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颂疏论本

  从此第二。明能造大种。于中有三。一明表无表大种异。二明能造时同异。三明大种依地异。且初第一表无表大种异者。论云。前说无表大种所造。为表大种所造。为有异耶。颂曰。
  此能造大种  异于表所依

  释曰。此者此无表也。无表与表异大种生。此无表色细。表色即粗。不可一四大种能生粗细二果。故须异也。
  从此第二。明能造时同异。论云。如表与大必同时生。无表与大少分时异。颂曰。
  欲后念无表  依过大种生

  释曰。言欲者。简色界定俱无表。定俱无表。与能造大时必同也。唯欲界系。初刹那后。所有无表。从过大生。谓初念无表。与大种俱。此时大种。悬造未来众多无表。故第二念所有无表。依过去大生。过去大种。能造无表。具生等五因。名为所依。此为所依。无表得起。无表起时。依现大种。现身大种。但能为依。非所依也。论云。为转随转因。如轮行于地。以手地为依(解云。过去大种。名转因。转之言起。无表起故。现身大种。名随转因。无表随逐大种转故。随转之因依主释也。以手掷轮。轮依地转。轮喻无表。手喻过去大种。地喻现身大种也) 问初念大种。造后念无表。为即用彼造初念无表大种。为别起大种。造后念无表。答依婆娑论。此有三释。第一解云。即用造初念无表大种。造后念无表。第二解云。别起一具大种。悬造未来众多无表。第三释云。于初念时。起众多大种。悬造未来众多无表。刹那刹那四大别造。
  从此第三。明能造地别生。论云。何地身语业。何地大种所造。颂曰。
  有漏自地依  无漏随生处

  释曰。有漏自地依者。明有漏戒所依大种也。欲别解脱。及色定共。此二律仪。名有漏戒。各随当地。大种所造。以有漏法系地定故。故论云。欲界所系。身语二业。唯欲界系。大种所造。如是乃至。第四静虑。身语二业。唯是彼地。大种所造(已上论文) 无漏随生处者。此明无漏戒所依大种。道共无表。名为无漏戒。此无漏戒。随身生处。大种所造。谓生欲界。无漏现前。即是欲界。大种所造。此欲无漏。虽依色界六地而起。不依彼地。大种所造。以无漏法。不堕界故。又无诸大种是无漏故。复不可说不系大种。由所依身。无漏起故。故随生处大种所造。如是乃至。身生第四静虑。无漏现前。唯是从地。大种所造。随生处故。义准前说。
  此下第二。诸门分别。就中一约类以明。二约性界地辨。
  此下第一。约类以明。论云。此表无表。其类是何。复是何类。大种所造。颂曰。
  无表无执受  亦等流情数
  散依等流性  有受异大生
  定生依长养  无受无异大
  表唯等流性  属身有执受

  释曰。前六句。明异表类及所依大种。后两句。明表类及所依大种。无表无执受者。若定若散。一切无表。无变碍故。名无执受。亦等流情数者。谓无表色。同类因生。是等流性。亦言显此有是刹那。谓苦忍俱。道共无表。非等流故。名有刹那 言情数者。又此无表依内身起。有情数摄 散依等流性有受异大生者。明无表所依大种也。散谓欲界。别解脱无表也。依谓无表。所依大种。此散大种。同类因生。唯等流性。又此大种。散心果故。名有执受。必有爱心。执为自体。故有执受异大生言。显身三口四七支无表。一一各别。四大种造。以散七支展转相望。非一果故。故此七支。各别大造。定生依长养无受无异大者。明定无表所依大种。定生无表。总有二种。谓静虑戒。及无漏戒 此二无表。所依大种。唯长养性。以在定中必能长养四大种故。定生大种。唯长养性也 又定大种。是无执受以于定位。必无爱心执此大种。为内自体故。无执受无异大者。显定无表七支。同一四大种造。以此大种与定心俱。定心一故。故此大种。亦唯一具。又此七支。展转相望。同一果故。无异大造。表唯等流性者。身语表色。同类因生。唯等流性。属身有执受者。就中身表。以属身故。名有执受。语表不属身故。无执受也。然有新生等流大种遍住身分。造有表业。不破本身。身亦不大。异熟虚疏。有孔隙故。故得相容。
  从此第二。明性界地。一明性界地。二明三性。论云。已辨业门二三五别。此性界地。差别云何。颂曰。
  无表记余三  不善唯在欲
  无表遍欲色  表唯有伺二
  欲无有覆表  以无等起故

