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俱舍论记
俱舍论记
二轮广量至逾缮那者。此明金.水。径.围量同。于大千界各有万亿故径.围同。
颂曰至广皆等高量者。此下第二明九山。前两行半明九山。次两句明山体。后一行明山量 苏迷卢。此云妙高。旧云须弥讹也 逾健达罗。此云持双。此山顶上有二道犹如车迹。山持二迹故名持双 伊沙驮罗山。此云持轴。山峰上耸犹如车轴。此山能持故名持轴 朅地洛迦。印度树名。此方南边亦有此树称为檐木。山上宝树其形似彼从树为名。旧云佉陀罗木讹也 苏达梨舍那。此云善见。庄严殊妙见者称善故名善见 頞湿缚羯拏。此云马耳。山峰似马耳也 毗那怛迦此云象鼻。印度神名。山形似彼象鼻故以名焉 尼民达罗。此是鱼名。其鱼[此/朿]尖。山峰似彼鱼[此/朿]故以名焉。
论曰至似吠琉璃色者。妙高四面北金。东银。南吠琉璃。西颇胝迦。余文可知。
如是宝等从何而生者。问。
亦诸有情至转变所成者。答。水能生宝名种。水中出宝名藏。水生宝时因灭果生体不俱有。非如数论外道法体常存。转变成余大等诸法。
数论云何执转变义者。问数论计。
谓执有法至何理相违者。答。出数论计。谓数论执萨埵。刺阇。答摩。有法自性常存有余二十三谛生。有余二十三谛灭 又解有余我执等生。有余大等灭。如是前后转变何理相违。如变金等成环玔等。金体不异环等。生灭自性即名有法。谓自体性有大等法故名有法。如因明论云声是无常。无常是法。声是有法。有无常法故名有法。
谓必无容至法灭法生者。难数论云。谓必无容于有法常住上可执别有大等诸谛法灭法生。
谁言法外至名为有法者。数论救。谁言大等法外有别彼自性有法。以大等法即有法故彼宗立即义。此文应言。谁言有法外别有彼法。而言谁言法外别有有法者。义相似故。唯即此大等法于转变时。大等异相所依自性名为有法。据体以论不得法外别有有法。据相似说可言自性名为有法。彼宗二十五谛中我.及自性是常。大等二十三谛体常即自性故。相无常前生后灭相不定故。
此亦非理者。论主非。
非理者何者。数论征。
即是此物至曾所未闻者。论主答。自性即是此大等物而不如此大等无常。如是言义曾所未闻 又解大等即是此自性物。而不如此自性是常。如是言义曾未所闻。
如是变生至内海外海者。复由业风简别宝.水。成山成洲。内海外海。
如是九山至出水量同者。明其九山高.广二量。入水皆等。出水半半卑。广与出水同。思之可解。
颂曰至二万二千者。此即第三明八海。第一海广八万。若长约持双山内边周量。于其四面对妙高山外边八万。数各三倍三八二十四。故成二亿四万逾缮那。余文可知 若依称赞净土经。数八功德水云。一者澄净。二者清净。三者甘美。四者轻耎。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
颂曰至逻刹婆居者。此即第四明四洲。就中。一明四洲。二明八中洲。印度国车前狭后阔。故引为喻。菩萨最后所依身。能持此定。及金刚座处能持此定。以无余依身.及余处所。有坚固力能持此定。此定力大余依余处不能持也 八中洲者 遮末逻。此云猫牛 筏罗遮末罗。此云胜猫牛 提诃。此云身 毗提诃。此云胜身 舍搋。此云谄 嗢怛逻漫怛里拏。此云上议 矩拉婆。此云胜边 憍拉婆。此云有胜边。于二说中初说为正。故婆沙一百七十二云。此八洲中人形短小。如此方侏儒。有说七洲是人所住。遮末逻洲唯逻刹婆居。有说此所说八。即是四大洲之异名。以一一洲皆有二异名故。如是说者应如初说。
颂曰至以立洲号者。此即第五明黑山等 香醉山。谓此山中有诸香气。嗅令人醉故名香醉 一殑伽河。从东面出绕池一匝入东海 二信度河。从南面出绕池一匝入南海 三徙多河。从北面出绕池一匝入北海。即是此方盟津河也 四缚刍河。从西面出绕池一匝入西海。
复于何处至余八寒地狱者。此下第六明地狱。若言捺落迦显受罪处。若言那落迦。显能受罪人。
论曰至在无间傍者。阿名为无。毗旨名间。此论两释。正理更有一说云。有说无隙立无间名。虽有情少而身大故 又婆沙一百一十五云。答依异熟果说名无间。以诸有情造大恶业生彼地狱得广大身。一一身形悉皆广大。遍彼多处中无间隙。故名无间(解云遍彼多处者。非是一一身形皆遍彼处。随生多少遍彼处所) 又婆沙一百七十二。一说虽亦有间假说无间。有说彼处恒受苦受无喜乐间故名无间。有说众多有情造作恶业相续生彼。满彼处所故名无间。评曰不应作是说。生余地狱多生无间者少。所以者何。以造作增长上品身.语.意恶业者乃生彼处。有情造作增长上品恶业。生彼处者少。造作增长中.下品恶业。生余地狱者多。如造作增长上品善业。生有顶者少。造作增长中.下品善业。生余处者多故。应作是说。由造作增长上品不善业。生彼所得身形广大。一一有情据多处所中无间隙故名无间 问地狱在何处。答多分在此赡部洲下。云何安立。有说从此洲下四万逾缮那至无间地狱底。无间地狱纵广高下二万逾缮那。次上一万九千逾缮那中。安立余七地狱。一一纵广万逾缮那。有说从此洲下四万逾缮那。至无间地狱。此无间地狱纵广高下各二万逾缮那。次上有三万五千逾缮那。安立余七地狱。一一纵广高下各五千逾缮那。有说无间地狱在于中央。余七地狱周匝围绕。如今聚落围绕大城(已上论文)释余七地狱名如前已述。
