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俱舍论疏
俱舍论疏
三教起因缘者。就中有五。一一切教起缘。二三乘教起缘。三空有教起缘。四三藏教起缘。五此论教起缘 一一切教起缘者。一切诸佛因中发愿。皆为度脱一切众生令得成佛。三无数劫行菩萨行。证大菩提。不为众生生人.天中取小果故。求大菩提行多苦行。故法华经云。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谓以佛之知见开示悟入一切众生。又般若论发大菩提有四心。谓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广大.第一者。欲令一切众生得无余涅槃。无余涅槃者简异小乘涅槃也。一切大乘经意皆同。智论云。有三乘道.及人.天道菩萨法应引道众生于大乘道中。不住大道者著二乘中。不住涅槃者著人天福乐中。作涅槃因。大般若经.法华意亦同也。准上所引经论文意。一切菩萨行菩萨行。演说三学.三乘.三藏皆为佛乘 二三乘教起缘者。就中有二。一正。二兼。正者。谓为求声闻乘者转四谛法轮。求缘觉者。说十二因缘。求大乘者说六波罗蜜。兼者说三乘法通为三乘人。诸论中说总别念住.加行位中声闻乘人。亦修三义观缘起.及七处善.四十四智.七十七智等。故大般若遍学品云。三乘见道已前皆须遍学。故知四谛.十二缘.六波罗蜜等。通为三乘说也 三空有教起缘者。说有教。为未种善根。未清净障。未成就相续。未多修胜解。未积集福德.智慧资粮。说诸法有性有生有灭是不安稳等。种善根。乃至。令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若已种善根。乃至。已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者。佛又依三无性。说一切法皆无自性。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又依相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说一切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又为发趣声闻乘者。转四谛法轮。即是有教为声闻说。唯为发趣修大乘者。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此则唯发趣大乘者说其空教。此就显相。理实说有通为三乘。说空亦通三乘。三乘定性闻般若者。皆证自乘无漏地故 四三藏教起缘者。说素呾缆藏依力等流。一为众生得增上心学论道故。二为众生种种杂说故。三令诸众生种善根故。四为未入正法令入正法故 说毗奈耶藏依悲等流。一为众生得增上戒学论道故。二为众生说诸学处故。三为已种善根者。令相续成就故。四令入正法者。令受持学处故 说阿毗达磨藏依无畏等流。一依增上慧学论道故。二分别诸法自.共相故。三为已成就者。令得正解脱故。四为已受持学处通达诸法真实相故 问素呾缆中有毗奈耶等。毗奈耶中有阿毗达磨等。阿毗达磨中有素呾缆等。此则三藏无有差别。答婆沙一说从胜立名 此经律论中虽一部内兼明三藏。然说就多分立藏名。二即从所明立三藏名。此谓三藏不全分部。随所明义。即依彼文立三藏别 问何故弟子唯造对法。不造素呾缆藏及毗奈耶藏耶。答素呾缆藏次第所显。谓素呾缆中应求次第。何故世尊此品无间宣说彼品等 此随当时机宜次第佛为教主。佛在世时承佛神力。如此说者亦同得名经。佛灭度后弟子不可自造经也 毗奈耶藏缘起所显。谓毗奈耶中应求缘起。世尊依何缘起制立彼彼学处制立学处唯在于佛不在弟子。虽亦有别教诫学徒。然不名为毗奈耶藏 阿毗达磨应求诸法真实性相。不应求彼次第缘起。或前或后。或无缘起说。俱无过失唯此弟子释佛所说幽隐法性故。亦得名阿毗达磨。故弟子所制得名对法。非经.律也。然有弟子释经及律。皆名为论不名经.律唯此弟子造论释佛三藏 五此论缘起者。世亲菩萨。健驮罗国人也。先于一切有部出家。因即受持彼部三藏。后学经部将为当理。于有部义时怀取舍。菩萨。更欲往迦湿弥罗国。研檄有部考定是非。恐彼诸师情怀忌惮。遂改本名潜往寻究。时经四载。有部三藏文义无遗。数以经部异义难破有宗。时有罗汉。名塞建陀。唐言悟入。即是众贤之本师也。此阿罗汉。频被诘问怪其神异。遂入定观知是世亲。密告之曰。此部众中。有未离欲者。恐当致害。长老。可速还本国耳。因即归还制此论颂。使人赍往迦湿弥罗国。时彼国王。及诸僧众闻皆欢喜。严幢幡等。出境而迎。摽颂于香象前后引从至国。寻读。咸诵世亲弘我宗义。时彼悟入告众言白。此非专弘有部宗也。颂置传。说似为不信。如其不尔。请释即知。于是国王。及诸僧众。发使往请。菩萨奉珠珍。论主受请为释本文。凡八千颂。还使寄往。果如悟入之所言也。世亲论主。意无朋执。依第一时制造此论。