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俱舍论记
俱舍论记
问岂不一业能感多生。复有一生多业感过 解云若据常途。一业感一生。一生一业感。若据别缘。一业感多生。多业感一生或生据同分今说命根 若依正理第九有三说。两说同此论。更有一说云。有余师说。彼由边际定力。引取前生顺不定受业所感寿命。令现受用 问虽无一业引多生。而有一生多业感 解云。若据别缘许亦无失。或生据同分今说命根。若依婆沙一百二十六。有四说。三说同前。更一说云。有余师说有业先感寿异熟果。然有灾障。由今布施边际定力。彼灾障灭寿异熟起。虽俱可转。而彼今时不愿富果。祈寿果故 问此说还有一生多业感 解云若据别缘许亦无失。或生据同分今说命根 问上来四说何者为正 解云此论.正理.及与婆沙。既无立.破。谁敢辄定 又问于四说中。初说现感可须布施。后三说寿有别业感。何劳布施 解云布施虽非能正感彼寿。然为胜缘。若不行施彼终不能引寿果故。如不入定彼终不能引寿果。故促寿行施准此应释。
云何苾刍至富异熟果者。因解延寿义便兼明促寿。若依婆沙一百二十六有五说。故彼论云。问理无寿异熟果可成富异熟果。何故乃说寿异熟业即转能招富异熟果。答无转果体。有转业力。谓由布施边际定力。转寿业招富异熟果。虽俱可转。而彼今时不愿寿果。祈富果故。有余师说有业先感富异熟果然有灾障。由今布施边际定力。彼灾障灭富异熟起。虽俱可转。而彼今时不愿寿果祈富果故。有作是说。有业先招富异熟果。然不决定。由今布施边际定力。令招富业决定与果。复有说者。有业先招富异熟果。粗而非妙。由今布施边际定力令感粗业转招妙果。谓彼先引长时粗果。今由布施.定.祈愿力故。令彼转招促时妙果。复有欲令由施.定故。引取宿世残富异熟。谓阿罗汉。有余生中残富异熟。由今布施.边际定力。令引现前。定力不思议令久断还续(俱舍同初说)。
尊者妙音至或舍寿行者。此下第二叙二异说。此即初师不正义也。彼阿罗汉。由边际定力。引色界四大令身中现前。而彼大种有其二类。一顺寿行。二违寿行。若起顺者令身增益能留寿行。若起违者令身散坏能舍寿行 问所延寿行是异熟不 解云此是等流。别有一类等流命根。由定力故以身为依。非言业感。明非异熟。若非异熟。有违宗过。若言即身。同经部假。此则自宗不正义也 又解是异熟。妙音意说。所引命根虽现业感。或宿残业感。或不定业感。要由起彼色界大种。扶持此身随顺寿行寿方得延。若作斯解亦不违宗。
应如是说至皆是异熟者。此即第二叙经部说。论主意明经部。故言应如是说。若延寿时。彼阿罗汉。由此自在三摩地力。转去曾得宿业所生异熟诸根大种住时势分。引取未曾得定力所起长养诸根大种住时势分。经部师说。诸根大种住时势分不断义边。假立命根。长养势分假建立者。由定力故非是异熟。是等流 又解是长养。既异熟上假建立者是异熟。明知长养上假建立者。亦名长养。前解为胜 所余一切异熟势分假建立者。皆是异熟。若促寿时者但转宿业诸根大种令不现前。不引定力诸根大种。正理破云。且不应执是长养性。彼能防守异熟果故。所防异熟已转尽故。不应异熟相续断已独有长养 俱舍师救云。有异熟处必有长养。自有长养处而无异熟。如无眼者 修得天眼。正理前文自作是说。如何至后复更生疑。
因论生论至留多寿行者。问。
谓为利益至二种堪能者。答。一为利益安乐他故。二为圣教久住世故。观知自身寿行将尽。观他无此二种堪能故留寿行。
复何因缘舍多寿行者。问。
彼阿罗汉至犹如舍众病者答。彼阿罗汉。自观住世于他利益安乐事少。又见圣教有人住持。或为病等苦逼自身 言病等者等取营事等四。故婆沙六十云。又契经说。由五因缘。令时解脱阿罗汉。退.隐没.忘失。云何为五。一多营事业。二乐诸戏论。三好和斗诤。四喜涉长途。五身恒多病 引此颂意。明阿罗汉舍寿 梵行。谓持戒 圣道。谓无漏圣道。
此中应知至留舍寿行者。问处及人。
谓三洲人至无烦恼故者。答。三洲简北洲等。就三洲中取女.男相续。简扇搋等。就女.男中取不时解脱。简时解脱。就不时解脱中取得边际定。简不得者。诸阿罗汉。简异学人。由彼身中一有自在定。显是利根。二无烦恼故显诸惑尽。
经说世尊至命寿何别者。依经起问。
