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俱舍论颂疏论本
俱舍论颂疏论本
三世法各三 善等唯善等
有系自界得 无系得通四
非学无学三 非所断二种
释曰。三世法各三者。三世门也。三世法得。各有三种。谓过去法。有过去得。有未来得。有现在得。如是未来。及现在法。各有三种得 且过去法。有过去得者。或是法前。或是法俱。或是法后。此约能得与所得法。今时同在过去世也。然过去法。唯有一得。如过去世异熟生等也。或有二得。如过去世。别解脱戒等。有通三得。如过去世道共戒等也。若一得。若二得。若三得。皆名过去法中过去得也。故过去得。通三种得。宜善思之。过去法家现在得者。如别解脱戒。落谢过去。现在不失。起得得之。此即法在过去。得居现在。得居法后故。过去法家现在得者。唯法后得也 过去法家未来得者。谓法过去。得在未来。此未来得。名法后得。据世横望。虽皆法后。若约起用先后。未来亦有过去法家法前得也。如过去世道共戒等。有法前得。已谢过去。其法前得。种类众多。起未尽者。仍在未来得。此未来得。不起即已。起必在彼过去法前得。故过去法。未来得者。亦有法前得也。宜善思之。现在法家过去得者。唯法前得 现在法中现在得者。唯法俱得 现在法家未来得者。名法后得 据世横望。虽皆法后。若论起用前后。未来亦有现在法家。法前得也。准过去说。宜善思之。未来法家过去现在得者。唯法前得 未来法家未来得者。或法前。或法俱。或法后。未来虽无前后次第。约得种类别。约容起用。说前后也 善等唯善等者。三性门也。善等者。所得善法也。等等取不善无记法也。唯善等者。能得得也。等取不善无记得也。谓善不善。及无记法。如其次第。有善不善无记三得 有系自界得无系得通四者。系不系门也。有系者。三界有漏法也。其有系法。得唯自界 谓欲界法得。唯欲界。若色界法得。亦色界若无色界 法得亦无色界 以有漏得。随所得判。故有系法。随在何界。其能得得。与所得同 无系者。无漏法也。无漏法有二种。一有为无漏谓道谛也。二无为无漏择灭非择灭也。得通四者。无系法上。能得得通四种也 谓三界得。及无漏得。名为四种 且非择灭得。通三界系。谓非择灭得。随命根众同分别判。以命根众同分通三界系故。故得通三界系也。如欲界缘阙。得非择灭得。即欲界系 若色界缘阙得非择灭得。即色界系 若无色界。缘阙得非择灭得。即无色界系 故论云。非择灭得。通三界系。若择灭得。色无色界。及与无漏 解云。谓择灭得。随能证道判 若有漏道。证择灭者。其所引得。色无色界系。以色无色有有漏道。为能证故。故择灭得。通彼二界。然于欲界。无能断道。故择灭得。不通欲界 若无漏道。所证择灭。其择灭得。亦唯无漏。随能证道。是无漏故。若道谛得。唯是无漏。以道谛得。随所得判。道谛是无漏。得亦无漏也。故无系法。总而言之。得通三界及与无漏四种也。非学无学三者。三学门也。颂言非字。流至无学。谓非学非无学也。三者能得得也。谓非学非无学法。得通三种。一者是学。二者无学。三者非学非无学。又颂文窄故。唯标非学非无学 若依论文。三学具明。故论云。若有学法。得唯有学 注曰。有学法者。有学身中。有为无漏是也。以有学法是有为故。得随所得判故。得亦是有学也 若无学法。得唯无学。注曰。无学法者。无学身中。有为无漏也。以无学法是有为故。得随所得判。故得亦无学也 非学非无学。得有差别。谓此法得。总说有三 注曰。此文正释颂也。非学非无学法。虽是一。其法上得。即通三学故。言得有差别也。非学非无学法者。谓一切有漏。及三无为也(已上论文) 注曰。以有漏法不可修故。故非有学无学身中法。