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记

  次说色界至自界二心者。此明色界六心相生。
  次说无色至谓自界四者。此明无色界四心相生 问身在下地能起上界生得善心不 解云准前所引正理论文。定不能起。自古诸德皆云能起。如无学人。身在欲界退起无色界惑。从何心起。既无烦恼非染心生。彼无威仪.工巧.通果三无记心。异熟生心无起异地。以此故知非无记心生。亦不可说善心能生。唯退分定能生烦恼。得无学时不成就故。余住等三不能生惑。不起上界生得善退更起何心。以此故知。身在下地能起上地生得善心。退起烦恼 又云。身在欲界起天眼通。从天眼通却入定时。若无生得善心。便不能生加行善心。以诸论说除变化心。不许余无覆无记心生加行善心。若不许起上地生得善者。天眼体是无覆无记。云何能生加行善心。以此准知。身在下界起上界生得善心 今解不然。身在下地不能起上生得善心。如无学退。虽无退分定。婆沙.正理两论意说。许住分定亦能生烦恼。古德不悟住分能生。所以种种穿凿。又从天眼通后亦能生加行善心。以天眼通即是通果心故。若言变化心狭。若言通果心即宽。唯翻作变化心不言通果者。译家谬耳。古德不悟二通是通果心摄。所以致斯谬解。
  次说无漏至及学无学者。此明二无漏心相生。必从学心生无学心故。学心生无学心。必无从无学心退起学心。故无无学心生学心。
  复有何缘至生加行善者。此下释妨问何故加行生三无记非彼生加行。
  势力劣故至可能生彼者。答。异熟生心势力劣故。非作功用所引发故。乐作功用引发工巧威仪转故。所以此三不能顺起加行善心。出心不由功用转故。所以从加行无间能生彼三。
  若尔染污至不相顺故者。难。若尔染污无间不应生加行善。染著境界不相顺故。
  虽尔厌倦至容起加行者。答。虽不相顺。厌倦烦恼数现行。为欲了知起过失境。烦恼无间容起加行。
  欲界生得至引生彼心者。欲界散地散生得强以明利故。从二无漏色界加行无间而起。非胜功用所引发故。不能从此生彼三心。影知色.无色界是定地故。散生得劣。此以昧劣故非学无学.他界加行。无间而起。非作功用所引发故。不能从此引生彼心。
  又欲生得至无间而起者。还显欲界生得明利。可从色染无间而生能防上定。色界生得不明利故而无此能。
  作意有三至相应作意者。此下第三约异门相生 就中。一明三作意入出圣道。二明无学九地出心。三明四慧入出圣道 此下明三作意。就中。一明三作意。二叙异说 此即明三作意。作意用强偏标作意。非无受等。假相观中。胜解亦强故标胜解。共相作意理实亦通有漏.无漏。此中既明圣道出入。明三作意皆是有漏。不净.无量.胜处.遍处唯是假想。解脱之中通其假.实。言有色解脱。标前三解脱。唯假想故。无色解脱通于假.实故言有色 问如婆沙十一明胜解作意中。但言解脱。何故不言有色 解云婆沙云解脱者。是解脱中假想解脱。不言解脱皆是假想 或可。婆沙所云解脱。即是此论有色解脱 问婆沙胜解作意中。亦说持息念。此论何故不说。又此论下文说持息念是真实作意。故下论言。色余师说。息出极远。乃至风轮。或吠岚婆。此不应理。此念真实作意俱故。论既不同。如何会释 解云持息念有二。一假相谓加行。二真实谓根本。此论据根本。婆沙据加行。各据一义。并不相违 又解论意各别。此论加行根本皆是真实。婆沙及此论余师。加行通假。根本是实。
  如是三种至修念等觉分者。此下第二叙异说。总有三师。此即初说。三入.三出。若说三入。便顺经言不净观俱行。修念等无漏觉分。此中俱声显无间义。前后俱也。此文且证胜解作意能入圣道。若于见道唯共相入。通三种出。若于修道.无学道中通三入.三出。
  有余师说至修念等觉分者。此即第二异说。一入三出。通前引经。言俱行者。展转远俱非无间俱也。
