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俱舍论疏
俱舍论疏
论。已释对法至名对法藏。此下第二。半颂释今论名。文中有三。初结引。次颂答。后释颂。此文初也。
颂曰至俱舍名。次颂答中上句明二释名。下句结藏名。也俱舍梵音。此翻为藏。
论曰至此得藏名。后释颂也。文中有三。一述属主释。二述多财释。三总结藏名。此文初也 正理云。此就依主及多财释。藏谓坚实犹如树藏。对法论中诸坚实义。皆入此摄。是彼藏故。名对法藏准此论文。西方释藏有二义。一坚实义。犹如树藏。即树心坚实名藏。喻对法论中胜义是坚实义。即此胜义名对法藏。如将树藏更造诸器。即此诸器名为树藏。树之藏故。喻将对法藏中胜义之藏用造此论。此论亦名对法藏也。即是对法藏之胜义也。
论。或此依彼至故亦名藏。第二多财释也 正理云。藏或所依。犹如刀藏。谓彼对法是此所依。引彼义言造此论故。此论以彼对法为藏。名对法藏。即是对法为所依义 西方第二义引所依名藏。犹如刀所依故名为刀藏。亦如绢布所依名绢布藏 此论依对法故。其对法论。是此论之藏。名对法藏。对法即藏持业释也 此论依对法藏故名对法藏。即是有对法藏故。全取对法藏名名多财释 正理云。藏或所依。犹如刀藏等者。此喻所依名藏。未辨多财 正理云。此论以彼对法为藏名对法藏。此辨多财释也。有人多不得此意。谓言刀藏即是多财。或说刀是所依。藏能依也。皆是误耳。应细看文。今阿毗达磨.及藏。皆是本论之名。本论是阿毗达磨即藏。名阿毗达磨藏。持业释也。末论名阿毗达磨藏。是多财释。多财释者。即是全取本论之名。然此末论无持业释者。由后代造论。皆取本论坚实义故。及引彼义言造此论故。所有文义皆依古论。非自穿凿故 有人云亦应有持业释。论主不欲自取。推功归本者。不得意也。
论。是故此论名对法藏。第三结藏名也。
论。何因说彼至恭敬解释。此下一颂。第三明说对法意。及先说人。文中有三。此即初文。颂前问起。
颂曰说对法。举颂答。颂有四句。前三句全。第四句因此两字。答说意也。传佛两字答先说人。说对法三字双答两问。
论曰至能灭诸惑。一释颂文。此释灭惑必由对法。
论。诸惑能令至生死大海。此释诸惑过必须断也。
论。因此传佛说彼对法。结上诸惑过尽。明其能断。因此事故佛说对法。即是佛先说 因此。标文答。
论。欲令世间得择故。释颂说意 令诸众生得择法者。谓得无漏慧简择四谛。断烦恼也。
论。离说对法至如理简择。此下释伏难也。伏难有二。一难说意。二难说人。难说意者。欲令众生得择法故说对法者。说其二藏岂不能耶。答云离说对法说余二藏。弟子不能于诸法相如理简择。
论。然佛世尊至传如此释第二先说人难。难云若是佛说。何故。云迦多衍尼子等造耶 婆沙第一有二释。一云佛说。由迦多衍尼子等受持演说等名称归彼也。二云迦多衍尼子造。由经中散说。迦多衍尼子等采集安布。名称归彼。此论即是第二释也 迦多衍尼子者。是佛灭度后三百年中。依说一切有部造发智论 等者。等取六足等论。如前已释 迦多此云剪剃。衍此云种。尼是女声。此人是剪剃种女生。从母姓为名。故名迦多衍尼子。即婆罗门十姓中一姓也。此剪剃种。西方贵族。所以名剪剃种者。依婆罗门法。七岁已上在家学问。十五已去受婆罗门法游方学问。至年四十恐家嗣断绝归娶妻室生子继嗣。年至五十入山修道。昔劫初时有婆罗门。生二子已入山修道。二子觐问见父鬓发蓬乱。遂为剃除形容端正。诸仙见已皆欲剃除。弟性慈愍。来即为剃。兄心傲慢。非我父者我不能剃。诸仙嗔怒。咒愿弟言。乃至劫末是汝种族常大富贵。咒愿兄言。乃至劫末是汝种族常大贫穷剪剃自活。故今印度见有二类。其弟种族名剪剃种。从本为名。极大富贵而不作剪剃事。其兄种族极大贫穷剪剃自活。仙人咒力使之然也。
