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俱舍论颂疏论本
俱舍论颂疏论本
从此第三。明念住等。论云。念住等三。名无别属。如何独说。为慧勤定(解云。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此三名无别属。如何念住独说为慧。正断独说为勤。神足独说为定也)。颂曰。
四念住正断 神足随增上
说为慧勤定 实诸加行善
释曰。四念住等三。随增上义。说慧勤定。若论实体。三位遍摄诸加行善。谓念住等。相应俱有五蕴。名加行善也。且四念住位。慧为增上。于正断位。勤为增上。于神足位。定为增上。问何缘于慧。立念住名。答萨婆多释。慧由念力。持令住故。依论主解。理实由慧。令念住境。如实见者。能明记故。问何缘于勤名为正断。答于正修习。勤断二恶。勤修二善。此勤力能断懈怠故。或名正胜。于正持策身语意中。此最胜故。问何缘于定立神足名。答神谓神变灵妙德也。足即是定神所依也。神依定发。定为神足。故名神足。
从此第四。明觉分增。论云。当言何位。何觉分增。颂曰。
初业顺决择 及修见道位
念住等七品 应知次第增
释曰。初业者。谓修别相总相念住位也。此初业位。能审照了身等四境。慧用胜故。说念住增 顺决择者。暖等四位也。且暖位中。能证异品(决择分也)。殊胜功德。勤用胜故。说正断增 顶法位中。趣无退位。定用胜故。说神足增。忍法位中。必不退堕。善根坚固。得增上义。说五根增 世第一位。非世惑法。所能屈伏。得无屈义。说五力增 及修见道位者。修道位中。近菩提位。助觉胜故。说七觉增 见道位中。速疾而转。通行胜故。说八正道增 有余师说。于见道位。建立觉支。如实觉知四圣谛。故于见修二位。建立八道支。以此二位。俱通直往涅槃城故 念住等七。品应知次第增者。结上初业等位。有念住等七品增也。
从此第五。漏无漏分别。论云。此三十七。几通有漏。几无漏耶。颂曰。
七觉八道支 一向是无漏
三四五根力 皆通于二种
释曰。七觉支。八正道。唯无漏也。三四者。一四念住。二四正断。三四神足也。五根力者。谓五根。五力也。此四念住等。皆通有漏无漏二种也。
从此第六。明依地。论云。此三十七。何地有几。颂曰。
初静虑一切 未至除喜根
二静虑除寻 三四中除二
前三无色地 除戒前二种
于欲界有顶 除觉及道支
释曰。初静虑一切者。依初静虑。具三十七故。言一切未至除喜根者。依未至地。唯三十六。除喜根故。以近分地励力转故。于下地法。犹疑虑故。无有喜也 二静虑除寻者。依第二禅。亦三十六。彼除寻故。无正思惟支也。三四中除二者。三四谓第三。第四静虑也。中谓中间禅也。此三四中。各三十五。谓除前二即无喜寻也。前三无色地除戒前二种者。前三无色。除戒三支。及除前二。即是喜寻。总除五种。故三无色。各三十二也。于欲界有顶除觉及道支者。欲界有顶。无无漏故。除七觉支。及八道支。有余二十二也。
从此第四。明证净。论云。觉分转时。必得证净。此有几种(第一问也)。依何位得(第二问也)。实体是何法(第三问也)。有漏无漏耶(第四问也)。颂曰。
证净有四种 谓佛法僧戒
见三得法戒 见道兼佛僧
法谓三谛全 菩萨独觉道
信戒二为体 四皆唯无漏
释曰。前两句答初问。次四句答第二问。次一句答第三问。后一句答第四问。经说证净总有四种。一于佛证净。二于法证净。三于僧证净。四圣戒证净也。见三得法戒者。且见道位。见前三谛。于一一谛。各得法戒二种证净。证三谛法。缘彼起信。有法证净。道起之时。无漏戒俱。有戒证净 见道兼佛僧者。道是道谛也。见道谛位。兼得佛僧。兼言谓显亦得于法及戒证净。佛无学法。是道谛摄也。缘彼起信。名佛证净 成声闻僧。学无学法。亦道谛摄。缘彼起信。名僧证净。故唯道谛。有佛僧也。见道谛时。若约现行。唯有法戒二种证净。言有佛僧。约得修说。以于此时。修得未来缘佛僧信故。见道谛具四证净 法谓三谛全菩萨独觉道者。此所信法也。谓苦集灭三谛全。名法也。于道谛中。菩萨道。及独觉道名法。以菩萨与独觉。唯有一人。不成僧义。名为法圣所受戒与现观俱。故一切时。无不亦得。(解云。此明法戒通见四谛也)信戒二为体者。出体也。由所信别。故名有四。实体唯二。三宝证净。以信为体。圣戒证净。以戒为体。故唯有二 四皆唯无漏者。四种证净。唯无漏法。以有漏法非证净故。问为依何义。立证净名。答证四谛理。故名为证。正信三宝。及妙尸罗。故名为净。离不信垢信名为净。离破戒垢。戒名为净。由证得净。立证净名。此四次第者。信佛如良医。信法如良药。信僧如看病者。由信心净故。发圣戒。是故尸罗。说为第四。要具前信。此戒现前。如遇三缘病方除故。
