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论部
- 金刚仙论
金刚仙论
佛言菩萨亦如是者。上辨如菩萨佛亦复如是。此明如佛菩萨亦如是。云何亦如是。即此断疑分第一段中。明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次第二段中。明实无有法如来得菩提。此二段经。先明众生五阴有为虚妄法非实菩萨故。次明若谓菩提同有为万相可得者是不实说故。上论偈言菩提彼行等。此即是如菩萨佛亦复如是也。又次前段经。明有为万相非是菩提。而真如无为万德之法是实菩提。此段明众生五阴有为虚妄非实菩萨。然非不有会真如无生理者是真菩萨。此二段经。明理中实有菩提是何证。故亦有菩萨实证之人。此明如佛菩萨亦如是。今言亦如是如者。明有为虚妄非菩萨。会无生忍者是真菩萨。义同有为万相。非实菩提。真如无为是实菩提相故。言菩萨亦如是。前二段经。但就菩萨菩提不实义同故。言亦如是。此二段。并明菩萨菩提实义边同亦如是不实义同亦如是也。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非菩萨者。明若作心谓离真如法界。外别有行者。发菩提心。修诸波罗蜜行。以慈悲四无量四摄等法。教化众生令得涅槃。是真菩萨者。此未会平等。非是初地以上解真如平等菩萨也。佛言须菩提。颇有实法名为菩萨者。因前经乘更生疑。若发心修行。教化众生。非真菩萨者。还同前疑。正众生五阴是实菩萨。有如此疑。故佛问须菩提。众生五阴有为法中。颇有一法是实名为菩萨不。故须菩提答不也世尊。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此答意明众生五阴有为之法。本来空寂。无有一法是实可名菩萨故。不应取众生五阴以为真实菩萨也。一切法无众生。无人。无寿者等。引佛语为证也。此就因缘法空中。以解无菩萨。明有为法中本来空寂。无有一法是实可名菩萨是能度者。故亦知无实众生是可度者也。所以经中但言无众生等三。不言无我者。以此经始未明真如之我。若言无我。恐众生谓佛性真我亦无。故不言无我。以名相滥故也。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庄严佛国土。至是名庄严佛国土。此明若起心分别。谓异于真法界外。别有出世庄严净土。为无漏胜因所得是真实者。不名解真如平等菩萨也。所以重言庄严者。明修行因缘显真如法性。有真庄严净土用。非谓异法性。别有为波罗蜜行所得庄严净土。故重庄严。是名庄严者。即是第一义谛庄严也。此一段经。明有实菩萨。何故乃云。作是言。我度众生。我庄严净土者。非真菩萨也。为明举非以形是故重牒来也。更有一意。明众生菩萨佛净土此四。虽名用有异。而同一法界中名。若不会真法界者。谓此四法。离真法界。别体相异故。不名真菩萨。若会真如平等之解者。知此法虽时异用别。语其所归。无有异相。离于真法界。条然有也。故胜鬘经云。依如来藏。建立一切法。又如不增不减经中明。就佛性法身体上有众生菩萨佛。故知凡圣虽殊。而同依佛性。若同一法界。所以有斯四法差别者。明未修行不断惑者名为众生。修行之中分别断惑者或为菩萨。全修行满足除二惑永尽故名为佛也。既得圆报法身。必有所依之土。即此圆报法有上品世间依报用异。故有净土。此明佛与净土二。法体一就用异也。
有人生疑。若起如此心非菩萨者。起何等心。名真菩萨。故答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无我法者。名为真是菩萨。菩萨者解意。上来明未得二无我解者。不名为真实菩萨。遥指正答在此。今言通达无我无我法。正出解二无我法者名真菩萨也。无我无我法者。有二种无我。一人无我。二法无我。人无我者。解众生五阴中从本以来无定实神我及众生等。故曰人无我也。法无我有二种。一观因缘法体本来空寂。二观佛性法体无万相故空。若能通达三空二无我者。是真菩萨。故曰通达无我无我法也。所以重言菩萨菩萨者。明菩萨有二种。一者地前菩萨。闻信二种无我。二者地上菩萨。现见二种无我。若直云菩萨。恐失地前菩萨仿佛观理深伏烦恼者。故重言菩萨菩萨也。论曰此中有疑等者。论主将欲以偈释前经文。故作此生起也。若无菩萨至清净佛国土。以牒所疑事也。若如是以下。序生疑之意。指经为释。如经中生起也。凡以二偈释斯一段经文。初偈。作问答意。释经中菩萨亦如是至不名菩萨也。第二偈。释经若菩萨通达无我无我法尽经也。不达真法界起度众生意及清净国土者。明菩萨所以起心度众生及庄严佛国土者。正以不达真如法界平等理故。