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俱舍论颂疏论本
俱舍论颂疏论本
从此第二。明眼等九门。论云。已辨形状。余义当辨。颂曰。
同净天眼见 业通疾具根
无对不可转 食香非久住
倒心趣欲境 湿化染香处
天首上三横 地狱头归下
释曰。此有九门。同净天眼见者。第一眼境门。谓中有身。唯两眼境。一同类眼见。五趣中有。各见自类也。二净天眼见。言净天眼者。修得天眼。极清净故。能见中有。生得天眼。则不能观。以中有身极微细故。有余师说。天中有眼。能见五趣。人中有眼。能见四趣。除天中有也。鬼中有眼。能见三趣。除人天也。傍生中有眼。能见二趣。除人天鬼也。地狱中有眼。唯见自类也 业通疾者。第二行速门。凌空自在。是谓通义。通由业得。名为业通。此通势用速故名疾。中有获得最疾业通。上至世尊。无能遮抑。以业势力最强盛故 具根者。第三具根门 一切中有。皆具五根 无对者。第四无碍门。对谓对碍。中有凌空。金刚山等。所不能遮。故名无对。曾闻折破炎赤铁团。见有生虫故 不可转者。第五不可转门。谓五趣中有。不可转也。人中有起。但往人趣。必不可令人中有没。余中有起。天等亦然 食香者。第六所食门。中有以香为食。由食香故。名健达缚。若少福者。唯食恶香。若多福者。妙香为食 非久住者。第七住时门。婆娑师说。此住少时。一切中有。乐求生故。速往受生。必不久住。更有余师说。极多七七日。尊者世友说。极至七日。法救大德说。时无定限。生缘未合。中有恒存。故轮王中有。要至人寿八万岁时。方顿与果。以世尊说业力不思议故 倒心趣欲境湿化染香处者。第八结生门。倒心者。此明中有先起倒心。驰趣欲境。彼由业力所起眼根。虽住远方。能见生处父母交会。而起倒心。若男中有。缘母起爱。生于欲心。若女中有。缘父起爱。生于欲想。翻此二缘。俱起嗔心。故施设论云。时健达缚。于二心中。随一现行。谓爱或恚。彼由起此二种倒心。便谓己身与所爱合。所泄不净。流至胎时。谓是己有。便生欢喜。此心生已。中有便没。受生有身。若男处胎。依母右胁。向背蹲坐。若女处胎。依母左胁。向腹而住。若非男非女。住于母胎。随所起贪。如应而住。必无中有非女非男。以中有身必具根故。然中有身。或男或女。后胎增长。方作不男女。如上所明。是胎卵生。余湿化生。今次当说。湿化染香处者。夫论受生。皆须起染。湿化无胎。依何起染。故说湿生染香故生。谓远臭知生处香气。便生爱染。往彼受生。业有胜劣。香有净秽。若化生者。染处故生。谓远观知当所生处。便生爱染。往彼受生。业随善恶。处有净秽。于地狱趣。起倒心故。亦生爱染。谓彼中有。或见自身冷雨寒风之所逼切。见极热地狱。情欣暖触。投身于彼。或见自身热风盛火之所逼害。见寒地狱。心欲清凉。投身于彼。先旧诸师。作如是说。由先见彼造恶业时己身伴类。驰往赴彼 天首上三横地狱头归下者。第九行状门。谓天中有。首正上升。如从坐起。人鬼傍生中有。行相还如人等。地狱中有。头下足上。故有颂曰。颠坠于地狱。足上头归下。由毁谤诸仙乐寂修苦行。此上所论。据人中死还生人趣。若通余趣。行相不定。故婆娑云。若地狱死。还生地狱。不必头下足上。若天中死。还生天中。不必首上足下。若地狱死。生于人趣。应首上升。若天中死。生于人趣。应头归下。
从此第三明入胎门。论云。前说倒心。入母胎藏。一切中有。皆定尔耶 不尔。经言入胎有四 其四者何。颂曰。
一于入正知 二三兼住出
四于一切位 及卵恒无知
前三种入胎 谓轮王二佛
业智俱胜故 如次四余生
释曰。此两行颂。是第十一入胎门。一切入胎。不过四位。一于入正知者。一入胎位也。唯知入胎。不知住出。二三兼住出者。二兼住者。二入胎位也。谓知住胎。亦知入胎。三兼出者。三入胎位也。谓知出胎兼知住入。兼言为显后带前故。四于一切位者。第四入胎位也。入住出位。一切不知。及卵恒无知者。此前四位。唯说胎生。若卵生者。入胎等位。三时不知。名恒无知。恒无知同前胎生第四位故。颂言及也。问如何卵生。言入胎藏。答谓卵生者。先必入胎。从初名说。或可卵言据当名说。谓先入胎。后从卵生。说胎名卵。据当名说。如煮米时。即言煮饭。据当名也。前三种入胎谓轮王二佛者。约人以配也。第一入胎。谓转轮王。于入胎时。无倒想解。正知入胎。不知住出。第二入胎。谓独胜觉。于入胎位。正知入住。不知出位。第三入胎。谓无上觉。入住出位。皆能正知。言二佛者。独觉大觉也。业智俱胜故者。释前所以也。第一业胜。正知入胎。谓转轮王。宿世曾修广大福故。第二智胜。正知入住。谓独胜觉。久习多闻胜思择故。第三福智俱胜。谓无上觉。旷劫修行胜福智故。如次四余生者。如次两字。配上业智俱胜。是轮王二佛也。四余生者。四谓第四入胎。即入住出位。皆不正知。除前三种。余胎卵生。福智俱劣。皆是第四入胎位摄。