从此第五。明正智解脱。就中四。一明二支。二明解脱时。三明断障时。四明灭断离。且第一明二支者。论云。经言。学位成就八支。无学位中。具成就十(加正解脱及正智支)。何缘不说有学位中。有正解脱。及有正智(一问)。正脱正智。其体云何(第二问也)。颂曰。
学有余缚故 无正脱智支
解脱为无为 谓胜解惑灭
有为无学支 即二解脱蕴
正智如觉说 谓尽无生智
释曰。初两句答初问。后六句答第二问。学有余缚故。无正脱智支者。学位中。尚有余缚。无解脱支。由解脱支无故。亦不立正智支也。解脱为无为者标也 解脱有二。一是有为。二是无为 谓胜解惑灭者。释上也。谓无学胜解。名有为解脱。一切惑灭。名无为解脱。有为无学支者。有为解脱。名无学支。以立支名属有为故。即二解脱蕴者。即此有为解脱。经说有二种。谓心解脱。及慧解脱。此二解脱。五分法身中。名为解脱蕴也。正智如觉说谓尽无生智者。出正智体。如前觉说。谓即前说尽无生智。为正智体。
从此第二。明解脱时。论云。心于何位。正得解脱。而言无学心解脱耶。颂曰。
无学心生时 正从障解脱
释曰。无学心生时者。谓初无学心。于未来正生时也。此正生时。从烦恼障正得解脱。名正解脱若现在世。名已解脱。非正解脱也。
从此第三。明断障时。论云。道于何位。令正生障断。颂曰。
道唯正灭位 能令彼障断
释曰。正灭位言。显居现在。道能断障。唯正灭时。余位定无断障用故。此言道者。即金刚喻定也。
从此第四。明灭离断。论云。经说三界。谓断离灭。以何为体(第一问也)。差别云何(第二问也)。颂曰。
无为说三界 离界唯离贪
断界断余结 灭界灭彼事
释曰。初句答初问。下三句答第二问。无为说三界者。断灭离三界。以无为解脱为体也。言离界者。约但离贪。言断界者。谓约断余嗔等八结也。言灭界者。谓灭贪等。所随增事。前言离断。约断烦恼。此据灭惑所缘境事。
从此第六。明厌离通局。论云。若事能厌。必能离系耶(问也)。不尔(答也)。云何(征也)。颂曰。
厌缘苦集慧 离缘四能断
相对互广狭 故应成四句
释曰。厌缘苦集慧者。唯缘苦集。所有忍智。名苦集慧。此慧名厌。厌苦集故。离缘四能断者。缘四谛境。能断惑道。皆名为离。离烦恼故。下两句者。厌离相对。广狭有殊。故成四句。有厌非离。谓缘苦集。不令惑断。所有忍智。此忍即是先离欲染。后入见道。苦集法忍也。智是见道。苦集法智。及修道中。加行解脱。胜进苦集智也。此位但名厌。缘苦集故 忍不名离。惑先断故 有离非厌。谓缘灭道。能令惑断。所有忍智 此忍即是。未离欲染。后入见道。灭道法忍。及诸所有灭。道类忍也。智是修道中。无间道摄。灭道智也。此但名离。是断道故。不名为厌。缘欣境故 有厌亦离。谓缘苦集。能令惑断。所有忍智。此忍即是未离欲染。入见道者。苦集法忍。及诸所有苦集类忍也。智是修道。无间道摄。苦集智也。此名为厌。缘苦集故。亦名为离。能断道故 有非厌离。谓缘灭道。不令惑断。所有忍智 此忍即是先离欲染。后入见道。灭道法忍也 智是见道中。灭智道智。及修道中。加行解脱。胜进道摄。灭道智也。此不名厌。缘欣境故。亦不名离。非断道故。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五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六
释曰。决断名智。此品广明。故名分别。就此品中。大文分二。一明诸智差别。二明智所成功德。就明诸智差别中。一明忍智见别。二明十智相殊。三明十智行相。四诸门分别。此下第一。明忍智见差别。论云。前品初说诸忍诸智。于后复说正见正智。为有忍非智耶。为有智非见耶。颂曰。
圣慧忍非智 尽无生非见
余二有漏慧 皆智六见性