  有余复言至共相作意者。此下第三异说共入.共出。
  若尔有依至加行道故者。论主破第三师唯共相出。未至等三近故容起欲界共相 问婆沙十一还难此师。何故但言未至一地不言三耶 解云俱舍师应言唯依未至。而言三地者且纵许三。此即以三同一。若作此解非但顺婆沙。亦顺罗汉出心唯依未至起欲界心 问如婆沙七十二。第一说。欲界与未至定无间相生。第二说。欲界与未至.初定无间相生。第三说。欲界与未至.初定.中间定无间相生。第四说。欲界与未至.初定.中间定.及二定无间相生。虽有四说。婆沙评家取第二师。若言但依未至定出见道。及依未至出无学心无间能生欲界心者。即与婆沙评家相违 解云见道.无学道初出异地心难故。所以但依未至能起欲心。邻次起故。若依余位。依初静虑亦能无间起欲界心。故与评家亦不相违 又解以三同一如前解。然是婆沙四说之中第一师义。非是评家 问婆沙评家。以二地心入欲界心者为正。何故出见道心中。即以未至一地为难 解云婆沙正义实。二地为正。言未至者。且以余师为难。俱舍非以婆沙评家为量。不须会释 又解婆沙应言依未至等三地。但言未至举初显后。此即以一同三。是婆沙四说之中第三师义 问何故俱舍。出见道心。即言未至等三地能生欲心。出无学心。但言未至能生欲心 解云见道出心猛利故。三地心能入欲界。无学出心以止息故。故唯未至能入欲心。
  问若婆沙评家。以二地心生欲心者为正。何故出见道心中。即以三地不生义为难 解云婆沙正义实二地为正。言三地者且以余师为难 又解一地.三地论意各别。一地当婆沙第一师。三地当婆沙第三师。问答释妨。如前可知。若依第二.第三.第四。远故非能起欲共相。如是共相作意。若是定地即是决择分收。得圣果已无容起彼决择分善。若非定地欲界所收。依二定等既不能起欲界共相。理即起余二种作意。虽于彼地过去曾修共相作意殊胜善根。经生舍故今生起者决择分收 问于彼地中何不能成暖前诸位共相作意 解云今生入圣。此身唯起暖等入圣。不起前位共相作意。设有起者加行摄故亦不能起。
  若谓有别至引彼现前者。牒救。汝若言决择位中间。得修同类三种共相观。系属彼非别缘谛。不名决择分。彼位修故是曾得收。是共相观引起现前。
  毗婆沙师至违正理故者。破救。意言。以决择分作十六行部分观。唯修同类十六行相。彼三虽是共相。太总不修故言违理 又解是彼类故系属彼故理亦不应起故。言违正理。故正理二十云。此救非理。系属加行所修作意非得果后所引现前。是彼类故。此论三说初师为正。当婆沙十一评家义故。第二师义据见道共入三出。亦可为正。然于修道.无学道中。唯言共入三出。故亦非善。然此论文。但破第三师唯共相出。
  若依未至至唯自非余地者。此明无学九地出心。若身在欲界依未至定。得阿罗汉果后出观心。若于彼定得自在者。或即彼地。若于彼定不得自在或起欲界。若身生初地得阿罗汉果 后出观心唯起自地。若身生有顶依无所有处。得阿罗汉果 后出观心定是有顶。必不能起下有漏心。所以者何。异熟生心无异地起。下地烦恼已断不行。又不起下善有漏心故。定起彼有顶地善心。若身生下地。依无所有处。得阿罗汉果。或即彼地出非余地。以于彼地得自在故。若依中间余地得罗汉果。后出观心。唯起自地非余地心。皆于彼地得自在故。所以即彼地心出。无异地心出 间若依第二定等得阿罗汉果。后出观心。何故不或即彼地.或起下地 解云若欲界散心是强。众生无始多生其中数数串习。起时即易。有依未至定不得自在者容起欲界散心。上二界定.及与散心。有情无始不多生彼。初无学后异地相生起时即难。当地即易。故依二定等得无学果。后出观心。唯依自地不依下地定.及散心 于欲界中至以明利故者。此即第三明四慧入出圣道欲界散地故无修慧。色界无思如文可解。无色无思。如色界释。彼无耳闻故无闻慧。总而言之。于此八中五入.六出 问如婆沙十一云。欲界有三作意。谓闻.思.生得。色界有三谓闻.修.生得。无色界有二谓修.生得。欲界思入三出。色界修入二出。无色界修入修出。彼论何故不说欲.色界闻慧能入圣道 解云婆沙据钝根者说。此论等通约利根者说 又解婆沙约初修次第起者说。此论等通约纯熟位说故不相违。