有言无别至名为命行者。答中有三。初解无别。寿释命故。第二师解。先世业果名寿行。现在布施业果名命行。第三师解。由此命根。令众同分一期住为寿行。由此命根。令众同分暂时延住。名为命行。
多言为显至不应言行者。别解多言。亦有三解。第一解云。此显命寿留舍多念。非一刹那有留舍义。故婆沙云。多言显示所留.所舍.非一刹那。行言显示所留.所舍。是无常法 第二.说一切有部师解。有说。此多言为遮正量部。彼计有一命寿实体。经多时住。初起名生。终尽名灭。中间名住异。多言为显留舍多念命行寿行。念念体别非一命寿经多时住 第三经部师。破说一切有部实命寿体有。经部师说。此多言为显无一实命寿体。但于五蕴众多行上。假立如是命.寿二名。故说多行。若谓不然。不应言行。但可应言留多命舍多寿。以此行是有为通名非唯命寿。
世尊何故至留多命行者。因解阿罗汉延.舍。复问世尊。
为显于死至即便能住者。论主解。为显于死得自在故。舍多寿行。或舍四十年。或舍二十年。故婆沙一百二十六云。经说世尊留多命行。舍多寿行。其义云何。有作是说。诸佛世尊舍第三分寿。有作是说。诸佛世尊舍第五分寿。若说诸佛舍第三分寿者。彼说世尊释迦牟尼寿量。应住百二十岁。舍后四十但受八十。问佛出世时。此洲人寿不过一百岁。何故世尊释迦牟尼寿百二十。答如佛色力种姓.富贵.徒众.智见胜余有情。寿量亦应过众人故。若说诸佛舍第五分寿者。彼说世尊释迦牟尼所感寿量应住百岁。舍后二十但受八十。问诸佛色力种姓.富贵.徒众.智见胜余有情。何故寿量与众人等。答生在尔所寿量时故。由此经云。舍寿行者。谓舍四十或二十岁 正理三十二同婆沙后师。为显于活得自在故。留多命行。唯留三月不增减者。越此更无所化事故。所以不增。减此利生不究竟故。所以不减。故世尊最后说法。度苏跋陀罗。此云善贤。又为成立世尊先自称言我善修行四神足故。于定自在延.促任情。欲住一劫或一劫余。如心所期则便能住。
毗婆沙师至烦恼魔故者。第二解佛留.舍。蕴魔意欲留连行者。多时住世相续不断。死魔意故催促行者。令不住世速归无常。如来舍寿显伏蕴魔。复留三月显伏死魔。世尊先于菩提树下。已伏天魔.烦恼魔故。留.舍正显伏蕴.死魔。义便兼显伏天.烦恼。总明如来伏四魔也 又解若不延.促唯破二魔。显佛世尊具破四魔故令延.促。
傍论已竟至是有记故者。忧善.不善。信等五根及三无漏。此八唯善。皆非异熟。是有记故。
余皆通二至余皆异熟者。余十二根皆通二类。七有色根若所长养则非异熟。余皆异熟。四受即是苦.乐.喜.舍。意及四受。若善.染污非异熟。言威仪路.工巧处者。此举所依显能依也。名如下释。意及舍受。若威仪路.工巧处非异熟 问何故不通苦.乐.喜根。
答婆沙一百四十四。解苦根通三性中云。云何无记。谓无记作意相应苦根。此复云何。谓异熟生(已上论文) 婆沙苦根。四无记中但云异熟不云余三。明知苦根不通威仪.工巧。苦根既不通威仪.工巧。准知乐根亦不通彼。喜根有二。一者分别。二者任运。若分别强者。唯同忧根不通无记。若任运者。四无记中唯是异熟。不通余三。以此准知。但是威仪.工巧处心。唯是舍根不通苦.乐.喜根 又解意及喜.舍。若威仪路.工巧处非异熟。忧强分别可唯善.恶。喜通无记。有非过强复唯意地。故知喜亦通威仪.工巧。但不通苦.乐。苦.乐五识不能发业。第三定乐虽在意地。非寻.伺俱。亦非发业 又解意.苦.乐.喜.舍。若威仪路.工巧处非异熟。若据起威仪.工巧心。六识之中唯意识。四受之中唯喜.舍。不通苦.乐。以苦.乐受不能发业。如前释。若据威仪路加行心.缘威仪路心。亦通四识。似威仪路心亦通五识。若据工巧处加行心.缘工巧处心。似工巧处心。亦通五识。故言威仪.工巧亦通苦乐 问何故婆沙苦根但言异熟。不言威仪.工巧解云。婆沙据起威仪.工巧心说故。不云苦根通威仪.工巧。今据加行.缘.似故亦说通。言加行.缘.似者。若四识是威仪路加行名威仪路加行心。或缘威仪路名缘威仪路心。若五识泛缘外境名似威仪路心。又如二定已上泛尔起下三识。随其所应加行.缘.似名威仪路心。身生上地不得起下善.染污心。异熟生心异地不起。泛借起者复非通果。上地复无工巧又非意地非是能起威仪路心。不是加行.缘.似威仪路心。更是何心。若五识是工巧处加行名工巧处心。或缘工巧处名缘工巧处心。