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俱舍论颂疏论本
俱舍论颂疏论本
从此第二。明具八支。论云。何缘受此。必具八支。颂曰。
戒不逸禁支 四一三如次
为防诸性罪 失念及憍逸
释曰。前两句者。离杀等四。名为戒支。防性罪故 离饮酒一。名不放逸支。酒必放逸。犯性戒故 离涂饰等三。名禁约支。以能随顺厌离心故 下两句者。释上立三支也。所以立第一戒支者。为防性罪故。杀生等四。名为性罪 立第二不放逸支者。防失念故 立第三禁约支者。防憍逸故 而说此八。名八斋支者。依经部宗。此之八种。总名为斋。别说为支 支者分也。以别成总。得支名故。是故斋名。假而非实。如车众分(揽众分成。名为车也)。及四支军(揽象马车步。四支成名军也)。五支散等(揽五分药。成名散也)。其车军散。三是假名也 若萨婆多宗。离非时食是斋体。八中一故。亦斋支。所余七支。八中一故。是斋支。非是离非时食。非斋也。
从此第三。明不受近事。得近住。论云。为唯近事即得受近住。为余亦有受近住耶。颂曰。
近住余亦有 不受三归无
释曰。余亦有者。余谓三归也。不受近事。但受三归。亦得近住故。言余亦有。不受三归。必不得近住。故言不受三归无。或有不知要受三归。方始发戒。或复忘误。直受近住。亦发得戒。由意乐力。发律仪故。
从此第四。明近事戒。一明发戒时。二会经文。三明三品戒。四明三归体。五明离邪行。六明娶妻不犯。七明离虚诳语。八明遮饮酒。此下第一。明近事律仪。依经部宗。受三归名三归近事。后说五戒相。名五戒近事。受三归时。未发五戒。于此五戒。随受多少。皆发得戒。若萨婆多宗。受三归竟。即发五戒。要须五戒。方名近事。故论云。如契经说。佛告大名。诸有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归佛法僧。起殷净心。发诚谛语。自称我是邬波索迦(此云近事)。愿尊忆持。慈悲护念。齐此名曰邬波索迦。为但受三归。即成近事(引经起问)。外国诸师。说唯此即成(经部宗答。唯此三归。即成近事也)。迦湿弥罗国诸论师言。离近事律仪。则非近事(有宗义也。要五戒名近事)。若尔应与此经相违(经部难也。此大名经。但说三归。不言五戒也)。此不相违。已发戒故(有宗答也)。何时发戒(经部征已上论文)。颂曰。
称近事发戒 说如苾刍等
释曰。称近事发戒者。答发戒时也。大名经中。称近事言。此时发戒。谓经云。自称我是邬波索迦愿尊忆持。慈悲护念。此时即发近事五戒。称近事等言。便发律仪故。本求戒心。拟受五戒。故受三归。即发五戒。以经复说我从今日。乃至命终。舍生言故。此经意。说舍杀生等。略去杀等。但说舍生。故于前时。已发五戒。说如苾刍等者。举喻释成也。说谓经说舍杀生等。由如苾刍。一白三羯磨竟发苾刍戒。后说四重学处者。令识相坚持。近事戒亦然。先受三归已。发近事戒。后说舍生等。令识相坚持。是故近事。必具律仪。
从此第二会经文。颂曰。
若皆具律仪 何言一分等
谓约能持说
释曰。前两句。引经难。后一句。通释也。经部师言。若具律仪。方名近事。何故世尊言。有四种。一能学一分(谓一戒也)。二能学少分(谓二戒也)。三能学多分(谓三戒四戒也)。四能学满分(谓五戒也)。谓约能持说者。有宗通释也。理实近事。须具五戒。谓约能持。说一分等。能持先所受故。说能学言。若不尔者。应言受一分等。经既不言受一分等。明知能学。约能持说。
从此第三。明三品戒。论云。此近事等。一切律仪。何缘得成下中上品。颂曰。
下中上随心
释曰。上品心受戒。得上品戒。乃至下品心受。得下品戒。故戒随心。有三品别。由此理故。或有罗汉。成下品戒。异生成上品戒。
从此第四。明三归体。论云。诸有归依佛法僧者。为归何等。颂曰。
归依成佛僧 无学二种法
及涅槃择灭 是说具三归