  于前所说至几心可得者。此下大文第二明得心多少。牒前问起。
  颂曰至余皆自可得者。就答中。一正明得心。二叙说斥非。三总显颂上义。此下正明得心。上三句明兼成就。下一句明自成就。
  论曰至故名得六者。此中意说。于十二心中。先不成就今得成就说名为得。后虽新得自种类心不名为得。先已得故。此中据总相说。显非总成故言容得。欲染得六总由三位。一疑续善。二界退还。三起惑退。欲界善心由二缘得。一由疑续善。二上界退还。欲二染心由二缘得。一由起惑退。二由上界退还。色有覆心亦二缘得。一由起欲惑退。二由无色退还。无色有覆.及与学心。唯由起惑退故名得六 问界退还时得欲善心。唯得生得。亦得加行 解云唯得生得善 又解加行串习者亦得。婆沙有此两说。然无评文 色界染心至故名得六者。明色界染心得六。由二位得。一界退还。二起惑退。欲无覆通果心.及色界善无覆心。由无色界退还得。色染二缘得。一由界退得。二由起惑退得。无色有覆.及学心。但由惑退得。故名得六。
  无色染心至故名得二者。明无色染心得二心。谓无色染心.及与学心。但由一位谓起惑退得 问退起三界惑。何心无间起彼惑耶 解云如婆沙六十一云。何等心无间起烦恼现在前者。若毕竟离非想非非想处染。起彼地缠现在前故退者。即彼地善心无间起烦恼现在前。若未毕竟离悲想非非相处染。起彼地缠现在前故退者。即彼地或善心.或染污心无间起烦恼现在前。乃至初静虑应知亦尔。若毕竟离欲界染起欲界缠故退者。即欲界或善心.或无覆无记心无间。起烦恼现在前。若未毕竟离欲界染起欲界缠故退者。即欲界或善心.或染污心.或无覆无记心无间。起烦恼现在前。此中若未得根本善静虑无色定现在前者。彼不能起色.无色界缠现在前故退。但能起欲界缠现在前故退。若得根本善静虑现在前。非无色定者。彼不能起无色界缠现在前故退。但能起欲.色界缠现在前故退。若得根本善静虑。无色定现在前者。彼能起三界缠现在前故退。婆沙说欲界退时。无记心无间能生染心者。一说三无记心。一说二无记心。除异熟。然无评家。
  色界善心至由升进故者。此明色善容得三心。由二位得。一由入定。二由离染。谓诸异生初伏欲界入未至定得色善心。复由离欲染故第九解脱道得根本定。得欲.色二通果心。如是二位从欲入色。从加行入根本皆名升进。所以不名得学心者。如世第一法在现在时未成学心。若苦法忍至现在时复非是色界善心现在前。故色善心非得学心。以此故知。此中得言显成就也 若有学心至离欲色染者。此明学心得四。由二位得。一由入定得。二由离染。由初证入正性离生苦忍现前得有学心。此由入定。及由圣道离欲界染第九解脱道得根本定。得欲.色界二通果心。若以圣道离色界染得无色界善心 问何时得彼无色善心 解云若以圣道离第四定染第九解脱道时。得无色界善心。空处近分虽有同治有漏之法。系地坚牢未离下染。不能修上。若作此解全离色染名离色染 又解若以圣道离第四定染初无间道时。即得无色空处近分善心。近分善心必同治修故。若作此解分离色染名离色染。显宗亦有两解。至下明修中当具引释。所以不得色界善心者。将得学心必先成故。亦不得无学。学现前时必不成无学故。
