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

  或有胎中死  或有生时死
  或年壮时死  或老至时死
  亦如果熟时  种种因缘堕
  当求免离此  死怨之恶贼
  是贼难可信  时舍则安隐
  假使大智人  威德力无上
  无前亦无后  于今无脱者
  亦无巧辞谢  无请求得脱
  亦无捍挌处  可以得免者
  亦非持净戒  精进可以脱
  死贼无怜愍  来时无避处

  是故行者不应于无常危脆命中而信望活。如佛为比丘说死相义。有一比丘偏袒白佛。我能修是死相。佛言。汝云何修。比丘言。我不望过七岁活。佛言。汝为放逸修死相。有比丘言。我不望过七月活。有比丘言七日。有言六五四三二一日活。佛言。汝等皆是放逸修死相。有言从旦至食时。有言一食顷。佛言。汝等亦是放逸修死相。一比丘偏袒白佛。我于出气不望入。于入气不望出。佛言。是真修死相为不放逸。比丘。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住时甚少其犹如幻。欺诳无智行者。如是等种种因缘念死相。问曰。法是三世诸佛师。何以故念佛在前。是八念云何有次第。答曰。是法虽是十方三世诸佛师。佛能演出是法其功大故。譬如雪山中有宝山。宝山顶有如意宝珠种种宝物多。有人欲上或有半道还者。有近而还者。有一大德国王。怜愍众生为作大梯。人民大小乃至七岁小儿。皆得上山随意取如意珠等种种宝物。佛亦如是世间诸法实相宝山。九十六种异道皆不能得。乃至梵天王求诸法实相亦不能得。何况余人。佛以大慈悲怜愍众生故。具足六波罗蜜。得一切智慧方便。说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聚梯。阿若憍陈如舍利弗目揵连摩诃迦叶。乃至七岁沙弥苏摩等。皆得诸无漏法根力觉道实相。实相虽微妙。一切众生皆蒙佛恩故得。以是故念佛在前。次第念法次第念僧。僧随佛语能解法故第三。余人不能解僧能得解。以是故称为宝。人中宝者是佛。九十六种道法中宝者是佛法。一切众中宝者是僧。复次以佛因缘故。法出世间。以法因缘故有僧。行者念我云何当得法宝。得在僧数中。当除却一切粗细身口恶业。是故次第说持戒。复次云何分别有七众。以有戒故欲除心恶。破悭贪故念舍。欲令受者得乐故破嗔恚。信福得果报故破邪见。住持戒布施法中。则为住十善道中离十不善道。十善道有二种果。若上行者得净天中生。中行得生天。以是故戒施次第念天。行禅定故得二种天。灭诸恶觉但集善法摄心一处。是故念天。次第念安那般那。念安那般那。能灭诸恶觉如雨淹尘。见息出入知身危脆。由息入出身得存立。是故念入出息次第念死。复次行者或时恃有七念。著此功德懈怠心生。是时当念死死事常在前。云何当懈怠著此法爱。如阿那律佛灭度时说。
  有为法如云  智者不应信
  无常金刚来  破圣主山王

  是名八念次第。问曰。是说声闻八念。菩萨八念有何差别。答曰。声闻为身故。菩萨为一切众生故。声闻但为脱老病死故。菩萨为遍具一切智功德故。是为差别。复次佛是中亦说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应具足檀波罗蜜。乃至应具足八念不可得故。初有不住后有不可得。以此二印以是故异。不住不可得义如先说(丹注云八念竟)。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二



  大智度论初品中十想释论第三十七(卷二十三)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十想无常想苦想无我想食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不净想断想离欲想尽想。
  【论】问曰。是一切行法。何以故。或时名为智或时名为念或时名为想。答曰。初习善法为不失故但名念。能转相转心故名为想。决定知无所疑故名为智。观一切有为法无常。智慧相应相。是名无常想。一切有为法无常者。新新生灭故属因缘故不增积故。复次生时无来处。灭亦无去处。是故名无常。复次二种世间无常故说无常。一者众生无常。二者世界无常。如说。
  大地草木皆磨灭  须弥巨海亦崩竭
  诸天住处皆烧尽  尔时世界何物常
  十力世尊身光具  智慧明照亦无量
  度脱一切诸众生  名闻普遍满十方
  今日廓然悉安在  何有智者不感伤

