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论部
- 金刚仙论
金刚仙论
自下经文。为断此疑者。申经之来意也。此一段经。以二偈释。初偈释经答疑。非是色身相可比知如来者。明非以福德业方便因所得色相之身是可见故。谓以比此知法身如来同于色相亦是可见。更无别无相法身故。下半偈云。诸佛唯法身。转轮王非佛。诸佛唯法身者。明法身佛虽不同报佛色相可见是修得法。而有二种庄严。真如解脱。具足色相也。若以报佛有色相。即谓是法身者。轮王有三十二相。应是法身。然轮王有相非法身者。报佛有相。亦非即法身佛也。此义云何。有人言。福德能成是相。至阿耨三菩提。此是论主重引疑者之辞也。为遮此故以下。还举释疑经来为解也。是故非以相成就得见如来故者。是轮王有相非法身义。故非以报佛可以相见为因得故。亦令古今一定无为法身同使为因得可以相见也。而此长行论。直举疑意。指经为解疑答义尽。不释于偈也。然以上一偈。释经答疑俱尽。何故复作第二偈者。上偈就别相义边。一向明色相非法身佛。惧畏众生以报身色相全异法身。即弃舍报佛之义故。作下偈。明虽法身不可以报佛色相比类而取。就一义边。然即此法身显用名为报佛故。不应全弃也。此偈上之三句。犹释法身体非色相不为因得。不异于上。所以重来。但取下句方便异相故。为欲成偈。所以重来也。方便异相者。明如来有二种身。一者智相身。二者异相身。智相者。是法身如来真如解脱相。方便异相身者。谓报佛福德相好庄严之身。为方便同所得。与法身义殊故。名异相身也。而此相好报身。正是法身显用。故名报相语其体也。本无殊技。那得闻言就异义边。辨法身无相好。便谓离法身之外条然有报佛色相可得。弃其所以一义也。
尔时世尊说二行偈者。是断疑分中第十三经文。所以来者。次前段经。解法身古今湛然犹如虚空。不可以福德业所得报佛大丈夫相见。将欲释成此义故。说两偈也。初偈上二句。明法身体绝色声。不可以视听而取。下二句。明若以因见闻而取法身者是人行耶道。不能见法身如来也。第二偈上两句。正出法身体。有真解脱色声。古今湛然。非一向无色声也。下半偈。明此法身虽体有真实色声。而非识相之境。故所以不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者。若语当时发声说偈者。是应佛口业。亦道报佛口业。若就理而言之。是法身佛说也。明不可以报应二佛所得色声见闻于我也。此明就释迦法身不可以色声见闻。类一切众生法身如来亦不可以色声见闻也。若谓法身同此色声可见闻者。是不正见故。第三句云。是人行耶道也。不能见如来者。如是取法身。同于色声。不能见彼法身如来也。
有人乘此生疑。若法身如来。不可以色声而见闻者。一向无法身。又法身一向无色声。此之色声则条然异于法身故。第二偈答彼如来妙体。明彼法身虽不可以色声见闻。而向者色声。即此法身妙有体上有彼色声故。上经云。不离法身有色相可见。不离证智有声教可说。又十地经七地中言。知诸佛法身自性无身。而起色身相好庄严行。知诸佛音声无声。本来寂灭不可说相。而随一切众生差别。庄严音声行也。以此文验。故知法身虽无色声。不离法身有此色声故。第二句云。即法身诸佛。明法身之体具足万德故。有色声性也。或者闻即法身上有色声之性。便谓法身有色声可用凡夫虚妄分别心意意识而得见闻故。第三句云。法体不可见。明法身虽有色声之性。不可以凡夫视听而见闻也。虽云法身不可见。未知不见者谁。故第四句云。彼识不能知。明彼法身虽体有色声。而无色声之用。又不闻下地色声故。凡夫六识不能见闻也。非但凡夫不能见闻。二乘圣智亦所不见闻也。
此二偈经。论主但以一偈释。初二句。释前一偈。明若以法身同于二佛色声而可见闻者是人不知法身佛也。下半偈两句。释后一偈。明真实法身虽有色声之性非六识境界。故不可见闻也。此示何义如来法身至不应如是见闻。论主释偈论初句。解经中前偈上二句。以何等人不能见谓凡夫不能见者。释偈论第二句。解经中前偈下二句也。解已举论中上半偈。释经中前偈下两句结也。是人者。凡夫人等。牒前所引是人不能见法身如来也。即拘琐释论中下半偈。解经中第二偈。即具引所释经结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相成就得三菩提耶。此一段经。是断疑分中第十四段经文。此经已七边来。所以复来者。上已广解无为法身古今一定妙有湛然体无诸相不为修行所得。又次前二段经。明法身体自满足非修福德业所得相好色声而可见闻。或者执谓正以菩萨始从发菩提心。三大阿僧祇劫修。十地行满。金刚心谢。证种智时。名为报佛。