名非学非无学也 若无为法。不可修习令其增长故。亦是非学无学法 且有漏法。唯有非学非无学得 以有漏法随所得判故。能得得亦是非学非无学也。非择灭得。及非圣道所引。择灭得亦如是。注曰。非择灭得。随命根众同分判 非圣道得。随能证道判故。此二得亦是非学非无学也。亦如是者。意明得同前。是非学非无学也。若有学道。所证择灭得。亦有学。随能证道。是有学故。若无学道。所证择灭得。亦无学 随能证道。是无学故 故知有漏。及无为法。虽是非学非无学法。其能得得。通三学也。宜善思之 非所断二种者。三断门也。非所断者。谓无漏法也。二种者。非所断法。上能得得。通二种也。一修所断。二非所断。颂文窄故。唯标非所断得。若依论文。三断具明。故论云。又见修所断法。如其次第。有见修所断得。非所断法。得有差别。谓此法得。总说有二(此正释颂文也。有二者。修非二断也)。别分别者。诸无漏法。名非所断(无漏者。道谛二灭也。无漏非见修所断。名非所断)。非择灭得。唯修所断。及非圣道所证。择灭得。亦如是 注曰。此是释非所断法得通修所断也。非择灭得。随所依判。唯修所断。若非圣道。所引得者。随能证判。亦唯修断。故言亦如是也。圣道所证。择灭之得。及道谛得。唯非所断(此文释非所断法得。通非断也。谓圣道所引得随能证判若道谛得随所得。判故皆非断也)。
从此第二。随难别解者。论云。前虽总说三世法各三。今应简别其中差别相。颂曰。
无记得俱起 除二通变化
有覆色亦俱 欲色无前起
释曰。无记得俱起者。无记者。无覆无记也。谓异熟生全。威仪工巧少分。取非数习者。此无记法。势力劣故 唯法俱得。法若过去。得亦过去。法若未来。得亦未来。法若现在。得亦现在 除二通变化者。此二通变化。是通果无记。有三种得。前言无记得唯俱起。故须除也。二通者。天眼耳通相应慧也。能变化心者。谓十四能变化心也。论云。天眼耳通慧。及能变化心。势力强故。加行差别。所成辨故。虽是无覆无记性收。而有前后及俱起得有覆色亦俱者。此明有覆无记色。亦如无覆无记。唯法俱得也。有覆色者。谓初禅有覆。烦恼所发。身语二色是也。能发烦恼。通三种得。所发身语。唯法俱得。谓此身语。虽有上品。而亦不能发无表故。势力劣故。由此定无法前后得 欲色无前起者。谓欲界系。善不善色无法前得唯法俱得。及法后得。以欲界色是不随心势微劣故。无法前得。是有记故。通法后得。
从此第二。明非得差别。论云。非得如得。亦有如上品类别耶。不尔云何。颂曰。
非得净无记 去来世各三
三界不系三 许圣道非得
说名异生性 得法易地舍
释曰。非得净无记者。三性门也。谓非得性。无覆无记。净谓无覆也。去来世各三者。三世门也。谓过去未来。各有三世非得 若现在法。唯有过去未来非得。无现在非得。以法现在是所得者必成就故。定无非得。旧云现在法有非得者。此翻谬矣。且过去。法有过去非得者。或是法前。或是法后。此据非得与所不得法。今时同在过去也。若过去法。现在非得者。唯法后非得。若过去法。未来非得者。据世横望。虽皆法后。若论起用先后。未来亦有过去法家法前非得也。准得说之 未来法家。未来非得者。或法前。或法后。未来虽无前后次第。约性类别。约容起用。说前后也。未来法家。过去现在非得者。唯法前非得也。现在法中。过去非得者。唯法前非得也。现在法中。未来非得。据世横望。虽皆法后。若约起用先后。未来亦有现在法家法前非得也。 三界不系三者界系门也。三界不系者。是所不得法 三者能得非得也。谓三界及不系法。各有三界非得也。且如彼欲界法。有三界非得者。谓欲界有情。不得欲界法。非得欲界系 色界有情。不得欲界法。非得色界系 无色界有情不得欲界法。非得无色界系 良由非得随所依判。