从此大文第二遮外道难。是数论胜论外道难也。论云。此中外道执我者言。若许有情转趣余世。即我所执有我义成。今为遮彼。颂曰。
无我唯诸蕴 烦恼业所为
由中有相续 入胎如灯焰
如引次第增 相续由惑业
更趣于余世 故有轮无初
释曰。前一行。明无我。但有由惑业。相续入胎也。后一行。明生死轮转。无我唯诸蕴者。无我者。正遮外道。谓外道执我。临命终时。能舍此蕴。于受生时。能续余蕴。若无有我。谁能蕴续。故有我也。为破此执。故言无我。故论云。内用士夫。此定非有。如色眼等不可得故(注曰)解云。外道执我。名为士夫。如士夫用也。故论主破言。此定非有如色等五境。是现量知。眼等五根。是比量知。汝今执我。非如色眼等现比量知。故不可得也。世尊亦言。有业有异熟。作者不可得。谓能舍此蕴。及能续余蕴。唯除法假(注曰)解云。作者我之异名也。众生生死。由业异熟。非由作者实我也。法假谓何(问也)依此有故。彼有。依此生故彼生。广说缘起(注曰)已上论文。解云。依此无明等有故。彼行等得有。彼无明等生故。彼行等得生。十二缘起假立于我。名为法假也 唯诸蕴者。正立义也。唯有五蕴。更无实我。于此蕴上。假立为我。是正道理。非所遮遣。烦恼业所为由中有相续者。释难也。既无实我。应许诸蕴即能从此转趣余世。中有入胎。为遮此难。故有斯颂。蕴刹那灭。不可从此转趣余世。但由数习烦恼业力。令中有蕴相续入胎。入胎如灯焰如引次第增者。正明相续也。譬如灯焰虽刹那灭。而能相续转趣余世。诸蕴亦然。名转无失。故虽无我。但由惑业以为因故。诸蕴相续入胎义成。如业所引。令胎中蕴次第转增。次第增者。谓从羯罗蓝。乃至钵罗奢佉。名次第转增也。相续由惑业更趣于余世者。明三有轮转也。谓次第增。乃至命终现蕴相续。于现在世。复起惑业。以此为因。更趣于余世。故有轮无初者。明无始也。如是惑业。为因故生。生复为因。起于惑业。从此惑业。更复有生。故知有轮旋环无始 又论文明次第增义。引经颂曰。
最初羯剌蓝(此云凝滑亦云和合) 次生頞部昙(此云疱) 从此生闭尸(此云血肉也) 闭尸生健南(此云坚肉) 次钵罗奢佉(此云支节) 后发毛爪等 及色根形相 渐次而转增(发毛等。总是第五位。此上是胎内五位也)。
从此大文第八。明十二缘起。第一广明十二缘起。第二略摄喻显。就第一广明十二缘起中。一总辨。二别明。就总辨中。又分六段。一总判支位。二别显体性。三明本说意。四以略摄广。五遣通疑难。六会释经文。且初第一总判支位者。论云。如是蕴相续说三生为位。颂曰。
如是诸缘起 十二支三际
前后际各二 中八据圆满
释曰。前两句标名列数。下两句依世立支。十二支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处。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言三际者。一前际。即是过去。二后际。即是未来也。三中际。谓现在世也。前后际各二者。谓前后际各立二支。无明行在前际。生老死在后际。中八据圆满者。此明中际立八支也。除前后际所余八支在现在世。据圆满者。中际八支非诸有情皆悉具有。今言八者。据圆满说。历八支位。名为圆满。若中夭者。不具八支。有历二支等。谓胎内死等也。又此八支。据欲界说。非色无色。谓色界中。无名色支。以彼化生。诸根顿具故。若无色界无名色及六处支。以无色故 故大缘起经说具有故。彼说。佛告阿难。识若不入胎。名色得广大增长不。不也。世尊乃至广说。解云。此经既云。入胎方有名色等增长。明知八支据欲界说。以色界不入胎故。有时但说二分缘起。一前际摄。二后际摄。谓无明乃至受支。此七支前际摄。若爱乃至老死。此五支后际摄。前后因果。二分摄故。前因果者。谓无明行为因。识等五为果也。后因果者。谓爱取有为因。生老死为果。此约因果。分为二际。