  释曰。无表记余三者。三性分别。谓无表色。不通无记。唯善恶性。故说记言。余谓表业。及与意思。皆通三性。问何故无表。不通无记。答以无记心。势力微劣。不能引发强无表业。可因灭时。果仍续起。故无表业非无记也。不善唯在欲者。无表表思。于中不善。唯在欲界。善及无记。诸地皆有。无表遍欲色者。此明无表不通无色。以无色界无大种故。既无大种。无表宁有。又有身语。方有律仪。无色界中。无身语转。故无律仪。又毗婆沙师。作如是说。为治恶戒。故起尸罗。唯欲界中。有诸恶戒。无色于欲具四种远。一所依远。二行相远。三所缘远。四对治远。故无色中。无无表色。表唯有伺二者。欲界初禅。名有伺二。表色唯在有伺地中。要有寻伺。方能发表。二禅已上。无寻伺故。故无表业。欲无有覆表以无等起故者。明有覆表唯在初禅也。夫论表业。约等起心。以判善恶。言等起者。能发心也。以欲界中。无有覆心能发表业。故有覆表。欲界无也。欲界虽有身边二见。是有覆心。是见所断。不能发业。夫发业者。唯修所断。问何名初禅有覆表业。答如大梵王于马胜所。起谄诳心。发身语业。名有覆表。论云。复以何缘。二定已上。都无表业。欲界无有有覆无记表业。
  以无发业等起心故。有寻伺心。方能发业。二定已上。都无此心。又发表心。唯修所断。见所断惑。内门转故。以欲界中。决定无有有覆无记。修所断惑。是故表业。上三地皆无。欲界无有有覆无记表业(已上论文思而可知)。
  从此第二。明三性所由。就中有二。一明三性所由。二明二种等起。且明三性者。论明四因能成三性。一由胜义。二由自性。三由相应。四由等起。此中应辨。何法何性。由何因成。颂曰。
  胜义善解脱  自性惭愧根
  相应彼相应  等起色业等
  翻此名不善  胜无记二常

  释曰。胜义善解脱者。涅槃名解脱。以涅槃中。最极安隐。众苦都寂。犹如无病。是善是常。故名为胜。有实体故。复名为义。故此涅槃。名胜义善。自性惭愧根者。根谓无贪等三善根。及惭愧二。此之五法。体性是善。犹如良药。名自性善相应彼相应者。上相应是标。下相应是释。谓彼前无贪等五。余心心所。自性非善。与彼相应。而得善名。名相应善。如杂药水。等起色业等者。色业谓身语表无表业等。等取不相应中四相及得。二无心定。此等诸法。名等起善。以是自性。及相应善。所等起故。而得善名。如良药汁所引生乳。翻此名不善者。翻此四善。立四不善。胜义不善。谓生死法。由生死法。苦为自性。极不安隐。犹如痼疾。自性不善。谓无惭愧。及贪嗔等。三不善根。性是不善。犹如毒药。相应不善。除无惭愧等外。余心心所法。要与无惭愧等相应。方名不善。如杂毒水。等起不善。谓身语业。不相应中。四相及得。以是自性相应不善所等起。故如毒药汁所引生乳。胜无记二常者。胜义无记。谓虚空非择灭。二常法也。以是常故。名为胜义。非道所证故。称曰无记。理实有为无记。名自性无记。此论略而不论。正理论具明。应知无记中。无有相应等起无记也。问若等起力。令身语业成善不善。即此业上能造大种。亦等起生。何故大种唯无记性。答以作者心。本欲起业。非四大种。故不成例。
  从此第二。明等起义。引经难起。故论云。如上所言。见所断惑。不能发表。若尔何缘。契经中说由邪见故。起邪思惟。邪语。邪业。及邪命等(解云。邪见。是见所断惑。既从邪见。发邪语等。如何见惑。不发表乎) 此不相违(总答)。何以故(征也)。颂曰。
  等起有二种  因及彼刹那
  如次第应知  名转名随转
  见断识唯转  唯随转五识
  修断意通二  无漏异熟非
  于转善等性  随转各容三
  牟尼善必同  无记随或善