  余谓前说至唯自可得者。余谓前说染等心余。谓三界三无覆无记。欲.无色善.及无学心。不说彼六心正现前位得心差别。彼唯自得。非兼得他 问若说欲界染心。但言得六非得自界无覆心者。即与识身论等相违。如识身十三云。若成就不善心亦成就欲界系无覆无记心耶。若成就不善心定成就欲界系无覆无记心。或成就欲界系无覆无记心。非不善心。谓欲界生长已离欲界贪。或色界生长补特伽罗 准彼论文界退还位。起欲染时即定成就不善心。既成不善。即定成就欲无覆无记。然于欲界四无记中。但是威仪.工巧二种。以势力强有三世得。故成不善亦定成彼。所以不成余二无记者。既成不善理无通果。异熟生心无前.后得亦非定成。准识身文。欲界威仪.工巧心定有三世得。是即界退还位欲染心中定成欲界无覆无记。于欲染心应言得七。何故言六。又色善心应言得二。学心应言得三。各除欲界无覆无记。初得彼二心身定在欲界。欲界无覆无记先定成故。彼二心中不应言得。显宗第十一亦同识身。故显宗改颂云。三界染如次。得七.六.二种。色善二学三。二无余自得。言二无者。显宗云。二谓欲.色无覆无记。此二心中都无所得。此亦大意同俱舍。然别摽二无记为异。正理二十虽不改颂。长行意同识身。此论既违识身等文。如何会释 解云欲界威仪.工巧二无记心以实多分无三世得。但生欲界起自在者说名成就。起不得者名不成就。非要有得方说成就 难云若尔无色异熟无记心不现在前。应名成就。起自在故 又难此既自在说名成就。余复何因知有别物。故说有过 又解云二无记心有三世得。然从上界退还下时。必要现行方始起得。中有初起既是染心。尔时未名得于无记。后因现起。三世得生已后相续。常名成就。初心未得。不违此论。后复定成初小不说。约此义边亦不违彼识身论文 难云若尔色善及有学心。不应言得欲界无覆。先定成故故亦有过。今略作三解通释彼文 第一解云论意各别无劳会释。岂以本文破我俱舍。论主非以本论为量。若识身论意。以威仪.工巧虽是无记势力强故定成三世。若此论等意。威仪如佛.马胜苾刍.及余善习者。工巧如毗湿缚羯磨天.及余善习者。即定成就。若非串习殊胜者即不成就 第二解云彼.此二论亦不相违。多有情中威仪.工巧有串习者。有不串习者。识身等论据串习胜者说故。言定成欲界无覆。此论据不串习者说。或从多分说故言不成就欲界无覆。各据一边并无违害。若具说者或成.不成。若串习者即成。不串习者不成。若作斯解。以识身文会同俱舍 第三解云二论亦不相违。一一有情各有众多威仪.工巧。于众多中若串习者即成就。不串习者不成就。识身足文。据串习者故言定成欲界无覆。此论据不串习者故言不成欲界无覆。尽理而言。若据串习此论亦有定成。若据不串习者。识身足文亦有不成。若作此解以此俱舍会同识身。若作此解显宗无劳改颂。虽作此解恐圣意难知。仍冀高明详兹拙见。必有异释幸愿申焉有余于此至无记唯无记者。此下第二叙说斥非。此即论主。叙杂心师说染心得九。与此论文亦不相违。此论据三界染心兼据重说。谓欲界染心得六。色界染心得六。无色界染心得二。名如前说合得十四。杂心除重据单但言得九。言九心者。谓欲界四心。色界三心。无色染心。及学心。是名为九。于此论十四中除五心重。言五心重者。谓色界染心两度得。欲界染心时得。色界染心时得。除一种心。无色染心.及与学心各三度得。谓各三界染心时得。各除二心。足前为五。是故此论说十四。杂心说九。各据一义亦无有妨 善心得六者。此论前文兼据重说。总言有七。谓色善三。学四。名如前说。杂心除重据单说有六种。言六种者。谓欲界无覆。色界善无覆无记。无色界善。及学无学。故名得六。于此论七中除二心重。言二心重者。谓欲.色界无覆心各两度得。谓色善。学心离欲染时。各得欲.色二无覆心。各除一无覆心取余五心。及取无学心。故名六种 无记唯无记者。三界三种无覆无记现在前时。但成自体不能兼他。势力劣故。故言无记唯无记 问何故无记不别举数 解云无记之中亦应言得三。谓三界无覆。应知无记名中已显 又解善.染之中有兼得他。故别举数。无记之内唯自非他。不别标数。论主叙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