法救梵名达磨多罗。仙涅槃后三百年出世 等者等取空无我等 邬陀南者。此云自说。即十二部经中第五自说经也。无人问佛佛自说故。大德法救。佛说无常颂者。集为无常品。佛说空.无我颂者。集为空.无我品。乃至佛说梵志颂。立梵志品。印度现有梵本流行。若言唱陀南此云集散。集散说故 或云集施。集所说义施有情故 毗婆沙师传说如此者。毗名为广。或名为胜。或名为异 婆沙名说 谓彼论中分别义广故名广说。说义胜故名为胜说。五百阿罗汉各以异义解释发智名为异说。具斯三义故存梵音 言传说者。显己不信 正理云。舍利子等诸大声闻。亦无有能于诸法相如理简择。是故此论所依根本阿毗达磨。定是佛说。经主称传。显己不信阿毗达磨是佛所说 何缘不信。传闻尊者迦多衍尼子等造故。不说对法为所依故。如世尊告阿难陀言。汝等从今当依经量。诸部对法义宗异故 此皆不然。诸大声闻随佛圣教而结集故。乃至广说。
论。何法名为至说对法耶。上来释论名体.及说人等。皆是发起释本颂也。自下大文第二明正宗分。有六百颂。于中。界品有四十四颂。初二十五颂总明漏.无漏法。后十九颂诸门分别 就二十五颂中。前三颂开一切法为漏.无漏。次二十二颂开为五蕴.十二处等 就前有三。一颂前结引。二举颂答。三长行释。此标问也。已后皆同。不繁更释。
颂曰至别得非择灭。举颂答也。
论曰至谓有漏无漏长行释也 文中有二。一开二章门。二依章别释。此即初也。
论有漏法云何至余有为法。第二依章别释 文中有二。一释有漏二释无漏。此文初也 言有漏者。一切有为法中唯除道谛余有漏。
论所以者何。征余有为法是有漏所以。
论诸漏于中等随增故。答也。余有为法名。为有漏者。以身见等诸漏于彼苦.集法中平等随增故名有漏。
论。缘灭道谛至自当显说。释伏难也。难云。身见等漏缘四谛生。因何唯苦.集谛名为有漏。非灭.道谛。答云。缘灭.道谛诸漏虽生。而不随增故非有漏。不随增所以。指下当释也 佛涅槃后五百年中。土火罗缚国法胜论师。造阿毗昙心论中云。若生烦恼是圣说有漏。至六百年。达磨多罗造杂阿毗昙心论。以生名滥改云。若增诸烦恼是圣说有漏 此正其文不正其义。正理云。云何随眠。共相应法.及所缘境有随增义。先轨范师作如是说。如城邑侧有杂秽聚。粪.水.土等之所共成。于此聚中。由粪过失令成不净。由水等力令粪转增。更互相依皆甚可恶。是烦恼相应聚中。由烦恼力染心.心所。烦恼由彼势力转增。更互相依成杂秽污。此聚相续秽污渐增。亦令随行生等成染 如猪.犬等居杂秽聚。生极眠乐。眠戏其中。粪秽所涂转增不净。后由猪等秽聚渐增。如是。所缘自地有漏。由烦恼力有漏义成。彼后有能顺烦恼力。令其三品相次渐增 已上论文。释自地有漏法犹如猪等。烦恼如尘。相应如水.土也 如清净人。误堕秽聚虽触尘秽。而非所增。人亦无能增彼秽聚。如是。无漏.异界地法。虽有亦被烦恼所缘。而彼相望互无增义。此缘无漏.异地随眠。但相应有随增理 准此故知。苦.集与漏更互相增。虽漏与境更互相增。然取增漏名为有漏。不取增境。以此正释境能增漏名有漏故。即有能生.亦能增漏名为有漏。如沃壤田能生苗稼。亦令增盛名为有苗。如醎卤田虽生其苗。不能增盛名曰无苗。苦.集能生。能增故名有漏。灭.道虽生不增名为无漏 然释漏名有正有傍。下文释漏有其多义。一住义名漏。即留住之义。令诸有情留住生死。二流义名漏。即流转之义。令诸有情流转生死准上二释。漏义即宽流义即狭。漏即通其流义.住义。流即流义不通住义。又流义是宽通其傍顺。漏即是狭不通顺流。此上二释从喻立名。如堤塘漏水。望正流住而不违此喻。六根漏泄烦恼即住生死。不顺正流趣向涅槃。虽亦因业住其生死。若无烦恼。虽有诸业即不受故。烦恼名漏。非业名漏。鞞婆沙云。烦恼留住则定。行则不定。由如水漏穿破堤塘。傍流漂荡则损苗稼。喻烦恼穿破六根之堤塘。漂荡损善法之苗稼。虽此漏义两释不同。皆是正释漏义。以正当漏名释故。鞞婆沙论更有四释。渍义。主义。持义。醉义 渍义者。如种得渍则有芽生。众生为结所渎则有果报芽生 主义者。如人为主所镮不得东西。众生为结所镮不越三界 将义者。譬如有人为鬼所将不应说而说。不应作而作。众生为结所持亦尔 醉义者。如人醉酒即无惭愧。众生为结所醉亦尔 由惑具此义故名之为漏。此四义释亦得傍也。
论。已辨有漏无漏云何。此第二释无漏。于中有四。一文前结引。二出无漏体。三释无漏义。四释三无为。此即初也。
论。谓道圣谛及三无为。此即第二出无漏体。于中有三。一总出法体。二列无为名。三结无漏名。此是初也。
论。何等为三至择非灭。此即第二列无为名。