  如是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等诸圣人。转轮圣王诸国王常乐天王及诸天圣德尊贵皆亦尽。大火焰明忽然灭。世间转坏如风中灯。如险岸树。如漏器盛水不久空竭。如是一切众生。及众生住处。皆无常故名为无常。问曰。菩萨何以故行是无常想。答曰。以众生著常颠倒受众苦不得免生死行者得是无常想教化众生。言诸法皆无常。汝莫著常颠倒失行道时。诸佛上妙法。所谓四真谛。四谛中苦谛为初。苦四行中无常行为初。以是故菩萨行无常想。问曰。有人见无常事至转更坚著。如国王夫人宝女从地中生。为十头罗刹将度大海王大忧愁。智臣谏言王智力具足。夫人还在不久何以怀忧。答言。我所以忧者不虑。我妇叵得但恐壮时易过。亦如人好华好果见时欲过便大生著。如是知无常乃更生诸结使。云何言无常能令心厌破诸结使。答曰。如是见无常是知无常少分为不具足。与禽兽见无常无异。以是故。佛告舍利弗。当具足修无常想。问曰。何等是具足无常想。答曰。观有为法念念生灭。如风吹尘。如山上水流。如火焰随灭。一切有为法无牢无强。不可取不可著。为如幻化诳惑凡夫。因是无常得入空门。是空中一切法不可得故。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一念中生住灭相不可得。生时不得有住灭。住时不得有生灭。灭时不得有生住。生住灭相性相违故无。是无故无常亦无。问曰。若无无常。佛何以苦谛中说无常。答曰。凡夫人生邪见故。谓世间是常。为灭除是常见故说无常。不为无常是实故说。复次佛未出世。凡夫人但用世俗道遮诸烦恼。今欲拔诸烦恼根本故说是无常。复次诸外道法。但以形离五欲。谓是解脱。佛说邪相因缘故缚。观无常正相故解脱。复有二种观无常相。一者有余二者无余。如佛说一切人物灭尽唯有名在。是名有余。若人物灭尽名亦灭。是名无余。复有二种观无常相。一者身死尽灭。二者新新生灭。复次有言持戒为重。所以者何。依戒因缘故。次第得漏尽。有言多闻为重。所以者何。依智慧故能有所得。有言禅定为重。如佛所说定能得道。有言以十二头陀为重。所以者何。能净戒行故。如是各各以所行为贵。更不复勤求涅槃。佛言是诸功德。皆是趣涅槃分。若观诸法无常。是为真涅槃道。如是等种种因缘故。诸法虽空而说是无常想。复次无常想。即是圣道别名。佛种种异名说道。或言四念处。或言四谛。或言无常想。如经中说。善修无常想。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尽。能除三界结使。以是故即名为道。是无常想或有漏或无漏。正得无常是无漏。初学无常是有漏。摩诃衍中诸菩萨心广大。种种教化一切众生故。是无常想。亦有漏亦无漏。若无漏在九地。若有漏在十一地。缘三界五受众。四根相应除苦根。凡夫圣人得如是等种种因缘。说无常想功德。苦想者。行者作是念。一切有为法无常故苦。问曰。若有为法无常故苦者。诸贤圣人有为无漏法亦应当苦。答曰。诸法虽无常。爱著者生苦。无所著者无苦。问曰。有诸圣人。虽无所著亦皆有苦。如舍利弗风热病苦。毕陵伽婆蹉眼痛苦。罗婆那跋提(音声第一也)痔病苦。云何言无苦。答曰。有二种苦。一者身苦。二者心苦。是诸圣人以智慧力故。无复忧愁嫉妒嗔恚等心苦。已受先世业因缘四大造身。有老病饥渴寒热等身苦。于身苦中亦复薄少。如人了了知负他债偿之不以为苦。若人不忆负债债主强夺嗔恼生苦。问曰。苦受是心心数法。身如草木离心则无所觉。云何言圣人但受身苦。答曰。凡夫人受苦时。心生愁恼。为嗔使所使。心但向五欲。如佛所说。凡夫人除五欲。不知更有出苦法。于乐受中贪欲使所使。不苦不乐受中。无明使所使。凡夫人受苦时。内受三毒苦。外受寒热鞭杖等。如人内热盛外热亦盛。如经说。凡夫人失所爱物。身心俱受苦。如二箭双射。诸贤圣人无忧愁苦。但有身苦更无余苦。复次五识相应苦。及外因缘杖楚寒热等苦。是名身苦。余残名心苦。复次我言有为无漏法。不著故非苦。圣人身是有漏。有漏法则苦有何咎。是末后身所受苦亦微少。问曰。若无常即是苦者。道亦是苦。云何以苦离苦。答曰。无常即是苦。为五受众故说。道虽作法故无常不名为苦。所以者何。是能灭苦不生诸著。与空无我等诸智和合故。但是无常而非苦。如诸阿罗汉得道时说偈言。
  我等不贪生  亦复不乐死
  一心及智慧  待时至而去

