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记

  又善等法至无记三得者。三性分别门。此得大分虽约所得判性。于中非无少分差别。故婆沙一百五十八云。问何故得与所得法性类或同.或异耶。答得有三种。一有为法得。二择灭得。三非择灭得。有为法得随所得法性类差别。以有为法能有作用引自得故。择灭得随能得道性类差别。以诸择灭自无作用。但由道力求证彼时。引彼得故。非择灭得随自所依性类差别。以非择灭自无作用。非道所求。彼得但依命根.众同分而现前故。
  又有系法至得有四种者。系.不系分别门。若三界系法得。随所得法还三界系。以有为法得随所得法判性。若无漏不系法得。三界系.及不系。总相如是 别分别者。诸不系法总有三类。一择灭。二非择灭。三道谛。若非择灭得通三界系。随身在何界。得即彼界系。以非择灭得随所依判性。若择灭得随能证道判性。若有漏道所引者。色.无色界系。以欲界无能断道故。若无漏道所引者。即不系故。云及与无漏。若道谛得唯是无漏。是不系。道是有为。以有为法得随所得法判性故。无系法得通三界.不系四种。
  又有学法至得即无学者。三学分别门。学.无学法是有为故。得随所得。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法得有差别。若总说通三学。若别分别。一切有漏.及三无为。是非学.非无学。且有漏法唯有非学非无学得。以有为法得随所得法判。若非择灭得随所依判。若非圣道所引择灭得随能证道判。皆有漏故并是非学非无学。若有学道所引择灭得即有学。随能证道是有学故。若无学道转根时。所引择灭得即无学。随能证道是无学故 问学人以有漏.无漏道。能断无所有处已下八地修惑。随用何道。各能引起二离系得。既互相引。云何随道判性 解云无漏道断惑。虽亦能引有漏得。有漏道断惑。虽亦能引无漏得。而非正引。但是兼引。故不互随二道判性。但随自道。彼能证道虽复不起。然互相修。而由彼力择灭得起。故各随自能证道判 问颂中但言非学非无学。何故长行具明三学 解云颂中文窄唯论一种。长行文宽故具明三 又解非学非无学得。有差别。通三学故所以别标。学.无学得各唯一种。无多差别故不别显 或举后显初。
  又见修所至皆非所断者。三断分别门。见.修所断法体是有为。能得随彼亦是见.修所断。一切无漏名非所断法。得有差别。总说有二。或修所断。或非所断。若别分别非择灭得唯修所断。随所依身同修断故。若有漏道所引择灭得。亦唯修断。以随能证道同修断故。若无漏道所引择灭得。随能证道是无漏故名非所断。若道谛得道是有为。得随所得同是无漏名非所断 问颂文但明非所断。何故长行通明三断 解云颂窄别标。或通二断是故别显。或举后显初。
  前虽总说至欲色无前起者。此下第二随难别解。问起颂答。
  论曰至得亦现在者。释初句。
  一切无覆至皆如是耶者。问。
  不尔者。答。
  云何者。征。
  除眼耳通至及俱起得者。释。即解第二句。谓二通慧.及能化心俱生四蕴。一势力强故。二加行差别所成辨故。虽是无记而有前.后.及俱起得。
  若工巧处至得亦许尔者。工巧处以色.声.香.味.触为体。威仪路以色.香.味.触为体。此举所依显能依四蕴。故婆沙一百二十六云。工巧处者。谓色.声.香.味.触五处为体。起工巧处者。谓能起彼意.法二处为体 又云威仪路者。谓色.香.味.触四处为体。起威仪路者。谓能起彼意.法二处为体 又解应言工巧处心.威仪路心。不言心者略而不论 又一解云心是威仪.工巧所依名处。名路。若作此解即与婆沙相违。若工巧处.及威仪路四蕴。极数习者亦有前.后.俱得。除上别简有三世得。自余一切异熟五蕴.及威仪路.工巧处.通果色蕴。及威仪路.工巧处四蕴一分。并自性无记色.行一分。唯有法俱得。故正理十二云。又威仪路四蕴之得。多分世断.及刹那断。唯除诸佛.马胜苾刍.及余善习威仪路者。若工巧处四蕴之得。亦多分世断.及刹那断。除毗湿缚羯摩天神.及余善习工巧处者 问色界威仪路四蕴。有三世得不 解云彼界非极串习。无三世得。又婆沙一百五十七解欲界中云。威仪路四蕴中。善串习者。如佛.马胜.及余有情所善串习。并工巧处四蕴中。善串习者。如佛.