  释曰。初一行颂。明二等起。第二一行颂。约六识。明差别。后一行颂。约三性辨同异。等起有二种者。标也。表无表色等起。有二种也。因及彼刹那者。列名也。一因等起。二刹那等起。发业前心。名因等起。在先为因故 与业俱心。名刹那等起 同一刹那时故。如次第应知名转名随转者。因等起心。说名为转。谓能转业。转之言起。将作业时。能引发故 刹那等起。名为随转。谓随业转。正作业时。不相离故 见断识唯转者。此下四句分别。此初句也。谓见断识。唯能为转。但为远因。助寻伺心。能起表也。不为随转。于外门心。正起业时。见断无故(外门者谓修断)唯随转五识者。第二句也。谓五识身。无分别故。不能为转。外门起故。能为随转。修断意通二者。明俱句也。修所断识。有分别故。而能为转。外门起故。亦为随转。无漏异熟非者俱非句也。谓无漏法。唯在定故。不能发业。非转非随转。若异熟心。任运起故。不能发业。非转非随转。于转善等性随转各容三者。明转随转三性不同也。善等性者。等取不善无记也。三者三性也。谓转心。若善。随转容三性。转心。若不善随转。亦容三性。转心若无记。随转亦容三性。牟尼善必同者。明佛心也。谓佛转心。若是善性。后随转心。亦必是善。故言必同。无记随或善者。佛无记心。若是转者。其随转心。或是善性。亦通无记。是故言或。以佛世尊于说法时。心或增长。无萎歇故。故无记转心。通善心随转。言佛有无记心也。若依萨婆多宗。许佛有异熟。通果。威仪。三无记心也。若依大众部宗。说佛无无记心。心唯是善。以佛世尊常在定故。故契经言。那伽行在定。那伽住在定。那伽坐在定。那伽卧在定(那伽此云龙头。显佛世尊)。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三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四

  从此第三。广明表无表。一明三无表。二依三别解。且初明三无表者。论云。傍论已了。复应辨前表无表相。颂曰。
  无表三律仪  不律仪非二

  释曰。无表有三者。一者律仪。二者不律仪三者非律仪。非不律仪。颂言非二者。即是第三非律仪。非不律仪也。能遮能灭恶戒相续。故名律仪。
  从此第二。依三别解。就中有五。一别解律仪二总明成就。三明得戒因缘。四明舍差别。五约处明成就第一别解律仪中。一明三善律仪。二别明初律仪。且初明三善律仪者。论云。如是律仪差别有几。颂曰。
  律仪别解脱  静虑及道生

  释曰。此标三律仪也。一别解脱律仪(谓欲廛戒)二静虑生律仪(谓色廛戒) 三道生律仪(谓无漏戒) 就第二别明初律仪中。一明初律仪。二安立四戒。三别解异名。且明初律仪者。论云。初律仪相差别云何。颂曰。
  初律仪八种  实体唯有四
  形转名异故  各别不相违

  释曰。初句辨名。次三句明体。初律仪八种者。标也。一苾刍律仪。二苾刍尼律仪。三正学律仪。谓正学六法故(于五戒上。加不非时食也)。四勤策律仪。勤为大僧之所策励。旧云沙弥。五勤策女律仪。六近事律仪。七近事女律仪。八近住律仪。如是八种。总名第一别解脱律仪也。实体唯有四者。明体也。名虽有八实体唯四。一苾刍。二勤策。三近事。四近住。所以然者。离苾刍戒。无别苾刍尼律仪。离勤策戒。无别正学勤策女律仪。离近事戒。无别近事女律仪。故体唯四。形转名异故者。释其所由也。形谓形相。即女男根。但由形转。名有异故。戒体无别。谓转根位。令本苾刍戒名苾刍尼律仪。或苾刍尼戒。名苾刍律仪。令本勤策戒名勤策女律仪。或勤策女及正学戒。名勤策律仪。令本近事戒。为近事女律仪。或近事女戒。为近事律仪。故论云。非转根位有舍先得。得先未得律仪因缘故。四律仪非异三体(解云。舍戒因缘。总有四种舍。得戒因缘。谓从他受等。今转根位。非四舍摄。故非有舍先得戒因缘也 又转根位。无得先未得戒之因缘。故知尼等四戒。不异苾刍等三体也) 问若从近事。受勤策戒。复从勤策。受苾刍戒。此三律仪。为由增足远离方便。立别别名。如只金钱加一名双。或五钱上加五名十。十上加十。成二十耶。为此三戒其体各别具足顿生。答三种律仪。其体各别。具足顿生。故于苾刍身中。有二百六十五戒。俱时而转。问三种律仪。同不杀等。既尔相望。同类何别。答由因缘别。相望有异。因谓求戒。心名因也。本求五戒等。心有别也。缘谓戒师名缘。如五戒从一人受。十戒从两师受。大戒从十师受。缘有别也。以诸远离。依因缘发故。因缘别远离有异。戒名远离远离恶也。又论云。若无此事。舍苾刍律仪。尔时则应三律仪皆舍。前二摄在后一中故。既不许然。故三各别。然此三种。互不相违。于一身中。俱时而转。非由受后。舍前律仪。勿舍苾刍戒。便非近事等(解云。舍苾刍时。既名近事等。明知三戒俱时转也)。
  从此第二。安立四律仪。论云。近事。近住。勤策。苾刍。四种律仪。云何安立。颂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