八捺落迦至故说为增者。解十六增。门各有四四重围绕堑最在外 所言增者 第一解云。此是增上被刑害所故说名增 第二解云。本地狱中适被害已。重遭害故故名为增 第三解云有说有情从地狱出已。数更遭此苦故说为增。此约出本地狱已数数受苦名增。故与第二不同。正理更有一解云。或于此中受种种苦。苦具多类故说为增 [卄/縳]伽此云功德。梵此云具。
今于此中至是有情不者。问。
有说非情者。答。
如何动作者。征。
有情业力如成劫风者。解。
若尔云何至死作琰魔率者。难。既死作率。明知是有情。
琰魔王使至非实有情者。通难可知。
有说有情者叙异说。
若尔此恶业何处受异熟者。问。
即地狱中至此何理遮者。答。狱率恶业果。即地狱中受。以地狱中尚容受彼五无间业所感大果。况此狱率恶业小果而不容受。此何理遮。
若尔何缘火不烧彼者。难。
此定由业力至故不被烧者。两释可知。又正理三十一云。无间.大热.及炎热三。于中皆无狱率防守。大叫.号叫.及众合三。少有狱率。琰王使时时往来巡捡彼故。其余皆为狱率防守。有情.无情.异类狱率。防守治罚罪有情故。
热捺落迦至寒捺落迦者。此下明八寒。结前生下。
其八者何者。问。
一頞部陀至大地狱傍者。答 頞部陀。此云疱。严寒逼身其身疱也 尼剌部陀。此云疱裂。严寒逼身身疱裂也。次三寒逼口出异声 嗢钵罗。此云青莲花。严寒逼切身变拆裂如青莲花 钵特摩。此云红莲花。严寒逼切身变拆裂如红莲花 摩诃钵特摩。此云大红莲花。严寒逼切身变拆裂如大红莲花。此中有情严寒所逼。前二后三随身变故以立其名。中三随声变故以立其名 又解前二随身立名。中三随声立名。后三随色变立名。又正理云。此中有情严寒所逼。随身.声.疮变立差别想名。谓二.三.三如其次第(已上论文) 此八并居赡部洲下。如前所说大地狱傍。又正理一说云。此寒地狱在绕四洲轮围山外极冥闇所。
此赡部洲至无间等耶者。问。洲量极狭狱量极宽。如何地下容受无间等。
洲如谷聚至渐陕渐深者。答可知。
如上所论至支派不定者。十六大狱增上业招。余孤地狱随有情类各别业招。或多有情。或二有情。或一有情。于中所止。差别多种处所不定。或近江河等。或在空中。或在海等余处。诸地狱器安布如是。本处地下。后时支派流转不定。
傍生住处至广说如经者。义便兼明傍生.鬼处。正理论云此赡部洲南边直下深过五百逾缮那量有琰魔王都。纵广亦尔 以此文证明知金刚座近北。诸地狱等在王都下稍近南边不相妨也。
日月所居至故见月轮缺者。此下第七明日.月。初句明日.月近远。第二句明日.月体量。次两句明四时。后两行明昼夜增减。
论日至依何而住者。问。
依风而住至令不停坠者。答。
彼所住去此至妙高山半者。正释初句。
日月径量至为益为损者。释第二句兼显星量。日.月二体随有情业增上所生。能于眼等为益为损。如遇日光眼见诸色。身冷得暖。果熟。花开。稼穑等物皆得成熟。此即为益 或如遇日光不能见色。蝙.蝮等。患热身损。果坏。花萎。稼穑等物皆悉枯槁。此即为损 如遇月光蝙.蝮等眼能见诸色。身热得凉。果熟。花开。稼穑等物皆得成熟。此即为益 或遇月光不能远见色。如人等眼患冷身损。果坏。花萎。稼穑等物皆悉枯槁。此即为损 损.益不同故言如其所应为益为损。
唯一日月至余例应知者。释第三.第四句。思之可知。
日行此洲至昼则渐增者。言昼夜增减者。印度国法分十二月为三际。一热际有四月。二雨际有四月。三寒际有四月。随其方俗立三际不同。又以十六日为月一日。以十五日为月满日。复分一月为二。前十五日为黑半。后十五日为白半 若依泰法师意解。从二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为热际四月。从六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为雨际四月。从十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为寒际四月。是即雨际第二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增。当此间八月九日。寒际第四月后半第九日昼渐增。当此间二月九日。从秋分日已去乃至春分日已前说夜增。虽冬至日已去昼渐增。夜仍长昼故说夜增。从春分日已去乃至秋分日已前说昼增。虽夏至日已去夜渐增。昼仍长夜故说昼增 若作此解。即与此论相违。此论云。