不知凡圣一如依正同体。谓离此真法界外于三界有为法中。别有菩萨是能度者。有实众生是可度者。有真净土可修。此不名解平等真实菩萨故。下句云。生心即是倒也。故经中明文殊师利向佛忏悔。我从昔来。由不达真法界理故。以取相心。化众生。修十地行。净佛国土。有如此罪。今向佛忏悔。以起心取此不实为故名倒也。此义云何若起如是心等。一段长行论。先举偈为问。后以经答也。此示何义。将作偈释经故。问此经云通达无我无我法者。示何等义也。所以偈答云。众生及菩萨等。此第二偈。众生及菩萨。众生者。凡夫菩萨也。及菩萨者。谓初地以上菩萨也。知诸法无我者。明此二种菩萨得三空二无我解也。此明地前菩萨仿佛解二无我。登地以上现见二无我也。故下半偈云。非圣自智信及圣以有智。非圣者。明也前菩萨未现得真如无我解故名非圣。非不得相似之解。闻中生决定信故。言自智信也。及圣以有智者。明初地以上菩萨现会三空二无我理故名为圣。何故名圣。以有真如无漏智。故言及圣以有智也。长行论云。此明何义智无我无我法者。先释偈中第二句出菩萨所观二种我境也。谓众生及菩萨者。释偈中初句出二种菩萨能观人也。何等众生何等菩萨者。将释下半偈。故作问生起。问此二种菩萨既俱观二种无我理。有何忧劣。而有众生菩萨二名不同也。即释云。于彼法。若能自智信。总出二种菩萨。于彼三空理。以智信也。世间智者。正释偈中下半偈。明此二菩萨虽同信三空而忧劣有别也。所谓凡夫圣人以下。两对结得二菩萨名不同也。如经以下引经结也。
金刚仙论卷第七
金刚仙论卷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等。此是断疑分中第五段经文。此所以来者。有疑故来也。云何疑。上第三段经云。菩萨不见彼是众生我为菩萨。即此断疑分中前第四经言。菩萨不见众生。亦不见清净国土又挍量分中。亦云以不见众生等法。名诸佛如来。而此菩萨众生佛净土等四。前已了了解释。明此四名虽异。皆依真如故有。若离真如法界。于有为虚妄法中。谓更有此四法可见者。非是菩萨。若解不异真如。而见此四者。名真菩萨也。虽尔了了解释有无之义。然众生复乘无生。或更起异疑云。若不见诸法名为诸佛者。或谓诸佛法身是。以依身故有五眼。若无法身。便应无五眼。若无五眼。则不见诸法。未知今言不见者。为有五眼故不见。为无五眼故不见也。若有五眼者。为当前法是无故所以不见。为当前境实有而言不见也。为断此疑故。以此五眼经答也。答意明如来具足五眼。有无斯照。随法虚实。皆如实智知。今言不见者。有眼故云不见。非无眼言不见也。若有眼者。何故言不见有。但前境虚妄无法可见也。不见有二种。一真如平等理中不见众生等四条然有异。故言不见。二众生五阴虚妄法体本来不生古今空寂故无法可见。此二明理中绝相故。圣人无有取相分别之见。故云不见也。所以得言见者。如来具二谛智。如虚妄而知。如实而见也。此就诸法空寂义边故言不见。非谓眼境并无令不见也。若尔那得闻言不见便谓诸佛菩萨一向无眼不见诸法。次明也。
如来有肉眼者。何者是肉眼所知境界。而言如来有肉眼。明凡夫之人肉眼。但见因缘和合虚妄境界。见上不见下。然众生造业既殊。报得肉眼亦差品不同。或但见障内。不见障外。或内外俱见。或昼见夜不见。或夜见昼不见。或昼夜俱见。此等诸眼。皆是父母所生眼。如弗婆提人。以父母所生眼。能见障外色。前后俱见。如来同凡夫见此虚妄之色故。云如来有肉眼也。如来有天眼者。天眼有二种。一者修得。二者报得。何者是天眼所知境界。天眼亦照因缘和合虚妄境界。皆见障外之色。亦有见下不见上者。有见前不见后。若因他力。见上见下。见前见后。有四方俱见。明如来所见亦同凡夫颠倒取境。如来称前境虚实而缘。以此为异。故言如来有天眼也。然世间人。有报得肉眼。有报得天眼。亦有修得天眼者。此皆三界中法。明诸佛菩萨道超世表。久已无此二眼。何故道言如来有此二眼者。以见同二眼故。言如来有天眼也。
如来有慧眼者。何者是慧眼所缘境。明慧眼知一切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无漏善恶无记等法。而不作念我知此法。明如来亦同二乘所缘法故。言如来有慧眼也。