同第一时 依第二时造般若论说诸法皆空。同第二时意 依第三时释摄论等。旨趣同其解深密意 依第四时述法华论。明二乘无灭。与前三教别。依如来藏无上依经等诸大乘经述佛性论。会经中说一分决定无涅槃法。以为不了 依涅槃经造涅槃论云。法华前经总为一教云。以生死度众生为船。法华经为一教。以万行为船涅槃经为一教。以无生灭为船 依前后教述六种论。随经义别而无朋执。此论既依四谛。旨归同于初说。三乘实灭。识唯有六。心外有境。就初法轮分二十部。此论多据婆沙以制颂。长行中唯以理胜为宗。非偏一部。然于中间多以经量为正义也。又正理破此名俱舍雹。众贤论师欲定宗趣。菩萨能仁避而不对。众贤寄尽谢过。并附俱舍雹屈菩萨评定云。若其无理请便火焚。若有行当愿为流传 论主披检将为有理。改俱舍雹名顺正理。准此。菩萨岂有偏执。故知。此中理长为是。非定一宗。
四部执前后者。于中有二。一述部分前后。二述执义不同 一述部分前后者。佛涅槃后一百年中。众虽有四法唯一 宗 言四众者。一龙象众。二边鄙众三多闻众。四大德众 至百余年。因其四众共议大天五事不同。分为两部(五事者。一余所诱。二无知。三犹豫。四他令入。五道因道故起。言二部者。一大众部。二上座部也) 第二百年。大众部义。更经四破分为九部 先出三部(一一说部。二说出世部。三鸡胤部也) 次出一部(名多闻部)次出一部(名说假部) 二百年满。大众部中有一师出。亦名大天。与彼部僧重评五义。因有乖诤分为三部(一制多山部。二西山住部。三北山住部也) 流出八部。兼其本宗总为九部(一大众部。二一说部。三说出世部。四鸡胤部。五多闻部。六说假部。七制多山部。八西山住部。九北山住部也) 二百余年。上座部义一味和合。至三百年初分为二部(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二本上座部。传名雪山部) 次于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犊子部) 次从犊子部流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贤胄部。三正量部。四密林山部) 次后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化地部) 次于化地部流出一部(名法藏部) 至三百年末。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饮光部。亦名善岁部) 至四百年初。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经量部。自称我以庆喜为师) 如是上座部。本末重破成十一部(一说一切有部。二雪山部。三犊子部。四法上部。五贤胄部。六正量部。七密林山部。八化地部。九法藏部。十饮光部。十一经量部也) 二述执义不同者。如是诸部。本宗末宗同义异义。今应略说 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者 一切如来无有漏法 诸如来语皆转法轮 佛以一音说一切法 世尊所说无不如义 如来色身实无边际 诸佛寿量亦无边际 色.无色界具六识身 五种色根肉团为体 在等引位有发语言 第八地中亦得久住。
预流者有退义 阿罗汉无退义 无世间正见。无世间信根 无无记法 入正离生时可说断一切结 诸预流者造一切恶。唯除无间 佛所说经皆是了义 无为有九。谓虚空。择灭。非择灭。四无色。缘起支性。圣道支性 都无中有 随眠与心不相应。故缠与心相应 预流者亦得静虑 四部末宗异义 有于一时二心俱起 道与烦恼容俱现前 业与与异熟有俱时转 种即为芽 色根。大种有转变义 心.心所法无转变义 心遍于身 心随依境卷.舒可得 说一切有部本宗同义 亦有天中修梵行者 佛慈悲等不缘有情。执有有情不得解脱 定无小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 余如常说 化地部本宗同义 过去.未来是无。现世.无为是有 于四圣谛一时现观。见苦谛时然见诸谛 异生不行欲界贪.嗔 亦无天中住梵行者 无为有九。谓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八道支真如。九缘起真如 佛与二乘。皆同一道同一解脱 饮光部本宗同义 谓若法已断已遍知则无。未断未遍知即有 善恶业.果已熟则无。果未熟即有 诸有学有异熟果 经量部本宗同义。谓说诸蕴有从前世转至后世 异生位中亦有圣法。执有胜义补特迦罗 余说亦同一切有部 今详。诸部本宗同义。宗轮论具述差别 末宗异义多分不述但云无量 本宗同义中。一切有部执有有情不得解脱。余部多分指同有部。诸部中本宗同义。无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论云。