妙业天子.及余有情所善串习。彼得亦皆世杂。刹那杂。谓在三世各有三世得故。又婆沙解色界中云。一切有覆无记.无覆无记色蕴.及威仪路异熟四蕴。彼得世不杂。刹那不杂。随在彼世即唯有彼世得故。准婆沙文。于欲界中。即别简威仪.工巧极串习者。有三世得。于色界中。即不别简威仪有三世得。明知色界威仪四蕴。无三世得 问若威仪路.工巧处不串习者。无前后得。何故识身足论云。成就欲界善心.不善心。皆云定成就欲界无覆无记心彼论既言定成。是即初生欲界。必定成就二无记心。云何乃言不串习者无三世得 解云论意各别。难为会释 又解此论.正理.婆沙.杂心。亦据不串习者。所以有不成就。识身唯据串习者。故言成就。各据一义并不相违。至后得心当更分别 问威仪路.工巧处四蕴。若极串习者有三世得。何故颂文不简。但简二通变化 解云二通变化 以定成故。所以别简。威仪.工巧以不定故 故不别标。
  唯有无覆至但俱起耶者。问。
  不尔者。答。
  云何者。征。
  有覆无记至法前后得者。释。解第三句。谓唯色界初静虑中。修所断惑。发有覆无记身.语表色。得亦如前但有俱起。虽有上品烦恼。而亦不能发无表故。势力微劣。由此定无法前.后得。或虽有上品表业。应知一切有覆无记四蕴。有三世得。心望色强。又是能发故三世得。色望心劣。又是所发故唯法俱所以此色唯初定者。欲界有覆无记身.边二见。不能发业。二定已上非寻.伺俱。亦不发业。
  如无记法至亦有异耶者。问。
  亦有者。答。
  云何者。征。
  谓欲界系至及后起得者。释。解第四句。谓欲界系善.不善表.无表色。是有记故有法俱.法后得。非心俱故无法前得 问初定善身.语表。亦唯有俱得.后得。何故颂。及长行不别说耶 解云总而言之。色界善色其得不定。若初定善表。有俱得.后得。若随心戒有三世得。以不定故略而不论。欲界善色定故别标也。应知除欲界善.不善色。及初定善表色。余一切不善四蕴。及余一切善五蕴。即是有漏.无漏善四蕴。及随心道定善色蕴。皆有三世得。
  非得如得至品类别耶者。此下第二明非得差别。将明问起。
  不尔者。答。
  云何者。征。
  颂曰至得法易地舍者。释。颂第一句三性门。第二句三世门。第三句界系门。后一句明舍门 今此文中约所不得法。说非得差别也 若准得中。亦应合有三学.三断分别。以初句言非得净无记。明知唯是非学非无学。唯修所断义准可知。故不别说。
  论曰至无记性摄者。三性分别门。一切非得无覆无记。以诸非得皆随所依命根.众同分无记性故。故婆沙一百五十八云。问非得随何性类差别。答彼定不随所不得法。以相违故。又不随道。非道所求故。但依命根.众同分转。故随所依性类差别。问若诸非得。非择灭得。俱随所依性类别者。所依或异熟.或唯等流。此二随何性类差别。答随等流性。以义遍故。异熟非遍故不随立。问非得若随所不得法。性类差别有何过耶。答断善根者应成就善。已离欲染者应成就不善。诸无学者应成就染。异生应成三乘无漏法。退果应成果。舍向应成向。二灭非得应是无为。由此等过。非得不可随所不得性类有异。
  世差别者至三世非得者。三世分别门。过去法有过去非得者。谓若在法前。若在法后。今时同在过去总名过去非得。有现在.未来非得者。皆是法后非得。据世横望虽皆法后。若据起用前后未来亦有彼法前非得 未来法有未来非得者。谓若是法前.若是法后。今时同在未来总名未来非得。虽复未来未有前后次第安立。约性类别。约容起用。说前后也。有过.现非得者。谓皆法前非得 现在法有过去非得者。唯有法前非得。有未来非得者。唯有法后非得。据世横望虽唯法后。若据起用前后。未来亦有彼法前非得。现在法决定无有现在非得。故正理云。以现在法与不成就不俱行故。有说现法无现非得。性相违故。旧俱舍云。现在法有现在非得者。此翻谬矣。若依婆沙一百五十八解非得云。一切非得总有三种。一在彼法前。二在彼法后。三非彼法前后及俱。所不得法亦有三种。一有所不得法唯有彼前非得。谓未来情数毕竟不生法。及入无余涅槃最后刹那心等。二有所不得法通有彼前.后非得。谓余随应有情数法。三有所不得法无彼前.后.及俱非得。而有非得。谓择灭.非择灭。必无非得可与法俱。以法现在前时。是所得者必有得故。非所得者无得。无非得故亦无唯有法后非得。