如来有法眼者。何者是法眼所缘境界。明法眼能知三乘圣人当证果时。乘何等心。证于道果。如此法眼所缘证法差别。如来亦同见之。故言如来有法眼也。如来有佛眼者。然上之四眼。见境不周。知法不尽故。设所知见。不能明了。明佛眼所见。真俗并照。臣细斯鉴。一切万法了了通达。无境不周。无法不尽。故名佛眼。此眼如来有五眼故有境之见。既有此眼。故知佛有身有眼言不见。非无身无眼言不见故。次明此五眼经文也。乘五眼经文。复更生疑。疑云。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直三千世界中所有种种诸法尚不可知尽。况无边世界中。亦有种种诸法。何故但明此五眼。若正有此五眼。是为如来。则知法不尽。见境不周。故引恒河沙喻。以答此疑。欲明如来虽但有五眼而照所知之境。莫不皆尽。然知境虽尽。不可俱障于文。且境中微细难知者不过心法故。举恒沙世界中众生。一众生身中。有善心不善心无记心有漏无漏三三等心数。不可限量。一众生有若干种心。恒沙世界众生。各有尔许心数差别不同。如来以三达灵知。于一念中朗照故。不应难云若如来但有五眼则知境不尽也。此明眼虽有五。而知境斯尽也。
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者。前举五眼。明佛肉具能见之智。然智不孤起。必知境。今将明五眼所知之境。故佛问须菩提。汝意地思惟筹量。谓如来知此恒河中沙头数多少不也。应如是问。所以乃言如来说是沙不者。明理而言之。要先知后说。今言如来说者。明知如来知故方说故云佛说是沙不也。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者。明须菩提得冥加力故。解如来意。故仰述如来所说言。如是世尊。如来实了了知此恒河中沙头数多少。故说非为不知也。
此喻意。明以一恒河。为一众生。此一众生。有善不善无记等心数法。多少如恒河中沙。复以此沙数恒河。为一众生。一众生亦有尔许数心数法。复以此沙数佛世界。尔许世界中。复有无量恒沙。复以一河。为一众生。尔许众生心数法。皆了了知。况余非心心法也。
乘此。更生疑念。如地前菩萨。以信解力故。亦知一三千世界中众生心数法。未知今言如来知恒沙众生心数法者。为同地前菩萨但知一佛三千世界中恒沙众生心数法。为遍知十方无量恒河沙世界中众生心数法也。将释此疑故。佛重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数佛世界至如是佛世界宁为多不。此欲明如来非但知一三千世界中恒沙众生心心数法也。乃遍知十方世界中无量恒河沙众生心数法也。须菩提言彼世界甚多世尊者。明须菩提仰答。如来如上所说十方恒沙世界实多无量也。
佛告须菩提。尔许世界中众生。若干种心住如来悉知者。上来问答虽有重数。正答意在此文。明如来乃是一切智人。但以五明了了遍知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众生色心等法。无不皆尽。今且举知心法。明知色亦无遗也。然就此所知法中。有种种差别。忧劣不同。如人中果报。比于诸天。优劣上下。不得为喻。况诸佛菩萨。出世胜报。比于人天之果。俱然悬绝不可算数。如来了达无余。故言悉知也。何以故者。因向若干种心住如来悉知。复生疑念。上云众生五阴六尘六识体是虚妄。若取此众生五阴等妄法者。即非菩萨。又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若尔何以故。今复言若干种心住如来悉知。若如来知见此法。则应是实非为虚妄。未知此言心住者。为四念处真如境中住。为余法中住。若是真实。上不应言虚妄道如来不见。若是虚妄。不应复言若干种心住如来悉知。故言何以故也。即答如来说诸心住皆为非心住。此言诸心住者。凡夫六识。于虚妄法中。颠倒而住。皆为非心住者。非于四念处中无颠倒真实住也。此明上言离者。虚妄故离。今所以言知者。如来五眼照境斯尽。虚实俱了。故云知。非为真实也。是名为心住者。结虚妄缘中颠倒住。亦得结上皆为非心住。是名为非四念处境中真实住也。何以故过去心不可得等者。释上。何以知。此言心住者。是六识颠倒虚妄缘中住故。释云过去心等不可得。明以三世等心不住为住。故曰虚妄也。过去心法已谢于往。空故不可得。未来心未至。空故不可得。现在心念念生灭不住。即体是空。故不可得也。
因三世虚妄诸心颠倒。复更生疑。若心住是虚妄颠倒者。便谓凡夫圣人心皆是虚妄颠倒。若尔则初地以上诸菩萨心。亦是虚妄颠倒。以心虚妄颠倒故。所有布施等福德智慧了因之行。亦应是颠倒。故非菩提因。不成彼岸无漏功德也。为断此疑故。答言以三千世界七宝布施德福甚多。此明初地以上得真无漏解不取相不住心行布施故。福德非颠倒。以非颠倒故。成波罗蜜行。不同地前凡夫六识心是虚妄取相颠倒故福德亦是颠倒。然此福德虽非颠倒。而要以地前取相颠倒福德为因故。非条然也。得福甚多者。明此无相布施。乃感常住佛果无尽之福。故言得福甚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