从此第二。别显体性。论云。无明等支。何法为体。颂曰。
宿惑位无明 宿诸业名行
识正结生蕴 六处前名色
从生眼等根 三和前六处
于三受因异 未了知名触
在淫爱前受 贪资具淫爱
为得诸境界 遍驰求名取
有谓正能造 牵当有果业
结当有名生 至当受老死
释曰。宿惑位无明者。谓过去生。起烦恼时。名宿惑位。此位五蕴。至今果熟。总名无明。既是五蕴。独标无明者。论云。彼与无明。俱时行故。由无明力。彼现行故。如说王行。非无导从。王但胜故。总谓王行(解云。彼者彼宿惑位。五蕴也)。宿诸业名行者。谓宿生中。起诸业位。此位五蕴。总名为业。业名为行。造作义故。此十二支。皆有位字。故初句位言流至生老死 识正结生蕴者。若于母胎等。正结生时一刹那位五蕴名识。受生识强。故别标识 六处前名色者。从结生后。六处生前。中间诸位。所有五蕴。总称名色。中间诸位者。即是胎中。从羯罗蓝。至钵罗奢佉。五位也。论云。此中应说四处生前。而言六者。据满立故(四处除身意也)从生眼等根三和前六处者。此是钵罗奢佉。此位通多念也。从名色后三和已前生眼等根。此位五蕴。说名六处。六处创圆。根相显故。但标六处。于三受因异未了知名触者。三受因者。谓三受境。境名为因。能生受也。谓出胎后。三两岁来。根境识三能有对触。此位五蕴。总名为触。触相显故。故标触名。于三受境。未能了知。故未名受。在淫爱前受者。谓五六岁已去。十四十五已来。已了三受因差别之相。未起淫贪。此位五蕴总名为受。受用胜故。故别标受名。贪资具淫爱者。十五已去。贪妙资具。淫爱现行。未广追求。此位五蕴总名为爱。爱用胜故。别标爱名。为得诸境界遍驰求名取者。取谓贪也。年既长大。贪五欲境。四方驰求。不惮劳倦。此位五蕴总名为取。以取胜故。标以取名。爱取别者。初起名爱。相续转盛。别立取名。相续取境。转坚猛故 有谓正能造牵当有果业者。因驰求故。积集能牵当有果业。此位五蕴总名为有。业名为有。有当果故。以业胜故。标以有名 结当有名生者。从此舍命。正结当有。此位五蕴总立生名。当来生支。即如今识。当来生显。立以生名。现在识强。当体受称。至当受老死者。于当来世。受生已后。有名色支。次生六处支。次生触支。次生受支。此之四位所有五蕴。总名老死。如是老死。即如今世名色六处触受四支。从生支后老死相显。标老死名 论云。又缘起支差别有四。一者刹那。二者连缚。三者分位。四者远续。云何刹那。谓刹那顷。由贪行杀。具十二支。痴谓无明。思即是行(通大地思贪必有也)。于诸境事了别名识(贪起有识。了境者也)。识俱三蕴。总称名色(注曰)言三蕴者。色想行三。此之三蕴与识俱起 想蕴取全 色蕴少分。除五根及表无表色。以别立支故。取余色蕴。即扶根四境是也 行蕴亦取少分。除无明思触受贪及无惭无愧惛沉掉举并生异灭。以别立支故。取余行蕴。即作意等是也 住名色根。说为六处(眼等五根住名色故。说此五根以为六处。虽然是五。六处摄故。说名六处也) 六处对余。和合有为触(六处即是根。对余境识。三和有触) 领触名受(贪相应受) 贪即是爱(即行杀时。本贪心也) 与此相应诸缠名取(谓无惭无愧惛沉掉举。名为诸缠。与贪相应也) 所起身语二业名有(谓行杀时。起身语二业 名为有支也) 如是诸法起位名生。熟变名老。灭坏名死(此是三相。熟变是异相) 复有说者。刹那连缚。如品类足。俱遍有为十二支位所有五蕴。皆分位摄。即此悬远相续无始。说名远续(已上论文) 解云。言刹那者。一刹那也。连缚者。因果无间相连起也。若情非情。皆有生灭。念念相续故。刹那连缚。遍一切有为也。前解刹那唯是有情。此师解刹那亦通非情也。分位缘起。约顺生受业及不定受业。三世十二支五蕴分位也。远续者。即前分位。约顺后受业。及不定受业。隔越多生。无始远续之因果也。
从此第三明本说意。此中有两。一正明说意。二遣他愚惑。且初说意者。论云。世尊于此只说意者何。颂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