故随所依。通在三界。如欲界法有三界非得。色无色界法。有三界非得。准欲界说之。若不系法。三界非得者。欲界不得不系法。非得欲界系。色界不得不系法。非得色界系。无色不得不系法。非得无色界系许圣道非得说名异生性者。释非得不通无漏也。谓发智本论。许圣道非得说名异生性故。论引本论云。云何异生性。谓不获圣法。不获即是非得异名。非说异生性是无漏应理。注曰。已上论文。不获即是非得异名已下者。是论主释。上两句。本论文也。既知不获圣道。名异生性。明知异生性。必非无漏。此异生性。即是非得。故知非得。不通无漏也。又婆沙四十五云。尊者世友。作如是说。能令有情起异类见异类烦恼。造异类业。受异类生。故名异生。得法易地舍者。舍非得门。谓舍非得。不过二门。一得法舍。二易地舍。得法舍者。如圣道非得说名异生性。得圣道时。舍异生性。此即以得替非得处也。易地舍者。谓从下地。生上地时。若从上地。生下地时。以易地故。必舍非得。如从欲界生上界时舍欲非得。以欲非得随所依身。所依舍故。非得亦舍也。如欲界既然。余界亦尔。故易地舍。但由易地。舍于非得。未必有得替非得处。然异生性。通前两舍。谓易地舍中。虽不遍舍异生性尽。亦有少分舍异生性。如从下地生上地时。亦舍下地异生性也。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四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五
从此大文第二。明众同分者。论云。如是已辩得非得相。同分者何。颂曰。
同分有情等
释曰。同分者标章 有情等者。正释同。谓身形等同。谓诸有情。身形业用。乐欲展转。互相似故。分者因义。谓由此分能令有情身形等同。同之分故。名为同分。依主释也。言有情者。同分所依。简非情也。等者简不等。正显能依同分也。论云。有别实物。名为同分。谓诸有情。展转类等。本论说此。名众同分。解云。众同分者。众多同分也。此复二种。一无差别。二有差别。无差别者。谓诸有情。有情同分。一切有情。各等有故。同是有情故。名无差别也。有情同分。谓简非情。此宗非情。无同分也。有差别者。谓诸有情。界地趣生。种性男女。近士苾刍。学无学等。各别同分。一类有情。各等有故。界谓三界。地谓九地。趣谓五趣。生谓四生。种性谓刹帝利等。各别有故。名差别也 复有法同分者。谓随蕴处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自类相似。此三科法。是法同分。所依也。由有实物名法同分。能令诸法互相似故。颂文同文。摄二同分。言有情者。谓简非情。故有情言亦摄法同分也。论云。若无实物无差别相名同分者。展转差别。诸有情中。有情有情等无差别觉及施设。不应得有。如是蕴等等。无差别觉及施设。如理应知(觉者。能缘同分。智觉也。施设者。施设同分名也。由实有同分。方有缘同分。智觉。及施设同分名。各以此智名。证实立有同分也。依经部宗同分假立故。此标宗意明实也)。
从此第三。明无想果。论云。已辨同分。无想者何。颂曰。
无想无想中 心心所法灭
异熟居广果
