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俱舍论颂疏论本
俱舍论颂疏论本
从此第四。明相应因。论云。如是已说同类因相。第四相应因相云何。颂曰。
相应因决定 心心所同依
释曰。相应因者。心心所法。要须同依。方名相应。故言决定。谓同依言。即显必同所依。同所缘。同行相。同时。同事。五义具足。名为相应。论云。此中同言显所依一。谓若眼识。用此刹那眼根为依。相应受等。亦即用此眼根为依。乃至意识。及相应法。同依意根。应知亦尔。解云。心与心所。所依不异。名为一也。
从此第五。明遍行因。论云。如是已说相应因相。第五遍行因相云何。颂曰。
遍行谓前遍 为同地染因
释曰。遍行者。谓十一遍使。及相应俱有法也。十一遍使者。谓苦谛有七。五见。疑。无明也。集谛有四。邪见。见取。疑。无明也。此等诸法遍与五部染法为因。名为遍行。遍行即因。持业释也。谓前遍者。唯取前生。遍行诸法为因。此之前生。简未来世。唯通过现。为同地者。不与异地染法为因也。论云。此与染法为通因故。同类因外更别建立。亦为余部此与染法。为通因故。由此势力。余部染法。及彼眷属。亦生长故。解云。为遍行因。取五部果。名为通因。若同类因。唯自部果。非通因也。言眷属者。谓与烦恼。相应俱有法也。
为此第六。明异熟因者。论云。如是已说遍行因相。第六异熟因相云何。颂曰。
异熟因不善 及善唯有漏
释曰。唯诸不善及善有漏。是异熟因。异熟法故。问何缘无记。不招异熟 答由力劣故。如朽败种 问何缘无漏。不招异熟。答无爱润故。如贞实种无水润沃。又非系地。如何能招系地异熟。余法具二。是故能招。如贞实种。水所沃润。言异熟者。依萨婆多宗。因是善恶。果是无记。异类而熟。名为异熟。俱有等四。因。唯同类熟 谓因与果。俱性同故 能作一因。兼同异熟 谓有同性果。有异性果。故 今异熟因。唯异类熟。故唯此一名异熟因。
从此大文。第三明世摄。颂曰。
遍行与同类 二世三世三
释曰。二世者。遍行同类。唯通过现二世也。三世三者。谓异熟相应俱有三因。通三世也。颂既不说能作因所居。义准应知。道三世非世。非世者无为也。
从此大文第二。明因得果。于中有四。一总标果体。二对因配果。三别显果相。四因取与时 且初第一。总标果体者。论云。已说六因相别世定。何等为果。对彼成因。颂曰。
果有为离系 无为无因果
释曰。上句出体。下句释妨 果有为离系者。释体也。果有二种。一者有为。谓士用。增上。等流。异熟。此为六因。所引生故。名之为果。二者离系。择灭为体。由道所证。择灭名果 道为证因。非为生因。故此证因非六因摄 无为无因果者。释疑也。论云。若尔无为。许是果故。则应有因。要对彼因。乃可得说此为果故。又此无为。许是因故。则应有果。要对彼果。乃可得说此为因故。解云。无为是离系果。应名有因。无为是能作因。应名有果也。为遣此疑。故有斯颂。无为无因者。无六因故。谓无为法。体虽是果。是所证果。非是六因所引生果。故名无因。无为无果者。无五果故。谓无为法。于生不障。立能作因。非能证故。无离系果。无取与用。无有为果。是故择灭。是因无果。是果无因。余二无为。是因非果。故三无为。皆无因果。旧译无为非因果者。此翻谬矣。无为是能作因。不可言非因。无为是离系果。不可言非果。非即非其自体。无即乃是无他。故得言无。不可言非也。论云。何缘不许诸无间道。与离系果。为能作因(难合有因)。于生不障。立能作因。无为无生。道何所作(答前难也)。若尔谁果。果义如何(解云。此有两句问。一道既非因。未知谁果。二无因是果。果义如何也)。谓是道果。道力得故(言道果者。答谁果也。道力得者。答果义也)。若尔道果。应唯是得。道于得有能。非择灭故(解云。得者。离系得也。由道引故 应有功能)。不尔。于得于择灭中。道之功能有差别故(答也)。云何于得。道有功能(征也)。谓能生故(答也)。得是有为。道能生故 云何于灭道有功能(征也)。谓能证故(答由道证择灭也)。由此理故。道虽非灭因。而可得说择灭。为道果(结成也)。
从此第二。明对因配果。论云。总说已竟。于诸果中。应说何果何因所得。颂曰。
后因果异熟 前因增上果
同类遍等流 俱相应士用