论。此虚空等至名无漏法。此即第三结无漏名。
论。所以者何至不随增故。此即第三释无漏义。以贪等诸漏。于道圣及为法不随增故。此中道.灭谛缘而不增。虚空.及非择灭不缘不增 正理云。无漏法。自判。譬喻论师违理背经妄作此说。非有情数离过身中。所有色等名无漏法 此必不然。违契经故。如契经言。谓于过去.未来.现在诸所有色。生长现贪或嗔或痴。乃至广说。非有情数离过身中所有色等。既能生长有情贪等。云何无漏。所以者何。无比。指鬘。乌卢频螺迦叶波等。缘世尊身生长贪.嗔.痴等漏故 彼计。于言非境第七。是依第七。如油于麻。为漏所依故名有漏 此不应理。以于去.来说起现故。不未曾依去.来起现在贪等。是故彼计决定非善。乃至广说 又一切声闻应无漏。以声定非诸漏依故。不应执声定是无漏。经定声体是杂染故。乃至又显色等粪秽酒等非漏依故。应皆无漏。乃至广说 又云。又譬喻部异生身中眼等亦应非漏依止。彼执五识无染污故。
论。于略所说至色于中行。此即第四释三无为。中有三。一释虚空二释择灭。三释非择灭。此即初也 列名未释名之为略。虽诸部立无为不同。此三无为诸部皆有 大乘加六。谓不动。想受灭。及三性真如 大众部等加六无为。谓四无色为四。八缘起支性。九圣道支性 化地部六加六无为。四不动。五善法真如。六不善法真如。七无记法真如。八圣道支真如。九缘起真如 一切有部立三无为 然于其中。虚空但以无碍为性。简余法也。无碍之言。简于色法。色有碍故。但以之言。简心.心所.及不相应.二种无为。此等诸法体虽无碍问于虚空。更有别体。非是但以无碍为性 色。于中行问者。释虚空相也。色是碍法于空中行显空无碍。于碍法中不得行故。无碍之法于空中行不显无碍。于碍法中亦得行故 正理释云。虚空但以无碍为性。于中诸法最极顿现故名虚空。是即无障以为其相。所有大种。及造色聚。一切不能遍覆障故。或非所障。亦非能障。是故说言无障为相 准此论文。非能.所障者。简空界色。虽无能障是所障故。但以无碍为性。与此论同 婆沙评曰。应作是说。实有虚空。以彼不知即谓非有。由前教.理实有虚空 问若尔虚空有何作用答虚空无为无有作用。然此然为种种虚空界作增上缘。种种空界。能与种种大种作近增上缘。彼大种能与有对造色等作近增上缘。彼有对造色。能与心心所作近增上缘。若无虚空。如是展转因果次第皆不成立。勿有此失。是故虚空体相实有不应拨无。
论。择灭即以至名为择灭。释二灭 文中有三。一出性。二释得名。三明同异。此即初也 择灭则以离系为性者。举离系名出择灭体。所以是离系者。由诸有漏远离自性.所缘系缚。证得解脱。即此解脱名为择灭。以此择灭。离系为性。
论。择谓简择至名为择灭。释得名也 于中有二。一法说。二喻显。此即初也 择谓简择即慧差别者。决断名智。推求名见。择法名慧。简择即是。慧之差别功能名也。以八忍.智等各别简择四谛故。名为择也 择力所得灭名为择灭。由慧简择四谛理故。断于烦恼证得此灭。从其能证名为择灭择之灭故名为择灭。此是法说诸论意同 有人云。谓有漏慧异无漏慧名慧差别。或无染异有染名慧差别 此释谬也。此中明慧择四谛能。造会择.不择。慧漏.无漏等。
论如牛所驾车至故作是说。二喻显也。牛车略去所驾二字择灭略去力所得三字。故名择灭。
论。一切有漏法同一择灭耶。三明同异也 正量部计。一切有漏同有一择灭 婆沙或说唯内法有 经部有说择灭无体 为对诸宗故寄问起 于中有七。一问。二略答。三重问。四广答。五反释。六难。七通。此即问也。
论。不尔。略答也。
论。云何。重问也。
论。随系事各别。举颂广答也。
论。谓随系事量离系事亦尔。释文也。事谓体事。随所系体有尔所体。择灭亦尔有尔所也。随系事言简无漏法也。
论。若不尔者至诸烦恼灭。此反释也。若尔不如有部随系事量各别择灭者。即有此失。
论。若如是者至则为无用。若如前义。即有后失。本为证灭令惑不生修余对治。灭既证灭已。修余对治即为无用。
论。依何义说灭无同类。正量部难。若不如我宗同一择灭。则有众多同类择灭。因何经说灭无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