释曰。无想无想中心心所法灭者。正释无想也。上言无想。无想异熟也。下言无想。无想天也。谓无想天中。有无想异熟。故论云。若生无想有情天中。有法能令心心所灭。名为无想。是实有物。能遮未来心心所法。令暂不起。如堰江河(解云。既能灭心。明有实物。依经部宗。无想是假故。此标宗言实物也) 异熟居广果者。二门分别也。异熟者。五类分别门。谓修无想定。为异熟因。感五百大劫无想异熟。为果也 居广果者。第二明所居处。无想有情。居在广果。非别有地谓广果天中。有高胜处。名无想天 如初禅中。有高台阁。大梵王居名中间禅。问彼为恒无想。为亦有想耶。答生死位中。多时有想。言无想者。由彼中间。五百大劫。想不起故 生死有想者。无想天中。初生有心。死时有心也。故契经言。彼诸有情。由想起故。从彼处没。然彼有情。如久睡觉还起于想。论云。从彼处没。必生欲界。非余处所。先修定行。势力尽故。于彼不能更修定故。如箭射空力尽便堕。若诸有情。应生彼处。必有欲界顺后受业。如应生彼北俱卢洲。必定应有生天之业。解云。此明无想天。必退堕也。余义可知。问生欲界何趣耶。答婆沙一百五十四云。有说生地狱。有说生恶趣。如是说者。定生欲界。处所不定。或生天趣。或生人趣。或生恶趣。问何故生欲。五趣不定。解云。谓诸外道。修无想定。于加行时。或起邪见。谤释种涅槃。或起见取。计无想天。为真解脱。或起戒取。计无想定。以为真道。如是等惑。为恶趣因。既修此定。次复离欲。或起生得或闻或思。如是等善。为善趣因。由善恶杂起故。生五趣不定也。
从此大文第四。明二定。于中有三。一明无想定。二明灭尽定。三明所依身。且初明无想定者。论云。已辨无想。二定者何(总问)。谓无想定。及灭尽定(总答)。初无想定。其相云何(别问)。颂曰。
如是无想定 后静虑求脱
善唯顺生受 非圣得一世
释曰。如是无想定者。前明无想灭心心所。有实体性。如是复有别物。心不相应。灭心心所。名无想定。约灭心同。名为如是。无想者定。名无想定。或定无想。名无想定。言无想者。者是假者假者。修无想人也。修无想人。成此定故。名无想定。无想之定。是依主释也。言或定无想者。无想即定。持业释也。后静虑者。明所依地。修无想定。依第四禅。于静虑中。最居后故。求脱者。明作意也。谓诸外道。计无想果。为真解脱。为求彼故。修无想定。善唯顺生受者。善谓三性门也。此无想定。唯是善性。此是善故。能招无想天中。五蕴异熟 唯顺生受者。明报时也。谓无想定。于第二生。必受其果。唯言为简无顺现顺后。及不定受。故论云。若起此定。后虽退失。传说。现身必还。能起当生无想有情天中。故得此定。必不能入正性离生(此文意。明唯顺生受也)非圣得一世者。非圣者。明修人也。谓唯外道。修无想定。必非圣者。论云。以诸圣者。于无想定。如见深坑。不乐入故。要执无想。为真解脱。起出离想。而修此定。一切圣者。不执有漏。为真解脱。及真出离。故于此定。必不修行(解云。计无想天。为真解脱。无想定。为真出离。无出离生死也)。得一世者。明成就也。谓无想定。初念起时。唯得现世。名为一世。如初受得别解脱戒。此无想定。从第二念已去。乃至未舍。是有记故。亦成过去。有法后得也。故知初念。唯成一世。第二念等。若未出观。通成过现。以无心故。无未来修。无法前得也。若出观已。唯成过去。论云。若诸圣者。修得第四静虑地时。若为如静虑。亦得去来无想定不。解云。此问意者。如圣人初修得第四禅。过去已失静虑。及未来未起静虑。以曾习故。今时总得。以有心静虑通三世成就也。此圣人为如静虑。亦得曾习过去无想定。及未来未起。无想定不。以无想定属第四禅。圣人修得第四禅时。既得过未有心静虑。过未无想。应亦有得。故为此问也 余亦不得(答也。余凡夫人。得第四禅。亦不得去来无想定。何况圣人乎)。所以者何(征也)。彼虽曾习。以无心故。要待加行。方便修得。故初得时。唯得一世(答前征也。彼无想定。于过去生。虽能曾习。以无心故。今时要须更修加行。方可得也。故知。凡夫修得第四禅。而未修无想定。不可得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