释曰。归依佛者。不归佛身。但归依成佛无学法。由无学法。能成佛故。又佛得无学法。是殊胜故。又佛得无学法。能觉悟一切故 由此三义故。归依也 无学法者。谓佛身中。尽无生智。无漏五蕴为体 归依僧者。谓归依成僧二种法。所谓学法。无学法。此二种法。能成四向四果僧故。故归依也。归依法者。唯归涅槃。涅槃即择灭也。一切众生身中。所证择灭。是善是常。寂灭一相故。通归依 若依论主。归依佛者。非直归依佛无学法。亦归依佛身。以损生身。成无间罪。故知佛身亦真佛体。故须归依。归依僧者。亦归僧身。以所依身是苾刍故。故通归依。此能归依。语表为体。问归依者。何义。答是救济义。由归三宝。解脱苦故。如世尊言。众人怖所逼。多归依诸山(山神名也)园苑及丛林(亦神名也)孤树制多等(孤树神。制多外道塔也)。此归依非胜。此归依非尊。不因此归依。能解脱众苦。诸有归依佛。及归依法僧。于四圣谛中。恒以慧观察知苦(苦谛)知苦集(集谛)知永超众苦。知八支圣道(遣谛)。趣安稳涅槃(灭谛)。此归依最胜。此归依最尊。必因此归依。能解脱众苦。是故归依。普于一切受律仪处。为方便门。
从此第五。明离邪行。论云。何缘世尊于余律仪处。立离非梵行。唯于近事一律仪中。但制令其离欲邪行(离欲邪行者。自妻不非时也) 颂曰。
邪行最可呵 易离得不作
释曰。此有三意。制欲邪行。一最可呵责。侵他妻故。感恶趣故。非非梵行。二易远离故。谓邪行易远离。在家耽欲。离非梵行。难故不制离非梵行也。三得不作故。谓诸圣者。于欲邪行。决定不作。得不作律仪。经生圣者。性戒成就。虽易多生。亦不犯故。离非梵行。则不如是。谓初二圣。有自妻故。有非梵行。由上三因。是故近事。制欲邪行。若不尔者。应经生圣犯近事戒。有自妻故。
从此第六。明娶妻不犯。论云。诸有先受近事律仪。后娶妻妾。于彼妻妾。先受戒时。得律仪不(问也)。理实应得。勿但于一分。得别解脱律仪(答也)。若尔云何。后非犯戒(难也)。颂曰。
得律仪如誓 非总于相续
释曰。得律仪如誓者。如本受誓。而得律仪。本受誓云。我于一切有情。誓断欲邪行罪。非总于相续者。谓誓不言我总于一切有情相续。离非梵行。故于有情得离邪行戒。不得离非梵行戒。故后娶妻妾。非毁犯前戒。
从此第七。明离虚诳语。论云。何缘但制离虚诳语。非离间语等。为近事戒。亦由前说三种因故。谓虚诳语。最可呵故。诸在家者。易远离故。一切圣者。得不作故。复有别因。颂曰。
以开虚诳语 便越诸学处
释曰。学处者戒名学处。所应学故。越者违越 若开诳语。便越学处。被检问时。于所犯戒。便言我不作。因斯于戒。多所违越。故佛为欲令彼坚持。于一切律仪。皆制虚诳语。
从此第八。明离饮酒。论云。何缘于彼诸遮罪中。不制离余。唯遮饮酒。颂曰。
遮中唯离酒 为护余律仪
释曰。遮罪虽多。饮酒过重。谓饮酒者。心多放逸。必犯律仪。为护律仪。故遮饮酒。酒无定量。少分亦醉。故佛严制。乃至茅端亦不许饮酒非性罪。佛教遮制。不许令饮。违遮得罪。故名遮罪。如杀生等。未制戒时。圣必不犯。故名性罪。性是罪故。又性罪相。唯染心行。疗病饮酒。不为醉乱。许无染心。故非性罪。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四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五
从此大文第五。明得三律仪别。就中一明得处时同异。二明有情支因。三明得恶处中。此下第一明得处时同异。论云。此别解脱。静虑无漏。三种律仪。从彼得一。亦得余二不。不尔云何。颂曰。
从一切二现 得欲界律仪
从根本恒时 得静虑无漏
释曰。上两句。明得别解脱戒。下两句。明得定道戒。从一切二现得欲界律仪者。一从一切。得欲律仪。二从二得欲界律仪。三从现得欲律仪。从一切者。谓根本业道。加行后起。此发罪处。名为一切。谓别解脱。离根本罪及加行后起罪故。于一切发恶处。得别解脱戒。二从二得者。二谓二类。一有情类。性罪遮罪。性谓杀生等。遮谓女人同宿等。二非情类。性罪遮罪。性谓盗外财。遮谓堀地等。今受善戒。能离性罪及与遮罪。故从二类发罪处。得别解脱戒。三从现得者。论云。谓从现世蕴处界得。非从去来。谓此律仪。有情处转。去来非是有情处故(解云。有情处者。一有情。二有情处。处有二种。一所依处。二所止处所以离邪淫。于守护有情边。发戒若离杀生。于有情所依处发戒。若不堀地。于有情所止处发戒也) 从根本恒时得静虑无漏者。一从根本得静虑无漏戒。二从恒时得静虑无漏戒。从根本者。谓从根本业道处。得定道律仪。此二律仪。于定位中。唯有根本。定前定后。无此戒故。故无加行后起位也。由定道戒唯根本故。故得戒时。唯于根本起恶处。得。别解脱戒。