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俱舍论颂疏论本
俱舍论颂疏论本
从此第二。明五下分结。论云。佛于余处。依差别门。即以结声。说有五种。颂曰。
又五顺下分 由二不超欲
由三复还下 摄门根故三
或不欲发趣 迷道及疑道
能障趣解脱 故唯说断三
释曰。又五顺下分者。一身见。二戒禁取。三疑。四欲贪。五嗔。问何缘此五。名顺下分。答下谓欲界。此五顺益下分界故。名顺下分。由二不超欲由三复还下者。正释顺下也。由贪嗔二。不超欲界。设有能超上生有顶。由身见等三。还生欲界。故说贪嗔如守狱卒。身见等三。如防逻人故。说此五名顺下分。有说言下分者。谓下有情。即异生也。及取下界。谓欲界也。前三能障超下有情。后二能令不超欲界故。五皆得顺下分名。问如诸预流。断六烦恼。云何经说断三结耶。答此有二师。第一释者。颂云摄门根故三。言摄门者。谓身见在一门。即苦门也。戒禁取在二门。谓苦道门也。疑通四门。谓四谛门也。说断三种。摄彼三门故。说断三已说断六。言摄根者。谓边见依身见转。见取依戒禁取转。邪见依疑转。故说断三种。摄彼三根。故说断三。已说断六。或不欲发趣。已下第二释也。或言。谓显有余师释。凡趣异方。有三重障。一不欲发趣。二迷正道依邪道故。三疑正道。趣解脱者。亦有三障。一不欲发趣。谓由身见。执我我所。怖畏解脱。不欲发趣。二者迷正道。谓由戒取。执非道故。迷于正道。三者疑于道。谓由疑故。于道犹豫。佛显预流永断如斯。趣解脱障。故说断三。
从此第三。明五上分结。论云。佛于余经。如顺下分。说顺上分。亦有五种。颂曰。
顺上分亦五 色无色二贪
掉举慢无明 令不超上故
释曰。顺上分五。一色界贪。二无色界贪。三色无色掉举。四色无色慢。五色无色无明。由此五种。能令有情不超上界。名顺上分结。以贪过重。两界别论。
从此第二。明三缚。论云。已说结缚云何。颂曰。
缚三由三受
释曰。缚有三种。一者贪缚。二者嗔缚。三者痴缚。何缘说此三。为缚。谓依三受。故立三缚。谓于乐受。贪缚随增。谓于苦受。嗔缚随增。谓于舍受。痴缚随增。所缘相应。俱随增故。谓于舍受。亦有贪嗔。非如痴故。
从此第三。明随眠。论云。已分别缚。随眠云何。颂曰。
随眠前已说
释曰。随眠有六。乃至九十八品。初已说也。
从此第四。明随烦恼。颂曰。
随烦恼此余 染心所行蕴
释曰。随烦恼此余者。此随眠外。余。缠垢等。名随烦恼。随根本烦恼起故。名随烦恼也。此随烦恼。是染心所。行蕴所摄。
从此第五。明缠。颂曰。
缠八无惭愧 嫉悭并悔眠
及掉举昏沉 或十加忿覆
无惭悭掉举 皆从贪所生
无惭眠昏沉 从无明所起
嫉忿从嗔起 悔从疑覆诤
释曰。前一颂标缠。次一颂半明根本等流。缠八者。品类足论说。或十者。毗婆沙师说。缠有十。一无惭。二无愧。三嫉。四悭。五悔。六眠。七掉举。八昏沉。九忿。十覆。无惭。无愧。根品已释。嫉谓于他诸兴盛事。令心不喜。悭谓财法巧施相违。悔即恶作。根品已释。眠谓令心昧略为性。悔眠二种。虽通善恶。今十缠中。唯取染污。掉举昏沉。亦根品已释。令心愤发。说名为忿。隐藏自罪。说名为覆。无惭。悭。掉举。是贪家等流果也。无愧。眠昏沉。是无明等流。嫉。忿。是嗔家等流。悔是疑等流。覆有说贪等流。有说痴等流。有说贪痴等流。有说智人覆。是贪等流。无智人覆。是痴等流。颂云覆诤者。三说不同。故名为诤。
从此大文第二。明烦恼六垢。颂曰。
烦恼垢六恼 害恨谄诳憍
诳憍从贪生 害恨从嗔起
恼从见取起 谄从诸见生
释曰。前两句明六垢。次四句明本惑等流。一恼。二害。三恨。四谄。五诳。六憍。此从烦恼生。秽污相粗。名烦恼垢。恼谓坚执诸有罪事。由此不取如理谏诲。害谓逼迫。行打骂等。恨谓结怨。谄谓心曲。诳谓惑他。憍根品已释。诳憍贪等流。害恨嗔等流。恼见取等流。谄五见等流。颂言诸见者。即五见也。
从此大文第二。诸门分别。就中分五。一三断分别。二三性分别。三三界分别。四六识相应。五五受相应。且第一三断者。论云。此垢及缠。为何所断。颂曰。