若泛尔缘外境名似工巧处心。言能变化者。意及舍受若能变化非异熟。不通苦.乐.喜根 问苦唯五识可言不通。乐.喜亦通意地。何故不说 解云诸论解十八意近行中皆云。若生色界。唯成欲界一舍法近行。谓通果心俱(已上论文) 以此故知。不通喜.乐 又解意.喜.乐.舍。若能变化非异熟。但非苦根。唯五识故 问若通喜.乐。意近行中生上成下。何故不言 解云舍是中庸。起时稍易。生上可言成下。喜.乐非是中庸。起时稍难。生上不能成下。故但言舍不言喜.乐。以实余时亦有成就 或可。此文应言通果。而言能变化者。且举通果心中一分。如解非得言异生性。通果有二。一在意地如变化心。二在五识如眼.耳通 问能变化心与受相应。可如前释。未审。二通何受相应。为乐。为舍。若云乐相应者。异生生第四定起下二通。应成下乐。若成下乐即违论文。故下论云。乐根异生生第四定及无色界。定不成就(已上论文) 如何得与乐相应耶 若言舍相应者。论说五通依四根本定。又准正理婆沙。根本地中无有舍受(引文如下) 如何得与舍相应耶 解云。二通但与舍根相应 问前难善通。后难云何 解云。论说二通依根本定者。意说二通依本定得。非即是彼根本地摄。如欲化心依本定得。非本定收。二通亦尔。或据二通无间道说。或据二通所依根说言依本定。亦无有失。若要执文即为定者。论说五通依四静虑。二通应亦上三定收 又解二通乐.舍相应 问前之二难云何释通 解云舍根虽非根本地摄。依根本得如前通释。身生上地起下二通。但舍非乐。舍是中庸起时稍易故。生上起下。乐非中庸起时稍难。故生上不起下。又如异生生第四定。泛尔起下三识但起舍根不起乐根。二通亦尔。故与彼文皆不相违 又空法师亦说二通乐.舍相应 言随其所应者。三无记心。受相应异故言随应。非是异熟。余皆异熟。
若说忧根至顺舍受业者。问。经言顺忧受业。明知忧是异熟。
依受相应至说名顺乐受触者。答。经言顺忧受业。约相应中顺非据前后。如顺乐受触。
若尔顺喜至一经说故者难若尔。顺喜受业.顺舍受业。亦应如是。由彼忧根相应中顺非是异熟。以与忧根一经说故。
随汝所欲至理皆无失者。通随汝所欲于我无违。喜.舍二受或约异熟明.顺。或约相应明顺。理皆无失。
无逃难处至忧非异熟者。复难无逃难处作此通经。理实何因忧非异熟。
以忧分别至异熟不尔者。复以理通。以忧分别差别所生。若止息时。亦分别而息。故言止息亦然。言差别者。众多不如意事名为差别。忧根缘此差别所生。
若尔喜根至生及息故者。复难。若尔喜根应非异熟。亦由分别生。亦由分别息。
若许忧根至应名果已熟者。返征前难。若许忧根是异熟者。造五无间业已。因即生忧。此业尔时应名果已熟。
亦应如是至果已熟者。复返例喜。难意可知。
毗婆沙师至故非异熟者。毗婆沙师。复为好解咸作是说。已离欲者无忧根故。以彼忧根离欲舍故。异熟不然非离欲舍故。说忧根非是异熟。
若尔应说至何相知有者。复难。若尔。应说离欲有情。于欲界中异熟喜根何相知有。
随彼有相至定非异熟者。复通。谓善喜根。此离欲位容有故。言随彼有相。此无记异熟喜。应类非无。故言此相亦然。于此离欲位中。忧。一切种若善.若染。无容有故。皆不现行。已离欲者无忧愁故。所以不行。由此准知定非异熟。
眼等八根至善业引故者。此即约趣明善.恶异熟。八根谓七色根.命根。善趣谓天.人。恶趣谓三恶趣。眼等八根善趣是善异熟。恶趣是恶异熟。意根于善趣中。若与喜.乐.舍相应是善异熟。若与苦根相应是恶异熟。于恶趣中若在傍生.鬼趣。如善趣说是俱异熟。若在地狱唯苦相应是恶异熟。无善异熟。据总相说故言恶趣通二。喜.乐.舍根随人.天.傍生.鬼趣。是善异熟。唯善感故。地狱中无善业果故 问喜.乐善感相显可知。舍是中庸。何故不通善.恶业感耶 解云舍行微细顺于善故。故唯善感。又业品中。问感舍受业云。此业为善。为不善耶。是善而劣 又云恶唯感苦受。由此故知。舍唯善感。苦根随在人.天善趣.及三恶趣是恶异熟。非可爱果故 于善趣下通伏难。伏难云。眼等八根。若在善趣是善异熟者。善趣二形云何是善。今牒通云。于善趣中有二形者。唯二根所依处所。是不善业招。非感根体。以彼二根身根摄故。善趣色根善业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