加行后起。皆容有故。故于三处。皆发得戒。论云。若得静虑无漏律仪。应知但从根本业道。尚不从彼加行后起。况从遮罪(已上论文) 第二从恒时得者(恒谓三世也)。谓从三世。发定道戒。由定道戒。与心俱转。谓戒俱心能缘三世。故心俱戒亦防三世。由上差别。应作四句论云 第一句者。谓从现世加行后起及诸遮罪(以现世故。得别解脱戒。加行等故。不得定道戒也) 第二句者。谓从去来根本业道(由根本故。得定道戒。由去来故。不得别解脱戒也) 第三句者谓从现世根本业道(以现世故。得别解脱戒。是根本故。得定道戒也) 第四句者。谓从去来加行后起(由去来故。无别解脱戒。加行等故。无定道戒也) 又论云。非于正得善律仪时。可定有现世恶业道等。是故应言从现处得。理实应言防护未来。定不应言防护过现(解云。此文是论主。弹前第三。第一句。谓正得善戒。岂有现世。恶业道等。等取第一句。中。加行后起及遮罪也。弹已正言。是故应言从现处得。此意者。第一第三句。应加处字。义即无妨。谓现在虽无业道等体。而有发业等处。故于业道等处。发戒义无妨也 若论发戒。有通三世。论其防罪理应未来。遮不起故。过去已灭。现在已生。不可防也)。
从此第二。明有情支因者。论云。诸有获得律仪不律仪。从一切有情支因。有异不。此定有异。异相云何。颂曰。
律从诸有情 支因说不定
不律从一切 有情支非因
释曰。律从诸有情者。从一切有情。发律仪故。以于一切有情住善意乐。方发律仪。异则不然。以恶意乐不全息故。支因说不定者。支谓七支。因谓受戒心 支不定者。有从一切支得谓苾刍戒 有从四支得。谓勤策等戒 因不定者。谓下中上心不俱起故 或有住戒非一切因。谓或下心。或中或上。受近住近事勤策戒。或有住戒由一切因。谓以下心受近事戒复起中心。受勤策戒。后起上心。受苾刍戒。具此三心。名一切因。论云。若人不作五种定限。方可受得别解脱戒。谓有情支处时缘定有情定者。念我唯于某类有情。当离杀等。言支定者。念我唯于某律仪支。能持不犯。言处定者。念我唯于其类方域。当离杀等。言时定者。念我唯于某日月等时。能离杀等。言缘定者。念我唯除斗战等缘。能离杀等。若作五种定限受者。不得律仪。但得律仪相似妙行。不律从一切有情支非因者。谓不律仪。从一切有情得。心拟遍杀诸有情故。从一切支得。谓不律仪。具一切支。身三口四。皆造恶故。非因者。非一切因。下品等心。不俱起故。问如屠羊等。不律仪人。于一生中。不与不取。于已妻妾。住知足心。哑不能言。无语四过。如何于彼具一切支。答彼遍损善阿世耶故(阿世耶。此云意乐也)虽哑不言。以手指挥 而身表语所欲说义。故得具支。若不要期尽寿。及不具支。兼不遍有情者。但得处中恶。不名不律仪 依经部宗。随所期限。支具不具。于诸有情。遍与不遍。皆得不律仪。近事戒亦然。随受多少。皆得戒也。唯除八戒。以时促故。要须具支。及遍有情。方发戒也。不律仪者。谓诸屠羊.屠鸡.屠猪.捕鸟.捕鱼.猎兽.劫盗.魁脍.典狱.缚龙.煮狗.罝弶.恶王.典刑.罚人.听察.断罪等人。言缚龙者。谓以咒术。系缚龙蛇。戏乐求物。以自存活。煮狗者。西国恶旃陀罗人。呼为煮狗。或可煮狗以充所食。听察者。谓御史等。断罪者。谓大理等。
从此第三。明得恶处中。论云。已说从彼得不律仪。得不律仪及余无表。云何方便。未说当说(余无表者。谓处中也)。颂曰。
诸得不律仪 由作及誓受
得所余无表 由田受重行
释曰。上两句。得恶戒方便。下两句。得处中方便。得不律仪。由二种因。一者由作。二者由誓受。由作者。谓彼生在不律仪家。初作杀等。起加行时。便发恶戒。谓生屠家。少小见杀。起誓心轻。不发恶戒。要作杀等。得不律仪。二由誓者。谓生余家。为活命故。怀杀害心。便发誓言。我从今日。乃至命终。谓我当作如是事业养活自身。起誓心时。便发恶戒。谓生余家。少小已来。未曾见杀。誓心必重。故发恶戒。得所余无表者。余谓余处中无表也。由田受重行者。得处中因也。一者。由田。谓于如是诸福田。所施园林等。彼施无表。初施便生。二者。由受。谓自誓言。若未礼佛。不先食等。于其斋日。誓常施食。但起誓心。便发无表。三者。由作。谓起如是殷重作意。行善行恶。便发无表。由此三因。得余无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