佛为小乘人说有众生不住于性永不般涅槃。于此生疑起不信心 论自释云。分别部说。凡圣众生皆从空出。以空为佛性。若依毗昙萨婆多等诸部中说。一切众生无性得佛性。但有修得佛性。分别众生凡有三种。一定无佛性。若永不得涅槃。二不定有无。若修即得。不修不得。三定有佛性。即三乘圣人。捡宗轮论。本宗部中无分别部。亦无有执有佛性宗。详其旨趣。分别部者是末宗异计。立佛性者是末宗异义。分别部中不诵有部所引经故。而不全信。心生疑惑。一切有部以皆共许阿含等经。如来性力知种种界成立无性。分别说部复以四义求有佛性。有部即以五义重破。一种种界可得故。二无相众生不可得故。三同类譬喻不可得故。以有情为同类。四异类譬喻不同故(以无情为异类也)。五现在无涅槃法不应理故。以分别说部依小乘宗意有佛性。违越契经。于小乘中未说有故。涅槃经云。九部经中无方等经。是故不说有佛性也。又云。我于声闻.缘觉经中。未说一阐提等悉有佛性 由此慈氏菩萨于声闻地。述有部等计破分别说部。以违经故。世亲菩萨。依方等经述佛性论。破小乘执品破有部等计。顺大乘故。后代读瑜伽者。以声闻地破有性故。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不了义。佛性论伪惑之甚也。而不知瑜伽于菩萨地后五识相应地。立一切众生悉有佛因。即是真如所缘缘种一切众生平等有。又与涅槃第一义空。佛性一切诸佛阿耨菩提中道种子。无差别也。又涅槃第一义空。佛性亦名非空非不空。能与善法为种子故。有何差别也。
分别界品第一之一
自下第五依文解释。于中有三。一释品名。二明次第。二依文解释 一释品名者 性义。族义。持义名界。别义。类义。分义名品。此品多门分别界故。由此故名分别界品 所以多门分别界者。蕴唯有为。处唯根境。界中具显六根.境识。若具依三门明有见等文多繁广。若分别蕴处类释于界。义即难知。若以有见就界分别。类释蕴.处义即易解。故就界门分别有见等 第者居也 一者初也 此品居初故云第一 二明次第者。此论一部总有九品。前之八品。述自宗义释本颂文。所以先明 后之一品。造释时加破外执故。所以后说 就八品中。初之二品。通明漏.无漏所以先明。后之六品别明漏.无漏。所以后说 前二品中。界品明诸法体。所以先明。根品明诸法用所以后说。体是本故。故正理论名本事品。又对法论明蕴.处.界名本事分故。根是胜用法差别故。故正理论名差别品 后之六品中。前之三品明有漏因果。后之三品明无漏因果。先厌后欣前明有漏 就有漏中世品是果。所以先明。业.或是因。所以后说。业是近有差别因故在惑先说。随眠是远无差别因。所以后说。又或为业因故最后释。厌果断因先.因后。或果是苦谛。因是集谛。此举大体非克性也。有部苦.集是一物故 无漏三品。贤圣是果。所以先明。如有漏中有情世间。圣无别器故唯说人。不同有漏兼举器果。智.定是因。所以后说。定因.智果故先明智 亦可。三品俱是道谛。灭谛文便此品已明。或随眠品末明断是灭 上明有漏.及无漏等。并据正释及多分说。文便释义非无交杂 三依文释者。此论总有六百七颂。大分为三。前之三颂是释颂序。次六百颂是根本颂。即是正宗。后之四颂。及破我品释颂流通 前三后四释颂时加。非根本颂 然诸论不同。或有流通而无序分。如二十唯识论。或有序分而无流通。如婆沙等。或二俱有。如此论等。或二分俱无。如发智等 前三颂中有二别。初之一颂明归敬序。次之二颂明发起序 前归敬序中复分为二。先颂。后释 颂中有三。前两句赞所敬德次之一句正申敬礼。后之一句述归敬序意 就两句中。初之一字表德所成人。次十三字明人所成德。就十三字中上句六字。显智断德。下之一句述其恩德 就六字中。初之三字显其智德次之一字述其断德。后之两字双明二德。即是二种冥灭义也。下三句易了。知长行中释。
论曰至方申敬礼长行释也 文中有二。一释归敬意。二随文别解。此所举文释归敬意。故正理云。诸欲造论必有宗承。于所奉师理先归敬 乃至 令发殷净信心。欲正流通彼所立教故。先赞礼佛薄伽梵 显宗云。以赞礼言灭诸恶障。标嘉瑞故 此论云。今欲造论。为显自师其体尊高。超诸圣众。故先赞德方申敬礼 已上三论同释此颂。并唯归佛不说法.僧 有人云所拔之中亦有僧。故通法.僧者。谬也。僧虽是佛所拔。何文证论主归礼 今详。三论述赞礼意有其三种。一教本佛说。欲传佛教故先赞礼。令发自他敬重信心。二先赞世尊有胜三德。欲显教主其体尊高超诸圣众。证所立教真实不虚。三赞礼大师以标吉祥。福力护念能灭恶障离诸魔事。恶障有三。一师障。二弟子障。三论障。若师有障即不得著述。弟子有障即不能受行。若论有障即水.火等灭。为离此障故先赞礼 诸论之中。或有归敬而无发起。如阿毗昙论。或有发起而无归礼。如杂心论。或兼二种。如此论。或二俱无。如发智论 就归敬中。或唯归佛。或兼法.僧。皆是作者之意。不可傍求所以也。若傍求言多繁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