非无始来。恒成就彼未舍。必起彼类尽故。然诸非得性羸劣故。唯成就现在一刹那。现在一刹那得已即舍。于未得彼法及已舍位。恒有此非得应知 解云非得三种可知。言有所不得法。唯有彼法前非得。未来简过.现。情数简非情。毕竟不生法。谓三类智边世俗智等。此法既毕竟不生。所以唯有法前非得。及三乘人临入无余涅槃时最后一刹那心等。谓未来有一类心。唯作临入涅槃心。从来未曾起彼种类。所以唯有法前非得。无有法后非得。等者等取相应法等。及无生智等。此无生智等一得不退故。亦无有法后非得 问最后心.及无生智等。起现前时。未来世中有彼法前非得性类。何不说有法后非得 解云凡言非得。约容起用说其前.后。未来非得约世前.后。实在彼后。以此非得不起即已。起必在彼最后等前。故说法前不名法后。第二.第三所不得法。及必无非得下可知 言亦无唯有至彼类尽故者。此是反解。显无唯有法后非得 若无始来恒成就彼法。于未舍位必起。彼种类入过去尽。可得唯有法后非得。非无始来恒成就彼法。于未断舍位。必起彼法种类。令尽入于过去。以彼种类无量无边不可起尽故。无唯有法后非得 问如断有顶见惑必无有退。已入过去者。岂非唯有法后非得 解云所不得法。约法种类说有非得。有顶见惑种类众多已入过去。虽复但有法后非得。在未来者即有法前非得故。彼有顶过去见惑。不可得说唯有法后非得 又解过去见惑。今虽但有法后非得。脱不现前即有法前非得。约容有说言有法前 又解过去见惑。约世而言唯有法后非得。而无法前非得。由彼过惑有未来法前非得 故。亦名法前非得。此未来一类非得。约世横望实在过去惑后。而名法前非得不名法后非得者。以此非得不起即已。起必在彼法前。由彼非得约容起用辨前后也。由斯过惑亦有法前非得。此中三解应知准前道类忍说。
  界差别者至是无漏应理者。界系分别门。非得随所依系故。一一法非得皆通三界系。定无非得是无漏者。非通不系。所以者何。由许圣道非得说名异生性故。以异生性定非无漏。随所依身是有漏故。引本论证。可知 问异生性。非得圣非得是有漏。圣不得异生非得是应无漏 解云一切非得皆随所依。所依有漏故皆有漏。
  不获何圣法名异生性者。问异生性所不得法。
  谓不获一切至应名异生性者。答。若在凡位。不获一切三乘圣法非得。名异生性。以本论中不别说故。此不获言表离于获。若获少分圣法即名圣者。若异此者而言获得一切圣法方名圣者。诸佛世尊。亦不成就二乘种姓。应名异生 又解此不获言。表离于获。若获少分即名圣者。虽圣身中亦有非得不获余圣法。而不名异生性。若异此者。而言但是不获一切圣法非得。皆名异生性。诸佛世尊。亦不成就声闻.独觉种姓圣法。应名异生 问何故凡身非得名异生性。圣身非得非异生性 答如婆沙四十五云。复有说者不得一切圣法。是异生性。问若尔则应一切有情皆名异生。无圣者成就一切圣法故。答虽无圣者具足成就一切圣法。而非异生。以彼非得杂圣得故。谓若凡身中圣法非得。不杂圣得者。是异生性。圣者身中圣法非得。杂圣得故。非异生性。彼得.非得恒俱生故。复次彼非得有二种。一共。二不共。不共者是异生性。共者非异生性。圣者身中圣法非得。一向是共故无前失。复次彼非得有二种。一未被害。二已被害。未被害者是异生性。已被害者非异生性。圣者身中圣法非得。皆已被害故无前失。复次一切圣法非得有二。一依异生相续现起。二依圣者相续现起。前是异生性。后非异生性。故无圣者名异生失 问非得于圣法说名异生性。非得于凡法应名为圣性 解云凡不成圣法。可说非得异生性。圣必成凡法故。彼非得非圣性 问圣性是何 解云谓诸圣法 难云即诸圣法皆名为圣性。亦可即诸凡法皆名异生性 解云圣法不通凡。可立为圣性。凡法亦通圣非皆异生性。故正理十二云。岂不如圣法即说是圣性。成就此性故名圣者。如是异生法.应即异生性。成就此性故名异生。此例不然。以诸圣法唯圣者可得。即圣法说为圣性。诸异生法圣者亦有。如何可立为异生性 问异生性体如上可知。未审。其名如何解释 答婆沙四十五云。尊者世友作如是说。能令有情起异类见异类烦恼造异类业受异类果异类生。故名异生。复次能令有情堕欲界故往异趣故受异生故。名异生性。广如彼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