有无量相好者。即是法身。故谓法身是修得。亦可见闻。今闻别有无为法身不为因得。复不可以色声见闻。乘生疑难。若法身体无诸相。不可见闻。非修福德业可得者。诸菩萨摩诃萨。三大阿僧祇。所修功德智慧十地胜因。为当定有所得。定无所得也。若定无所得者。则因果俱失。同于小乘断灭之见。无菩提可得。前言一切善法得三菩提。此言则坏。若尔既无菩提可得。诸菩萨。何为三大阿僧祇徒自劳苦而无所克获。所修福德胜因既不感。果向何处去也。有如是疑。将释此疑故。佛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相成就得三菩提不耶。此佛还以前人所疑。问须菩提也。莫作是念者。遮其所见。汝莫作是念。谓法身佛同于报佛修福相可得。此未是正答也。汝若作是念。菩萨发三菩提。说诸法断灭相者。明须菩提疑云若不可以相成就得三菩提者。菩萨则所修功德智慧之因。果毕竟无有菩提果可得。若无菩提可得。则因无所招。便失福因。亦失果报。故云说断灭相也。所以此中乃言菩萨发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也。然小乘之人。以自身所证灰身涅槃毕竟灭故。即以已所得。准于菩萨谓亦闻其所得。故起断灭相。此小乘人。于菩萨法中。齐何处来作断灭意。有昙无德弥沙塞人。此二家小乘。计得初地无生忍解时。舍一切地前所修功德。亦不受果报。何故如此。小乘人断三界烦恼尽分段生死。灰身灭智。入无余涅槃。善恶因果一切俱舍。既见初地菩萨断四住烦恼出于分段生死。意谓闻已灭于身智。亦舍因中万行。及失果报。故言说诸法断灭相。复有一家。小乘昙无德人。计谓至五地六地。作十四谛观。善学五明。及十种逆慎观十二因缘。方得无生忍。断三界烦恼。出分段生死。灰身尽智。无余涅槃。尔时同小乘断灭。因果俱失。后有一家。萨婆多中日出道人。计第七地中始得无生忍。方尽三界烦恼。出分段生死。同已小乘舍于身智。亦无依报净土。复有一家小乘。计至八地中。得大无生忍无功用解。尔时方出三界。舍于身智。一切皆失。最后一家萨婆多人。计十地中始得阿那含。断三界烦恼尽。金刚心后。出分段生死。得阿罗汉。即名为佛。入无余涅槃。舍诸功德。灭于身智。故说断灭相也。
须菩提。莫作是念。乃至说诸法断灭相者。此且止其见情。明非断灭。未是正答。依下论中。应有一行半。经言。何以故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者。此是正答。释上我何以故止汝莫作是念者。明古今湛然无为法身。虽复不可以修福德相成就所得。而菩萨证初地无生法忍阿耨三菩提心。乃至无上佛果阿耨三菩提心。非是断灭。此无生忍三菩提心。所以名为不断灭者。明菩萨由一大阿僧祇所修功德智慧八万四千波罗蜜行因缘。得初地无生法忍。了出佛性无为法身。以此一大阿僧祇功德智慧。即与法身理冥。泯然一观。不可分别。故不失因。既得无生法忍。便分有出世间实报真如法性身上二种涅槃无方圆用故。果亦不失。乃至第二第三阿僧祇。因果皆如是不失。故言于法不就断灭相也。今者如来。将明菩萨于初地中得无生法忍。乃至十地无漏功德。及果头圆报。悉皆不失。不闻小乘舍于身智失无漏果报。若尔得无漏功德。可容不失地前有漏功德。是世间法。得出世解时。应舍此功德。未知地前因行为失不失。故即答世间功德亦不失。何以故尔。要世间善满。得出世间善转。地前有漏功德。作彼地上无漏功德。转转增胜。菩萨。尔时境智双夷。泯然一观。不见有世间出世间及能照所照之异。唯有真如一味等味。如万川归海同一醎味。无有诸河味别故。亦不失地前功德也。初地既尔。不失功德。乃至十地无漏功德。及以果报皆不失也。此中就三大阿僧祇劫。三时辨因果。若以地前为因。初地无生法忍见道为果。若七地已还修道胜行为因。八地中大无生忍无功用道为果。若金以还无功用行为因。佛地功德为果。如今广解。地地相望。皆有因果。乘生疑问。若得初地无生忍。乃至十地。不失功德。非断灭者。可得几许功德。为多为少。应有此疑问故。引恒沙七宝施福挍量。明得福甚多。用比初地无生忍无漏功德乃至一念。百千万亿不及一分。明此有漏功德甚为多也。纵使七宝施福是无漏甚多。虽多。比于无生忍一念功德。亦百千万亿恒河沙倍不可为喻也。若菩萨知一切法无我。得无生忍。胜前所得福德者。出初地无生忍功德。胜前七宝施福也。知一切法无我者。于一切众生五阴有为法中。解知从本以来无有神我人及以寿者。故言知一切法无我也。得无生忍者。是因缘真如二种法无我。明因缘法体本来不生名为无生。真如法体本来寂绝我无我相。名为无生。亦得云无于三相。就初地为言。故云无生法忍。以此菩萨得真如无我无生忍解故。不起二种无相也。又疑问。若有漏无漏二种福德悉皆不失者。此菩萨便是取有漏福德。若取有漏福德因。使受三界果报故。如来答以诸菩萨不取福德故。此且据偏而答。明菩萨于初地中不取世间有漏福德。然须菩提亦就偏领解。言以诸菩萨不取福德如佛所说也。