  佛取涅槃时。阿难等诸未离欲人。未善修八圣道故皆涕泣忧愁。诸离欲阿那含皆惊愕。诸漏尽阿罗汉其心不变。但言世间眼灭。疾以得道力故。虽从佛得大利益。知重佛无量功德而不生苦。以是故知道虽无常。非苦因缘故不名为苦。但五受众是苦。何以故。爱著故无常。败坏故如受念处中。苦义此中应广说。复次苦者有身常是苦。痴覆故不觉。如说。
  骑乘疲极故  求索住立处
  住立疲极故  求索坐息处
  坐久疲极故  求索安卧处
  众极由作生  初乐后则苦
  视眴息出入  屈伸坐卧起
  行立及去来  此事无不苦

  问曰。是五受众为一切皆苦。为苦想观故苦。若一切皆苦。佛云何说有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若以苦想故苦。云何说苦谛为实苦。答曰。五受众一切皆苦。凡夫人四颠倒因缘。为欲所逼以五欲为乐。如人涂疮大痛息故以为乐疮非乐也。佛说三种受为世间故。于实法中非是乐也若五受众中实有乐。何以故佛说灭五受众名为乐。复次随其所嗜乐心则生乐无定也。乐若实定不待心著。如火实热不待著而热也。以乐无定故名为苦。复次世间颠倒乐能得今世后世无量苦果报故名为苦。譬如大河水中著少毒。不能令水异。世间颠倒毒药。于一切大苦水中。则不现如说。
  从天下生地狱时  忆本天上欢乐事
  宫观婇女满目前  园苑浴池以娱志
  又见狱火来烧身  似如大火焚竹林
  是时虽见天上乐  徒自感结无所益

  是苦想摄缘如无常想。如是等种种分别苦。名为苦想。无我想者。苦则是无我。所以者何。五受众中尽皆是苦相。无有自在。若无自在是则无我。若有我自在者。不应令身有苦。如所说。
  诸有无智人  身心计是我
  渐近坚著故  不知无常法
  是身无作者  亦无有受者
  是身为无生  而作种种事
  六情尘因缘  六种识得生
  从三事和合  因缘触法生
  从触法因缘  受念业法生
  如珠日草薪  和合故火生
  情尘识和合  所作事业成
  相续相似有  如种有牙茎

  复次我相不可得故无我。一切法有相故则知有。如见烟觉热故知有火。于五尘中各各别异。故知有情种种思惟筹量诸法故知有。心心数法此我无相故知无我。问曰。有出入气则是我相。视眴寿命心苦乐爱憎精勤等是我相。若无我谁有是出入息视眴寿命心苦乐爱憎精勤等。当知有我在内动发故。寿命心亦是我法。若无我如牛无御。有我故能制心入法不为放逸。若无我者谁制御心。受苦乐者是我。若无我者。为如树木则不应别苦乐。爱憎精勤亦如是。我虽微细不可以五情知。因是相故可知为有。答曰。是诸相皆是识相。有识则有入出息视眴寿命等。若识离身则无。汝等我常遍故。死人亦应有视眴入出息寿命等。复次出入息等是色法。随心风力故动发。此是识相非我相。寿命是心不相应行。亦是识相。问曰。若入无心定中。或眠无梦时息亦出入有寿命。何以故。言皆是识相。答曰。无心定等识虽暂无。不久必还生识不舍身故。有识时多无识时少。是故名识相。如人出行不得言其家无主。苦乐憎爱精勤等。是心相应共缘随心行。心有故便有。心无故便无。以是故是识相非我相。复次若有我者。我有二种。若常若无常。如说。
  若我是常  则无后身
  常不生故  亦无解脱
  亦无妄无作  以是故当知
  无作罪福者  亦无有受者
  舍我及我所  然后得涅槃
  若实有我者  不应舍我心
  若我无常者  则应随身灭
  如大岸堕水  亦无有罪福