释曰。初两句。及第三句。余二两字。明无漏慧。有漏已下。明有漏慧也。圣慧忍非智者。圣慧忍。谓见道中八忍也。忍非智性。决断名智。忍起之时。与疑得俱。未成决断。故不名智 尽无生非见者。尽无生智。不名为见。推度名见。此之二智。已息求心。非推度故。故不名见。余二者。谓余无漏慧。皆通智见二性。已断疑故。推度性故 有漏慧皆智六见性者。谓有漏慧。皆智性摄。于中唯六。亦是见性。谓身见等五。及世间正见。如上圣慧。及有漏慧。皆择法故。并慧性摄。
从此第二。明十智相殊。就中四。一明渐增至十。二明尽无生别。三明建立为十。四明法类智别治。就明渐增中三。一明二智三智。二明三增至九。三明九增至十。旦初明二智三智者。论云。智有几种。相别云何。颂曰。
智十总有二 有漏无漏别
有漏称世俗 无漏名法类
世俗遍为境 法智及类智
如次欲上界 苦等谛为境
释曰。智十总有二有漏无漏别者。一世俗智。二法智。三类智。四苦智。五集智。六灭智。七道智。八他心智。九尽智。十无生智。如是十智。总为二种。一有漏智。二无漏智 有漏称世俗者。前有漏智。名为世俗。多缘瓶等世俗境故。无漏名法类者。前无漏智。分为二种。谓法智类智也。世俗遍为境者。谓世俗智。遍缘一切有为无为之法。为所缘境 后三句者。明法类智境也。若法智。缘欲界苦等四谛为境。若类智。缘上界四谛为境。
从此第二。明三增至九。论云。即于如是三种智中。颂曰。
法类由境别 立苦等四名
皆通尽无生 初唯苦集类
释曰。初两句者。谓明法智类智。缘四谛境。有差别故分为苦集灭道四智也。皆通尽无生者。此上六智。至无学身。非见性者。名为尽无生。故此二智。以六智为体也 初唯苦集类者。尽无生智。初起之时。唯苦集类。以缘有顶苦集二谛。作六行相。观有顶蕴。为境界故。初起之时。唯苦集类。后起时。方能遍缘四谛。故通六智。问何缘初位。唯缘有顶苦集为境。答有顶苦集。从无始来。未能全断。今时初断。故先缘彼。自生庆喜。
从此第三。明九增至十。论云。于前所说九种智中。颂曰。
法类道世俗 有成他心智
于胜地根位 去来世不知
法类不相知 声闻麟喻佛
如次知见道 二三念一切
释曰。法类道世俗有成他心智者。谓法智。类智。道智。世俗智。此之四智。成他心智。若知他无漏心。以法类道他心智知也 若知他有漏心。以世俗他心智 知故由四智。成他心智 于胜地根位去来世不知者。明他心智。不知上地心也。不知于胜地胜根胜位及去来心。皆不能知。不知胜地者。谓下地他心智。不知上地心也。不知胜根者。谓信解。时解脱。钝根他心智。不知见至不时解脱心。不智胜位者。谓不还声闻。无学。独觉。大觉。他心智。前前不知后后者心 不知去来心者。谓唯现在。他心心所。为境界故 法类不相知者。法智所摄他心智。不知类品心。类智所摄。他心智。不知法品心。谓法智。他心智。以欲界全分对治。为所缘境。若类智他心智。以上界全分对治。为所缘境故。此二智互不相缘 声闻麟喻佛如次知见道二三念一切者。声闻知见道二念心。谓知苦法忍及苦法智也。麟觉知见道三念心。谓知初二念。及第八集类智心也。佛知见道一切心。问声闻知初二念心已。何故不即知第三苦类忍耶。答初二念心。是法分心。第三念等。是类分心。法类不同。所缘境别故不能知 若为更知类分心故。别修类分他心加行。经十三念(声闻由上加行。或中加行。故十三念也)。加行方满。彼已度至第十六心。虽知此心。而非见道。问何故麟觉。能知第八集类智心。答谓此麟觉。知法分心初二念已。为欲更知类分心。故别修类分他心加行。经五念心。加行即满(谓麟觉根胜。故但由下加行。五念心也)。故能知彼第八集类智心。世尊欲知。不由加行。故于见道。一切能知。
从此第二。明尽无生智。论云。尽无生智。二相何别。颂曰。
智于四圣谛 知我已知等
不应更知等 如次尽无生
释曰。谓无学位。若正自知我已知苦。我已断集。我已证灭。我已修道。是名尽智。若正自知我已知苦不复更知。我已断集。不复更断。我已证灭。不复更证。我已修道。不应更修。名无生智。论云。如是十智。相摄云何。谓世俗智。摄一全一少分(摄他心智名一少分)。法智。类智。各摄一全七少分(苦等四智。尽智无生智。及他心智。摄此七少分也)。苦集灭智。各摄一全四少分(四少分者。谓法智类智。尽智无生智也)。道智。摄一全五少分(五少分者。谓法智。类智。尽智。无生智。他心智也)。他心智。摄一全四少分(法智。类智。道智。世俗智也)。尽无生智各摄一全六少分(六少分者。谓四谛智。法智。类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