释曰。后因者。谓异熟因。于六因中。最后说故。初异熟果。此因所得 言前因者。谓能作因。于六因中。最初说故。后增上果。此因所得。由能作因有增上力所引得果。名为增上。增上之果。依主释也。谓能作因。于法不障。得增上名。或能作因。亦有胜力。如十处界于五识身。诸有情业。于器世间。言十处者。五根五境。亲生五识也。又耳等根。对于眼识生等。亦有展转增上生力。闻已便生欣见欲故。谓因耳闻。便欣见色。遂发眼识是则耳根。有增上力。能生眼识也 同类遍等流者。此二种因。得等流果 俱相应士用者。俱有相应。得士用果 言士用果者。因有作用。如世士夫。营农等用。因名士用。果从因生。名士用果。士用之果。依主释也。如世间说鸦足药草。醉象将军。药草似鸦足。名鸦足也。将军破贼。如醉象。名醉象也。从譬为名。士用亦尔。论云。为唯此二。有士用果为余亦有(问也) 有说余因亦有此果。唯除异熟。由士用果。与因俱生。或无间生。异熟不尔(此师立俱生无间。二士用果故除异熟也)有余师说。此异熟因。亦有隔越远士用果。譬如农夫。所收果实(此师更立隔越士用果。故通异熟。春种秋收。隔越士用也)。
从此第三。明果相。论云。异熟等果。其相云何。颂曰。
异熟无记法 有情有记生
等流似自因 离系由慧尽
若因彼力生 是果名士用
除前有为法 有为增上果
释曰。异熟无记法者。唯于无覆无记。有异熟果。言有情者。谓异熟果。不通非情也。有记生者。谓异熟果。善恶业感。名有记生。既异熟果。唯有记生。明知不通等流长养。以等流果及所长养通三性生。故不通也。此上是异熟果相 等流似自因者。谓等流果。皆似自因。谓似同类遍行因故 离系由慧尽者。尽者灭也。慧者择也。谓此择灭离系所显。故将择灭释离系果。若因彼力生是果名士用者。若法因彼势力所生。名士用果。如因下地加行心力。上地有漏.无漏定生。及因清净静虑心力。生变化无记心。此等名士用果。择灭名不生士用果。谓因道力。证得亦得士用果名。除前有为法有为增上果者。有为法生。余法不障。是增上果。故增上果唯有为法 除前者。谓前已生。有为诸法。非增上果。谓果望因。或俱或后。必无果前因后。故言除前也。重言有为者。是除前外诸余有为。此余有为。或与因俱。或在因后。名增上果。论云。言增上果者。显依主释也。增上之果。问士用增上。二果何殊。答士用果名唯对作者。增上果称。通对此余。如匠所成对能成匠。俱得士用增上果名。对余非匠。唯增上果。解云。谓匠造屋。屋对匠人。是士用果。亦增上果。屋对非匠。唯增上果。以非匠不造屋。屋望非匠非士用果也。
从此第四。明因取与果。论云。于上所说。六种因中。何位何因。取果与果。颂曰。
五取果唯现 二与果亦然
过现与二因 一与唯过去
释曰。五取果唯现者。除能作因。五因取果。唯于现在。定非过去。彼已取故。亦非未来。彼无因故 二与果亦然者。谓相应俱有二因。与果唯于现在。同前五因。故云亦然。由此二因得俱生果。正取果时。亦与果故 过现与二因者。谓同类遍行。二因与果。通过现世 现在世与果者。谓此二因。有等流果无间生故 过去与果者。谓有隔念等流果也 一与唯过去者。一谓异熟因。此异熟因。唯过去与果。谓异熟果。不与因俱。及无间生故。此因与果。唯过去世问取果与果。其义如何。答能为彼种。故名取果。种者因义。现在为因。能取后果。故取果用。唯于现在。正与彼力。故名与果。谓果将生。因与力用。令入现在。故名与果。故取与用唯目因也。论云。善同类因。有时取果。而非与果。应作四句 第一句者。谓断善根时。最后所舍得。解云。最后善得住现在世。已成因义。故名取果。无后善得果。至生相故。此现在因。不名与果。也 第二句者。谓续善根时。最初所得得。解云。续善根时。最初所得得者。谓得过去最后。所舍善得。此过去善得。名为与果。谓善得所引果。今时至生相故也。不名取果者。由已取故也。应言尔时。续者前得。解云。论主恐人不解前文所得得言。谓将通取过去诸得故。今解云。应说尔时续者。前得前得。是前最后。所舍善得也 第三句者。谓不断善根。于所余诸位。解云。于一身中有所余诸善心位。能为因故。名为取果。有果生故。得名与果也 第四句者。谓除前相。解云。除前三句相。所余未来善等。皆非取与也。
从此第三。明法从因生。论云。说因果已。复应思择。此中何法。几因所生(问也)。法略有四。谓染污法。异熟生法。初无漏法。三所余法(总标诸法也)。余法者何(别问三所余法也)。谓余异熟。余无记法。除初无漏。诸余善法(余无记者。谓工巧等。三无记也。余善法者。除苦法忍。外诸余无漏。及一切有漏善。此等是前三法外。名三所余也)。如是四法云何。颂曰。
染污异熟生 余初圣如次
除异熟遍二 及同类余生
此谓心心所 余及除相应
