小乘。欲立七八识。云六种识身离自体外。更有余识。宗。是识摄故。因。以色等为共同品。此因不转。无共异品。以自许第七。为自同品。总以八识。为自异品。此意以无共异品。即是异品遍无相。何故前与他相违决定量。作不定过云。为如缘生故。后二相中。阙一相故非不定。即许无异喻。阙第三相。不共不定。但阙第二。不阙第三。准前无异。阙后二相。是相违因。何名。不共不定。若许无异亦异品无。但阙第二。判缘生因阙一即非。前后相违故定一过。
  有唯犯自他不共非共。如大乘对小乘。云极成之声定是识变。以是共许摄故因。此亦不然。望自望他。许共摄因于宗非有。以各自许。非共许故。是不成因非不定因。若云虽是不成亦犯不定。若尔。即是有是不成亦不定。不得唯犯自他不共。犯三之中。佛弟子对数论云。声识变。所闻性因。此亦不然。此是共他。不是自故。以自变色等。许成智闻故。复判不定中。句虽有八。过但有四。犯他非自俱。犯自非他俱。犯自他非俱。三俱不犯。此四句非过。如前解释。此是共量唯三不犯。决定非过。可如所判。余判非过。理亦如前。
  同分异遍转中作八句云。有唯犯自同一分异遍。非他共者。如小乘对大乘。云极成之声定非耳识所变。第二三中随一摄故。以一切色等。为共同品。此因不转。以耳识相分为共异品。此因遍转者。亦不然。一切色等。及以耳根。俱共同品。因于耳根转。乃是共同一分异遍。何名唯自。耳识相分。为他异品。小乘不许耳识变相分。理如前说。菩萨不善色声。为自同品。此因分转不善耳识相分。为自异品。理同前非。又云。他方佛色等。为他同品。因不遍转。以声为他异品等。此亦不然。以他方佛色。及根俱他同品。因即分转。以声为异品因即遍转。何唯是自。又云。亦是法自相相违过者。亦不然。作相违云。极成之声定耳识变。以第二三中随一摄故。同喻如何。设许取耳识相。犹有不定过。为如相分。第二三中随一摄故。是所变。为如耳根。第二三随一摄故。非耳识变。况不共许耳识变相。若以成所作智。亦缘变耳根。无不定过者。不然他不许故。若改因喻。便非相违。余诸句过准例可知。烦不具叙。
  又有人解决定相违。问云。此与比量相违何别。解云。比量相违。但有立宗因。喻未必得成。如立瓶等。即违共比量。因喻皆阙。相违决定宗因喻皆成。未详此释。既因法皆阙。何成比量。而言相违。又既无因。宗不违因。即与自教相违何别。第二解云。望违宗边。亦不望违因。望违因是比量相违者。若违他宗立是比量。若违自宗亦与自教相违何别。第三解难中云。若阙初相。但后二相。由后二相。令前立因成不定者。即唯相违决定。不是比量相违。若尔。与两俱随一不成何别。俱阙初相。有后二相。若云初二不成。或有后二相。或无后二相。故有别者。不然。若阙初相。与不成无别。若具三相。与比量相违不殊。前二不摄。可立别过。离二更无别相违相。何须别立。由彼自云。阙初具后二。即相违决定。准此意许具三相者。即亦名比量相违。故有此难。又复所作因具三相。可得名决定。所闻阙初相。如何称决定。故不可以阙相之因。与具相因。能作相违。应更细思。所闻之因。何以阙初。若以不能成宗故阙初相。即所闻因。亦阙后二。皆不能成所立宗故。若云同有异无不阙后二。所闻声有何即阙初。如云眼见。彼此不成。声是所闻一切同许。定有初相。不得言阙。故理门云。唯彼有性。彼所摄故。一向离故。既言一向离。明有初相。若云不共不定。阙第二相。相违决定。即阙二相。俱是所闻。更有何别。不许声有。故具三相。方名相违。俱决定故。又自下文难他不定。元不成因。何得云具后二相也。此所闻因。既阙初相。如何具后。又云。虽阙于初相。二喻证决定。亦应具足后二相无违宗得立。问既尔。破他自解。相违决定与比量相违何别。答如本疏释。今更助解。相违决定是因过。比量相违是宗过。又比量相违前邪后正。相违决定前后俱邪。此比量相违。后必破前。相违决定。则不如是。为正量违故。名比量相违。如违现等。此释极妙。穷至理也。故二差别。问若尔。比量相违与自教相违有何别。答自教相违。宗违自教。如胜论教说常无常。今立为常。故违自教。不违因故。比量相违。非但违教。亦违于因。故二差别。问若尔。如胜论师。许声所作。教说无常。今立为常。自违宗因。何名自教。答胜论师立顺所闻因。同喻证成。非全违因。偏违所作立瓶常。宗遍违因故。故二过别。又违自教。不必违因。有虽违因。必违自教。如声生立内声无常。此虽违宗。不违因义。以许其声是所作故。若遍违因。即比声相违。
  有人将不成对不定为四句云。有不成因非不定。即四不成。有不定因非不成。即五不定。或唯第四。俱句即第六。亦可取初及二三五四相违因。其义云何。答理全不然。所闻虽不成。而自名不定。又前自云。虽是不成。何妨不定。如不共不定等。故初句非。不共既不定。与所闻何殊。即许非不成。唯是前不定。若言所闻同非有。故得是不成。亦所闻性遍宗。何得不成摄。若言非遍宗。自教等违摄俱句。即第六所作岂不成。所闻性如前。亦非不成摄。如第四无常因。即唯不定非不成。第三亦是无常因。何故即为俱句摄。又四相违因。如立声常所作性故。岂声非有。亦俱句耶。又假问云。缺减过虽七。阙异不成过。何妨作法。具初阙后二。就理中即无。即解云。谁言阙异非过。若有不引。理是阙减。若无异滥除。亦名为具。故不相似。此亦不然。前自数立。如缘生因。阙异非过。如何今说无异滥除。亦名为具。即缘生因三相具足。破他引之为阙。自立即云具足。如何于法得自在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