缠无惭愧眠 掉惛见修断
余及烦恼垢 自在故唯修
释曰。缠中无惭。无愧。睡眠。惛沈。掉举。此五与见惑相应。是见所断。与修惑相应。是修所断。余谓嫉悭忿覆悔。及烦恼六垢。此之十一。自在起故。唯修所断。不随他惑。自力而起。唯与无明。共相应故。名为自在。
从此第二。明三性。论云。此随烦恼。谁通何性。颂曰。
欲三二余恶 上界皆无记
释曰。欲三二者。欲界眠。昏。掉。三。通不善无记二性。与身边见相应。是无记性。余恶者。所余随惑。皆不善性。上界皆无记者。上二界中。一切随惑。皆唯无记性。
从此第三。三界分别。论云。此随烦恼。谁何界系。颂曰。
谄诳欲初定 三三界余欲
释曰。谄。诳。唯在欲界初禅。臣众相依故三三界者。三谓昏。掉。憍。三。皆通三界。余欲者。余者。除前五外。所余随惑。唯欲界系。
从此第四。明六识相应。此下总明本惑及随惑。于六识中。何识何地起。颂曰。
见所断慢眠 自在随烦恼
皆唯意地起 余通依六识
释曰。见所断惑。及修所断慢眠。并自在随烦恼。即前嫉等五缠。及六垢是也。此见断等。唯意地起。依五识身。无容起故。余通依六识者。余谓修断贪。嗔。无明。及与修惑相应。无惭。愧。昏。掉。并大烦恼中。不信。懈怠。放逸。此等名余也。此余惑等。一一皆通六识地起。
从此第五。明五受相应。就中分二。一明本惑相应。二明随惑相应。且第一明本惑相应者。颂曰。
欲界诸烦恼 贪喜乐相应
嗔忧苦痴遍 邪见忧及喜
疑忧余五喜 一切舍相应
上地皆随应 遍自识诸受
释曰。欲界诸烦恼中。贪与喜受乐受相应。以欢行转遍六识故。嗔与忧苦相应。以戚行转遍六识故。言痴遍者。谓痴遍与前四受相应。以欢戚行转遍六识故。邪见忧及喜者。谓邪见以欢戚行转唯意地故。与忧喜相应。先造罪业。后起邪见。喜受相应。不惧报故。先造善业。后起邪见。忧受相应。福唐捐故。疑忧余五喜者。疑与忧受相应。以戚行转唯意地故。余五喜者。谓余身见等四。及慢为五。此之余五。与喜相应。以欢行转唯意地故。一切舍相应者。约通相应说。此上一切。皆舍相应。以诸随眠相续断时。必住舍受。上地皆随应遍自识诸受者。此明上界所有烦恼随其所应。遍与自地诸识俱起。诸受相应。如初禅中。具有四识。若眼等三识。所起烦恼。与乐舍相应。若意地起惑。即与喜舍相应 二禅已去。乃至有顶。唯有意识。若二禅起惑。即与喜舍相应。若第三禅起惑。即乐舍相应。第四已去。乃至有顶。所起烦恼。唯舍相应。
从此第二。明随惑五受相应。论云。已辨烦恼诸受相应。今次复应辨随烦恼。颂曰。
诸随烦恼中 嫉悔忿及恼
害恨忧俱起 悭喜受相应
谄诳及眠覆 通忧喜俱起
憍喜乐皆舍 余四遍相应
释曰。随烦恼中。嫉。悔。忿。恼。害。恨。此六唯与忧受相应。以戚行转唯意地故。悭喜受相应。谓以欢行转。唯意地故 谄。诳。眠。覆。此四通与忧喜相应。以欢戚行转。唯意地故 憍与喜乐相应。二禅已下。喜受相应。第三禅侨。乐受相应。以欢行转。唯意地故 颂言背舍者。此上随惑。约通相应说。一切皆与舍受相应。相续断时。必住舍故。余四遍相应者。余谓无惭。无愧。昏沉。掉举。此四通与五受相应。以欢戚行转。遍六识故。
从此第三。明五盖。论云。今次应辨盖相云何。颂曰。
盖五唯在欲 食治用同故
虽二立一盖 随蕴故唯五
释曰。上两句明盖。下两句废立。盖五唯在欲者。佛说盖。有五。一欲贪。二嗔恚。三昏眠。四掉悔。五疑。然此五盖唯在欲界。以契经说如是五种。纯是圆满。不善聚故。上界无不善。故知唯在欲。问何缘昏眠二法。及掉悔二法。合为一盖。答颂言食治用同故。虽二立一盖。食谓所食。治谓能治。即非是食也 言食同者。且昏眠盖。同有五食。一[夢-夕+登]瞢。二不乐。三颦呻。四食不平等性。即过度饱也。五心昧劣性。即因疲劳生也。言治同者。此二非食。谓光明想。言用同者。此二俱能。令心沈昧 掉悔二盖。言食同者。谓四种法。一亲里寻。二国土寻。三不死寻。四随念昔寻。随所经事。忆念寻求也。言治同者。此二非食。谓奢摩他。言用同者。此二能令心不寂静。问诸烦恼等。皆有盖义。何缘世尊唯说此五。答颂言障蕴故唯五。谓贪恚盖。能障戒蕴。昏眠能障慧蕴。掉悔能障定蕴。定慧无故。于四谛疑。疑故能障解脱蕴。及解脱知见蕴。皆不得起。故唯此五。建立为盖。依经部释。昏眠障定。掉悔障慧。定障理应先慧障故。