佛言须菩提。菩萨受福德不取福德。上须菩提似谬解佛意。闻言菩萨不取福德。疑谓有漏无漏悉皆不取。故佛答须菩提。菩萨受福德不取福德。不取福德。明非是全不取不受有漏无漏一切福德。止不取有漏福德。非不受无漏福德。然菩萨若得云受福德。亦得言取福德。若使得云不取福德。亦得言不受福德。何故言菩萨受福德。此明直绮互彰名也。又解。何故但言受。不言取福德者。恐即滥于取相之取故。单言受福德。不言取也。是故菩萨取福德者。明取出世间无漏福德也。亦得言是故菩萨不取福德。然此中得云取福德者。明知须菩提言不取者。是偏语耳。故知亦得言取受不取不受也。
论曰有人起如是心等。作生疑答之意。不异经中也。此一段经。凡以二偈释。初一偈。作问答意释疑。明菩萨得无生忍时不失因果非是断灭。第二偈。释引喻挍量不及无漏福德也。上经中有疑。今问云何断疑。即作偈答。不失功德因及彼胜果报。此二句。释莫作是念说诸法断灭相已前经也。明菩萨得初地无生忍。不失地前一阿僧祇所修万行。此辨乃藉地前功德为因。方得初地真无漏解。故不失因也。然初地以上。出世间无生法忍。无漏胜福。不同二乘灰身尽灭故。亦不失果报。虽言不失因不失果。未知何时不失。故第三句答云。得胜忍不失。自下半偈超释经中若有菩萨得无生忍胜前福德等。明菩萨证初地无生胜忍。乃至十地行满得佛时。亦不失因果也。得胜忍时。何故不失。第四句云。以得无垢果故。明初地断除二障。得出世无漏法性报身真实净土无垢果时。转胜增明。故不失也。亦胜福德相故。重说胜喻者。此二句。释前恒沙世界七宝施等经。明所以引此恒沙譬喻来者为欲挍量显示无漏胜福德故。即是证成不失无漏福德也。是福德也无报者下半偈。释以诸菩萨不取福德以下经也。是福德者是初地。无漏胜福德也。无报者。明此无漏胜福德无世间有漏报也。如是受不取者。如是受无漏胜福德。如是不取有漏福德。受取不受不取义闻于前也。此义云何虽不依福德至功德庄严。释前偈上二句。作答疑难云意。明不断灭也。何故依彼福德重说譬喻者。问后偈上二句喻来之意也。即以初偈下二句答。偈言得胜忍不失以得无垢果。明譬喻所况得无生忍时。不失因果。非断灭义也。此义云何者。问引此珍宝施福校量。云菩萨得无生忍时。获多福德。非是断灭之义。云何也。有人起如是心以下至是故不失。提疑人失因果之疑。为遮断此疑故。引喻挍量。明得无生忍时不失因果不断灭也。如经何以至不说断灭相。举经来结。然此经文。前憣经漏阙。依此论引来。明知应有也。
若复有菩萨。知一切法无我。得无生法忍者。将释此经故提来也。有二种无我。不生二种无我相者。即解前知一切法无我经也。是故受而不取者。是菩萨得无生忍时。有二种无我解。而不生二种无我相故。但受地上无生忍功德。不取地前有漏福德也。此句有成上生下义也。如经以下举经来结也。云何菩萨受福德不取福德者。论主问向所结经。若菩萨受福德者。即是其取。何故言受。而复云不取也。即指偈言是福德无报如是受不取。以此为释也。此义云何以下。论主释向半偈也。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去若来若行住坐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者。此是断疑分中第十五段经文。所以来者。前广解。法身如来。古今一定。体绝万相。湛然常住。非修行所得。次前段明菩萨得出世间解。受无漏福德。不取世间有漏福德。有人乘此生疑。菩萨本因地时。发心许度一切众生。我所修善根。与一切众生共之。疑云。若诸菩萨。得真法身。出于世间。受无漏果报。不受三界有漏果报。众生在世间。受无漏果。不受无漏果报。然人天果报。闻是三界中法。人尚不得受天报。况无漏福德出世果报。得众生受用也。若尔世间出世间条然有别。云何诸菩萨所修善根令众生受用得其利益。以此验之。菩萨虽出三界得真法身。犹有去来。化物受三界报。不条然方外不去不来也。若不去不来者。菩萨福德。众生不得受用。则菩萨虚发此愿无所利益。为断此疑故。答明诸佛菩萨真实法身虽无去无来。而应身从咸去来化物。众生用之益。真实不虚。如此则菩萨善根。众生用之。本愿不虚。非谓法身有去来坐卧四种威仪教化众生。故次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