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昼增准此论文日向南夜增。如何从冬至日已去日向北说夜增。准此论文日向北昼增。如何从夏至日已去日向南说昼增。又与婆沙一百三十六相违。彼论云至摩伽陀月(当此间十一月)白半之日夜有十八(解云十八牟呼栗多)。昼有十二(解云十二牟呼栗多)。从此以后昼增夜减。又云至室罗筏拏月(当此间五月)白半之日夜有十二。昼有十八。从此以后昼减夜增 以此文证准知夜极长已去说昼增夜减。昼极长已去说夜增昼减。若说秋分已去夜增昼减。春分已去昼增夜减。即与此文相违 又真谛法师立三际云。从此间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为热际四月。从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为雨际四月。从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为寒际四月。雨际第二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增。当此间七月九日。寒际第四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减。当此间正月九日 难曰此亦非理。若言七月九日说夜渐增为据何时。若言夜极短已去说夜增。即夏至已过。若言昼夜齐等已去说夜增。复秋分日未至。若言正月九日说夜渐减。为据何时。若言夜极长已去说夜减。即冬至日已过。若言昼夜齐等已去说夜减。复春分日未至。此即与理相违。又与此论.及婆沙相违。此即与文相违。此真谛立三际约此间节气以分。乍看似顺细寻即违 又有一解云从十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为热际四月。从四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为雨际四月从八月十六日至十二月十五日为寒际四月。雨际第二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增。当此间六月九日。寒际第四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减。当此间十二月九日 难云若言六月九日说夜增。夏至日已过秋分未至还同前过。若言十二月九日说夜减。冬至已过春分未至还同前过。故亦非理。又论相违 今解云。西方诸国寒.热.雨三时节不定。还随方俗立三际异。世亲菩萨造论处立三际。当此间从十一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为热际四月。从三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雨际四月。从七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为寒际四月。其雨际第二月从后半第九日夜渐增。当此间五月九日。与夏至日稍得相当。此即夜极短已去说夜增。其寒际第四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减。当此间十一月九日。与冬至日稍得相当。此即夜极长已去说夜减。说昼增减翻夜应知。此解乍看与此方节气不同。然顺论文。故论云。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昼增 亦顺婆沙文如前说。
昼夜增时一昼夜增几者。问。
增一腊缚至夜增昼增者。答。准下论文。刹那百二十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于中昼夜若至极长。有十八牟呼栗多。若至极短。有十二牟呼栗多。中间延促有六牟呼栗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三六十八成一百八十腊缚故。昼夜增减各一腊缚。从夏至日已去日行此洲。从北向南说夜增时增一腊缚。昼即便减一腊缚也。若从冬至日已去日行此洲。从南向北说昼增时增一腊缚。夜即便减一腊缚也。南北道路有一百八十。日日行一路。以此文证。故知夜极短已去。说夜增昼减。昼极短已去。说昼增夜减。
何故月轮至见有缺耶者。问。黑半渐尽故言末。非是末后也。除第十五日已前十四日皆名白半初。又解于黑白十五日中近后名末近前名初。虽黑半中从十六日已去渐缺。白半中至十四日已来亦有缺。以未及初缺相显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