  如是我及知者不知者作者不作者。如檀波罗蜜中说。不得是我相故。知一切法中无我。若知一切法中无我。则不应生我心。若无我亦无我所心。我我所离故则无有缚。若无缚则是涅槃。是故行者应行无我想。问曰。是无常苦无我。为一事为三事。若是一事不应说三。若是三事。佛何以故说无常即是苦。苦即是无我。答曰。是一事。所谓受有漏法。观门分别故。有三种异无常行相应是无常想。苦行相应是苦想。无我行相应是无我想。无常不令入三界。苦令知三界罪过。无我则舍世间。复次无常生厌心。苦生畏怖。无我出拔令解脱。无常者佛说五受众是无常。苦者佛说无常则是苦。无我者佛说苦即是无我。无常者佛示五受众尽灭相。苦者佛示如箭入心。无我者佛示舍离相。无常者示断爱。苦者示断我习慢。无我者示断邪见。无常者遮常见。苦者遮今世涅槃乐见。无我者遮著处。无常者世间所可著常法是。苦者世间计乐处是。无我者世间所可计我牢固者是。是为三相分别想。无我想缘摄种种。如苦想中说。食厌想者。观是食从不净因缘生。如肉从精血水道生。是为脓虫住处。如酥乳酪血变所成与烂脓无异。厨人污垢种种不净。若著口中脑有烂涎。二道流下与唾和合。然后成味。其状如吐从腹门入。地持水烂风动火煮如釜熟糜。滓浊下沉清者在上。譬如酿酒滓浊为屎清者为尿。腰有三孔风吹腻汁散入百脉。与先血和合凝变为肉。从新肉生脂骨髓。从是中生身根。从新旧肉合。生五情根。从五根生五识。五识次第生意识。分别取相筹量好丑。然后生我我所心等诸烦恼及诸罪业。观食如是本末因缘种种不净。知内四大与外四大无异。但以我见故强为我有。复次思惟此食垦植耘除收获蹂治。舂磨洮汰炊煮乃成用功甚重。计一钵之饭。作夫流汗集合。量之食少汗多。此食作之功重辛苦如是。入口食之即成不净。无所一直宿昔之间变为屎尿。本是美味人之所嗜变成不净恶不欲见。行者自思如此弊食。我若贪著当堕地狱啖烧铁丸。从地狱出当作畜生牛羊骆驼偿其宿债。或作猪狗常啖粪除。如是观食则生厌想。因食厌故于五欲中皆厌。譬如一婆罗门修净洁法。有事缘故到不净国。自思我当云何得免此不净。唯当干食可得清净。见一老母卖白髓饼而语之言。我有因缘住此百日。常作此饼送来当多与价。老母日日作饼送之。婆罗门贪著饱食欢喜。老母作饼初时白净。后转无色无味。即问老母何缘尔耶。母言痈疮差故。婆罗门问。此言何谓。母言。我大家夫人隐处生痈。以面酥甘草拊之。痈熟脓出和合酥饼。日日如是。以此作饼与汝。是以饼好。今夫人痈差。我当何处更得。婆罗门闻之两拳打头捶胸吁呕。我当云何破此净法我为了矣。弃舍缘事驰还本国。行者亦如是。著是饮食欢喜乐啖。见其好色细滑香美可口不观不净。后受苦报悔将何及。若能观食本末如是生恶厌心。因离食欲四欲皆舍。于欲界中乐悉皆舍离断此五欲。于五下分结亦断。如是等种种因缘恶罪不复乐著。是名食厌想。问曰。无常苦无我想。与无漏智慧相应。食厌等四想与有漏智慧相应。次第法应在前。今何以后说。答曰。佛法有二种道见道修道。见道中用是三想。破诸邪见等得圣果犹未离欲。为离欲故三想次第说是食厌等四想。得离淫欲等诸烦恼。初三想示见谛道。中四想为示学修道。后三想示无学道。初习身念处中。虽有食厌想功用少故佛不说。今为须陀洹斯陀含度欲故无我想次第说食厌等四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者。若念世间色欲滋味车乘服饰庐观园宅种种乐事则生乐想。若念世间众恶罪事。则心生厌想。何等恶事。恶事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土地。众生有八苦之患。生老病死恩爱别离怨憎同处所求不得。略而言之五受众苦众生之罪。淫欲多故不别好丑。不随父母师长教诲。无有惭愧与禽兽无异。嗔恚多故不别轻重。嗔毒狂发乃至不受佛语。不欲闻法。不畏恶道。杖楚横加不知他苦。入大闇中都无所见。愚痴多故所求不以道。不识事缘。如构角求乳。无明覆故。虽蒙日照永无所见。悭贪多故其舍如冢人不向之。憍慢多故不敬贤圣不孝父母。憍逸自坏永无所直。邪见多故不信今世后世不信罪福不可共处。如是等诸烦恼多故。弊败为无所直。恶业多故造无间罪。或杀父母或伤害贤圣或要时荣贵谗贼忠贞残害亲戚。复次世间众生善好者少。弊恶者多。或时虽有善行贫贱鄙陋。或虽富贵端政而所行不善。或虽好布施而贫乏无财。或虽富有财宝。而悭惜贪著不肯布施。或见人有所思默无所说。便谓憍高自畜不下接物。或见好下接物恩惠普润。便谓欺诳谄饰。或见能语善论。便谓恃是小智以为憍慢。或见质直好人。便共欺诳调捉引挽陵易。或见善心柔濡。便共轻陵踏蹴不以理遇。若见持戒清净者。便谓所行矫异轻贱不数。如是等众生弊恶无一可乐土地。恶者一切土地多衰无吉。寒热饥渴疾病恶疫毒气侵害老病死畏无处不有。身所去处众苦随之无处得免。虽有好国丰乐安隐。多为诸烦恼所恼则不名乐土。一切皆有二种苦。身苦心苦。无国不有如说。