释曰。染污异熟生余初圣者。标四法也 如次者。言此四法除因门中。于下两句。如次除之。除异熟遍二者。此除一字四度言之。除异熟者 初句染污法。除异熟因。余五因生 第二除遍者。谓初句异熟生法。除遍行因。余五因生 第三除二者。谓前第二句。三所余法。除前异熟遍行二因。从余四因生 第四及同类余生者。谓第二句。初无漏圣。非但除异熟遍行二因。及除同类因。从余三因生。故颂除字。及余生两字。四度言也。此谓心心所者。此前所辨四法从因生者。唯是心心所法也。余及除相应者。此明色及不相应四法也。余谓色法。及不相应。是心心所外故。名为余故。余一字含此二法。谓色不相应也。此二法中各有四法。谓余染污等。且染污色。恶律仪是也。异熟色者。眼等五根是也。三所余色者。除初圣外所余无漏戒。及定共戒等。一切善色。兼工巧威仪。通果色也。初无漏色者。谓苦法忍上。道共戒也。不相应中。染污等四。思之可解。及除相应者。谓色不相应四法。如心心所。所除因外兼除相应。故言及也。且色及不相应染污法。除异熟因。及除相应因。余四因生。若色及不相应。异熟生法。除遍行因。及除相应因。余四因生。若色及不相应。三所余法。除异熟遍行二因。及除相应。余三因生。若色及不相应。初无漏法。除异熟遍行同类三因。及除相应。余二因生。一因生法。决定无有 此颂甚巧。应善思之。已上不同。总是第一。明因已竟。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六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七
从此大文第二。明四缘。于中分二。一明四缘。二别解等无间。初就明四缘中。文复分三。一明四缘体。二明缘中作用。三明法从缘生。且第一明缘体者。论云。广说因已。缘复云何。颂曰。
说有四种缘 因缘五因性
等无间非后 心心所已生
所缘一切法 增上即能作
释曰。说有四种缘者。说谓契经中。说有四缘性。谓因缘性。等无间缘性。所缘缘性。增上缘性 言因缘者。因即是缘。持业释也 等无间者。前后心心所。体各一故。名之为等。如心心所中。受体是一。余想等亦尔。故论云。谓无少受无间生多。或复从多无间生少。想等亦尔。于自类中。无非等义 又解。前心心所齐等。与后心心所为缘。非是前受生后受。前想生后想。自类中等也 又解后心心所。等用前心心所为缘 故此等字。通缘及果 言无间者。前心心所。生后心心所。中间无有余心间隔。名为无间。故此无间。通缘及果。或等无间即缘。是持业释也。或等无间之缘。是依主释 所缘缘者。谓所缘境为缘。能牵生心心所法。所缘即缘。持业释也 增上缘者。增上即缘。是持业释也。因缘五因性者。出因缘体。于六因中。除能作因。所余五因。是因缘性。等无间非后心心所已生者非后者。谓阿罗汉。临入涅槃。最后心心所。名之为后。此后心心所。非等无间缘。除后心外。诸余已生。心心所法。皆是等无间缘。论云。此缘生法。等而无间。依是义立等无间缘(解云。法者。此果法。此果法。与缘等也)由此色等。皆不可立等无间缘。不等生故。谓欲界色。或无间生欲界色界。二无表色(解云。谓受戒者。从第三羯磨。便入色界定。即欲界别解脱无表。与色界定共无表色。俱时生耳)。或无间生欲界无漏。二无表色(解云。谓第三羯磨。便入色界无漏定即欲界无表。与道共无表。俱时生耳)。由诸色法。杂乱现前。等无间缘。生无杂乱。故色不立等无间缘。尊者世友作如是说。于一身中。一长养色。相续不断。从此后复有第二长养色生。不相违害。故不可立等无间缘。大德复言。以诸色法无间生起。或少或多故。谓或有时。从多生少。如烧稻稗大聚为灰。或时复有从少生多。如细种生诺瞿陀树。根茎枝叶。渐次增荣。耸干垂条。多所荫映(解云。大德谓法救也。诺瞿陀树子。甚少而生大树。荫得五百乘车也)。所缘一切法者。谓一切法。与心心所。为所缘也。心心所法。其性羸劣。执境方生。犹如羸人非杖不起。故一切法识所攀附。名为所缘。此所缘境。有别体性。是心心所。发生缘故。名所缘缘。增上即能作者。谓增上缘性。即能作因。以即能作因为增上缘。故此缘体广。名增上缘。一切皆是增上缘故。问既一切法。皆所缘缘。此增上缘。何独体广。答论有两释 第一解云。俱有诸法。未尝为所缘。然为增上故。唯此体广。解云。如无我观。亦观一切法。于第一念。不见俱有故。俱有诸法。未尝为所缘。然此俱有法。为增上缘故。增上体广也 第二解云。或所作广。名增上缘。以一切法各除自性。与一切有为。为增上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