从此大文第二。明惑灭。就中分六。一明断惑四因。二明四种对治。三明断烦恼处。四明四远性。五明断惑得灭。六明九种遍知.此下第一。明断惑四因。论云。今应思择。他界遍行。及见灭道断。有漏缘诸惑。于彼断位。不知彼所缘。知彼所缘时。而彼不断。如是诸惑。断由何因 解云。问也。他界遍行者。九上缘惑也。此遍行所缘者。上界苦集是也。及见灭道断有漏缘诸惑者。谓灭道下。贪嗔慢是也。谓贪。嗔。慢。缘邪见疑无明。起名有漏缘。此贪等所缘者。即邪见疑无明也。于彼断位者。若他界遍行断位者。谓苦集智忍生时也。若灭道有漏缘。断位者。谓灭道智。忍生时也。不知彼所缘者。若断他界遍行时。不知上界苦集也。若断灭道有漏缘时。不知彼邪见疑无明也。以灭道智忍。但知灭道谛故。知彼所缘时而彼不断者。知他界遍行所缘者。谓上界苦集类智也。而彼他界。遍行不断者。谓已断故。故不断也 知灭道下。有漏缘惑。所缘时者。谓苦集智忍也。以苦集智忍知苦集故。彼灭道下。邪见。疑。无明。体是苦集故。苦集智忍生。能知彼也。而彼贪嗔邪见等。不断者。谓未起灭道智忍故也。又论云。非要遍知所缘故断(答前问也)。若尔断惑。总由几因(却征也)。由四种因(总答)。何等为四(问也)。颂曰。
遍知所缘故 断彼能缘故
断彼所缘故 对治起故断
释曰。前三句。明断见惑因。第四句。明断修惑因。且断见惑。总由三因。遍知所缘故者。第一因也。此名遍知所缘故断。谓苦集断自界缘惑。以自界缘。缘自欲界苦集谛故。苦集忍生。既知苦集。故知自界缘惑断。由遍知所缘故断。言所缘者。即苦集也。及见灭道断。无漏缘惑。以邪见。疑。无明。缘灭道无漏。灭道忍生。知灭道谛故。彼邪见。疑。无明。即断。名遍知所缘故断。言所缘者。即灭道谛也 断彼能缘故者。第二因也。此名断彼能缘故断。谓见苦集。断他界缘。以自界缘惑缘他界缘惑。他界缘惑。是所缘境。自界缘惑。是能缘心也。若断自界缘惑时。彼他界缘惑即随断。名断彼能缘故断。言能缘者。即自界缘是也 断彼所缘故者。第三因也。此名断彼所缘故断。谓见灭道。断有漏缘惑。以灭道下贪等有漏缘惑。缘邪见等无漏缘惑。无漏缘惑。名为所缘。所缘若断。彼能缘有漏缘惑亦随断。故名断彼所缘故断。言所缘者。即无漏缘惑是也 对治起故断者。明断修惑。由第四因。此名对治起故断。谓九品修惑。由九品能对治道。断若上上品惑。下下品道。为对治。乃至下下品惑。上上品道。为对治。此对治门。后当广释。
从此第二。明四种对治。论云。所言对治。总有几种。颂曰。
对治有四种 谓断持远厌
释曰。对治有四。一断对治。谓无间道。断烦恼故。二持对治。谓解脱道。此道能持择灭得故。无间道后。名解脱道也。三远分对治。谓胜进道。令所断惑得转更远故。解脱道后。名胜进道也。四厌患对治。谓加行道。缘苦集谛。深生厌患故。无间道前。名加行道也。论主正此文云。第一加行。二无间。三解脱。四胜进。
从此第三。明断惑处。论云。诸惑永断。为定从何。颂曰。
应知从所缘 可令诸惑断
释曰。应知诸惑。得永断时。不可令其离相应法。以相近故 但可令惑远离所缘。令彼所缘。不复生故。
从此第四。明四远性。论云。所言远分。远性有几。颂曰。
远性有四种 谓相治处时
如大种尸罗 异方二世尊
释曰。上两句标。下两句释。远性有四。一相远。二治远。三处远。四时远。如大种者。如四大虽俱。以相远故。亦名为远。如尸罗者。如持犯戒。此名治远。虽一身中。有持戒犯戒。以相治故。亦名为远。异方者。如东西海。此名处远。虽同一世界。方处隔故。亦名为远。二世者。如过未世者。此名时远。虽一法上立此二世。望现在世。时分隔故。亦名为远。等言。为明举事未尽。如所造色等亦名相远。如善恶性等。亦名治远。如南北海等亦名处远。故致等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